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恭迎龙树菩萨圣诞吉日——《圣者龙树菩萨略传》 返回

恭迎龙树菩萨圣诞吉日——《圣者龙树菩萨略传》

文殊密语 2019-08-24

不论在哪里,

佛陀加持你

点击蓝字

关注这个多彩的世界



恭迎龙树菩萨圣诞吉日


农历 七月廿四


圣者龙树菩萨略传


雍怎益西坚赞 著


堪布索达吉 译

 

诸位大德都曾用“彻见甚深义之圣者龙树菩萨”之美称向尊者表示过由衷的赞叹!


圣者龙树菩萨,是于过去无边无量劫中发心,并于众多无量大劫中精勤不断地积累二资,又于不可言说的世间界中利益无量众生,为了此间刹土佛法的兴盛而应世化现的。


佛陀也曾亲口授记过有关圣者龙树菩萨降临于此娑婆世界,并广弘佛法的内容。


有关佛陀授记龙树菩萨为此间刹土佛法之兴旺而出世,并依照发心在佛陀示现涅槃,佛法趋于衰落的生死存亡之际,及时应化出世, 并广弘佛法的经过(,在众多经续中都有所记载)。


关于发心的具体情形,在《大云经》中描述道:“于无量无边大劫之前,转身为一号称‘大精进龙’之圣主大国王,并面谒龙灯如来。尔时,于龙灯如来座前以无量供品广作供养,且抛洒一撮无价之宝并厉立宏愿:于未来世释迦如来教法没落之时,吾将出家,三次发大法音,为正法而舍己之身寿。”经中的文字,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圣者当初)发心立誓于此刹振兴佛法的经过。


遵照当初的发心,在本师大能仁释迦佛住世期间,一位被誉为“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3] 童子”也诞生于世,释迦佛在如海般众多的眷属当中,极力称叹这位童子的广大功德,并预言道:在我涅槃后四百年之时,(他)将转世为圣者龙树且广弘佛法。


[3] 离车子:又译离遮毗族,古代印度一氏族名。


《楞伽经》中云:“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弘我教, 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


《文殊根本续》云:“于吾灭度后,四百年之时,比丘龙出世,于教信且利,证得欢喜地, 住世六百年。彼圣者修成,孔雀佛母[4]咒,且通诸经论,无实甚深义。弃身离世后,往生极乐刹。最终决定得,正等觉果位。”


[4] 孔雀佛母:五部陀罗尼之一。


《金光明经》中也对“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童子”予以了高度赞叹,并进一步指出,该童子也即后来的大圣者龙树菩萨。


《入中论注疏》中引用《圣大云经一万二千颂》中的内容说道:“阿难,吾灭度后,满四百年,此‘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童子’转身为比丘,其名曰龙,广弘我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源光。”


《大法鼓经》云:“举世见而生喜之离车子童子,于大师灭度后,人寿八十岁,教法衰微时,转生为名含大师德号之比丘,广弘圣教, 满百岁后往生极乐世界。”


《时轮金刚后续》中,也对该大圣者利益正法及众生的丰功伟绩做过授记。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众多授记中的代表而已。圣地印度的智者们一致公认:有关授记大圣者龙树的经续多达百种。


至于大圣者龙树的出生年月,从佛陀描述如来灭度后,受持佛教者们出世情形的正量语中便可一见分晓。


《悲华经》中云:“有问:如来灭度后,何人当受持正法?阿难,迦叶比丘与汝二人,当于四十余年中受持吾之正教。”


正如此等授记所言,在佛陀示现涅槃之后, 上座大迦叶、阿难尊者与上座优波离[5]三者,将佛陀言说的所有三藏教义进行了结集。第一次结集不但抑制了正法在世间界的衰落,并且令佛法更加兴旺昌盛。


[5] 优波离: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初次结集口诵律藏的上座,故说为持律第一。


其后,大迦叶尊者趋入涅槃,阿难尊者一如既往地护持正法长达四十年之久,并令正法越发兴盛。自此依次直至大善见尊者之间的七代付法藏师[6],都为正法的经久不衰、繁荣光大做出了不朽的功勋。


