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動物樂傳心 >> 有声读物《苦才是人生》三十四 | 植物也有生命,吃了会不会也像吃动物一样不好呢? 返回

有声读物《苦才是人生》三十四 | 植物也有生命,吃了会不会也像吃动物一样不好呢?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苦才是人生


佛陀抉择万法皆空的智慧、博爱一切众生的慈悲,无时无刻不让我深深感动。因此,我很想将他们与大家分享,于是也就有了这本书的由来。






 01 


问:作为汉地弟子,皈依上师时,无法像藏地弟子般,有多年的观察,更多是随缘皈依。倘若上师传法皆如理如法,弟子就会对上师深具信心;可有时候,一些弟子知道上师置豪宅等事情后,就会有损对上师的信心。面对如此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如何判断上师的显现?

 

堪布答:我觉得,汉地弟子应该也有观察上师的条件。你们有时间,也有各种因缘,藏人有的,汉人为什么没有?


现在汉地很多人,听说来了个上师,不经观察就马上依止、接受灌顶,这是很草率的。世间人选择终身伴侣的话,也不可能在街上随便抓个人就去结婚,而需要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调查,至少了解一下他的家庭背景、性格如何。那希求生生世世的解脱比这更重要,观察上师就更是必不可少了。所以,汉地弟子以前不观察上师的做法,是很不合理的,今后大家应该像藏地弟子一样,对于想依止的上师,要经过多方面的观察。



如果你上师是具德善知识,真正对弘法利生有利,那他对豪宅、财富肯定不执著,而会视如粪土,就像以前蒋杨钦哲旺波的故事一样。我就遇到过一位上师,他在一个城市里,别人供养了很好的房子。我跟他开玩笑说:“你现在有车有房子,跟世间人没什么差别了。”他笑笑回答:“说实在的,我对这栋房子的执著,还不如对我那个牛粪棚的执著大。”我认识这个人,他并不是在说大话。所以,对有些上师来说,不管他有多少钱财,根本不像世间人那样贪执,只是把它当成石头一样。像这种人的话,豪宅再多也无所谓,这个并不是很关键。


有些所谓的“上师”,根本不具足法相,比一般世间人还差,整天都在为钱财而绳营狗苟,各种行为完全不是在弘扬佛法。对于这种人,大家就一定要远离。如今汉地很多城市里,有许多好的上师,令大家有皈依、学佛的机缘,倘若没有他们的话, 很多人会永远沉溺在轮回当中;但也有一些不好的上师,到了最后,他们的劣迹会暴露无遗。



所以说,这个世间鱼龙混杂,许多现象要擦亮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02 


问:我马上要毕业了,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那么我现阶段应该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学习知识上,还是拿出一部分确保每天的修行?哪个对我将来的人生更有意义?

 

堪布答:这个可能要根据情况而定。一方面学习不能落下,你们作为高 年级的大学生, 很快就要面临人生的转折点了,辛辛苦苦学了这么多年,到最后应当融入社会、回馈社会。


此时最好不要因为学佛,就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学佛不要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不要为了完成既定的修行数量,就耽误学业和工作。假如你暂时不能完成的话,等以后各方面有条件了,这些可以再补上。






 03 

 

问:请问,在汶川地震的时候,王菲曾唱过一首歌叫《心经》,这首歌的要义是什么?唱出来的话,对众生有怎样的利益?

 

堪布答:王菲唱的《心经》我也听过,并建议大家大力推广。《心经》主要讲了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等一切皆空。我们这个社会有非常多的痛苦、挣扎,万法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形象,但这些追究到本源,其实完全是空性。


所以,《心经》的主要精神,就是让我们对万法断除执著,这是一种至高无上、不可思议的境界。释迦牟尼佛在第二转法论中,就讲了这种般若空性,而般若空性法中最根本的一部经,即是《心经》,这种智慧就像人的心脏一样。我们平时若能念《心经》、唱《心经》的歌,内心的各种分别念就会减少。



我认识一位老师,她说自己心里特别烦时,念一遍《心经》,心就能安静下来,然后再坐一会儿,原来的痛苦便全部消失了。





 04 


问:您在给日本灾难回向的时候,用到了“嗡玛尼贝美吽”。有些大师说“嗡玛尼贝美吽” 代表一种无上的智慧,到底这几个字代表什么意思?

 

堪布答:“嗡玛尼贝美吽”是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功德不可思议,这在有关论典中都有描述。如果给死去的亡人念“嗡玛尼贝美吽”,他即使原本要遭受痛苦,通过这种声音的无上力量,马上也能获得快乐。



尤其是现在灾难频频发生,我们若能祈祷观世音菩萨,念他的咒语,以这种力量就能最大程度地化解灾难。这方面有许许多多的教理可以说明。总而言之,它不仅是一种无上的智慧,还是非常强大的无形力量。





 05 


问:动物是有生命的,吃它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吃了的话,会不会也像吃动物一样不好呢?

 

堪布答:佛在《涅槃经》中说:“众生佛性住五阴中,若坏五阴名曰杀生。”所以,五蕴聚合的生命,才有真正的痛苦。动物就有这样的生命,而植物,虽在外境的刺激下会产生某种反应,比如动摇、生长、死亡,但它并没有真实的五蕴。假如认为植物也有动物或人一样的生命,那佛在《楞严经》里说了,若许“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则堕入外道,“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现在很多人觉得植物与动物完全一样,这样的观点大错特错。包括有些学佛多年的人也分不清楚,这是相当遗憾的。按照佛教的观点,你今天割一根草,跟杀一头牛有很大差别。杀牛是摧毁了有情的生命,这有极大过失;而割草的话,并没有杀生的过患。



有些人可能会说:“佛教里不是讲了吗,对动物不能损害,对草木也不能损害。”这种说法虽然是有,但意思并非完全相同。就像你去杀人和砍伐森林,尽管二者在法律上都不允许, 但定罪还是有天壤之别。同样,我们杀了动物的话,必定会堕入地狱;而砍一棵树的话,则不会堕入地狱,只是有轻微的过失。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要弄明白。为什么我一直强调佛教徒必须要学习佛法?原因也在这里。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我吃肉也有过失,吃蔬菜也有过失”,对过失的轻重并没有分。这样的话,你偷金子也有过失,偷针也有过失,所有问题都一概而论的话,这是不合理的。





 06 


问:神秀大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六祖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这两首偈子,您怎么看?

 

堪布答:禅宗的这些比喻非常好。神秀大师所体会到的,六祖大师所悟入的,都通过比喻很好地表达了。这种方式在藏传佛教中也有,如莲花生大士师徒的对话,用类似的比喻也表达了如是见解。



关于这两首偈子的意义,从抉择空性的角度而言,第一偈的前两句是抉择见解,后两句讲修的光明;第二偈则分别讲行、果。


此外,对《六祖坛经》的解释,我觉得可以有不同方式。尤其是第二品,可从见、修、行、果,或基、道、果方面来讲。也就是说,结合中观的抉择方式来理解,可能更好。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向日葵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后感


★启动线上读书计划


学习内容:《你在忙什么》、《八万四千问》、《修行百颂》等著作


我们的希望:每位参加学习的小伙伴在学完一本书后,能够发表200字以上的心得体会


我们的奖励:参加阅读3本书及以上者,奖励精美佛像一尊。参加阅读1-2本书者,奖励平安结或金刚结一个。以上加持品均会请高僧大德进行加持


大家可邀朋友一起参加,加持品有限,请快快行动哟

 

❤每天学习一点点,为自己的心灵充充电、减减压。



随喜关注

____

______

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