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近年来青少年杀人案件时有发生。
湖南一名12岁的男孩吴某康,持刀将自己的亲生母亲杀害在家中。起因,是被母亲怀疑抽烟而用皮带抽打,由此心生怨恨。
四川一名13岁的少年袁某某持刀杀害母亲。原因,同样是怨恨母亲对其管教过于严格……
为何本该单纯善良的孩子,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家庭、学校,社会,究竟谁该为他们的疯狂买单?
有人总结是:基因负责上膛,环境负责扣动扳机。青少年尤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最明显。冷漠失和的家庭环境往往有一个火暴脾气的父或母。
一段长约3分16秒的视频,记录了深圳一名年仅8岁的女童,在家中遭到亲生父母殴打虐待的经过。
施暴的母亲曾冷言怼邻居:“关你屁事,我打的是我女儿”。
和弑母的男孩以微笑辩解:“我又没杀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同样的理直气壮,同样的冷酷无情。
打骂和怒杀之间,有着微妙的因果关联。如果你控制不好你的情绪,也许有一天,你的孩子将“感染”你的情绪,“复制”你的行为,以暴制暴,酿成大祸!
在佛门里,杀父母是无间罪,未成年罪犯,即使逃过法律的制裁,仍然逃不开因果之网。
因为父母生育了自己相合解脱的身体,是利益之田。依靠父母获得了人身,依靠这个人身可以获得圆满的解脱,所以,父母对自己来讲,具有非常大的利益和恩德。
——恭录自《俱舍精钥》第98课
令人唏嘘的是,厚重的母恩在嗔恨面前,薄如纸片。为何掺杂嗔毒的母爱与恩惠,感召来的只有怨和恨?
现在的社会上,有些人虽然在待遇方面对下面的人不错,吃穿住用、地位名声等方方面面照顾得相当周到。但如果他因为前世的业力所感,经常大发脾气,用粗暴的行为对待别人,不是今天打、就是明天骂,别人也会忍受不了,宁可舍弃这些待遇,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也不愿意天天受这份气。更有甚者,个别下属会揭竿而起,生起反叛之心,将他杀害。
这种嗔心还令人心生厌离,纵然是自己的父母儿女、亲朋好友,都不愿意与之亲近。
——恭录自《入行论》讲记第80课
暴脾气与坏情绪,从佛法角度看,就是习气与烦恼。要想化解孩子心中的怨恨,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做起,用佛法对治自己的习气与烦恼。大人与孩子之间其实就是镜影关系,你的变化往往带动他的变化。
要想不被习气和烦恼所染,首先要——
嗔心一起,观察原因
暴脾气与坏情绪源自嗔恨心,再由“我”煽风点火
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有过生嗔心的体验。面对无故的指责, 谩骂, 推搡, 刚开始也许能忍, 但到了一定程度, 突破了极限, 愤怒的情绪如同岩浆、浓烟四处喷射,非要把公正讨回来, 有时还要置对方于死地。
路怒症造成的惨重车祸, 因夫妻吵架导致野生动物园内擅自下车而被老虎叼走, 病人家属不分青红皂白殴打医生, 餐馆里口角摩擦引发的人命血案 ,这些恶性事件起初都只是由一个小小的不爽引起。
很多时候,事情刚发生时,我们并不是太生气,但因为没能及时制止,才使得怒火不断蔓延。实际上,有时候我们的嗔心,正是自己在煽风点火。
——恭录自《入行论讲记-安忍品》
在生活中,嗔恨心的产生,通常有两种原因:一种是我不想要的,非要塞给我;一种是我很想要的,他人却百般阻挠。以此原因,就会让自己无法控制愤怒,心被它踩在脚下,一直做它的奴仆。
——恭录自索达吉堪布微博
应对初期的愤怒。我们应该选择回避。或者看住自己的心,这个烦恼是从哪里生起来的?或者思维愤怒的过患,或者观察自己为什么要发脾气等等,清楚明了地予以观察。
总之,我们应时常审视自己的心态,若发现有不快乐的情绪产生,说明嗔恨心马上要爆发了,此时务必要提高警惕,否则很可能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恭录自《入行论》第71课
怒火点燃,怎么面对
嗔心的“灭火器”始终掌握在“我”中
我们要面对的不是嗔恨对象,而是心里的“执著”。实际上,嗔恨心的来源就是执著,如果没有特别执著,即使别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自己的心也会如如不动。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希求,别人怎么样制造违缘,我也不会产生嗔恨心。或者我非常随顺,别人说什么,我就顺从他,也不一定有嗔恨心。
——恭录自《入行论》 第71课
无论是“不想要”与“想要”酝酿的悲剧,还是小小的不爽引发的事故,都是“我”在兴风作浪!