[6] 七代付法藏师:传承释迦牟尼教法的最初七代祖师:饮光 [迦叶尊者]、庆喜 [阿难尊者]、麻衣 [奢搦迦尊者]、小护 [近护]、有愧、黑色和大善见。


之后,正值佛陀灭度百年之际,以暴行比丘[又名毗舍离比丘]为首的众多人等,肆无忌惮地鼓吹宣扬“如法(持有)金银”等违背戒律的十非事。使白法方的天尊们不由得哀叹道:“佛法遭遇了重创啊!”并在极度的忧伤中哀号不已。悲号声响彻了整个赡部洲、四大王天以及三十三天等上天界。


正当白法方的天尊们深陷忧愁哀伤境地而不能自拔之际,魑魅魍魉中却此起彼伏地回荡着一片片欢声笑语。


(于此危急关头,)依照往昔的发心与愿力, 阿育王横空出世。以其为施主,聚集上座耶舍等七百阿罗汉,励力灭除邪说,以大悲善逝所宣之律藏为准则而进行了第二次结集。


此时,白法方的天尊们才心满意足地发出了欢畅的笑声。


随着五浊恶世的来临,众生福报日渐衰退, 与佛法戒律相抵触的各种邪说大行其道,尤其是声闻十八部的分裂,导致教内各派固持己见, 纷争不合现象比比皆是。大家都师心自用地认为:“只有自宗才是真理的持有者,其他宗派的见解都是愚痴荒谬之说。”


无休止的激烈争斗,蹉跎了宝贵的光阴, 也使如理如法闻思戒律、专心致志修持禅定的修行者数量骤然陡减。


在声闻乘的众多学说言论中都公然宣称:“大乘佛法并非佛所宣说!”随着异端邪说的广 为流传,佛法陷入了低迷的谷地。


以大悲世尊的发心与愿力,终于使莫衷一是的人们得到并睹见《哲哲国王梦兆授记经》:“迦叶佛告曰:哲哲王,汝之梦兆乃释迦佛教法历程之先兆。”


关于哲哲国王的梦境,在《佛说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经》中描述道:“于迦叶佛时,施 主哲哲王偶感十梦:一者梦见有一象王从窗牖 出,身虽得出,然尾为窗碍;二者梦见有一渴 人井随其后;三者梦见以一升珍珠贸易于等量 沙尘;四者梦见栴檀香木与常木等值;五者梦 见悦意园中华果茂盛,忽为他人不予而掠;六 者梦见大香象为诸小象刁难;七者梦见有一猕 猴身有粪秽,将其所染污于他众;八者梦见猴 王灌顶加冕大典;九者梦见整块布匹,为十八 人各各执夺,各人手中所获均完整不破;十者 梦见有多人众聚集一处,互相斗争论竞是非。此等十梦令大王颇感忧患,生大怖畏。遂问于迦叶佛,佛言:‘如所得梦非汝王有损。乃未来世中人寿百岁时,真实圆满正等觉释迦牟尼遗法中,不净比丘弟子虽出家已,心犹贪着殿堂名利不能解脱,则为如王所梦有一象王从窗牖出,身虽得出,然尾为窗碍者所兆;如王所梦有一渴人井随其后者,(是彼遗法中有诸比丘,)虽身居庙堂,然未听受他人说法之兆;如王所梦以珍珠贸易沙尘者,是乃彼时声闻诸众为得饮食而与他人说法之兆;如王所梦栴檀香木与常木等值者,是乃彼时有诸声闻诸众,以佛经典,视同世间外道典籍之兆;如王所梦悦意园中华果茂盛,忽为盗匪所掠者,是乃彼时不习听闻诸众,以僧伽受用,施予谄媚诸在家众之兆;如王所梦大香象为诸小象刁难者,(是彼遗法中)有诸恶性比丘,压服彼等持戒有德比丘诸众之兆;如王所梦有一猕猴身有粪秽,将其所染污于他众者,是彼遗法中有诸破戒者,毁谤持戒有德比丘之兆;如王所梦见猴王灌顶加冕大典者,是彼遗法中愚痴无德比丘,反为僧中上首之兆;如王所梦整块布匹, 为十八人各各执夺,各人手中所获均完整不破者,是乃释迦佛教法分十八部,虽复如是而佛教法亦未破坏之兆;如王所梦有多人众聚集一处互相斗争论竞是非者,是释迦遗法以互相争斗竞辩而趋至隐没之兆。’”


