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九课(1)
第九十九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前行引导文》。华智仁波切所造的《前行引导文》其实也是根据他上师讲解的龙钦心髓仪轨所做的教言笔录,在这个笔录当中都是关于我们修行佛法的一些关要和窍诀。
《前行引导文》也是一个道次第,通过这样一种道次第的引导可以让我们的心逐渐成熟,现前本来的面目。也就是说现在我们的眼识、耳识,乃至于我们的分别念,都是没有认识心本性浮现出来的状态,心识的本身相应于无明的,但是心识的本性是一种智慧。要让心识现前它的本来面目就需要这样教义的引导,所以我们要依止上师学习这个教法。通过学习完教法之后就懂得使用法义来引导我们的心。其实依止上师也是依止上师所传讲的这个教义,否则单单是上师的身体、语言等等是没办法让弟子成就或者说现前心的本性。而是他告诉我们怎么样现前心本性的一些方式,通过这样方式我们去做、去调伏的话,那么心就可以浮现它本来的样子。这是通过次第性逐渐来浮现它的本来面目。
前面我们也学习了共同加行,从现在的心识到现前本来面目之间最大的障碍或者最初的障碍就是对轮回的执著,对当前我们正处在这个轮回当中的种种法的耽执,这是最粗显的障碍。所以最先必须要去掉的,就是耽著轮回,轮回本身的显现可能我们还没有办法一下子完全就不浮现,或者说让它不出现,这个我们还做不到,佛陀也没要求。但是对于轮回这个法本身我们看到,我们正在轮回当中生活、流转,但是我们要知道它的本性不值得贪执。所以就通过出离心的教义来让我们对轮回的法产生厌离,不管是对今生的法要放下看破,对后世转生善趣等等也必须要看破放下。这个时候就生起了厌离心,对于出离对解脱方面就会有兴趣。这是第一个。
然后通过依止上师之后,我们要学习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内加行。内加行就通过皈依乃至于上师瑜伽之间的修法,这些主要是我们要接近大圆满的正行,要现前心的本性也需要通过菩提心为核心的其他修法。
为什么是菩提心为核心呢?因为我们要成佛的话必须要有菩提心才能成就这样的佛果。所以说所有大乘的修行都是以菩提心为核心,围绕菩提心而展开的所有的修行。因此所有的修法自从我们接触到菩提心的教义之后,我们就必须要训练、刻意的训练把菩提心的修法带到我们的所有的行为当中,带到我们的所有的善法当中,通过菩提心来摄持我们的善法。只要我们的善根里面有了菩提心,那么这个善根就相应于成佛之道;如果我们的修法当中没有菩提心,那我们这个善法就不相应成佛之道。所以以它为核心来积资、净障,以它为核心来祈祷上师加持等等。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让我们内心苏醒,以世俗菩提心为基础的还有一些相应于胜义菩提心方面的法。
第二步前行是五加行,五加行当然是以菩提心为核心。我们以前学过菩提心,有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所以说金刚萨垛修法当中的所依对治力的空性、现行对治力的空性,还有曼扎当中三轮体空的供养,还有修上师瑜伽的时候上师的本性就是空性。那么我们的本性也是空性,通过上师的加持、上师的融入相当于空性融入空性,法性融入法性,让我们现前心的本性,也是和胜义菩提心有关系,以世俗菩提心来引导的。所以说基本上来讲的话应该以菩提心为核心来展开。
如果今生当中还有时间、有因缘我们肯定会接触到密乘的窍诀,生圆次第也好、大圆满也好,这些修法最接近于实相的。大恩上师也经常讲,我们在人间,已经生而为人,得到暇满人身,如果有机缘的话密法一定要学、一定要修,因为这个密法的加持力特别大。所以说我们在学完加行之后就应该进入到密乘当中。但是在学习最靠近实相的密法之前,那么这些基础也必须要认真对待,也就说我们越认真对待基础,越认真对待四加行和五加行,其实,我们的心就更加容易接受正行,更加容易相应正行。
如果我们对于加行没有认真对待的话,即便我们已经得到了密乘的灌顶、即便已经得到了密乘的窍诀,但是密乘的修法对我们来讲相应不了。因为我们并没有在前期的工作当中把我们的心训练成可以和这个正行的法相应的程度。我们只是大概的过了一下,你的心还是那个样子,对轮回还在贪著,还是围绕这个自私自利在奋斗。这种心态和要证悟最接近实相的这个法之间它并没有一个很接近的因果关系,不能成为它的基础,所以即便是我们越级或是我们提前得到了这些窍诀,但是这个法对我们有没有用呢?肯定是有,种善根或者得加持。
但是,我们现在得这个法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得到一个很大的灌顶,得到一个很圆满的修法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摆,我得到最高的教法,还是说满足了我们一些虚容心?你看这么高的法,九层之颠的法我都得到了,然后就怎么怎么样;还是说我得这个法就是为了证悟实相?如果是为了证悟实相的话,那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心训练成和证悟实相的法相应的高度。这样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认真的去贯彻修行前行的法要,因为只有把这个修好了,修到后面的时候自己的心自然而然的就和高法、深法就相应了。否则我们的心相续很低,这个法很高,二者之间不在一个频道上面,像这样的话就很难相应,这个法很难体现它的价值。