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一根稻杆撬动了整个幻相|《佛说大乘稻芉经》第二讲 返回

一根稻杆撬动了整个幻相|《佛说大乘稻芉经》第二讲

蓝狮 骑着蓝色狮子BL 2023-02-02
(图片来自网络)


2600年前的一天,释迦牟尼佛与弟子出行,看见田中有稻秆,佛马上借稻秆阐释十二缘起,以及佛教的世界观,外在的因缘。此后,经由舍利弗与弥勒菩萨之间的问答,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十二缘起、八圣道,以及此二法之内外因缘,于是结集而成此经。命名为《佛说大乘稻芉经》。这部经成为中观学派极为重视之典籍。

沧海桑田的2600年过去。

千年春秋之后的一个夏天,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了这部《佛说大乘稻芊经》,让2600年前的那一幕来到们眼前。仁波切说:“如果了解缘起,就会了解没有任何独立存在或生起的东西。这有什么用?这会帮助你了解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中,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你是自己的主人、老板、导师,别无他人。”


前天我们发布了第一讲,今天继续发布第二讲。让我们跟随仁波切的开示,走进稻田,去了解佛陀怎样用一根稻杆撬动了整个幻相。

视频为英文开示,现场葡萄牙语翻译,无中文字幕。如需此开示视频,请致电:zhengjian2007@163.com。

 《佛说大乘稻芉经》

    • 主讲人 / 宗萨钦哲仁波切

    • 地点 / 巴西里约热内卢

翻译 / 西游译文

©悉达多本愿会版权所有

本文版权属悉达多本愿会所有。读者仅可为个人学习之目的而复制、保存。除非取得悉达多本愿会的正式授权,不得以营利或非营利的目的,复制、印刷、出版、翻译或制作衍生作品(例如录制有声读物)。

| 第二讲 |

缘起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是佛教研究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对于新接触的人,希望至少这能成为一个入门介绍。我想真正重要的是,当你听到“缘起”一词时,你不应该认为有一个最初的起因。例如这部经中谈到,就连稻芉也来自极多其他东西,像是土地便是其中一因。经中说,但是土地从来不会想:“哦,让我生出稻芉来。”它不会那么想。水是其中一因,但水也只是聚合物,只是聚合而成,仅此而已。三四条腿、一块木板放在一起,上面再放些水果鲜花之类的东西,就变成一张桌子。你是你儿女的母亲,你是你父母的女儿,你是你丈夫的妻子等等,它们称作暂时聚合物。它们全被放在一起,于是突然一个现象就这么出现了。

十二缘起

现在让我们讲得更深入一些,我觉得我需要好好讲一下这部佛经,因为它并不只是我们先前讨论的内容。对于所谓的十二缘起,有非常大量的研究,我们没有时间一一讲解,但我会扼要解说。

第一个总是无明,十二缘起的第一支是无明。说到无明,我们在谈的是:不知道事物因缘而生、认为事物真实独立存在。例如这个布袋,有这个左提带,有这个右提带,而且我像这样背着它,我没有把它套在头上,这一切让你认为这是一个袋子。还有,“噢,它能装东西。”实用性、功能让这成为甚至更加真实独立生起的一个袋子。它是独立的,不止如此,它是真实的。然后我问:“它是一个袋子吗?”人人都说:“是,是,是,它是。”所以有共识,于是它成为甚至更加真实的袋子。当然我只能给你看,而非给狗看,然后问它:“这是真实的袋子吗?”那行不通。顺带一提另一个因缘,这是我大约半年前在曼谷买的,它从来没有被当作我的内裤,一次也没有。如果它曾经成为我的内裤,那么当你问“这真的是袋子吗?”的时候,我可能会说“不是。”因此,所有这些因缘相聚时,我就有了执著:这是真实的袋子。顺便说一句,卖这个给我的家伙要价相当高,说这是亚麻织品,他说这个会越洗越好,我想这有点是真的。所以现在当我看着这东西,马上会生起这个想法:这是袋子,而且是我的袋子。这已经是大约一半的十二缘起,我已经告诉你那么多了。