得见此经之后,声闻十八部前嫌尽弃,进入了同心合力、携手并肩的阶段。他们终于明白:各教派之间,只是各自上座的方言有所不同,服饰打扮有细微差异而已。除此之外,在遵从佛陀训导、精勤修持三学、成就解脱果位方面,是完全一致的。闻思修行之风又开始恢复,佛法也因此而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这就是世人所称的第三次结集。


其后,佛教又逐渐趋向于衰落,特别是大乘佛教,更是呈徒有虚名、日薄西山之势。在佛陀涅槃四百年之际,大圣主龙树菩萨终于诞生于世。




龙树菩萨的降生地,为印度南方的碑达巴。当时,一位当地的大婆罗门[龙树菩萨之父]正苦于膝下无子。一天,他在梦中得到授记:如果向一百位婆罗门做法宴斋食,就会得到一个儿子。心急如焚的婆罗门赶紧照办,不久,一个男童[龙树菩萨]终于在期待的目光中出生了。


(令人扫兴的是,)相士却预言道:虽然婴儿的面相很贤善,但他的寿命却只有七天。(听到这一消息,原本欣喜若狂的父母一下子被打入了冰窟。不知所措之际,他们连忙)向相士讨教,希望能找到一个化解之方。(相士回答说:)“如果能向一百位婆罗门做法宴斋食, 就会将寿命延至七个月;如果能向一百名比丘做法宴斋食,寿命就能增至七年。除此之外, 就再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听完相士的回答,)黔驴技穷的父母也只好遵循此策。


随着七年期限的逼近,做父母的实在不能忍受眼睁睁地看见亲生儿子的尸体出现在自己 跟前,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遭遇。不得已, 只好将(年幼的龙树)和仆人逐出家门。


(主仆二人从此浪迹天涯,四海为家,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漂泊历程,)他们先朝拜了羯沙流波坭[7],随后又流落到那烂陀寺的罗睺罗门前。(历经沧桑的龙树心事重重,百感交集地) 以婉转悠扬、令人心碎的腔调唱起了吠陀经。


[7] 羯沙流波坭:梵文译音。意为空行,观音菩萨一古化身立像。


(哀怨的诵经声打动了)大婆罗门,他将菩萨童请进了家中,并关切地询问事情原委。


(龙树菩萨)只得将自己的身世原原本本地娓娓道出。(大婆罗门听完后,出乎意料地回答说:)如果能够出家,就能免遭此难。(山穷水尽的龙树)连忙答应了将来出家的安排。


(大婆罗门罗睺罗)在坛城中授予(龙树菩萨)无量寿佛摧伏死主灌顶,并嘱咐他务必精进持诵密咒,特别是在第七年的最后一个晚上, 更是要通宵达旦彻夜念诵。依此良策,终于使他摆脱了死主的围困。


8 岁那年,他削发出家,不久便对一切世间学科,以及大小乘的所有经典通达无碍。


之后,他拜见了早已心灰意冷的父母。(意外的重逢,使二老喜出望外、信心倍增。)


他又向大婆罗门请求,希望能将其余的吉祥密集等众多密法予以传授。(一直对他暗中 欣赏的)大婆罗门于是欣然将续部、耳传窍诀 及教诫倾囊相赐。


随后,他又在亲教师前得受近圆戒,法号具德比丘。尊者以这种勇于进取的方式,在那 烂陀寺圆满地听受了三藏四续的所有传承。最 主要的是,由于历世以来一直受到至尊文殊菩 萨的摄受,尊者此生也在文殊菩萨化现成天子 形象的智宝菩萨前恭聆了所有显密胜法,并将 本师释迦牟尼佛于此世间宣说的一切显密秘密 奥义彻底了达于心。


此时,一场严重的饥荒正在四处蔓延,很多地方都呈现出一片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的悲 凉景象。那烂陀寺僧众们的生存也面临着前所 未有的困厄。(于此危急关头,)长老罗睺罗 贤任命龙树菩萨担当那烂陀寺安居执事的重 任,令其负责僧众们的饮食起居。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龙树菩萨慷慨应命。他在寺庙中以点金剂将大量红铜变为黄金,(并以此黄金)从无有饥荒的地区换回了稻谷、 青稞等所有生活资具,使该寺僧众在十二年的饥馑中没有受到丝毫困扰。