这个法的价值本来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自己作为使用者,我们修行法的人,自身的条件的局限,受这个局限所限制,导致这么高的法,在我们心上面体现不了它应该有的那种高价值。那么怎么样这个法的价值体现出来呢?那就必须把我们自己这个人、修行者的素质必须要提升,提升到和这个法相应的一种高度,这个时候法的力量加持力量、它的价值就可以很快的浮现出来。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对大圆满、对正行、对密法一定要有希求心,因为的确非常非常殊胜,也很难得。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不要走另外一个极端,这个法这么殊胜,前行就不修了,我现在有机会得灌顶、有机会得正行是不就可以不修了呢?其实不管怎么样,如果我们是以正行的法调伏我们的心,是以正行的法来现见实相为目的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把自己的心调伏到能够和这个法相应的阶段,这个就很好。所以我们对于前行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个不是说一说而已。
以前我们在学院的时候,慈诚罗珠堪布在和我们讲的时候也是说过,他说如果以后要闭关的话他是修前行,他主要是修加行。当时我们就觉得很诧异,为什么上师他老人家说如果以后要闭关就修前行呢?当时我们是没有真实的理解到上师的一些必要还有密意等等。我们觉得:我有必要吗?我们当时对前行好像都没那么重视,没觉得那么重要,为什么上师那么大的智者他还说以后如果有时间闭关的话,他没跟我们说要修托嘎,没有说要去干什么,他说好好把前行修一修。后面慢慢学了之后,就知道他老人家说这话的必要性,就是因为我们对前行不重视,即便是他们那种大智者、大圣者他们也是说以后有闭关的时间一定要好好修前行的这种必要性。就是因为以前听到这个话记住了,这句话一直在脑袋里面,有的时候在想,有的时候在观察,后面慢慢慢慢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大恩上师也是经常讲前行的重要性,如果前行不修好的话,即便是得到了正行,拿给我们修也修不动,就体现不出正行的价值。它本来很殊胜,但我们修不动,最后——这个法也就不过如此嘛,没有感觉到有多殊胜,好像法本里面说得很殊胜,但是我修了一下好像没啥感觉,也没有那么殊胜吧。但是这个不是法不殊胜,而是我们自己的相续没办法让它体现出应该有的价值。
所以说这个时候不要对法生邪见,而应该努力的提升自己的相续的素质,通过前行来提升,不是通过别的来提升。前行的所有的修法皈依也好、发心也好、金刚萨垛也好、曼扎也好还是上师瑜伽也好,每一个法如果我们认真的去修都能够让我们的相续慢慢成熟,让我们能够相应到正行的实相的修行,还有更前面的四加行也是如此。
现在我们学的是不共加行当中的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主要是要确定一个目标,就是我们要成佛。为什么要成佛呢?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大乘的思想它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利他的,是为了度化众生,为了度化众生才成佛。因为成佛是度化众生、利益众生的最好的方便,除了成就佛果利益众生是最完备的、最理想的状态,别的比如说菩萨的果位它有局限性,他的功德没圆满所以他有局限性。阿罗汉也有局限性,那凡夫更不用说了,凡夫像我们这些虽然有些时候生起了一些相似的要利益众生的心,但是能力太差了,自己的问题都搞不定,自己的贪嗔痴都搞不定,有的时候说要利益众生也受烦恼的局限。有的时候心情好的时候愿意利益众生,烦恼一上来之后好像是什么都不想管了,也就是这样的,所以说这个就不可靠的。菩萨他虽然是可靠,但他的能力有限。只有佛陀是方方面面都是圆满的,因此说为了实现利益众生,真实圆满的利益众生必须要发誓成佛,发誓成佛是为了更好的利他,更圆满的利他的。
大恩上师以前在讲《现观庄严论》在讲别的修法的时候再再提到,大乘的终极思想不是成佛,大乘的终极思想一定是利他,为了圆满利他才成佛的。成佛是为了利他服务的,而不是说我去发菩提心,为什么发菩提心呢?因为我要成佛呀,我不发菩提心我就成不了佛,对不对?为什么要利他呢?为什么要去利益众生呢?因为我要成佛啊,如果我不利益众生我就成不了佛。你看,这个就颠倒了,就是为了满足我自己成佛的目的我要去做利他的事业,利他就为了成佛,为了我成佛服务了,这个方面就是已经颠倒了。所以反过来讲,为什么我要成佛呢?因为我要利他的缘故,成佛是为了利他服务的,而不是说利他为成佛、为了自己成佛而服务。
因此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也是要特意的、着重的要打破我们的自私自利的心,只要发现我们相续当中有自私自利的意乐存在,按佛陀或按上师们的教言就应该打压我执,打压这个想要自己成佛的心,想尽办法来打压。有些时候用自他相换来打压,怎么打压?就把所有众生的业、众生的烦恼通过黑气进入到自己的我执当中去,去打压这个我执,你不是不喜欢这些不好的东西吗?我就故意的把所有众生的这些业和烦恼吸到我自己的相续当中来。
然后这些善根你不是自己想要享受吗?想要通过这个善根你自己成佛吗?好了,我就通过呼气的方式不要了,全部给众生。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打压我执,一方面修爱护众生的心。通过自他相换来训练我们的心,如果训练成熟之后,我们所做所为自然而然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了,为了利益众生而奋发了,不是为了自己。
