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 一心二用,并不是一个好习惯 返回

一心二用,并不是一个好习惯

MORI STYLE

感知和控制

情商所需的关键技能






[编者按】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多任务导致的认知损伤是暂时性的,但是新的研究却表明这种损伤有可能是永久性的。


萨塞克斯大学  的一项研究通过核磁共振扫描发现,同时使用多个设备的人(比如看电视的时候发短信)在前扣带皮层的密度会降低,这个区域主要负责情绪的感知和控制。


如果多任务确实会损伤前扣带皮层的话,那就意味着我们自我感知和社交感知的能力会变差,而这是情商所需的关键技能。


个人总结,虽然多任务究竟会不会损伤大脑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是有一点是清晰的:同时处理多任务对于大脑有负面效果。


一心二用并不是一个好习惯,它会明显地降低你的处理速度、效率和工作质量。即便它不会对大脑造成永久性地损伤,多任务也会加剧你已有的难以集中注意力、思考组织能力弱化和难以注意细节的问题。


大脑并不能真正地并发处理两件、三件甚至更多的事情 ,为了处理两件事情,大脑只能在两件事情中不断地跳转,这会打断我们的注意力。长期以往,我们会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专注地做一件事情,效率和产出也会下降。


这里的一心二用应该是指那些需要高级思考功能、需要注意力处理的任务,而不是指本能反应就可以完成的任务,比如呼吸、走路等等。


如何避免多任务呢?


我准备尝试一下,在一天的某个时间段关闭所有消息提醒,不看不回一切消息(真的紧急的事情同事肯定会打电话),然后保证有一大块的时间专注于完成有深度的工作,我相信这样既有助于我的职业发展,也有助于我的大脑健康。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念头产生于大脑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当心里冒出一个念头的时候,我们就要去观察它究竟是从我们身体的哪一个部分、哪一个角落产生的。


有些人认为它是从大脑的某一个部分产生的,有些人又认为它是从心脏产生的,而另外一些人也许会认为,它是从身体的其他部分产生的,但不管怎样,它应当有一个确切的来源,而且这个来源不应在其他地方,而只会在我们的身体内外。


然后我们就开始观察,如果这个念头产生于大脑,那大脑本身又是什么呢?就像前面所讲的一样,把大脑的每一个部分切开,分成一块块碎片;之后又将每一个碎片分解、分解、再分解,最后连微尘都要打破,直至消失无踪。


依此类推,既然大脑的一个切片可以这样分解至空性,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一个切片都不可能例外,大脑便由此而消失于空性之中了。








心的来处


 大家要认真地看一看:大脑究竟存不存在?如果大脑存在,会怎么样呢?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就能找到它呢?


当我们这样仔细搜寻以后,就会发现大脑的确是不存在。既然大脑不存在,念头又怎么可能从中产生呢?决不可能!


接下来,有人又可能会认为:有些书上说,心本身就是无形的东西,我们想在身体当中确认一个固定的位置是不可能的,如果它有一个位置,则一定与心脏有关系。


之后,我们就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心脏,以及我们认为有可能产生念头的其他地方——皮肤、肌肉、骨骼、骨髓……当我们用中观的理论将身体的里里外外找遍了以后,就会深深地体会到: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心的来处。







用心去找


我们不能自己欺骗自己,不要毫无根据地认为:“书上已经说过,心的来处是不存在的,我只能往找不到的方向走,而不能往能找到的方向去,否则就是错误。”并事先设计好一套希望自己找不到的程序,然后故意按照这个预定程序去走一走过场:哦!


大脑的每一个部分在一再分细之后,就越来越小、越来越小,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我们不能这样对自己不负责任,不能强迫自己去走预先知道的路,不能抱着无我、空性的成见,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用心去找,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都要找,要带着疑问去找:“如果能找到,还是要尽量去找”,“如果有一个来处,我就要确认它在哪里;假使没有的话,我也要自己去确认,而不能人云亦云”“从无始以来,我一直认为它是存在的,究竟它是否存在呢?”


无我的感觉


虽然修法说起来也就是这些,但如果真正去修,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口头上的语言和实际的感受是绝对不一样的。我这样讲是把中观的一些复杂内容取消了,而只剩下最容易理解的部分,如果你们依照这个方法去找,应当会有感受的。


这种“感受”正如以前所说过的:就像脚底下的地板被抽掉了,原来坐在较高楼层的地板上的我们就悬浮在空中,周围什么都抓不到,什么都不能依靠,就是“这种感觉”。


如果现在将一切彻底打破,根本找不到一个可以依存的地方,心里就容易有恐惧感。人的根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在此时此刻会高兴得发笑,有的人会激动得流泪,而有的人却会感到惊惶失措……不管怎样都没有问题,我们需要的就是“无我的感觉”。








文字:来自于《慧灯之光》系列

图片:来自网络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