随着时间的推移,失毁戒律的行为日益猖獗,并开始遍布各地,佛教内部的律藏受到了 极其沉重的打击。(嫉恶如仇的龙树菩萨)不 忍心(看到衰落场面的出现),于是将失坏戒 律的数千僧人毫不容情地予以摈除,又为具缘 诸众广为阐演三藏妙法,尤其是将律藏胜法作为彰扬重点。


有如当年世尊在鹿野苑初转法轮敷演四谛妙法一般,当时的智者们,将龙树菩萨三次出大妙法音中的第一次——兴利除弊、激浊扬清, 整治戒律衰败之行,共称为“戒律大法音”。


此时,魔王波旬出世,并化现成名为“行乐比丘”的僧人。他撰写了大量污蔑诋毁大乘 佛法的论典,使大乘佛教的见解与行为都面临 着极大的威胁。龙树菩萨力挽狂澜,将各种讨 伐邪说、遏恶扬善的理证广为传播,使荒谬邪 见遭到了致命的迎头痛击,终致奄奄一息,甚而一蹶不振。




尊者乘胜追击,又向各道各阶层的具缘者广宣三藏妙法。一次,有两位少年也加入了闻法者的行列。(令人惊奇的是,)在他们周围, 弥漫着一股浓郁而沁人心脾的芬芳,及至尊者身前,香味忽然消失。(尊者)问其原委,两位童子回答道:“我们是安止龙王的儿子,来到人间就需用果协喀檀香[8]护身。”(龙树菩萨) 又问道:“能给我一些这种檀香吗?”(龙子回答道:)“待我们请示父王之后(,才能答复于您)。”


[8] 果协喀檀香:马拉雅山所产的一种白旃檀。


随后,(二位龙子赶紧返回龙宫)向龙王禀报。(龙王回答说:)“如果龙树阿阇黎能 光临龙宫,我们将予以供奉。”


(得知龙王的条件之后,具有远见卓识的) 龙树菩萨瞻瞩到令龙界无量所化诸众能培植善根,以及迎请《般若十万颂》等经典的诸多必要,于是应邀前往龙宫。


以安止龙王等大力龙王为首的无数行善龙众,在向尊者供养了数不胜数的供品之后,便抓住时机祈求传法。


(诸龙之请正中尊者下怀,)龙树菩萨因势利导,向龙王及其眷属细致入微地解说了善妙佛法。(深感受益匪浅的)众位龙王(舍不得尊者就此离去,)便极力挽留尊者能常驻龙宫。


(尊者)婉言相拒道:“我此行的目的,是为了筹集修建千万佛塔的檀香[9],以及迎请各类 经函,实在没有空闲久住龙宫。不过我可以答应你们,将来我一定会重返龙宫的。”


[9] 檀香:此处藏文原文本为粘泥,在布顿仁波切所著的《佛教史大宝藏论》中也有“药叉泥”之说,但结合上下文内容及其他资料,故改为檀香,望斟酌。


众龙王(见劝说无效,遗憾之余,)只好将大量檀香、《般若十万颂》以及众多《陀罗 尼经》恭送于尊者,令其携至人间。为了确保 龙树阿阇黎能再次光临龙宫,诸龙王(心生一 计,强烈)提出:“我们必须扣留经函后面的 一小部分以作为质押。”


因为从龙宫迎请的《般若十万颂》的《常啼菩萨品》及《胜法品》缺漏,所以(后人) 便将《般若八千颂》的最后两品,替换到《般 若十万颂》中,因此,广略《般若经》最后两 品的内容是完全相同的。


(回到人间)之后,龙树菩萨便利用从龙宫收集的珍贵檀香,建造了千万佛塔等(各种所依)。因为这一切都得益于龙王的大力协助, 所以,尊者从此便被世人尊称为“龙树菩萨[龙猛菩萨]”。


随后,尊者又前往里喀惹[10],并利用点金术之所得广作布施。一对婆罗门老夫妇因得到大量(尊者)恩赐的黄金,而生起了无与伦比的信心,老婆罗门自愿担当起侍从的职责,并在尊者前闻听了佛法,死后转生为后来赫赫有名的大阿阇黎——龙菩提。


