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38 * 阅读参考
1
贫女施灯公案重点
①年嘎姆供养一盏酥油灯感召殊胜果报之因。
A.对境殊胜。对境是极为殊胜的佛陀。
B.发心清净。辛苦乞讨一天,得来的资具不舍得给自己买吃的,而舍得全部用来供养佛陀。
C.愿力殊胜。贫女的发愿完全相合于大乘菩提心的发心。
我们平时供灯时要会发愿,可以按照贫女的愿力来发愿,也可以按照传统仪轨中的《供灯愿文》来发愿,或者以《普贤行愿品》、《愿海精髓》作回向也可以。
②供灯的必要性。
修行人想要超凡入圣需要智慧,在世间懂得取舍也需要智慧,有智慧的人在世间生活中不会迷茫,在出世间的道路上也能够背离邪慧所摄持的非道,抉择正确的道,并且有智慧才有能力遣除他人相续中的愚痴黑暗。智慧的力量非常重要,而供灯可以遣除无明黑暗、增长智慧,因此,供灯非常有必要。
③供灯要把握中道。
虽然供灯的功德非常大,但是在汉地容易有火灾隐患,不适合大量供灯,道友们不要太过于执著供灯的数量,需要考虑周围环境是否允许,考虑不周可能会有负面影响。我们可以以发愿为主,或者平时随力供养一些彩灯,如果做不到每天坚持供灯,也可以在每个月的初八、十五等殊胜日作供养。
④同样发了大乘菩提心,年嘎姆供灯得到佛的授记,我们却未得到的原因。
佛经中说:“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 意思是依靠智慧力能够证达人无我空性的智慧,获得阿罗汉果,但是因为往昔在福德方面缘取不多,经常讨不到食物;如果往昔只注重培积福德,却没有在智慧方面好好用功,来世会转成披着缨络的大象,看起来很有福报,却因为没有智慧而堕为旁生。
年嘎姆属于“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的情况,上师曾经讲过年嘎姆往昔侧重于培积智慧资粮,没有做很多上供下施的法行,这一世显现为乞丐身份可能是其往昔没有作上供下施的果成熟,而她已经具有大乘菩萨相续成熟的发心,是前世深厚善根力的体现。此外,按照经教的讲法,获得加行道无生法忍阶位的大力菩萨或一地以上菩萨,才能得到成佛的授记,这也说明年嘎姆自相续中修行解脱的善根是很深厚的,才能以这样一个缘起感召殊胜的果。因此,背后的因缘复杂,不能简单从外相上作比较。
2
在殊胜法行上用功是改变命运的快捷方式
上师仁波切讲到“如果我们精进行持供灯等善法,以无欺的因果律,我们的命运必定会得到改变。”《了凡四训》中袁了凡改变命运的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虽然从大方向来讲,每个人的命运基本上都是定数——前世的业因感召这一世异熟果成熟的表现,但是佛教讲究因缘聚合起现果法,更强调在因缘方面下功夫,现在努力地培积善根福德,一方面是为未来创造好的缘起,另一方面无形当中也消减自己的一些恶缘,相当于依靠强大的善根力起到了忏罪的作用,如此命运就会发生改变,开始往好的方向发展。
佛教所讲的“改造命运”依然遵循因果规律,因缘发生了变化,果肯定会变化,如果在因缘上面得过且过,按部就班地随业而转,那就是定业不可转。所谓“法本无主人,谁勤谁得大”,如果在因地能够精进行持供灯等善法,临命终时得到解脱的机率就会大得多。
3
华天比丘公案重点
①缘于三宝起现恶分别念的原因。
公案中,华天见到佛陀的相好庄严非常欢喜,而有些人见到佛陀,会生起嗔恨心,或者对具相的善知识莫名其妙会生起很严重的怀疑,这一般是属于业障的相。我们要了知这是因为通过学习佛法善根复苏之后,恶业开始涌现的暂时障碍,这个阶段过去之后,这些莫名其妙的恶分别念自然会消失,对上师三宝的恭敬心、信心自然会生起,不必特别紧张。在此过程中,经常忏悔,经常祈祷,具足很强的正知正念非常有必要。
②业果有增长广大的自性。
华天施主以前世供养僧众鲜花的善根,感得九十一世具足福德并最后获得解脱,因和果看似不成正比,其实造恶业也是如此,经教中讲如杀生一次要感召五百世被杀的果报,而且世间当中的因和果也是这种特色——如种下一颗稻种,会收获几十颗甚至上百颗,名言中因果的相本来即是如此。所以,以一颗清净心种下微小的善根,也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果报。
③在家人应善巧供养培积福德。
在家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真实供养、意幻供养、自成供养,关键在于信心和恭敬心,微小善根也能积累广大福德。
真实供养:合理分配财富,缘于对三宝清净的信心而作供养;在佛前作供养并非唯一方式,如吃饭、穿新衣服之前,先忆念“供养三宝”再享用。
意幻供养或自成供养:对于琳琅满目的商品、山河大地等美景,随时随地观想供养上师三宝。
供养后应发愿:“愿我培积的所有善根回向自他一切众生,在临命终时能够往生净土。”往生的福报就会越积越多,到临终时福德现前就会成为往生的顺缘,方方面面因缘具足就很容易往生。
4
农夫供养稀粥公案重点
①青稞穗在农夫面前显现为金穗并非神话。
A.缘于业障不同,同一对境在不同众生面前显现不同。
《定解宝灯论》中讲过“万法唯心现”的道理,比如六道众生同看一碗水:地狱众生看到的是铁水,饿鬼众生看到的是脓血,人类和旁生的眼中就是水,天人看这碗水就是甘露,在菩萨眼中这碗水就是水大的本性——玛玛格佛母,而佛陀看这碗水就是如来藏光明。
