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证解释|《佛子行》第7课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教 证 和 教 言
教证1
《入行论》也讲过:“精进证菩提,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
意思是:没有精进的话,根本得不到菩提圣果,就像没有风的吹动,万物不会动摇一样。(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2
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也说:“功德皆随精进行。”
意思是: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根功德,全部依靠精进而产生。(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3
佛陀在《正法念住经》中云:“诸惑一根源,即是懈怠也,何有一懈怠,彼无一切法。”
意思是:任何人如果非常懈怠,到了九十点钟还像猪八戒一样呼呼大睡,那他的闻思修行也好、禅定也好,是没办法增上的。(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4
博朵瓦格西说过:“未成佛之前,我们要持久地精进、勇猛地精进、不断地精进。”
教证5
《入行论》云:“心意涣散者,危陷惑牙间。”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
意思是:心若一直散于分别妄念中,那此人已处于烦恼的獠牙之间了。放纵自己狂象般的心,最终定会感受无间地狱的痛苦。因此,大家要常以正知正念来观察相续,如果自心一直放纵,很多分别念是永无间断的。(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6
《学集论》云:“真实而入定,方知佛所说。”
意思是:不管人身难得也好、菩提心也好,光是讲得天花乱坠没有用,只有安住下来去思维,才能品尝到它的真味。假如不能入定,是很难证悟佛陀密意的。无著菩萨在其他教言书里也说:“没有禅定则不能见法性,所以要修无念相的等持。” 总之,我们应该压制自己的分别念,若整天随着起心动念跑,证悟法性真的有点困难。
教证7
《智慧品》也说:“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意思是:布施等一切支,佛陀是为了现前智慧波罗蜜多而宣说的。如果没有智慧度,六度就无法圆满,佛果也不可能获得。《入中论》里面提过,没有智慧度,就没办法获得圆满佛果。(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8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由谁于谁断何事,若彼三轮有可得,名世间波罗蜜多。”
意思是:能修、所修、修法,或者能断、所断、断法,对这三者都有执著的话是世间波罗蜜,也是我们凡夫人的境界。“三著皆空乃出世”,三种执著全部证悟为空性,即出世的智慧波罗蜜多。这样的境界,没有所修,没有能修,也没有修法。比如修金刚萨埵的话,所修的法没有,能修的我没有,所净除的罪障也不存在,这种修行超越了寻思分别念,世间上很多智者都是没有的。(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9
阿底峡尊者说:“未证悟实相之前需要闻法,因而听受上师之窍诀。”
意思是:还没有证悟一地之前,需要在不同的上师面前闻受佛法,听受上师们的窍诀,这对自相续会有好处的。(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10
夏绕瓦格西也说:“未成佛之前,学无止境。成佛之时,方可完结。”
意思是:没有成佛之前,学习佛法永无止境,成佛了以后,闻思才算圆满了。(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11
佛陀在《因缘品》中说:“应当观察自己合理与非理之事。”
意思是:假如没有好好观察自己行为是应理还是非理,有时候自认为是修行人,实际上不是的情况非常多。因此,大家应该时时刻刻观察自己,以正知正念来审察:“我到底在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否则自己的行为不被世人认可,你也不一定能发觉。(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12
寂天论师说:“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意思是:世人不起信心、起邪见的事情,我们应当通过观察或者询问尽量舍弃。(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13
佛陀在《慧海请问经》中说:“涵盖大乘之一法,即是观察自过而护持一切众生。”
意思是: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千经万论都归摄为时刻观察自己、护持一切众生的心,不要让众生生邪见,对佛教产生不好的念头。上师如意宝在接近圆寂时也说:“要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自己要稳重,不损害众生。”这与《慧海请问经》所说的一模一样。(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14
《学集论》引用教证说:“昼夜中三次,顶礼诸菩萨,恒时依欲行,微错亦不寻。”
意思是:早晚三次顶礼佛菩萨,恒时依清净的所行所想,不寻别人的点滴过失。所以大家应该尽量顶礼诸佛菩萨,念诵清净的金刚语经典,发誓不说别人的过失。(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15
佛陀在《迦叶请问经》中说:“我于一切有情生本师想。”
意思是:我们对众生应该像本师那样来看待,他们不会有任何过失,不要今天这个看不惯,明天那个听不惯。若能做到这一点,那确实非常了不起。(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证16
《修心七要》有一句话叫做:“不应说缺陷,切莫思他过。”
意思是:不应该说别人的缺陷,也不要全力以赴想着别人的过失。否则,一天到晚找别人过失的话,不要说凡夫人,甚至佛菩萨来到你面前,你也会觉得他不如法。(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17
喀绕瓦格西曾说:“开示大乘之上师,外表威仪虽不妙,不知内在密意故,切莫观察上师过。”
意思是:开示大乘佛法的有些上师,就像印度大成就者一样,也许行为言论不一定如法,但千万不要轻易去诽谤,因为他的密意、智慧、悲心、力量,一般凡夫人很难以测度,所以千万不要观察结过法缘的上师们,更不能随意说过失,否则就在阿赖耶上种下了特别不好的种子。(摘自《佛子行》讲记)
教言18
佛陀曾说:“像我和我这样的才能了知补特伽罗的相续,一般人无法了知。”
名词解释
缘觉
缘觉(亦名独觉)行者不用依止善知识,仅依自己俱生的智慧,独自一人到寒林等寂静处,观修十二因缘缘起之法,现证相应的空性,即了达五蕴粗相空性以及人无我空性,获得独觉菩提果。【《窍诀宝藏论释》 全知无垢光尊者 著颂 KB.SDJ 译释】
无色界
在色界之上,为无形色众生所居,包括空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四定诸天;除净色意识而外,全无粗色,超离欲、色两界贪欲,但尚有无色界贪。【《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静虑
静坐思惟,亦即禅定。【《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六度
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补特伽罗
是梵文译音,即人。依附五蕴命名为人,为士夫,为有情众生。汉文亦译作数取趣。指人不断流转六趣而言。其身心中所有功德过失,时增时减,数数聚散,故名数取趣。【《藏传佛教辞典》V1.1 中华佛典宝库 编】
四种禅定
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
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断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
二、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
三、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
四、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寂灭
(术语)寂灭为梵名涅槃之译语,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相似胜义、真实胜义
相似胜义:世间的很多凡夫人也可以抉择的,比如柱子是不存在的,是空性的。所谓的空性就是遮破所破后不存在,这个法是没有的,也就是单空。否定实有的一面,像这样的道理叫做相似胜义,也叫做随同胜义。相似胜义与认为世间万事万物存在的见解比较起来是非常殊胜的,可以摧毁无始以来的我执和认为诸法存在的实执。
真实胜义:就是万事万物全部是离四边八戏,一点戏论都是没有的,有也不是,无也不是,二者也不是,非二者也不是,一切法是远离所有的语言、分别、妄想执著的对境,什么都不存在但也并不是不存在。对凡夫人只有用“不可思议”这四个字来表示,除此之外没办法。【《解义慧剑》 全知麦彭仁波切 著颂 KB.SDJ 译释】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往期回顾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