因此说菩提心就是这样,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要把这个观念刻意的带进入,否则我们天天修自他相换是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修呢?其实这里面第一个要打压我们的我执,第二个要培养利益众生的心。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成佛才有意义,如果你没有一个真正的菩提心也成不了佛,也没有一个佛成佛之后不管众生的。原因就是他把利他的心修圆满了,所以说他才能够成佛。否则的话如果没有利他心你根本成不了菩萨也根本成不了佛。
有的时候我们想是这样想的,反正众生不管,我自己可不可以有一个方法先成佛?先成佛我自己享受这个佛果,这个是没有的,这个因也不符合于因缘法则,佛果是清净、很广大的果,那么因也必须要清净。我们自己修菩提心的时候要挑战自己,以前不敢修的这些,或者不愿意放弃的自已的利益逐渐逐渐要放弃。这个第一步要迈出去,以前就不管怎么样,都是为了自己得到更多的解脱的利益、更多的善根,反正闭关修行也是为了自己成佛;现在迈出去之后我们可以闭关,但是闭关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而成佛的。如果这个方向对了的话,不管是闭关也好,还是讲经说法也好都是对的,如果这个方向不对的话,你不管讲经说法还是说去闭关,为了自己的利益的都是佛菩萨不高兴的一种行为。
对于菩提心前面我们也学了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前行。那么如果把四无量心修好了,那么后面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就比较容易在我们相续当中引发。前面也是用了很多篇幅来介绍了四无量心。那么四无量心我们已经学完了,学完之后华智仁波说所有的四无量心归纳起来的话,可以归纳在心地善良当中,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心地善良。今天我们就接着这个内容往下学习。
从前,有一次阿底峡尊者感到手痛,于是把手放在仲敦巴的怀里说:“请您给我加持一下这只手,因为您有一颗善良的心。”
案例就是阿底峡尊者有一次手比较痛,他就把手放在他的大弟子仲敦巴尊者的怀里面。仲敦巴尊者是度母授记的他的最大的弟子,是一个居士,有些地方授记他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为了教法而化现的,显现上面是阿底峡尊者教法的继承者,噶当派的最有利的弘扬者。因为他经常修大慈大悲心,他经常修持出离心,所以有一次阿底峡尊者手痛的时候他就请仲敦巴加持。
上师在讲的时候也是说了,本来,上师请弟子加持的话,一般来讲没有这个规律,很少有出现这个。但是这里面为什么要这样呢?第一个也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心地善良的加持力是很大的,如果你的心地很纯净、心地很善良,它本身就有一种力量。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修持自他平等、修持自他交换。修持自他交换的时候,不管我们能不能把对方的病吸到我们这来让他痊愈,但是我在修这个法的时候,真正发自内心的不是为了我积累功德。有时候我们想自他交换的功德很大,我修一次功德很大,其实修自他交换还是为了自己得功德。但是假如说,我修这个自他交换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利益,而是发自内心的去修持自他交换,真正的愿对方的疾病我来代受,然后我的安乐让他去承受,即便是我在修这个法的过程当中,没办法真正的把他的病换到我这来,但是依靠这么纯净发心的善行,对他一定有帮助。因为心地善良本身就是有能力的善法,你的心越纯净、越善良,对你要利益的对方就会有一种能力加持他了。然后你自己在这样修的时候,你自己也是顺便得到更多的利益。你要去利益众生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菩提心自他相换的善心的力量加持对方。
虽然不一定是真正可以把他的病换过来,但是我这个善心的力量过去之后,因为我是缘他修,我的心很清净,我这种菩提心的力量可以帮助他遣除违缘,可以帮助他遣除一些疾病,这个方面本身是有力量的。但高僧大德的境界不可思议,有的时候的确可以直接把众生的病换过来,像我们这些人就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把他换过来。其实,我们是通过菩提心的力量善心的力量,去遣除很多众生的违缘,遣除很多众生的疾病。
通过这个案例也是说明这个问题,阿底峡尊者作为上师也是为了体现善心的力量。所以,他手痛的时候,也是让仲敦巴尊者的善心加持这只手,因为他有一颗贤善心的缘故。所以,这个也是圣者、圣者之间的示现,还有就是对这种修法的肯定,是对心地善良的肯定。有些时候,我们觉得尤其是现在的很多人觉得善良就是软弱的表现,觉得心地善良就是吃亏的代名词,只要你善良就容易吃亏。也许暂时性的我们会吃一些亏,但是自己可能去感受长远的利益。所以,他也是通过这样事情,对心地善良本身的肯定,也是对于他的弟子的肯定,因为他弟子的确心地善良。所以,显现上面阿底峡尊者的手痛,也是让他弟子贤善的心来加持他,因为的确有效果。心地善良的力量很大,对我们来讲也是一种鼓励,对他的弟子也是一种肯定。