嗔心的灭火器始终掌握在“我”中,“我”能生嗔,也能灭嗔。
上师在一次开示说道:怒气是一种奇怪的力量,一旦产生,就会骂人、砸东西、昏倒、疯狂,甚至让你得心脏病、出精神问题。不过,制止它也很容易,在刚刚生起时,暂时不要说话、不要做事,让自己像棵树一样,然后观察其本体,它当下就会消失。那时,你会吃惊地发现:愤怒竟从来也没产生过。
如果第一阶段没有控制好,愤怒已经生起来了,不管跟谁,能不能先缓缓,让自己明天再吵?若能把“今天吵”改签成“明天吵”,有些事也许就不一样了。
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
因果法则与“无我”智慧双管齐下,才是灭嗔之道
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因缘让你生气,透过对因缘的认识,获得空性无我的智慧,才是灭嗔之道。
任何嗔恨心的产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烦恼依靠因缘而生,因缘包括前世因缘和今生因缘,今生因缘有敌人的不良行为、自己行为不如法等。当烦恼因缘具足时,讥毁伤害也就必然出现,这与讥毁者无关。
——恭录自索达吉堪布微博
常言道: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通过闻思,了知因果法则,再运用空性无我的智慧,嗔恨的烦恼将消失无踪。
密宗摧毁嗔恨心的最好方法,就是当下观察它的本体。比如我对某人特别生气,此时就看看这个嗔恨心在哪里,是在肚子里?还是脑袋中?或是身体其他部位?这样一观察,就会发现所谓的嗔恨心只不过是分别念的假象,实际上本体一点都不成立。
—— 恭录自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问答
亲怨面前,如何化解
熄灭嗔恨之火源,更需要慈悲的爱
华严经云:无尽法界缘起。嗔恨情绪的产生要观待环境因缘,如果在因上、缘上进行有效对治与改变,就会令嗔恨无法产生。
《中阿含经》说:“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意思是,唯有安忍能制止诤论,这个法是最为尊贵之法。所以在如今这个斗争特别多的社会,大家应该奉行忍辱柔和、互相和爱,这样才能活得快乐。
——恭录自佛说无量寿经广释(下)
身为子女,我们需要的,不是诘问原生家庭,而是我怎么被影响了?我可以为现在的自己做些什么?
身为父母,我们需要的,不是苛责自己的孩子,而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身教大于言教,防止孩子成为你的“追随者”,害人害己。
最智慧的做法是修习慈悲忍辱,嗔恨之火源终将消失在慈悲的甘露水里。
嗔恨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所以遇到他人攻击时,非但不能生嗔心,反而要将总的三界众生,个别的怨恨敌人,全部看作自己的父母,当作自己最亲密的人。
假如对修安忍很重视,觉得这是对治烦恼的灵丹妙药,经常以慈悲忍辱来对待周围的人,慢慢地,你的性格肯定会改变。
——恭录自注释汇集第六品 安忍
欣慰的是,生活中也有明智的父亲,善巧引导叛逆的女儿渡过暗恋同学的“怀春期”;宽容的母亲用温暖的爱感化仇恨的养子。
良好的亲子关系,都会有一个共性:慈悲平等。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尊重他们,给予并维护他们应有的权利,和他们成为互相信任的朋友。
2.不当“裁判”,学做“啦啦队”:给予孩子鼓励,给孩子力量。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父母要学做“镜子”,让子女愿意与父母相互交流。
佛法里也有化解嗔恨的“良方”:
首先以毗卢七法的坐式坐好,身体端直,心态放松:
第一步,减轻过分执著子女的心念。先观想:自己的亲人子女,若恶语中伤、相互争论、分配财物、出现不幸,则好似仇人一样会使自己心灵受到刺伤。子女结婚以后,女儿成了别人家的人,儿子有了自己的家庭,终究不归自己所有,给了他生命,不代表谁就是谁的所属,儿孙自有儿孙福,又何必过分贪执呢?反复观想。
第二步:将自己的爱变得开阔广博一些:我对孩子的这份爱,不能只狭隘地落在他一个人身上,对于邻家的孩子、同事的孩子、天下的孩子都应该有一颗包容的心,愿他们都能幸福快乐的成长,愿他们都能学会爱。这样反复观想,逐渐把自己的心量打开。
温暖的亲情是生起慈悲的根基,我们就是因为这份亲情,才能懂得在社会上如何去关爱别人,如何去尽到责任。如果对这份爱过于纠缠执著,不仅会扭曲人性,还会出现很多的悲剧。
愿通过禅修,让彼此都能放下执念,拥有慈悲。
结语
能伤害我们的,不是外境,唯有“我执”,能让我们与整个世界和解,唯有慈悲。
用感恩的心拥抱亲人,用平等慈悲的爱去包容亲人。真希望全天下怨恨父母的孩子,能释然地说上一句:妈妈,我不恨你了。爸爸,感恩这一生有你!
缘由在熊孩子和杀人犯之间,往往只隔着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和一颗慈悲平等的心。
课程营养包链接:
《脾气不是你的“个性”》
《入行论讲记-安忍品》
《般若摄颂浅释》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