[10] 里喀惹:印度一地名,盛产甘蔗。


在龙树菩萨的带领下,星星点点的佛塔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一次,正当他准备将一块酷似铃铛的岩石变为黄金,一位度母化现的老妇人语重心长地提醒道:“只有修持佛法,才是事关重大的要举。你应当到吉祥山去修行。”(为了表达感激之情,)他在当地恭造了《度母修法仪轨》。


之后,龙树阿阇黎在印度中土六大城市的所有主要方位,又兴建了不胜枚举的佛殿、佛 塔。并为演说佛法的各大上师修建了众多供养处。


他还为感召而至的赡部洲大多数希求趋入佛法,并寻求法义者广赐深妙法义,特别是佛 陀亲口所宣的那段教言:“深寂离戏光明无为 法,犹如甘露法性吾已得,为谁宣说亦不可证 悟,故当无言安住寂林中。”


因为世人极难彻底领会《般若经》之珍宝法义——实相空性,真实无谬的通达者绝无仅 有。大多数人在听到此理后都惊恐不已,继而 弃置不理。有的人虽然生起了信解,却将无有 自性之义执著为单空,从而堕入了断边。


但是,如果不能晓悟空性之义,就无法行进于解脱与证达一切智智之道。(龙树菩萨) 意识到这点后,为大悲心所驱使,情不自禁地 发出了(令世人)通晓诸法实相均为缘起,在 胜义中丝毫自性也不可成立,在名言中黑白业 果无爽不欺,但二者之间却并不相违的中观贤 妙道之大法音。


以“不生亦不灭……能说是因缘”等偈颂为内容,尊者撰写了《中观根本智慧论颂》及其支分——其他理集诸论[中观六论]。如实地将往昔世尊在灵鹫山赐演的《般若经》珍宝法义, 在赡部洲大力彰显,昭然示众,再一次发出了大乘妙法之音。智者们一致公认这次壮举,为大圣者龙树菩萨于赡部洲所发三次大法音中的“第二次出大法音”。




考虑到更多所化诸众的利益,尊者决定起身前往北俱卢洲。途中偶遇一名孩童,尊者因 孩童的“则达嘎”手纹,而授记此孩童将成为 国王,随后又继续上路赶往北俱卢洲。


到达目的地后,尊者将衣服挂在衣杆上, 然后开始沐浴。当他人准备将衣服取走时,尊者一反常态地高声疾呼:“那是我的!”不明就里的当地人便因此而将尊者称为“我所者”。


当北俱卢洲调化众生的事业圆满,尊者重返故土之时,曾被尊者授记将掌管王位的孩童已经成为了一名国王[乐行王]。尊者于是在乐行 国王的供养殿中居住了三年,并尽心竭力地广弘精妙佛法。


遵循至尊度母的指点,尊者去往南方的吉祥山。在当地,他主修精髓妙法,并为以大弟 子圣天、佛护等众多受持佛法大德为主的无边 无量之人与非人众生,精勤不倦地惠赐了深广 妙法。一如佛陀再次亲临人间一般,使正法更 加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为了令佛法永不衰落、恒常住世,尊者在金刚座建造了石网栏[11]与多达几百座的佛塔,还对吉祥米积塔[12]进行了装饰,又为诸位僧众修建了为数可观的经堂。并嘱托马哈嘎拉等护法承担起(守护正法的)事业,督促赞扎嘎、增禄天母等诸位财神,务必恭敬承侍供养护持正法的诸位大德及其眷属,以各种方式促进了正法的进一步繁荣兴旺。


[11]   石网栏:依照印度的风俗,建造石网栏可以起防止大象的侵扰,起护卫的作用。至今,在金刚座仍可看到许多石网栏废墟。据《印度佛教史》记载:“金刚座的菩提树遭受大象损害时,在菩提树背后立两块石碑,因而多年无事。以后又被损害,在石碑上各立一手执棍棒的摩诃迦罗骑狮像, 多年出生饶益。又被损害,于是周围用石格子围绕起来,外面建立一百零八座有神像的塔”。


[12]   吉祥米积塔:《红史》注释中说道:“吉祥米积塔,为印度东方靠近缅甸的林参城中心的一座佛塔。建造了围墙。”此废墟至今尚在。据《印度佛教史》记载:“……给吉祥米积的塔建立围墙,围墙内建立一百零八座佛殿。”由此可见,龙树菩萨当年所做的装饰,主要是修建围墙和佛殿。