我们看了之后就觉得,如果我们心地善良的话,其实可以去给别人助念,也有力量,为什么呢?因为有的时候想:我是一个凡夫人,我能够给别人助念吗?我能不能去超度啊?其实,如果我们真正去的时候,的的确确是安住在善良的心当中,就是为了利益对方,然后我按照有加持力的仪轨去念的话,一定对对方有利。
慈城罗珠堪布也讲过,有的时候我们去助念,念破瓦也好,或者念这些仪轨也好,其实我们自己本身可能还没有达到超度的能力,但是这个法、这个仪轨有力量,这个法的加持力会让这个亡者受益,活人、亡者通过这个法的力量都可以得到加持。所以,我们相信法的话,不是说我们去超度,不是通过我们的能力去帮助超度他,其实我们都知道自己的烦恼重重,但是我们去念的是圣者的仪轨,而且我的心地是很善良的,的的确确我不是为了其他的东西,我就是发起清净的心——这个亡者需要帮助,这家人需要帮助,我就去了,我这个心纯净,这个法的仪轨纯净,通过这样因缘和合之后,就能够帮助这个有情。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也不用多操心,如果有因缘的时候,就可以帮助别人去念经、回向,或者念一些超度亡灵的仪轨尽,这样去帮助对方,肯定有力量的,因为这里面已经肯定了心地善良的力量。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说,我们的心地善良的质量和仲敦巴尊者的是一样的吗?这个一不一样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这个法本身就鼓励我们要生起心地善良。心地善良包含了四无量心,心地善良也是菩提心的基础,真正菩提心的所依,就是在心地善良上面生起了菩提心,菩提心是最清净的爱心。所有的爱心,世间上所提倡的爱心超不过菩提心,菩提心是最大、最圆满、最究竟、最清净的爱心。所以,我们要在善心、心地善良的基础上生起菩提心。如果我们的心里面经常有很深的嫉妒、嗔恨心、害心、恶心,如果我们的相续当中经常有这些东西,即便是菩提心都很难相应,为什么?因为这些是障碍。这个东西在我们相续当中就变成了一个阻碍,阻碍我们清净的菩提心生起。
为什么前面要通过舍无量心来把我们比较强烈的偏袒的贪心和嗔心要平等?为什么要通过修喜无量心,要把我们的嫉妒心要去掉?因为这些都是我们生起菩提心的障碍。如果我们上来就修菩提心,那么这些东西在我们相续中还如是存在着,所以,有的时候就觉得修不动。但是如果我们前面把舍无量心修好了,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把这个修好了,很多很多的障碍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遣除了。遣除了之后,我们心保持在相对清净的状态,在这种相对清净的或者善良的心态当中,再要修菩提心就很容易生起来。所以,菩提心的基础一定是心地善良。
我们有必要每天反观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善良吗?今天遇到这个事情的时候,遇到这个道友的时候,我是生起的是恶心吗?还是一种善心?我今天看到某某事情接触某某人的时候,我是善心?还是恶心?经常性这样观察,其实就是正知正念,如果有了正知之后,正念就会随临。
所以,经常性的让自己调整在善良的心态当中,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串习菩提心,就很容易生起来,这个也是一个窍诀。否则,如果我们没有知道这些窍诀的话,上来就直接修那些大法、菩提心,有的时候就很难相应,不知道它的关要,修一段时间觉得反正修不成,修不成怎么办?就放掉呗。像这样就错失了良机了。
能够遇到菩提心的修法本身是一个福报的体现。但是遇到之后,能够坚持的修下去,也需要更大的福报支撑。所以,如果我们修不下去,不知道道理放弃了就不行。所以,我们修不下去,我们要观察到底是什么原因?是福报不够就集资,如果是罪障重就忏罪,或者我们前面的前行没有修好就把四无量心再慢慢的修,这个不着急的。有些时候,我们很着急赶快要跳过去,能够有办法跳过去就赶快跳,有的时候就想方设法请上师开许,能不能开许我跳过菩提心修法,我直接修正行?有的时候上师点头就很高兴。其实即便是有的时候跳过去了,但是我们的心还是没办法相应,有些东西就是不能着急。以前上师、慈诚罗珠堪布,还有以前宗咯巴大师也是讲,菩提心的修法可以纯粹的当成一辈子的修法来修,只要没生起来之前就一定要修的。
不管怎么样,你选择作为一个大乘行者,你这个想绕过去,你绕过去就是一个小乘,你绕过去之后,你相续还是一个小乘。或者你绕过去,干脆连出离心也绕过去了,连出离心的修法也绕过去了,你还是一个世间人的心。你是不是绕过去了呢?也可能你绕过去了,你直接跳过出离心、跳过菩提心,你直接接了一个密乘法,这个时候你是以世间的心、世间八法的心来修大圆满,来修正行,那怎么可能相应得了呢?所以,如果跳过去了之后,还是通过庸俗的心去缘最胜的法,那是根本没办法相应。
所以,如果我们要选择修大乘,一定要把大乘总的思想,总的总相必须要修出来,总相的意思就是整个大乘的核心,这个叫总相。这个不是脑海里的总相的意思,就是整个大乘的,显宗密宗所有大乘的核心,叫整个大乘的总相。必须要把这个生起来,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再谈显宗的明心见性,密宗的生缘次第,这个才是有了一个基础,否则的话就是没有基础。因此说这个菩提心无论如何在我们没有生起来之前,都要把这个作为一个核心的修法来进行观修。
尊者一直将心地善良放在重要的位置,平时问安也是说:“生起善心了吗?”
