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演讲】把利益众生放在第一
本次研讨会开到最后,有些非佛教徒的傲慢好像被摧毁了,有点想皈依,又不太好意思,一直观望、犹豫着。有顾虑是正常的,也是因缘未到,我们不勉强、不“抢”人,不是见一个就拉进来。
我们随缘。不过随缘的意思,是随缘度人,该度的还要度,不是什么都不做。为佛教的整体考虑,要维护什么,要争取什么,是要做的。否则,和其他宗教的积极相比,我们太懒惰了。
我们的懒惰,常常体现在过于自我上面。我们不关心佛法在整个人群中的印象,只关心自己那个小团体的利益,这有点狭隘,有时候也让人“烦”。就像那个西方同学说的:“看着有些宗教天天拉人,很烦。”但看着佛教徒不为整体着想,只顾小团体利益,也很烦。
的确,一个佛教徒整天“我的上师、我的宗派”,一听就感觉太自我化了。我们要记得,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共同本师,我们都是佛弟子,而且是大乘佛子。学大乘的人天天维护自己的小宗派、小道场,这种“家庭式”理念的结果是,让佛教徒和佛教徒之间不和睦,让道场和道场之间不团结,让外人不生信心。
我们常说南传佛教是小乘,但我以前去泰国那些国家时,发现所有道场都非常团结,甚至没有你我之分。说到这些我们要反省,我们学大乘尤其是学密乘的,为什么不能团结?我们这边有很多中心,但不管你在哪个中心学习,我们学的都是佛法,佛法是开放的,不是偏袒的自我维护。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由祖师大德传承下来,便形成了宁玛、噶举、禅宗、净土,这些不同的宗派就像一个家族中的十几个孩子,他们的后代子子孙孙仍旧是兄弟姐妹,我们要有这么一个整体的佛教观。
当我们的心量被拓宽,突破了狭隘思想,有了一种融合为一的了解时,你会发现,佛教原本就是包容的。它既可以涵盖其他教义,也可以涵盖天文、地理,乃至涵盖解释宏观、微观的任何一门学问,也就是说,它是最广阔的知识。
这种知识以教法呈现时,既可以有显宗教法,也可以有密宗教法,既可以是这个宗派的,也可以是那个宗派的,既可以在印度弘扬,也可以在美国、英国弘扬……我们要知道,它被如此宽泛地弘扬于世间,唯一的目的就是利益众生,让人们通过修行获得安乐和解脱。
了解到这点,我们尽可以撇开自他的争执,把心思放在利益众生和修行上。
最后,我希望大家不要把自己和小团体放在第一,要把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不要把生活放在第一,要把修行放在第一。
摘自怎样修学密法——香港理工大学演讲
本月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