尊者后半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在南方吉祥山如同世尊重返人间一般广转显密之轮上面。特别因撰著《赞法界论》等论著,而被人 们共称为“第三次出大法音”。犹如佛陀当年 三转法轮一样,将无以数计的所化之众引入了 大乘之道,使佛陀演说的了义经典之义稳如泰 山、坚如磐石,不为他人所摧。


为了后世所调诸众的利益,尊者在一生中撰写了数目惊人的阐释三藏四续密意之论典, 包括以理证之道宣说趋入佛法圆满精华大乘道之圆满菩提道次第的《中观宝鬘论》、以教证而建立此道的《经集论》、结合道次第精要与佛陀教言的《稻秆经释》,包括《赞至尊了义文殊》等在内的《赞颂集》、《密集略修》、《经部修法集锦》、《菩提心释》、《圆满次第 之五次第论》、《中观根本慧论颂》、《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亲友书》、《百智论》、《令众生愉悦之十一颂》、《八粗堕》、《普贤行愿品合并本释》、《梦境如意宝语》、《布施语》、《出世语》、《八加行》、《智树论》、《规范 论》、《养生篇》等阐释经续密意的论典,另外还有《显密道次第》、《四续本尊修法》等异彩纷呈、不拘一格的论著。


龙树菩萨的此等壮举,使佛法越发兴盛, 也使魔王波旬及其眷属火冒三丈、嫉妒万分, 甚至到了不堪忍受的境地。他想不出其他高招, 只好钻入乐行王后的胎腹中(伺机作恶)。不久王后临产,生下一名为“具力”的太子。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具力太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一天天长大了。一天,)母后将一件世间珍稀难得的无缝衣赠予(爱子,太子告诉母后:)“我现在先把它收藏起来,等到有朝一日我继位登基、治理江山之时再穿它。”母后无奈地告诉儿子:“你的父王与龙树阿阇黎已经成就了等寿金丹术,在阿阇黎没有圆寂之前, 你父王是不会死去的。你这辈子恐怕没有希望继位执政了。”


(母后的一席话,使)具力太子生起了极大的忧伤,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失望,禁不住悲从中来、号啕大哭。母后连忙安慰道:“你用不着哭泣,(我倒有一个主意。)因为阿阇黎是一位安住于广大菩萨行境界的菩萨,如果你向他索要头颅,他必定会慨然施予的。(如果他圆寂,)你的父王也会因此而命终。这样一来, 你就可以稳坐王位了。”


(听完母后的“高见”,具力太子踌躇满志、跃跃欲试,)他迫不及待地赶到龙树菩萨身前, 提出了索要头颅的要求。


大圣者龙树菩萨思索到:“大悲世尊在因地时,也曾行持过布施头颅等菩萨难行。我也 应当如此追循佛陀的足迹,继承佛陀的事业。


为了慑服魔王波旬,为了利益后代众生,为了诸大佛子能生起勇气,我应当行此布施。”想到这里,尊者爽快地答应了索要头颅的要求。


(王子喜不自禁,立刻挥起)宝剑向尊者的头颅砍去,然而头颅却并没有被砍掉。尊者和蔼地向目瞪口呆的王子解释道:“往昔我在刈割茅草时,曾割断过一只小虫的脖颈,因为这个罪过,所以用吉祥草便可以砍断我的头颅。” 王子遵言而行,果然如愿割断了尊者的头颅。


此时,只见殷红的鲜血化为了白色的乳汁, 龙树菩萨的头颅吟出了振聋发聩的一段自白:“我今往生极乐刹,将来亦入此身体。”


王子担心头颅会重新复原,便将其扔到了一由旬以外的地方。因为龙树菩萨已成就了金 丹术,所以其法体与头颅都化为了顽石。(令 人惊讶的是,法体与头颅)不但没有随着时光 的流逝而风化,而且因岁月的递增,二者之间 的距离也在一步步缩短。等到将来重新复合之 时,(复合后的新法体)就会像龙树菩萨住于 尘世一般,对众生具有不可估量的利益。


因为大尊者龙树菩萨长久以来获得了登地菩萨的自在成就,才能在布施头颅时,做到临危不惧、欢天喜地。这一切,也是在向世人宣告尊者的得地之相。


《入中论》云:“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 正如在得地之后,布施头颅不但不会有痛苦, 而且会生起超胜于比丘一禅等持的欢喜与大乐的说法一样,龙树菩萨已经获得登地果位的成就,是在佛经中已经明示,世人也是有口皆碑的。