阿底峡尊者,还有噶当派也是有这个传统,像这样一直把心地善良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平时在互相之间问安的时候,打招呼的时候,没问:“你吃了吗?或者你身体如何?”当然如果我们在这种环境当中你问:“你生起善心了吗?”别人就感觉一头雾水。但是在那种环境当中,那种氛围当中,你如果问:“你吃了吗?”你问:“你身体好吗?”他也会觉得你怎么回事?今天怎么这样打招呼?是不是修行退了,还是怎么样?所以,有的时候不同的地方可能问候的方式不同。
他们因为非常非常重视善良、善心的生起,所以,乃至于在打招呼的时候都在问。就像我们汉地一见面:“阿弥陀佛!”,走的时候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其实这个也是很好的一种习惯,非常好的习惯,不知不觉中都在熏习大悲、智慧,也在熏习往生极乐世界这方面的很多很多的习气。所以,修心的时候,他也为了强调这个,见面打招呼的时候,问安的时候,都是在问生起善心了吗?很习惯了。
在一切教诲中也着重强调:“心地要善良啊!”
所以,在教诲中也是强调心地要善良。如果上师经常这样强调,弟子就会这样随学,在这个环境当中熏陶,他就会有意识的去朝这方面发展。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在调心,心地善良生起来之后,菩提心也容易生起来,后面的菩提心就是有质有量的菩提心,就是真正有质量的菩提心了。
虽然我们这个环境当中,并没有互相见面打招呼的时候,问生起善心了吗,虽然没有这个,但是平时我们也要把让自己的心善良作为修行的核心。虽然在整个环境当中,修行可能有困难,因为大家在这个社会当中,并没有互相鼓励要心地善良等等,并没有这样的氛围。但是,麦彭仁波切说:纵然大地充满了恶人,但是我们还是要保持自己的高尚行。所以,即便是周围人都不修行心地善良,但是我发现了心地善良的价值之后,我也要不管怎么样,压力再大阻力再大,都要训练自己善良的心。即便在这个过程当中吃很多的亏,但是我诚信业因果的话,还是要坚持自己的善心。因为它的确是无伪菩提心生起的正因,如果没有心地善良,你想要生起菩提心是非常困难的。没有菩提心你要相应生缘次第,要相应实相,证悟心性的实相法,也是很困难的。所以,这个方面的确非常重要了。
随着心的善恶,一切黑业白业以及业力的强弱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那么随着心的善恶,它就会转成黒业和白业,你的心善,所有的业就会变成白业,如果你的心恶,就会变成黒业。而且业力的强弱,也是随着你善恶的强弱而变化。前面的黑业、白业和后面的业力,其实业力就分成黑业、白业,有时候也加一个无记业,有的时候加无漏业。但是这里面黑业、白业后面有个业力,是不是有个第三个叫黑业白业之外的业力呢?其实这样理解的:随着心的善恶,他的业会随恶心变成黑业,随善心变成白业,然后业力的强弱,就随着你善恶心的强弱而强弱的。
所以,你的善心很强,那么你的善业力就重,如果你的恶心很强,那么你的恶业就重。这个业力的强弱并不观待你做了多少,而是观待你的心力是不是强大。所以,我们在学《俱舍论》,在学《亲友书》的时候,也是讲怎么样让我们的业变成重业,善业要想方设法变成重业,恶业你不注意的话,如果恶业变成重业就会很快成熟,下世很快就成熟恶趣了等等。所以,对于恶业方面来讲,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它变成轻业;善业要想方设法让它变成重业,重善业。比如说,你放生,放生是一个善业,但是怎么让它变成重善业呢?就是我的善心强盛,善心很强盛,对放生很有意乐,很高兴去做,长时间去做,然后善心很强劲去做,发起菩提心去做,这个时候就会变成重善业。如果你只是看个热闹,大家去我就看个热闹,一边旅游,一边去放两条生,这个时候他有功德,他的业不会变成重业,因为你的心不在这,你的心无所谓的心态,业不会变成重业。
所以,把这样理念推及到我们的顶礼,比如说你修十万大头,像这样顶礼的时候,如果你的心很纯净,你在每一个磕头当中加进去很重的善心,你这个业就变成重业了。如果是那种无记的状态去磕的话,业就不会变成重业。修其他的法也是一样的。应该通过训练,把善心训练得特别强劲,恶心让它减弱。因为反过来讲,如果你的恶心强劲的话,虽然做一个很小的恶业,它也会变成重恶业。我们大家都不喜欢这种业变成重恶业,一般来讲,重恶业很快会成熟,而且重恶业的果报也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善业变成重业,让恶业变成轻业,最好没有。这一切都随着自己心的善恶,是黑还是白,要看你的心是善是恶,那么你的业是重是轻,也要看你的心,善心恶心轻重的强度,这些都是随着根本的因素,调控的开关是在你的心上面,行为是受你的心控制的。
有些时候你做了很多的事情,做了很大的善业,做了很大的慈善,但是你的心只是为了自己博得一些名声,或者有什么别的目的,虽然你做的轰轰烈烈,但是业不会变成纯净的善业,他的善业很少很少。这个善业是被谁削弱了?它是被你的心消弱了。你心的力量不够,或者你的心不对,看起来是一个很大的善业,但其实善业非常非常弱。但是别人在做的时候,还是刚才的那个人,他在做轰轰烈烈的慈善,但是我在这发起一个很深的随喜心,这个非常好,随喜心,我一点都没有动手,我没有去做,但是我的心很清净,那么我的功德就远远超胜他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的心很善,有一个强劲的善心的缘故。所以,这个就是因缘的奥秘,因果的奥秘。
有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因果的奥秘,我们就很着重身体和语言。我们经常碰到一些人说:我不学佛但是我是一个好人,我的心很善良,我做一个好人就行了。那么就觉得佛弟子这些很不清净,反正做这些形象上的事。但是是不是这样的?有的时候也不好说。因为是不是一个善人,不是说这辈子你没有杀过人,这辈子没有做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虽然有的时候行为上没有能力去做,有的时候没有因缘做,有的时候是不敢做,但是内心当中的恶心层出不穷,他并没有调伏自己的恶心。这方面来讲的话,他虽然行为上没有做什么,语言上也没有说很多的话,但是其实有些时候根本不发现、不认为这个是一个恶业,有些时候是表面上没有做,但是内心当中是不断在翻滚的。