这碗水本身是如如不动的,恒时安住于自己的本体,从未改变,缘于众生相续中的业障不同导致所见有差异,就像有人戴着黑色的墨镜,看外面的世界都是暗灰色的,带黄色的眼镜看世界,世界都是黄色的,其实对境本身一直没有变,只是缘于所戴镜片不同,导致所见的对境发生变化。净土法门强调“心净则国土净”,净土并非远在天边,当我们心相续罪障清净,没有遮障的时候,清净的极乐世界就在当下。
【教证】“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实语者佛言:一切诸怖畏,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有情狱兵器,何人故意造?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入行论》第五品
B.众生皆具佛性,障垢清净,光明自现。
按照大乘了义观点,每个众生的相续中都有如来藏光明,都有圆满的佛性,与本师释迦牟尼佛断证功德圆满的佛性、功德力没有任何区别,每个人都具足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的佛果功德。虽具佛性,但仍为众生而不是佛,就是因为众生的佛性上沾染了暂时的客尘,如同如意宝珠上蒙蔽了厚厚的垢染,需要一遍一遍地打磨、清洗,才能把如意宝珠上牢牢粘着的垢染一层一层地去掉,最终现前如意宝珠的本性。
我们的修行过程相当于反复地擦试如意宝珠,在大乘五道十地的修道次第中,每一地越往上功德越殊胜、能力越强、障垢越少,如来藏本性的光明越来越明显,最终如意宝珠上没有任何垢染,这个状态就是佛果,无论是被垢染完全蒙敝的时候还是最终能力和光芒完全显露的时候,如意宝珠本身从来未改变;同理,在我们修行过程中,佛性本身如如不动,不会因为修行功德增上而增加,也不会因为业障越来越重而减少,这就是法性如如不变的含义,只是在修道过程中感觉有增增减减无常的变化相而已。
C.精勤积资净障。
当因缘具足、相续中具足福德力时,外相上一定会显现相应之果,就像农夫和胜光王缘于福报不同,青稞穗田在农夫面前就变成金穗,而在胜光王面前仍为青稞穗。了解此理之后,修行人应注重培福,如果自相续中具足福报,善缘具足,则可一福压百祸。而且解脱以及往生净土都需要很深厚的福报作为支撑,福报深厚在临命终时才能摄持自己的心念不外散、不颠倒,顺缘具足,往生机率大大增加。
如来藏光明等了义法在道理上容易明白,但是想现证并不容易。脚踏实地广培福德,以福养慧,必须依靠强有力的修力、福德力的支撑,才能遣除相续中的垢染、种种的烦恼和业,最终现证法义,因此,名言中的培福很重要。
一个根基好的修行人,尤其是宿世培积过善根的人,修行比较容易开悟,即便前世培积的善根都是名言中的善法,但是福报到一定量的时候,直接修比较高深的大法容易切入到实相。《中论》中也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即不依靠世俗谛的方便,很难得到胜义谛究竟实相的意义,强调要好好地培积世俗谛的善法,等修量达到时,自然可以现见胜义的智慧,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
②强大业力可现世成熟。
果报成熟需要一定的时间,正常情况下是今生造因后世感果,但是有些比较强大的业力(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有现世成熟的可能性。如果平时非常勇猛地造作善业,意乐等方方面面因缘具足、善根力很强大,果报很可能就会现世成熟。
5
讲记原文解析
【《杂宝藏经》中说,如果有人以清净心,向佛陀、僧众、父母、病人布施一掬水,以此功德,在数千万劫中都会感受无穷的福报。】
①以清净心作供养。
本课公案侧重点都是:缘于清净信心对三宝作微小的供养,也能获得巨大果报,关键在于发心清净。
学习公案之后,不要因为作供养功德很大而拼命缘取,这是功利心增上的表现,而且图功德大这一点容易导致善根落于人天福报上,非常可惜。
如果唯一渴求成为真正有利众能力的人,作功德时不计较太多利害得失,对于任何善法都尽量缘取,并且关心是否对众生有饶益,把自己的心念转到大乘的菩提心上,这种心态是最清净的。
②对父母要孝顺恭敬。
父母属于恩德田,是很殊胜的对境。《弟子规》中讲:“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智”。其中,“养父母之身”指用身语承侍的方式来孝养父母,让父母心里得到安慰;“养父母之心”指在方方面面关注父母的心情,不触恼、忤逆父母;“养父母之志”指自己生活稳定、光宗耀祖、事业有成,不让父母担心,让父母感到自豪;“养父母之智”,从世间角度讲是能够宽慰父母,让他们以豁达的心态面对死亡;从出世间角度讲,如果能以善巧方便引导父母欢喜地皈依三宝、学习佛法,则是佛教里的大孝。
有些道友对上师三宝很有信心,会竭尽全力做力所能及的善行,但可能恰恰因为学佛而忽视父母的感受,该照顾的没有照顾到,对父母有所亏欠。当自相续成熟之后,了知应该感恩父母、好好赡养父母,可能那时父母已经步入后世了,只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这是一种修行的缺失。
作为大乘修行人,应先缘父母来进行修积,千万不要忽视、冷落父母,特别是如果因为学佛而忽视父母,这一点真的说不过去。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