首先,当我看着这个,我没有看到它由各个部分组成,我只把它看作一个整体。我的习气心拒绝看到它的各个部分,比如麻线,我不把它看成很多织线,我把这看作一个整体、一个单位。而且这是我在曼谷买的,我把它视为恒常的,所以那已经是无明。

然后我把它命名为“袋子”,那是十二缘起的其中一支,叫做“名色”,即形相、名称——袋子——这很重要。想象一下,在接下来大约一小时、半小时的时间,让我们决定称它为“鞋子”,那是行不通的。我的意思是,我们可以假装,但只要我一说:“你能拿我的鞋来吗?”你不会拿这个,你会把我的鞋拿来。名称、标签的力量极其强大。

我痴迷于旅行时带着钢笔,我对钢笔有一种痴迷,那是我的其中一个英式包袱。而且我旅行时也带着墨水,然后我还担心墨水可能会漏到这个亚麻袋上。这些也是十二缘起之一,于是有“爱”(渴爱),有“取”(执取)。我不打算提太多名相,我想名相会让你困惑。

六个月前,在一家购物中心的顶楼,当我付了账且那家伙给我这个东西时,就是我的袋子的“生”。当然,从那时起,这个袋子的“老”和“死”也已经开始了。

以上是对十二缘起很简要的概述,这个略图其实非常重要。

让我们回到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解脱,当然是从迷妄中解脱,这样我们才不会受苦。回到这个袋子的缘起,如果我能看到这是一个暂时的聚合物,那么墨水污损它不会让我感到太烦恼,被偷了也没关系,基本上就是见到“它是一个暂时聚合物”的实相。我们称此为“顺行与逆行”,基本上就是十二缘起流转的方式。一种流转方式造成轮回,而如果你知道如何让它逆向运行,就会得到解脱。十二缘起的最后一支是“死”,例如在声闻乘传统中有这样的修持,他们会捡起死尸的骨头放到自己的面前,然后说:“这来自何处?来自死。死来自何处?来自生。生来自何处?来自爱。”如此等等,逆向回溯。

让我们别忘记,这全都来自观看稻芉,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声明。佛法和神秘、神话完全无关,它是绝对的、赤裸裸的、荒谬的此时此地:一根稻芉的整个过程。甚至是我们把它命名为“稻米”的这件事,稻米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制造了这么多麻烦,我不只是在说碳水化合物的问题,我在说饥饿、战争等各种事情。

我实在没有妥善讲解这部经,这基本上只是一个介绍,但是我希望你们知道,这部经中有这样的内容。如果你了解这一点,然后修正念、内观、微笑、非暴力等等的这一切,你所有的修持努力都会变成是另一个层次的。

为什么佛教徒要修持正念?为什么佛教徒要努力循规蹈矩?都是为了理解缘起。如果了解缘起,就会了解没有任何独立存在或生起的东西。这有什么用?这会帮助你了解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中,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说:“你是自己的主人、老板、导师,别无他人。”

问答

问:”如果真的无所谓,如果事物像这样由因而生,那我们为何总是担忧进食和喂养自己?为什么不只是处于一种什么都不吃不做的不活动状态呢?“

仁波切答:“这我已经说过了,因为苦,因为你认为自己在受苦,那是最主要的原因。寂天大师有句非常令人震惊的话,他说:佛教徒应该暂时保有一种愚痴,就是认为有证悟存在的愚痴。为什么你应该保有那种愚痴?“为息众生苦”,因为你不想受苦,那是唯一的原因,而且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原因。

也许我们需要谈谈“苦”,因为suffering这个词没有真正解释“度卡”(苦)。“度卡”这个词实际上包含三种感受:第一种是不愉快的,即痛苦(苦受),我想当我们讲suffering时只涵盖这一种。“度卡”的第二种含义是一切所谓的愉悦、快乐(乐受),可以说它们是正在形成中的苦,它们受制于时间。第三种是中性的感受(舍受),既不乐也不苦,中性的,但是因为它受制于时间,凡是受制于时间的事物都意味着它是不确定的,而我们真的不喜欢不确定性。

离苦是唯一的原因,法道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离苦。有时我们称佛“娘念雷嘚”,意思是“超越苦者”。那是唯一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你需要行为端正,你需要禅修,你需要做那所有的事情。“