所以作为修行者来讲,重点不在身语上面,重点应该是在心上面,最着重的是调伏心。所以,你的心调伏了,即便外表上是一个黑业,外表是一个恶行,但是因为你心很纯净善良的缘故,它也会转变成善行的。因为它的根本是心,所以,你的心善,即便是显现上是坏事情,它也会变成善业,它也有相应的变化。
如果怀有一颗善心,那么身体所做的事和口中所说的话都会成为善法,就像前面所讲的把鞋垫放在泥塔小像上的公案那样。
下面给我们介绍的这些,对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也许我们听过很多次,但是我们再听的时候,应该重新复习,或者虽然我们听过,但是以前听过就过去了,看过就过去了,没有把这个当成很重要的信息,觉得对自己很有必要。
也许有些时候觉得书上这样写的,好像没有觉得对我没有什么利益,反正是有必要这样写了而已,所以,我们看就看过去了,翻就翻过去了。这里面讲了要有善心,没什么感觉就过去了,这个过去之后,其实就是相当于在世间上面做生意的人把重大的投资信息错过了,你觉得这个和自己没有关系。这个本来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投资的信息,一个商机,你这个不注意就过去了,就错过了很多很多的因缘。
作为修行佛法的人来讲,这个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如果你错过去了,翻过去了,这么重大的信息你就错过了,错过之后有可能要过几个月或者几年之后,它又重新回到你的事业当中来,也许那个时候又错过了。但如果我们现在在学的时候,认真去体会,体会上师佛菩萨们的悲心,如果抓住了认为这个很重要,然后从这开始训练自己的善心,如果把这个抓住之后,相当于我们就抓住了商机了,抓住商机之后就很容易赚很多钱。
所以说修行佛法的人如果把这个真正开始重视起来了,把训练自己的善心重视起来之后,菩提心慢慢慢慢从这儿开始发芽了。所以真实有质量的菩提心在心地善良的基础上就可以生起来,而且我们在暂时的轮回和究竟的解脱道上面这些其实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如果我们怀有善心的话,身体所做的事情,有菩提心有善心摄持的话,即便是走路,即便是吃饭,它也会变成一种善业。更何况说我们在顶礼,在供曼扎,或者在放生等等的过程当中,当然是更加会增上自己的善根的,那么这些或者口中所说的话都会变成善法。就像前面所讲的案例,最早的人他以清净心造了一个泥塔小像,然后把它放在露天当中,有一个人看到了之后觉得这样不好,如果雨水淋坏了不好,他看到旁边只有一个鞋垫(很脏的鞋垫),通过善心就把鞋垫盖在佛像头上,因为他的心是很纯净的,所以他也得到很大的功德。后面又来一个人,看到这么脏的鞋垫盖在佛像头上不好,又把它扔了。所以三个人都是因为清净的心,都暂时得到了王位,究竟成就了殊胜的佛果。
所以说只要我们的心清净,很多时候看起来所谓的发好心做坏事,发好心做坏事这个的确存在,比如说用脏鞋垫盖在佛像的头上,是不是发好心做坏事?如果我们从某个侧面来讲,的的确确这个事情不好嘛,这么脏的鞋垫放在这上面如何如何,但是他的心的确纯净,所以整个事情在善心摄持下面就变成了善业了。
在世间当中也许我做的这个事情结果可能伤害了一些人,也许伤害了一些利益,但是即便是伤害了别人,它这个性质也不会因为有些人受到了伤害变成了恶业,这个和通过恶业去伤害别人是不一样的。他这个业是善业,只不过可能他发了好心之后的结果、结局不圆满,但是如果真实发了善心做的事情,即便是他的结果不圆满,他仍然是善业,还是属于善业所摄。
如果心存恶意,那么尽管表面上似乎是善行,实际上通通成了恶业。
这个对我们来讲也是要注意的,有些时候如果心存恶意,我们在内心当中经常性的心存不好的伤害别人的心,或者嗔恨、嫉妒等等这样的恶心,尽管表面上在做很多很多善行,但是这个善行已经被这个恶意摄持了,已经被这个恶意染污了,染污之后这个时候就变成了恶业了。
所以说就好像这个杯子有毒,然后有毒的杯子里面倒很多牛奶、甘露啊,像这样其实这个牛奶、甘露被这个毒所染,它就变成了毒牛奶了,像这样就会伤害身体。所以如果我们的心是恶的,从发自内心的行为,身体的行为和语言的行为,被这个恶心所染污之后,相当于被病毒传染之后,这个事情本身就变成了恶业,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善法,但是它的性质已经变成了恶业了。
所以说不管怎么样作为修行人来讲,还是应该主要着重于调心,调伏自己的心,有的时候调伏我们的身语也是为了保护好这颗善心,为了保护好善心有的时候也用身语来防护。有些时候是以善心来摄持我们的身语,反正两方面都可以,只要是我们抓住了重点抓住了核心,主要是调伏我们的心,把恶心调成善心。
因此我们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学修心地善良。
所以说我们不管在什么时间当中,早上、中午、晚上,反正任何时间当中都要训练,把心地善良作为我们主要的修学的内容,然后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刻意的想,我做这个事情应该是在善良的心态摄持之下去做。如果是不好的心态,前面也讲过,如果我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发心并不好,我首先致力于改变,把这个不好的心必须要改变,扭转成善心,如果努力了扭转不过来,那就放弃这个事情,就不做。因为你即便做了,通过这样恶心摄持的这个东西也不会变成善业,这个是前面给我们的教言,在《前行》刚开始的时候给我们的教言。所以说如果我们发心做事情的时候,首先观察如果是善心,那么赶快去做,那么如果是恶心就想方设法去调整,把这个恶心调整成善心,如果调整了努力了还是不行,那就放弃就不做。所以这个方面对我们来讲,只能这样比较好好一点。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要学修心地善良,也就是说任何地点的话,不管是在善良的氛围很浓厚的环境当中,比如说寺庙,佛教团体等等,不管怎么样,你到这种环境当中就能够感觉到那种善良的氛围,反正大家都是致力于修学心地善良的,总而言之,虽然每个人可能都有一些毛病,但是总的氛围还是在积极向上,在善良的范围当中很多事情都在进行。