其共同部分的示现,是在吉祥山修持长达两百年,地道功德辗转增上,最终获得了共称 的七地果位。


在得到一地果位之后,即能获得于一百个世间界中化身为一百位祖师,并同时于一百位 佛陀前化为一百尊身体聆听佛法等十二种一百 功德。


因为此等功德在获得二地果位之后,更会往上递增。由此可想而知,尊者所拥有的功德 也是不可思议的。


关于尊者的不共同示现,在《明炬论》中描述道:“大阿阇黎龙树菩萨在获证真如法义 后,于世间界畅演各别自证金刚持之大等持。


既拥有超离于人天之安乐,拥有超离于外道、声闻以及缘觉的禅定与等持之安乐,也获得了远离生灭的具有一切殊胜的如来之身。其身见而无厌,并具有十力以及十无畏等佛之功德严饰,前往极乐刹土,以拥有八种功德自在而住于世。”以上内容说明,龙树菩萨此生依靠密集之道,已经现证了双运金刚持的果位。


 



大圣者龙树菩萨还培养了举不胜举、出类拔萃,对佛陀所宣说的了义不了义之八万四千 法门,在以无垢理证善加辨析之后,能够受持 与弘扬准确判别佛陀密意旨要的持法意子。其 中公认的有四名意子与三名近意子,一共为七名主要弟子。


龙树菩萨的四位意子分别为:亲觐文殊菩萨的释迦莫扎、谒见度母的那嘎博得、获证八 地果位的圣天论师、目睹过观音菩萨金颜的玛 当嘎巴。三位近意子分别为:佛护论师、清辩 论师与马鸣论师。


诸大弟子中不可抗衡、无与伦比的,当数圣天论师。圣天论师(在一生中)撰写了大量 无有稍许错谬之垢、如理抉择龙树菩萨密意的 显密论典。他依照龙树菩萨的意趣,撰著了阐述引导世人趋入甚深广大道次第之圆满无垢理证之道的《中观四百论》、宣说以密集金刚为主的两种无上道次第之究竟密要的《摄行灯论》以及指不胜屈的其他论典。


圣地印度的智者们,都心悦诚服地将被誉为“龙树阿阇黎父子”的龙树菩萨与圣天论师, 共称为一切智智的量士夫。往昔的中观论师们, 都将这两位阿阇黎的论著,恭称为“母中观”, 以作为(一切中观见解的)究竟源泉。


关于释迦莫扎阿阇黎,有这样一种传说:《圆满次第之五次第论》中的前两部分,是龙树 菩萨恩准该尊者写成的。虽然尊者的其他论著已经流失,但这位阿阇黎为众多有缘者广弘龙树菩萨善妙主张(的事迹,必将传颂千古、流芳百世)。


所谓“那嘎博得”,也就是指龙菩提阿阇黎。他依靠龙树菩萨的窍诀,成就了金刚虹身。尊者居于吉祥山等修行处,摄受了无以数计的空行勇士、空行母及有缘人。据尊者的传记记载:在噶当派前期,这位阿阇黎(化为幻化身),  亲自为噶当派的众多大善知识,传授了大量窍诀与教诫。


大成就者秋多吉[法金刚]曾三番五次与(该尊者)会晤,共同商议有关金刚乘的教言。在四世班禅洛桑却吉坚赞[13]为扎什伦布寺和合塔竣工开光之时,龙菩提阿阇黎与大成就者秋多吉双双降临,并肩居于塔顶为佛塔开光,还向班禅洛桑却吉坚赞赐传了窍诀与教诫。该阿阇黎还撰写了《密集坛城仪轨》,包含《直指三身道用》在内超凡绝伦的《安立次第》,以及浩如烟海的其他著作。


[13] 洛桑却吉坚赞 (1567-1662) :译言善慧法幢。为四世达赖和五世达赖喇嘛近圆戒师,扎什伦布、色拉、哲蚌三寺寺主。曾与五世达赖商同在固始汗未入西藏、清军未入北京之前,分别遣使沟通关系,为后来格鲁派干预西藏政治创造条件。1645 年,受固始汗封为“班禅博克多”称号;1647 年,又受清顺治帝封为“金刚上师”名号。后被追认为第四世班禅额尔德尼。


