冈波巴大师版“断舍离”
近几年来,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悄然兴起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叫“断舍离”。在它的影响下,许多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和物质的关系,并且意识到快乐其实和丰富的物质享受并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人们着手清理身边多余且用不上的物品,降低购物频次,学习摆脱物质的控制,并从中体会到了简约生活带来的轻松和快乐。
其实,要断舍离的何止是身外之物,紧紧缠绕在每个人身上的,令我们倍感压力和负担的东西还有很多。不当的社会交往、人际关系、职业、业余爱好等,把我们拖入了时间、精力和情感的泥潭。
九百多年前,有一位智者名叫达波冈波巴索南仁钦,他是米拉日巴尊者的三大弟子之首,噶举派的创立者。在其所著的《胜道宝鬘论》一书中,写下了若干条“断舍离”。这些如清泉般甘冽的教诲,能够熄灭人们内心熊熊的欲望之火,不仅适合修行人,还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愉悦。
初学者的修行力度非常微弱,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变成修行的障碍,而负面情绪一定会影响禅定,让修行之路变得更加艰难。所以,远离负能量的朋友,对自己是一种保护。
与具有负能量的朋友交往,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即使做不到根本不接触,但不是同路人,就不宜深交。
娱乐场所、商场等散乱、吵闹之地,充满了各种诱惑,人们往往很难经得起考验。同时,自然灾害频发,随时有猛兽攻击或强盗抢劫的荒郊野外又太没有安全感,这种地方也不能待。尤其针对女性,这种地方不能停留,更不能独自居住。
不要做与杀盗淫妄有关的事情,必须远离偷盗、抢劫、诈骗等谋生手段,也不能经营海鲜、点杀的餐饮行业与不正当的娱乐场所。总而言之,凡是与恶业有直接关系的工作,都应该尽量远离。
很多工作会让人不开心,但为了生存,人们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但对刚刚学佛的人来说,远离不开心的工作也是有必要的。
另外,工作压力太大,工作量太多,每天需要加班,让自己没有时间修行,从而影响修行的工作,也要尽量回避。
只要我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是太高,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满足以后,就可以将填补虚荣的追求放下,给自己一点时间、空间和自由用于修行。
我们的这个暇满人身,是非常难得的。具有戒体的修行人若能健康长寿,就可以积累大量资粮,可以完成很多伟大的工作。
要完成这一系列伟大的工作,就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所以最好不要生病。要注意饮食卫生,要重视身体的健康,要锻炼身体。
现代人往往蓄积了太多的衣服等生活用品,自己用不上,也舍不得捐出来,浪费大量资源,这都是错误的生活方式。
除了基本的日常用品以外,不要囤积太多的东西,要断除欲望与吝啬。也许我们暂时用不上的东西,对其他人来说却非常有用,要尽量做到物尽其用。
做人应该真诚,不骗人、不撒谎,相信因果、尊重因果,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如果佛教徒毫无顾忌地杀盗淫妄,随意点杀、吃海鲜等活物,其他人看到这种情况,就会对佛教徒失去信心。
虽然佛教徒不可能在学佛的第二天,就把所有的杀盗淫妄都放弃,但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尽量不杀盗淫妄。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要求佛教徒一定要清心寡欲,只要内心没有伤害其他生命的念头,只要吃喝穿戴不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佛教徒都可以享用。佛陀对我们的要求是,生活不要走太奢侈或者太贫穷两个极端就可以了。
对自己和他人、现世与来世都没有太大意义的活动,要尽量减少,尽量远离。
当然,因为工作压力太大,通过旅游去放松一下,也是有必要的,但如果过度了,整天都在四处云游,那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内心也会变得散乱放逸。
很多人喜欢逛街,不需要买什么东西,也要到商场去看一看,东游西逛、讨价还价是他们的最大乐趣,这都是毫无意义的行为。至于那些不正当的娱乐场所、赌场等,就更不能去。
不要把钱和时间花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暇满人身非常珍贵,为这些事情费钱费时,非常不划算。
绝大多数人都有这种问题,虽然自己在人格、思想、说话方式、待人接物上存在着很多缺陷,却深藏不露,害怕被人知道。但一听到别人有什么过错,就根本不思考、不观察,迫不及待地四处揭发、八方张扬,恨不得告知全世界。
我们应尽量披露自己的缺点,要尽量地谦虚。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身处现代社会,太过谦虚显得不合常理。该谦虚的时候要谦虚,不该谦虚的时候,也要毛遂自荐、当仁不让。是否宣讲自己的缺陷,还是要把握好时机与场合,但对别人,却永远不能说长道短。
让我们遵照大师的指导,重新整理人生的行囊,来一次全面彻底的“断舍离”吧。
素材来源: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