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 >> 解脱,需要苦行吗? ||慧灯FM·137 返回

解脱,需要苦行吗? ||慧灯FM·137

慧灯 FM·137


Hui Deng Zhi Guang

BY

慈诚罗珠堪布





由背尊圣教,虽久依疲苦,

后后过如呼,我见坚固故。


违背佛法的尊圣教,不追求证悟的智慧,则哪怕一辈子不穿衣服,长时间不吃饭等等,历经各种残酷苦行,也如同呼唤一个人来到自己面前一样,只能唤醒各种过患。因为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非常坚固的我执犹在。只要没有证悟缘起的智慧,就不能解决内在的贪嗔痴问题。因为所有的烦恼不是来源于肉体,而是来源于精神。无论我们做好事或是做坏事,都来自于精神。我们的身体,只是意识的奴隶,它没有自己的主张。意识命令它去做什么,它就会去做什么。





而很多外道则认为,轮回是由肉体和精神组成的,只要破坏了其中之一,轮回就会终止,这样才能得到解脱。所以他们会以苦行的方式来寻求解脱,但这却是一条错误的路。


这里要表明的,并不是说外道或外道的导师有问题,只是在强调,哪怕修行人在长达几百年或者上千年的时间中做苦行僧,用各种残酷的方法来折腾自己的身体,假如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也不会拥有证悟的智慧。因为我见或者我执始终都存在,没有断除。这种情况下的苦行,也成了一种执著。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因此而走错路,在没有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就妄说一切平等、不要执著,否则一定会走火入魔。释迦牟尼佛在证悟后,都会以一位普通比丘的形象,正常地托钵乞食、生活、修行,天天都在禅修和讲法,有时还要去问候生病的比丘,还时不时地照顾没人照顾的比丘,亲自为生病的比丘洗衣服,并示现生老病死。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有一个过程。佛陀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没有说不执著,不需要遵守戒律,虽然对于佛陀来讲,这一切都是不需要的。释迦佛的言传身教就是为了告诉我们,不要一开始就不执著。





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佛的圆寂,才是达到了最高的修行境界。在很多小乘佛教的寺庙中,经常能看到释迦牟尼佛圆寂的佛像。而大乘佛教则认为,佛陀不需要在圆寂时才达到最高的修行境界,佛陀在世时,就已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佛陀的住世、圆寂或苦行,都是一种示现。


对于修行者的生活,佛陀既不主张过于奢侈,也不主张太过苦行。最关键的,是要打破我执、证悟空性。如果证悟了空性、断除了我执,根本不需要苦行,也不需要刻意去过奢侈的生活。


虽然佛教历史上有很多高僧大德的修行过程都非常艰苦,譬如米拉日巴,但他们都不是为了追求艰苦而艰苦,只是因为当时的物质条件所限而致的。如果想把自己的生活条件提高一些,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他们认为,把修行的时间浪费在物质生活上非常不划算,为了今生就能得到幸福、解脱和智慧,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物质享受做代价,所以牺牲了物质享受,选择了苦行。


反之,如果一味追求奢侈的生活,就说明还有强烈的贪欲心。如果有人说自己证悟了,却非常执著外在的物质,对高档汽车、房子、金钱极为看重;或者口里说自己已经证悟了,可以喝酒吃肉,什么事都可以做,不需要执著等等。这只能说明,他只是嘴巴证悟了,心并没有证悟。真正证悟的人,不会公开说自己证悟了,也不会不顾忌因果。虽然有些证悟者的行为非比寻常,不会受物质生活的影响,但公开说自己是证悟者,却非常在乎物质生活的人,是万万不能相信的。





在所有的宗教里,佛教最反对迷信追随佛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习佛陀的智慧。世上无人能超越释迦牟尼佛的境界,但佛陀在菩提迦耶成佛后,仍然以一位比丘的身份托钵乞食,严守比丘戒,我们怎么能肆意妄为呢?


佛教的“四依四不依”原则,其中一条就是“依法不依人”。如果可以“依人不依法”,也不需要上师与弟子相互观察十二年,只需按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依止什么样的上师就可以了。这充分说明,佛教不提倡个人崇拜。依止上师,也只是依止上师的智慧与慈悲。

 




往期回顾


心外求法,只是死路一条  ||慧灯FM·136

缘起,可以解释一切  ||慧灯FM·135

有些真理,感官是无法了知的  ||慧灯FM·134

拥有的越多,烦恼也越多? ||慧灯FM·133

人的灵魂从哪里来? ||慧灯FM·132




长按二维码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