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第07课
下面继续讲剩下的空界和识界。
孔隙称为虚空界,
传说即是明与暗。
所谓有漏之识者,
即是识界生所依。
这个颂词讲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第一、二句,主要是宣讲什么是虚空界;第二个问题是第三、四句,主要是宣讲什么是识界。
首先是虚空界,“孔隙称为虚空界”,有部宗认为虚空界和虚空无为是两个概念,差别很大[0]。虚空无为[1]属于无为法,本体是常有、无漏的,不是生住灭的自性,纯粹是无碍的本体,没有能碍,也没有所碍。此处所讲的虚空界,和虚空不一样,主要安立为孔隙。孔隙有很多种,比如门窗的孔隙,或者两个物品之间的孔隙,中间不存在色法质碍的都称之为孔隙。不仅外面的山洞、虚空、太空等有很多空隙,而且在人的身体当中,鼻孔、耳孔,乃至于身体里面内脏之间,都是空隙。所有的空隙都称之为虚空界。
所谓的虚空界不是前面所讲的无为法虚空,也不是平时所讲的庄严虚空[2]。此处的虚空界仍然是色法的自性。它是一个很独特的观点,经部宗观察的时候,觉得它有很多问题,因此颂词当中说“传说即是明与暗”,也是带了一种怀疑,或者不相信。传说有部派说“即是明与暗”,此处的虚空界是一种色法。
虽然是一种空隙,但是和真正的虚空无为不一样。虚空无为既没有能碍,也没有所碍,它不会去障碍其他的法,也没有所碍的自性。
有部宗认为虚空界也不是能碍,它不会占据并把其他的东西排出去。如果虚空界有能碍的自性,有能够障碍的作用的话,那么房间里面有虚空界,我们就不能进入房间,也没办法堆放东西。虚空界没有能碍,人可以进来。但是虚空界是一种所碍,是被障碍的自性。比如瓶子里面本来有虚空界,水可以倒进去,虚空界不能障碍水的进入,从这个角度来讲,没有能碍。但是它是被障碍的自性,本来瓶子里有虚空界,水进去之后,虚空界就被挤出去了。
虚空无为,既没有能碍,也没有所碍,但是虚空界属于所碍的自性。在注释当中讲了“由于可损害自本体”,即它的本体可以被其他物体挤占,属于所碍法,所以称之为有碍。其他有碍法可以在它附近存在,如果房间里面的虚空界有限,装满了物体,那么虚空界只能在附近有空间的地方存在。
这里了解了有部宗的独特观点,有些观点我们知道一下就可以。按照经部的观点来讲,真正有色法自性的虚空界是没有办法安立的。
“传说即是明与暗”,它存在的方式是以光明和黑暗。前面讲显色的时候讲过,显色也有光明,还有影和暗。此处说的明暗是虚空界,明是光明,比如白天的虚空界就是一种光明的自性,我们可以看到;晚上就是一个暗尘[3]。白天的时候,是明尘的自性,然后晚上的时候就看不到了,空隙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就看不清楚了,晚上的缘故里面被黑暗充满。
黑暗和光明在前面讲色蕴当中色法的时候,讲到了支分有显色,像光、明、黑暗、影等,是色法的自性。以上是有部派的观点,虚空界和虚空按《俱舍论》中的观点是有差别的。
前面地界到空界已经学习了,最后是识界,“所谓有漏之识者,即是识界生所依”,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鉴定所谓的识界是有漏还是无漏。“有漏之识,即是识界”,是此处所讲的识界,不是指无漏的识,而是有漏之识。第二、“身所依”,是众生的所依处。比如众生要入胎,在身体中安住,不断成长发育,最后死亡,离开身体。所谓的识界是众生投生三界的所依。
按唯识宗的观点,则以第八识的自性为主,因为第八识最稳固,其他六识等不稳固,所以不把前六识安立为神识投生的所依。有部派和《俱舍论》的观点当中,投生没有安立第七识、第八识的说法,只有六识,此处只是以第六意识投胎。
此处的有漏之识主要是以第六意识为主的心识。这些心识是有漏的,可以入胎、安住,能够投生三有。比如人死后,投生天界或者旁生,投生三有的所依称之为识界。
在《宝鬘论》当中讲六界无我的时候,主要是在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无我上安立的。另外,有时讲六界相当于讲众生的五蕴,地水火风属于身体色法的自性,空指身体里面的空隙,识就是以心心所为主的自性,因此也是以六界的方式安立众生的本体。如果六界上面都找不到我,就说明这个我是假立的,不存在的。所以在《宝鬘论》当中是通过六界无我的方式来抉择的。