问:”似乎我们必须在这些悖论之间调整关注点,能否给我们一些建议:要如何做?如何在这些悖论之中做调整?“

仁波切答:“我想可能其实不是“调整”,而是要真正“了知”这些悖论。像是看着彩虹或电影时,这种了知是会发生的。看电影时,我们会感到悲伤、愉快之类的,但是我们也知道它并不真正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享受看电影,因为我们知道它亦有亦无,所以它让人享受。如果在看电影期间你的膀胱满了,你会去上厕所,你错过一些内容也不要紧,因为它并不真的存在,而且如果真的需要,你可以再看一次。但是对于轮回这部电影,即使膀胱满了、一切都满了,我们依然深陷其中,紧抓并执著于这部电影。

实际上,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对此有极多的重要释论,我会很简要地讲一讲。首先要记得,在佛陀看来,事物总是亦有亦无,犹如彩虹。但是很多像我们这样的无明众生,比如说我们正在走路,我们碰见的第一件事就是“事物在那里”。此时我们应该也要记得它同时不在那里,但我们从不这么想,于是我们说:“啊,是的,有地狱,有天堂。”“你应该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基本上你成了恒常主义者,你成了常见者,你成为极端相信事物存在的人,你变得傲慢自大,认为“我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而其他时候,当我们走路时,我们会落入“它不在那𥚃”的极端。这时,你应该记得“它也在那里”。可是因为你忘记了“有”的这个部分,你如此受困于“无”,于是变得沮丧,然后开始戴贝雷帽、抽雪茄、喝浓咖啡、读尼采。我是认真的,我没有读过很多尼采的著作,但他有点是断见者,我认为这家伙忘记了“有”的部分,因此他和龙树完全不同——当你读尼采时,他并不是在谈论龙树所讲的空性。于是你变得纠结:“我为什么在这里?生命的目的是什么?”因此九点钟我们陷入“有”,十点钟又陷入“无”,甚或每一分钟我们都在变。

这就是我之前说的:佛陀给了我们不可思议的礼物,他教导我们真实看见世界——看见似是而非的世界以及如何与之共存。这就是美妙之处,这也确实反映在所有的佛教修持中。佛教徒会念诵“无鼻、无眼、无证悟、无轮回、无烦恼”,同时又供花、供香、礼拜,做各种宗教般的事情,而这两者是和谐的。在这“无鼻无眼”和“香、花”之间有一种和谐,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我可能会使用“了知”悖论这个措辞,而不是“调整”。”

问:“见到这个实相如何就是见到佛?对此您能否再多讲一些?”

仁波切答:“这有点像是:如果你刚好是个小孩子,而且你正在剧院里,被上演的某种魔鬼之舞吓坏了,或者是为女神之舞欣喜若狂。也许在去厕所之类的路上,不知怎么地你走进了后台,看见每个人都戴着面具,那终结了你的恐惧和喜乐。那就是见实相即是佛,你从这个迷妄中解脱。那是一个重大的声明,它没有说你会突然头上有个光环或者会飞,完全没有那些。

缘起的教法真的与我们切身相关,它并不只是枯燥的哲学,它会帮助你睡个好觉。比方说你有兴趣的不是证悟,而是为了睡得好、好好养育儿女。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抚育孩子?我认为,理解缘起真的会拓展你的视野。像是曾在巴西举行的地球高峰会,他们讨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世界因全球暖化而日益恶化等等的那一切,但有人告诉我汽车废气、碳排放等等其实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教育。因为人类有教育,所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因此,如果我们审视这些,我们的思考方式和教育方式也许可以改变。如果你是父母或老师,每天教导孩子前,也许你甚至会想要为此道歉,像是“很抱歉我需要教你一些事。这真是我能做的最糟事情,但我们别无选择。”那种谦逊可能会真的有效,可能会真正带来一些好处。

无论如何,我总是很开心来到里约,我的圣地之一就在这里,几乎快要和菩提伽耶并驾齐驱:马拉卡纳球场。我会祈祷你们睡得好,我也会祈祷你们持续寻求实相,并且我会祈祷你们永远不会满足于一个答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