然后还有些地点是氛围并不好,所有的人还有这些环境并不支持并不鼓励一定要心地善良,在这种地方我们还是要坚持,仍然坚持心地善良。当然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注意,如果作为一个初学者来讲,在心地不善良的地方呆的时间过长,的的确确会影响我们的心,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想要坚持自己的心,但是并没有来自于外面的支撑,没有很多的支援,所以在这个环境当中慢慢慢慢我们的心就变了,抵挡一段时间,挣扎一段时间之后,可能慢慢慢慢就放弃投降了。没有外援啊,没有外援的话,到处都是敌军,自己弹尽粮绝最后也没办法只有投降。所以像这样的话,有些时候就告诉我们尽量的要依止善的团体,善的团队,比如说大恩上师安排一个星期至少要一次共修,一次共修其实就是大家在这种善良的气氛当中,善良的场合当中,然后熏修善良的教法,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容易保持这样一种状态。
如果是在以前的时间当中,我被不好的环境染污了,相当于我在这个环境当中再洗干净,恢复以前的心灵善良的状态。所以说大家一起共修的力量就是这样的,共修的力量在很好的氛围当中更容易激发起我们善良的心,如果没有这个氛围,或者你一个人修,没有这个氛围,或者你在一个没有佛法的时间,没有佛法的地方呆的时间过长的话,有的时候你的善心慢慢就没有了。
所以有些菩萨戒的戒条当中,你在声闻的寺院当中不能超过七天,或多少多少天,为什么呢?因为声闻乘的寺院他们的氛围都是自己解脱,他很多时候对于大乘的这些空性见,大乘的慈悲心并没有着重强调,强调更多的是出离,更多是厌离心,更多是出离心。所以你在这个氛围当中呆久了之后,你以前熏习的大乘思想慢慢慢慢就没有了,淡化掉了,所以有的规定也不能呆的时间太长。有的时候不能在外道的寺院,外道的团队当中呆多少多少天的原因,也就是因为我们初学者的心容易变化,容易受这个染污,容易受这些环境的左右、影响。所以说有些时候也告诉我们要尽量多的依止善心的团队,或者说讲解善心、修学善心的场所,或者依止有善心的善知识和善友,经常修习大乘的教义。这样环境当中时间越长的话,你的善心就越稳固,如果最后训练下来,你自己的善心非常稳固了,随便到哪个地方不会受影响。但现在我们初学的人,刚刚学习的人,这个环境还是很重要。像这样任何地点都要学修心地善良。
正如(宗喀巴大师)所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这也是宗喀巴很著名的一个教言,他是专门写了一个单独的偈颂。这个偈颂当中,讲到了“心善地道亦贤善”,如果我们的心善良,地道也会很贤善;如果心恶,地道也会很恶劣。这个“地道”字面上的意思就是五道十地,地和道是十地和五道。这方面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大恩上师以前在讲前行的时候说,地道可以理解成他的前途的意思,并不一定是直接理解成地道,因为心恶是没有地道的,恶劣的心态当中怎么可能产生五道十地呢?连资粮道都入不了。所以说字面上可以解释成地道,即十地和五道。如果你的心善,可以逐渐获得佛法当中所讲的地道,但是如果你的心恶,就没有地道,或者地道会很恶劣。
我们说这个恶劣的地道是什么情况?有的时候说恶劣的地道就是没有地道的意思,不会获得真正的地道功德,这个叫没有地道,或者叫恶劣的地道。至于另一个解释,这次好像没有这样讲,上一次上师讲前行的时候说,这个地道的意思就是讲前途,如果是前途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了,就是说心地善良前途也会贤善,心恶他的前途也会恶劣。我们结合下面的公案来看,前途的意思就很明显。如果心善他的前途或者地道就会很贤善;心恶劣,他的前途就会很恶劣。
“一切依赖于自心”,一切都是依靠自心的,不管是好还是恶,都是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所以说我们应该精进的修善心,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想得到痛苦。痛苦的因是恶心,既然我们不想得到痛苦,就必须要想方设法的斩断恶心,不要去训练这个恶心,而善心可以让我们得到很好的前途,或者说很好的果位。我们无论如何要跟随这样一种善心的教言、善心的上师、善心的道友、善心的场所来修行善良的心,这方面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心善地道如何善呢?下面以实例来说明这一点。从前,母女二人互相搀扶趟过一条大河,结果母女俩都被大水冲走。
以前印度有母女二人搀扶过一条很大的大河,因为河水很大很深,所以站不稳,二个人都被冲走了。
当时母亲心想:如果我的这个女儿不被水冲走,那么我自己被水冲走就冲走吧!女儿也同样心想:如果母亲不被水冲走,我自己被水冲走就冲走吧!她们二人彼此之间生起这样的善心,
冲走的时候,母亲对女儿生了善心,如果女儿不被冲走,那么我死无所谓;女儿也想,如果母亲安然无恙,那么我冲走死了也是无所谓,相互之间生起了这样的善心。
虽然她们都溺水而亡,但是死后均转生到了梵天界。
最后虽然生起了善心,但是她们还是被淹死了。因为这样一念善心的缘故,所以死后转生到了梵天界。大家都知道生梵天不太容易,梵天已经超过欲界了,如果按照走正常程序,他首先必须要修一个比较圆满的十善业道,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乃至于不贪、不嗔、不邪见,首先要修一个比较高层次的十善业道,其次必须在四禅当中至少要得到初禅的禅定,初禅的禅定再加上十善业道,有的时候说还要修四无量心,四梵住,梵住的意思就是可以到梵天安住的意思。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其实是非常难生到梵天的,因为死的时候这个心很清净。
《入行论》当中讲,“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生一明定心,就是说他生起一念的明定心。即清明、清楚,而且很强烈的善心,就是这一念善心,她没有走正常程序,就通过这样的善心就生到梵天了。我们都知道,梵天一般来讲特别难生。很多印度教徒一辈的字希望就是要生梵天,所以做很多苦行取悦梵天,最后想通过这方面生梵天。如果他不懂的话,可能做很多无义的苦行不一定生到。如果我们知道了修行的方法,正常的程序是十善业道,还有四无量心,再加上四禅当中的初禅,这时候就可以生到梵到去,当然这是讲的是大梵天,后面还有色界天,二禅、三禅、四禅,属于其他的一种因缘。