在这里也讲到,佛经当中安立的六十二界[4]。汉传大德讲《俱舍论》,以及此处都是引用佛经中六十二界的说法。六十二界当中,先安立十八界,之后有一个六界,即刚刚讲的地、水、火、风、空、识,这六界加进去,之后在注释123页和124页中讲到了剩余的界。
佛经中讲的欲、害、恚、无欲、无害、无恚是另外一种六界。欲、害、恚属于烦恼,无欲、无害、无恚属于善法。把六界加上去,前面属于所断,后面属于对治。因为它是一种心所法,可以包括在法界当中。
还有乐、苦、意乐、意苦、舍、无明又是一种六界[5]。第二品会学,身体的感受叫做苦和乐,心上的感受叫做意苦和意乐[6],属于心所。舍受也属于心所。无明属于智慧的本体,也是一种识的自性,属于法界所摄,包括在行蕴当中。
还有再加上一种四,受想行识四界,即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受想行是法界所摄,识界属于七心界。
下面讲到了几种三。第一种是欲、色、无色,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中十八界全部都有,色界中只有十四界,没有香、味,也没有缘香、味所产生的鼻识和舌识,只有十四界所摄。无色界只有最后三界,即意界、法界和意识界。
什么叫最后三界?在《俱舍论》当中,最后三界是一个专属名词。有时候我们看到最后三界,觉得是不是六根、六境、六识,六识排在最后,最后三界就是第十八意识,第十七身识,第十六舌识?不是这样的。所谓的最后三界是六根的最后一个、六境的最后一个、六识的最后一个,即六根最后的意根,六境最后的法界,六识最后的意识,三类法当中都是最后一个,所以叫做最后三界。
第二种是色界、无色界和灭界三界。色界和无色界前面已经讲过了,一个是十四界所摄,一个是最后三界所摄,灭界属于法界,因为它是灭法,灭法中有抉择灭和非抉择灭,所谓的灭界属于法界中的抉择灭和非抉择灭。
第三种是过去界、现在界和未来界,属于十八界所摄。
第四种是劣界、中界和妙界。劣界就是现在我们所处的欲界。我们觉得欲界非常美好,非常舒适,有很多值得追求的东西,但其实在佛法当中,以智慧观察,整个三界比较起来,欲界属于劣界所摄,不是那么善妙。很多外道修行者,为了远离粗大的欲界烦恼、受用等,开始修比较细微的四禅定,之后生在色界或者无色界当中,远离现在的身心所带来的种种逼迫,种种痛苦。“中”是指色界,“妙”就是指无色界。
第五种是善界、不善界、无记界。在色界、身界等十八界当中都可以包括善和不善的自性。无记法在十八界中都可以有。
第六种是有学界、无学界和非二界。获得了圣果,但还没有得到无学果之间,叫做有学。以小乘为例,得到预流向[7]开始,从预流向到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来向、不来果,到阿罗汉向之间,都是有学的圣者。无学就是阿罗汉。从大乘的角度来讲,从一地见道开始乃至于到十地末尾之间,都是有学,真正的无学是佛陀。
非二就是凡夫,既没有进入有学道,也没有现前无学道,所以非二就是讲非有学、非无学。有学界与无学界可以包括在意界、法界和意识界当中,非二界可以包括在十八界当中。
后面还有两种二:有漏界、无漏界二界。有漏可以包括在整个十八界当中;无漏可以包括在最后三界(意界、法界和意识界)当中。
还有一个二界,即有为界和无为界。有为界是在整个十八界当中都可以有,无为界属于法界[8]。
以上加起来有六十二个。注释后面提到了一部分,再加上前面的十八界,和颂词当中提到的六界,就是六十二种界。
如果我们把蕴界处的意思理解了,然后再了解了所谓六十二界的意义之后,相互涵摄不是那么困难的。我们在这里讲的时候,因为有很多注释可以参考,有大恩上师的讲记,所以觉得好像自己也可以讲,但是如果按照自己的智慧,想要独立分析,把这个讲的很清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还是应该有一个比较敏锐的智慧来学习和分析。
乙三、界之分类 分八:一、有见等五类;二、有寻有伺等分类;三、有缘等五类;四、三生之分类;五、具实法等五类;六、见断等分类;七、见与非见之分类;八、以二者了知等三类。
