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若有扭转的余地,何必不高兴;若不可救药,伤心苦恼又有何用?
若事尚可改,
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
忧恼有何益?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假设尚有扭转的余地,那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如果已经不可救药,如同碗打破了一样,伤心苦恼又有什么用呢?因此,闷闷不乐实不合理。
堪布根霍在讲义中说道:“我们做事情失败了,如果尚有扭转的余地,就像青稞撒在地上、还可以拾起来一样,那不必要为此失去欢喜心;如果像打烂了的碗一样无法补救,再嗔恨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从理证的角度来看,一件事情如果已经无法挽回,痛苦、生气根本没有任何利益。就像刚才所举的例子,亲人都已经死完了,再怎么痛哭伤心,他也不会活过来,如果哭声特别大,反而对他的中阴身有害。但若他还没有死,只不过是昏迷一会儿,那也用不着哭,因为他一会儿就活了,为什么哭呢?(众笑。师曰:“哎,我在讲哭,你们在笑!”)
若按照这个教言来对待每一件事情,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误解,都有改变的机会,也不会因此导致恶果,甚至出人命了。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要么是语言上的矛盾(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中讲过),要么是为了一点小事。比如家里两个人吵架,不一定因为非常重要的事情,往往是一个人的想法跟另一个人的不合,或者语言没有沟通好,以致出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记得以前在我的家乡,有人为了150元的地毯而打架,结果杀了两个人。他们若遵循大乘教义,彼此之间互相包容、理解,“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那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了。
说到这儿,我想起一个笑话:以前有两个人打架,一个人胆子特别小,怎么样也不敢打,他就说:“我是学大乘佛法的,不跟你打。所有的快乐都奉献你,失败留给我自己好了。”其实他倒不是大乘修得好,而是胆子非常小,但不管怎么样,这种做法还是值得随喜。因为任何的战争冲突,我们都希望尽量避免,人与人之间应充满和谐友好。
当然,上师批评弟子,不在这个范围之内。有些大德的教言中说,弟子因为烦恼而犯错,上师知道以后,如果没有制止,而听之任之,弟子可能还会重蹈覆辙。为了防止这种恶行蔓延,上师显现上可以严厉地呵斥弟子,这在大乘佛教中也是允许的。除此之外,为了自私自利的目的,以自相的贪嗔之心而引发的冲突,应该越少越好!
——恭摘自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普贤菩萨行愿品
每日箴言
有些人不注重修心,只是在外表上诈现威仪,这种人的行为一看就知道是伪装的,我们需要的是内心远离害心、具有慈悲心。一切善恶主要依赖于心,我们务必舍弃恶心劣意,生起慈心善意,否则,非但不能往生极乐世界,甚至连人天善趣也无法获得。
——索达吉堪布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