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148. 思维修忍功德应生欢喜【每日一颂】《四百论》(第六品) 返回

148. 思维修忍功德应生欢喜【每日一颂】《四百论》(第六品)

知幻园 2024-01-10




每日

一颂

《中观四百论》


148


第六品 明断烦恼方便品

戊二、(明断菩萨行的障碍——烦恼之方便)分二:一、破许逼身苦行能断除业烦恼;二、明断烦恼之方便。

己二、(明断烦恼之方便)分二:一、断现行烦恼之理;二、断除烦恼种子而修习对治之理。

庚一、(断现行烦恼之理)分三:一、总示断除三毒之理;二、别说断三毒之理;三、分别阐述断贪嗔之理。

辛三、(分别阐述断贪嗔之理)分二:一、断贪之理;二、广明断嗔之理。

壬二、(广明断嗔之理)分五:一、思维嗔恚过患;二、广说依嗔恚对治之理;三、破惩罚无故骂人者无过;四、思维忍的功德后而破嗔;五、他人轻毁应当修忍。

癸二、(广说依嗔恚对治之理)分五:一、对能尽自己恶果的缘不应起嗔;二、不悦意语自性非损恼故不应起嗔;三、典章说应治罚毁骂者是颠倒;四、对能遣除自己心境过患之语不应起嗔;五、对恶劣者说恶语不应起嗔。

癸四、(思维忍的功德后而破嗔)分三:一、对骂者应当修忍;二、对压伏卑弱者的嗔恚不应敬重;三、思维修忍功德应生欢喜。

子三、思维修忍功德应生欢喜:


问曰:若修忍辱,别人会认为自己软弱胆怯无力报复,以此会更加欺侮,所以应生嗔恚。





若于嗔处忍,能生诸修德,

于德处云畏,汝唯是愚夫。


——《中观四百论》



如果对生嗔境修习安忍,能生起诸修忍功德,那么将忍辱功德处说成畏惧处,你这样只是愚夫的表现。


修习忍辱,不应以别人的讥笑蔑视而舍弃,而应明了对生嗔境修习安忍,能生起诸修习慈心的功德。大疏中说:乃至在挤牛奶的短时间中(一般2~10分钟左右)修习慈悲安忍,亦能引生八种功德,如《宝鬘论》中所言:“人天等慈爱,彼等亦守护,意喜身多乐,无毒刀损害。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设未得解脱,得慈法八德。”为了对治嗔恚而修习慈悲安忍,在未得解脱之间也能获得如是大福德,能明道理知取舍的人,谁会舍弃这种善法呢?如果说自己害怕修忍会带来痛苦,招致别人讥笑轻视或更多的欺侮,因此而舍弃修忍,这是不明利害不知取舍的愚者行为,将福德安乐善行当成羞愧,世界上哪还有与他一样的愚痴者呢?


譬如说,以前有一个人,出生于高贵种姓家族中,经常以慈心行持善法,但他对因果事理不太明了。一次他遇到了一些非常野蛮恶劣的人,那些人挡在道路上要与他打架,他一点也没搭理就从旁边避开了。可是那群恶人在后面大声嘲笑讽刺说:“看呀,这个人一点胆量也没有,无男子相跟女人一样!”他听后觉得很羞愧,于是生起嗔恨,转过身拔出武器与他们斗殴起来。因恶人的讥笑而放弃福德善业,进而行持恶法,这显然是摧毁功德的愚痴行为,而一切放弃修忍的行为也是同样。月称菩萨言:“离忍愚夫众,以嗔造大罪,智者修安忍,获得胜功德。”能明善恶取舍的士夫,应当依教了知于嗔恚处修安忍是殊胜之功德,因此应不畏一切而欢喜受持。




敬摘录索·达·吉·堪·布讲记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
















【颂词(含链接)】《四百论》 第一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二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三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四品


【每日一颂】《四百论》 第五品


126

由乐增长贪,由苦增长嗔,

若乐非苦行,苦何为苦行。


127

贪业能摄集,嗔业起斗争,

痴业能增长,如风于大种。


128

不会故贪苦,无助故嗔苦,

无知故愚痴,由彼不达彼。


129

如现见痰病、胆病不俱起;

如是现见嗔,与贪不俱起。


130

役贪如奴仆,不爱治彼故;

敬嗔如事主,爱敬治彼故。


131

初时愚痴生,中间起嗔恚,

末后生贪欲,每日三时起。


132

贪非亲似亲,汝于彼无畏,

人于无益亲,岂非特应离。


133

贪有从因生,亦有从缘起,

从缘所起贪,易纠治非余。


134

嗔恚极坚固,定恶作大罪,

知如是差别,当尽烦恼际。


135

如身中身根,痴遍一切住,

故一切烦恼,由痴断随断。


136

若见缘起理,愚痴则不生,

故此一切力,唯应说彼语。


137

好歌舞等,舍受者洁净,

现见有贪人,有如是等相。


138

佛教有贪者,衣食及住处,

一切离善妙,常依师长住。


139

无能而嗔恚,唯使自己丑;

有能亦无悲,说此最下等。


140

说不悦意声,能净昔作恶,

愚蒙不善士,不乐自清净。


141

所闻不悦意,自性无损恼,

故从分别生,妄执由他起。


142

如对毁骂者,则说应治罚;

如是对赞者,何不说供养。


143

汝不说可呵,若余亦知者,

不应嗔说者,况嗔不实说。


144

从诸恶劣人,非仅出恶语,

恶人发恶语,实属于少分。


145

损害于他人,于自无少德,

汝重无德嗔,唯属于妄执。


146

若忍无劬劳,能得大福德,

若于忍作障,有谁愚同彼。


147

特对强力者,嗔恚则不起,

嗔唯凌羸弱,汝何敬重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