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是一种束缚吗?
曾和很多未入佛门,但是对佛学感兴趣的人聊天,问起为何不皈依,大多数人都表示受不了清规戒律。许多初入佛门的佛子,在受戒与否的问题上,也是唯恐行差踏错,所以宁愿不受。
在他们看来,戒律是束缚、是压力、是被迫接受管制的枷锁。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戒律的梵语是尸罗,意思是防非止恶之义。
佛陀在其成道后的第十三年开始制定戒律,过程是这样的:首先,并不是佛陀自己想出了僧团中各种各样的规矩,然后制定各种各样的戒律,而是当佛陀身边某一个人的行为出现问题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佛陀才开始制定戒律。在制定戒律的过程中,佛陀考虑到了很多方面:第一,这样的戒律对他们未来的修学有什么帮助;第二,如果这个时候不制定这样的戒律,那么出现的问题对其他人会不会有什么影响……佛陀考虑了很多方面的问题,然后开始制定第一条戒律。于是在佛陀成道后的第十三年,佛教出家人的第一条戒律诞生了,这就是比丘两百五十三条戒中的第一条。从此以后,又陆陆续续制定了很多戒律,并逐步完善。佛教僧团各种戒律的来历就是这样的。
居士的修法,是从守戒开始的。守戒也是一种修行,而且是最关键的。
有很多的居士,虽然已经皈了依,他们也自以为当了好多年的居士,但居士五戒还没有受,这是不合理的。要当居士,就要有戒律,这是最关键的。比如说,要在墙壁上画画,墙壁是最关键的,没有墙壁就根本没有办法画画。同样,戒律是所有修行、智慧的基础。虽然戒律有很多的层次,但我们不能连一个戒律都没有,只要有一些自己能够持守的戒律就可以了,不是说大家统统都要守出家戒。如果没有戒,就不算真正的居士,所以要守戒。
佛经中讲,“戒定慧”三学是非常重要的,三者相互之间有因果关系,即慧由定生,定由戒生。所以在戒定慧中,最基本的就是戒律。
那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呢?比如说一般的凡夫,也就是普通的人,如果没有一个约束,有可能会发生一些负面的行为。这些负面的行为会影响到他的生活,继而会影响他的心情。如此一来,他心里就会有太多的纠缠、内疚,打坐是静不下来的,一打坐,他就会想起这些事情。本来他的修行就不是很好,不容易静下来,然后又发生这么多事情,一打坐,满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些负面的东西,这对他的禅定有很大的负面作用。而通过戒律,把一些负面的行为控制住以后,他再打坐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的内疚,心事不多,就容易静下来。所以戒律对禅定有直接的影响,非常重要。由此,戒律也有助于生智慧。
另外,从福报、功德这个角度来讲,持戒的功德很多、很大,这个在佛经里面讲得非常多。除此之外,修行人如果持戒持得好,自然就回避了很多世俗的事情、不好的事情,这对他们的修行会有很大的直接或间接的帮助。
很多人一听守戒,就觉得非常害怕:“哎呀!一守戒很多事情就不能做了,好可怕!”其实并不是这样。大家都知道,每个国家都有法律,法律实际上也像戒律一样,是控制一些人疯狂行为的手段。但却没有人说国家不应该有法律,有了法律以后就不自在、不自由了,这个太可怕了!大家都认为法律是需要的,没有法律的话,这个社会就乱套了。比如说:如果没有交通规则,在人口拥挤、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就会交通拥堵,甚至发生交通事故;因为有了规则,我们才可以比较顺利地上路。戒律也是一样,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守戒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其实,任何事情都有正面的意义,也都有负面的风险,但是我们做事情时还是要往好的方面考虑。受戒也如此,即使到时候真的犯了戒,也是有办法的,可以忏悔。所以,一开始因为怕犯戒而放弃,不受戒;或者一开始往好的方面想,去受戒,然后过程当中万一出了什么问题,到时候忏悔,再重新受戒,这两个选择当中,选后者是更好的。
不放弃,去努力,万一自己不小心或者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意外,到时候也有解决的方法。每走一步,其实都能发现新的面对的方法,所以应该去受戒。如果因为怕犯戒而放弃受戒的机会,是有点不划算,有点遗憾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受戒。为什么大家会认为佛教有太多繁琐的、教条性的戒律,感觉难以做到?这种想法是从哪里来的呢?就是因为大家不知道可以选择性地受戒,以为受戒就要全部受,所以导致了这样的压力。其实并非如此,佛陀制定戒律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不会制定人做不到的戒律,所以我们应该去受戒。
破戒以后有很多忏悔的方法,在《律经》里面,对出家人的戒律,也就是别解脱戒,有一系列的忏悔方法。出家人的戒律大致可分五个级别,每一个级别的戒律都有不同的忏悔方法。菩萨戒也有自己的忏悔方法,这些在佛经里面都有非常清晰的记载,完全可以找到依据。密乘戒也有它自己独特的忏悔方法。
比如说既受了出家戒或者居士戒,又受了菩萨戒、密乘戒的人,平时比较通用的忏悔方法,第一个是念《三十五佛忏悔文》。《三十五佛忏悔文》是大乘佛教菩萨戒的一个非常好的忏悔方法,佛经里面有非常清楚的记载,是佛陀亲口所说,所以非常殊胜。最好在一天之中,白天念诵三遍,夜间念诵三遍(夜间是指晚上、午夜、早晨);如果做不到,那么一天之中整体念诵三遍或者一遍也可以。通过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文》的方法,可以忏悔破密乘戒、菩萨戒、别解脱戒的所有罪过,这是菩萨戒中提到的忏悔方法。而密乘戒的忏悔方法主要是修金刚萨埵的法门,比如念百字明和金刚萨埵心咒。这些方法虽是密乘的方法,但也可以用来忏悔出家戒、在家居士戒,以及菩萨戒的失犯。
此外,我们可常念清净戒律咒。其主要作用:第一,犯了戒之后念清净戒律咒,可以起到忏悔的作用;第二,平时没有犯戒的时候去持这个咒,生生世世能够获得和持守清净戒律;第三,有积累福报、忏悔罪过等方面的功德。所以,犯了戒或者没有犯戒,都可以持清净戒律咒。
该文章属于【“慧灯之光网站”微信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先和本公众号联系,申请授权。
注:本文根据慈诚罗珠堪布相关开示编辑整理
素材来源:
《慧灯之光》第四册《如何做一个标准居士》
受戒,让你压力山大了吗?丨《慧灯·问道》戒律篇
有了这个基础,积资净障的能力可以更强丨《慧灯·问道》戒律篇
文中小标题为方便读者所加,灰色字为小编语
图片来源:摄图网
• END •
【 官方网站:huidengzhiguang.com 】
【 慧灯之光禅修公众号:HDZG_ZEN 】
点“在看”,利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