玛当嘎巴是将龙树菩萨的耳传窍诀圆满授予大成就者帝洛巴的接力者。此外,尊者还为 五湖四海的有缘者鞠躬尽瘁地阐显了甚深妙法。


佛护阿阇黎出生于(印度)南方丹巴拉境内的昂巴则瓦[意即天鹅嬉戏]。趋入佛门后,尊者毅然出家并受持近圆戒。通过废寝忘食地修学三藏四续,终于使他圆满地通达了自他宗派如海般浩瀚宽广的见解。


在依止龙树菩萨足下后,他又如饥似渴地聆听了深广无垠的各种显密要诀。经过黾勉精 勤地修习,真实修成了至尊文殊菩萨本尊。以 道次第的行持,最终抵达了至高无上的巅峰之 位。


为了使佛教能够蓬勃发展,他将龙树菩萨的甚深密意——究竟深奥的缘起之理,以千变 万化、不拘形式的生动道理进行揭示,为世人 写出了惊世骇俗的《中观根本慧论释》,也即 为众人所称道的《佛护中论释》。在所有解释《中论》的论典中,此论如同宝幢之顶般显得极为不同凡响。包括月称菩萨与至尊宗喀巴大师, 都异口同声地对其赞不绝口。此外,该阿阇黎还撰写了种类繁多的阐释显密奥义的论典。


清辩论师则是为了昭示甚深中观之道,而特意化现为龙树菩萨之首要弟子形象的。至于这位大圣者是须菩提[14]化身的说法,已经是举世公认、无可非议的事实。该阿阇黎为了彰显龙树菩萨之善妙主张,撰写了阐释《中论》含义的《般若灯论》,另外还撰著了五花八门的其他论著。


[14] 须菩提:也即善现。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为解空第一。


《般若灯论》的诞生,首创了中观自续派的见解。(提出这种被认为是不究竟见解的原 因,)完全是因为龙树菩萨诠释佛陀密意的中观究竟之见极难证达,为了逐步引导所调诸众, 给(彼等)提供一种领悟的手段而采用的善巧方便。[15]


[15]   该传记中有关马鸣论师的内容遗缺,此处作一补充。马鸣论师,为古印度四大士之一。佛灭度后约六百年,生于西印度。父亲狮子密是大名医, 母亲名为宝成。自幼学习婆罗门四吠陀经、四吠陀支、四吠陀节及六业等, 又随父学医。信奉异教,精通有常之论,曾驳倒西印度佛教学者,使之改信异教以毁佛法。之后游历至南印度,与龙树菩萨弟子圣天论师辩论内外之宗,终因败负而改信佛教,为龙树师弟弟子,精通内学及诸异教诗韵之学,更名三宝仆从。著《佛本生行传一百八赞》,以忏破佛之业;因马解其语,故号马鸣。另著有《医学八支大论》、《入八支论》、《八支集要自注》等众多著作。


龙树菩萨住于人间长达六百年之久,在世期间为佛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一生 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层出不穷地栽培出了 遍布四海的弟子。其中晚年的所有主要持法弟 子中,堪称顶饰的当数月称阿阇黎。


据往昔的佛教历史记载:在龙树菩萨前往极乐刹土之际,曾感慨万分地说道:“关门弟子乃月称,终结之法说无生。”至于这位尊者[月称菩萨]如何在佛教领域大显身手的情形,下文将详细地为诸位和盘托出。

 

龙树菩萨在六百年中,忠心耿耿地护持正法。据说,一旦将来其法身与头颅重新拼合以 后,尊者还将为赡部洲众生的利益进一步做出 贡献。最终于极净光世界圆证佛果,号智源光 如来。


因此,希求修持菩提道次第的诸众,应当至诚祈祷圣者龙树菩萨,严格奉守尊者的教诲:从依止具相善知识直至获得双运佛果之间,为获取于显密圆满道之定解,以教证理证,而以巨大之精进勇猛不断地修持!

 

以上文字节选自雍怎益西坚赞撰写的《菩提道次第传承上师传》。

 

甲申年四月初十译于喇荣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具德上师加持入心间   不偏众生普降大法雨

三学之藏索朗达吉尊   祈请身寿不变久住世

愿以发心皓月之光明   五浊黑暗消于法界中


 

一起学中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