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演讲】快乐的主因是内心
大学演讲
当然,光是嘴上说“开心、开心”,不见得真的开心。我读过一本书,书名就叫《开心》,但它的“开心”是指证悟。证悟了,当然开心了,而如果能用智慧观察,提升自己的认识,也可以调整出一种开心的状态。
要知道,我们之所以不开心,往往是被日常的琐事困扰,难决难断,纠纠缠缠。所以,这里我想告诉诸位一个最好的观察方法,就是古印度寂天论师在《入菩萨行论》中提出的:“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我经常用这句话提醒自己,你们也可以这样想:当自己遇上了不开心的事情,不论事大事小,如果还有转圜的余地,那为什么不欢喜呢?如果就像碗被打破了一样,事情已无法挽回了,那你沉浸在痛苦当中,不停地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呢?
能想明白这一点,我想你也会信服:前辈大德的智慧,与我们平常的认知相比,确实是最珍贵的财富!
当然,这些若想在生活中用上,还要学会思考。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但现在很多人正好相反,他们只在意“生存”,计较得失,甚至为此愁眉苦脸,好像除此以外再没有别的了。
如果人人都如此,那人类跟动物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动物就只是生存而已,除了吃、喝、睡,与同类生活在一起,它们没有更高的思维。而人若在社会压力的驱使下,心也渐渐转入这种狭隘状态,那跟动物就差不多了。
因此,若想获得快乐,就应善于思考、善于调心,不论遇着什么事都要想得开,一旦想开了,心也就能容纳下整个世界了。诚如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2500多年前的佛陀也说:“心如虚空。”既然心是如此宽广,又何必为一些区区小事纠结,放不下呢?
如今,我们其实并不缺乏开心的方法。且不说佛教中的理论和修证,这对一般人来讲,未免高深莫测,体系也过于庞大。单就是世间的很多畅销书,也都提供了种种好方法,足以让人开心起来。
一个人不开心,主要是因为有压力。尤其在21世纪,无论东方西方,人类的生活方式基本一样,在机械化、电子化连续不断的挤压和逼迫下,人如果没有调心的窍诀,那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下痛苦、焦虑、疲倦了。这样的状态,又何谈生活的品质?
因此,要开心,首先就要解压,让心放松下来。随着藏传佛教传入西方,很多大德都教人坐禅,并称之为“放松解压法”,让人们在初步的经验体会中,感受一种放松的心境。心一旦放松下来了,不管你碰到什么事,完全有力量不执著它。那时候你会知道,其实自己以前的痛苦,就是因为执著,越执著越束缚,直至被压垮了,崩溃了……所以,生活中压力太大的人,要学着放松,有时间就坐坐禅、修修心。
这种放松的修心法,也可以叫“安心法”。本来,“安心”一词,在禅宗有特别的意义,不过从浅显的角度解释,了解事物通常的真实面,不受束缚,也算是一种安心。
就像一本书中所说:曾有一个名人,他的心很不安,一直在浮躁、焦虑中饱受煎熬,始终不明所以。后来他不经意读到《无量寿经》中讲:“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他当下豁然大悟,心放松了下来。
这就是安心——明白了真相后,心便踏实了。真相是什么呢?我们生存于世,被爱欲所牵,日日夜夜奔波营造的一切,不过是虚幻的聚合,而我们每一个人,到头来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并且苦乐自受,没人可以分担……
当你知道了这一点,就不会把快乐再寄托在外境上了。很多人认为,找一个好的伴侣就会快乐,找一个好的工作就会快乐……其实这些都不一定。或者说,即使得到了快乐,也只是暂时的。因此,佛教告诉我们:快乐的根本在于自心——说来说去,我就希望各位能明白这一点,并从中得到真实的利益。
摘自自心宝藏的探索——香港大学演讲
附:索达吉堪布大学演讲系列视频和文本链接 (请长按识别维码打开链接)
本月藏历
部分图文来源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