因为这对母女生起了强烈真实的善心,通过这一念善心就生到了梵天界,所以说这样一种心善的地道、心善的前途,也是很贤善的一个例子。佛经当中是这样讲过的。平时我们应该致力于修持善心,我们在上座的时候发自内心的生起一种利益众生的心,为了一切众生都能够成佛,能够远离一切痛苦而修行,我这个修行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这样其实也是一种善心,现在就开始训练,当然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也许还有夹杂,时不时的会冒出很多自私自利的心,但是我们生起来之后,就要发现,发现之后就要调伏,然后安住在真正的善心当中,这是需要的,这个过程可能有些道友快一点,有些道友慢一点,这是必须要走的。
不管怎么样,心地善良一定要在相续当中生起来,所以说我们要致力于生起来。有时候也要念经、发愿回向;有的时候要祈祷上师加持我尽快和善心相应,这方面的很多很多因素都要去做。这是第一个案例。(待续见下文)
堪布更多文章: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上师瑜伽速赐加持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二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3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三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四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4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四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5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五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6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六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三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四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五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七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八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7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七十九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一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二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六课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七课智诚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八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89):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八十九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0):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1):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一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2):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二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3):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三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4):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四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5):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五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6):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六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7):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七课(2)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1)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98):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第九十八课(2)
备注: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听闻辅导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