这个科判比较大,里面有很多知识让我们学习。有些比较难懂,有些不是那么难懂。主要讲的是十八界,十八界内部可以分为很多种,所以做个分类,哪些是有见的,哪些是有寻有伺的等等。通过十八界以及有见的含义进行分析、归摄,一方面可以锻炼我们的智慧,一方面也是对于十八界的内容进一步地深化学习。
凡夫学法的毛病就是非常喜欢浮于表面,过一下大概知道什么意思就行了,但是《俱舍论》绝对不允许我们这样学习。我们觉得十八界学完了,归摄也归摄完了,没什么学的了,但是下面还有,而且这个科判很大,里面还有很多东西让我们去学习。
我们学习的时候,如果想要把自己的智慧安住于真正的法界,和佛菩萨的智慧相应,不能过于的浮于表面。应该深挖的就要深挖,应该广的就要广,这些对于磨练我们的智慧作用非常大。虽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有时候比较困难,怎么也理解不了,脑袋转不过弯来,或者怎么也记不住,但是的确很锻炼人。
比如我们想让肌肉长起来,但天天躺在床上,说:“我的八块腹肌长起来了,手臂上的肌肉也长起来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必须要出去跑步、锻炼,身上的肌肉才能长起来。这个过程当中,也是有一定的痛苦。身体的肌肉通过这方面才能长起来,智慧的“肌肉”也是一样,你天天睡觉散乱,却说:“我的智慧开始敏锐起来了。”这也不可能。所以该经过的痛苦磨练都要经过,之后会发现智慧真正上升了一个层次,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以前是浮于表面的学习,大概看了之后觉得就可以了,《俱舍论》比较深,比较细,如果不下功夫,或者下的功夫不够,里面很多东西的的确确难以通达。
如果我们只是做一些文字游戏,没有什么大的必要。天天搞一些脑筋急转弯就可以了,脑筋急转弯对我们没有什么用,但是学完本论之后得到的智慧对我们进一步学习其他佛法,帮助性非常大。
本来界可以分二十种,全知麦彭仁波切的科判分了二十一种,此处为了方便宣说,分为八大类。展开就是二十种或者二十一种,归摄起来是八种。
丙一、有见等五类
有五种法,是有见为主的五类。
有见即是唯一色,
有对乃为十色界,
无记之法有八种,
除色声外余三种。
分析的前提是全部都在十八界当中。十八界当中哪些属于有见[9]的;哪些是有对[10]的;然后无记和有记[11]是哪些,即哪些是无记的,哪些是善的,哪些是不善的。通过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有见是什么?“有见即是唯一色”。色,即色界,十八界当中(前提)的色,即色界,就是眼根的对境[12]。在所有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有见的,即哪些是可以被看见的。
“见”在印度的梵语中有两层意思。第一种是可以表示,即在注释当中所谓的“这个在这里,那个在那里”,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这是梵语的一种语法,在汉语中很难理解。第二种见的意思,就是眼睛可以看到的,和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一样。所谓的有见,可以表示“这个在这边,那个在那边”的,这方面就是色界;还有一方面,是十八界当中可以被眼根见到的,唯一就是色界。十八界当中其他的,如声、香、味、触、意根、法界、意识界等都看不到。
第二类就是“有对”,在十八界当中,哪些法是有对的?“乃为十色界”。有正义和别义,正义就是颂词当中所讲的真正的有对(对即质碍的意思)。在十八界当中,哪些是质碍的法?就是十种有色界,即五根和五境,属于质碍的有对,或者障碍有对[13]。
前面我们讲了所有的色法当中为什么只把眼根对境的色安立为色法,或者色处名称。有一个原因就是色界和色处比较特殊,特殊的原因之一是它既是有见,也是有对的色法。这里有见就是唯一色,色界就是有见,然后有对当中的十色界当中也包括色界。所以既是有见也是有对的就是色法。
有对的正述已经相应于颂词讲完了,“有对乃为十色界”,即正述就是十色界,障碍有对。旁述还有两种有对。所谓的有对还有其他的安立,在注释也讲了所缘的有对和境界的有对。
第一种叫所缘的有对。大恩上师在讲记里讲的很清楚,所缘的有对主要是指心心所。当我们的心心所正在执著一个对境的时候,同时再没有办法执著其他的对境。比如我们正在分别、执著某个色法,产生贪心的时候,在同一个刹那当中,能否再缘另外一个法产生嗔心呢?这是不行的,所以叫做所缘的有对。
还有一种叫做境界的有对。当缘外境的时候,有根的加入,比如眼根只能缘色法,不能缘取声音,耳根也是只能取声音,不能取色法,这也是一种有质碍的自性。在所缘当中,也是有质碍的。
第一种障碍,心心所执著一个法的时候,不能同时执著另外一个法;第二种障碍,眼根、耳根正在取的时候,眼根只能取色法,不能取声音,这属于境界上的有对。这里附带讲了其他两种有对。
下面再看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无记,哪些是善恶,即有记和无记的分别。有记是可以记别的,它的本性可以被认定,非善即恶,叫做有记。非善非恶称为无记。
哪些是有记,哪些是无记呢?“无记之法有八种,除色声外余三种”,首先是十种有色界当中,除了色界[14]和声界[15]之外其他八种法[16]为无记法。
“外余三种”中“外”的意思是,十八界当中减掉八种,还剩下的十种。也就是六识界、意根和意根的对境——法界,再加上色与声的十种。
后边“余三种”意思是剩下有十种法[17]是三种本体,既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也可以是无记的。而其他的,如眼根、耳根等纯粹是无记。
在注释当中提到,色法和声音有两种,一种是相续所摄,一种是非相续所摄。非相续所摄是无情界的色和声,一般来讲属于无记法。相续所摄就是我们身体上面的色和声,比如有表色是顶礼时,你的身体上面相续所摄的色就变成了善的;或者相续所摄的声音如果是讲法、诵经、念咒,也是有表的,这些的声音也可以变成善的;如果你外在的有表行为是杀生、偷盗、邪淫,那么就是恶了;声音如果说妄语、诽谤佛法等,就是恶了。
所以如果是我们自己相续所摄的色和声,可以是善、恶、无记。如果是相续之外的石头、雷声等,就是无记的自性。其他六识可以变成善,可以变成恶,也可以变成无记。还有意根和法界,法界的受想行当中有很多法如果通过善心、不善心摄持,都可以变成善和不善。
为了让我们了解,在注释当中也提到了几种善。第一种叫做本性善,也叫自性善。大恩上师在注释中讲得很清楚,在心所法当中有一种大善地法,其自性就是善法,比如在心所当中,无贪、无嗔、惭愧心等本性就是善的,叫做本性善。既然有本性善,反之也有本性恶的烦恼地法,比如在心所当中贪心、嗔心本性上就是一种恶业。
第二种叫做相应善,我们已经学过很多次了,主要是心心所的自性。心心所本身非善非恶,但是如果你的眼识、耳识或者意识等这些心心所相应于大善地法的无贪、无嗔,那么心心所也变成了善,叫做相应善。反之也有相应的恶,如果你产生贪心、嗔心等,那么你的心心所就成了相应的恶业。
第三种叫等起善。“等起”就是发心的意思。后面生起了一个法,叫做起;和你的发心同类生起的状态,叫做等。和你的发心相同而起的善业,或者恶业叫做等起,所以有等起善,也可以有等起恶。如果你的发心是善的,产生的都可以叫做等起善。比如此处所讲到的色界和声界,如果你发心礼敬三宝,带动身体去做顶礼,身体就变成一种等起善了;声音也是这样,通过想要成佛利益众生的发心去做念诵,声音就变成了等起善。反过来讲也有恶业的方面。
第四种叫胜义善。胜义善就是抉择灭,无为涅槃法,在法界当中所包括的,已经出轮回的叫胜义善。有没有相对于胜义善的胜义恶呢?没有。可以有本性的恶业,像前面讲的贪心、嗔心等,但是相对于抉择灭来讲的胜义的恶没办法安立。
此处安立善、恶、无记,可以通过本性、相应、等起安立。既不是善心摄持,也不是恶心摄持,也不相应,属于无记。六识、意界、心所当中很多法可以是无记的,以及以相续所摄的色界和声界也可以是无记的。
欲界具有十八界,
色界之中十四界,
香味以及鼻舌识,
此四种界未所属。
无色界中则具有,
意法以及意识界。
彼三有漏与无漏,
其余诸界为有漏。
在十八界当中欲界、色界、无色界包括哪些。
第一句讲到欲界当中十八界都是俱全的;第二、三、四句讲到色界当中具有十四界,及理由;第五、六句讲了无色界具有十八界当中的哪些法;第七、八句是分别了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有漏的,哪些是无漏的。
“欲界具有十八界”,前面讲到从眼界乃至于意识界之间有十八界,欲界有哪些呢?欲界中十八界都是圆满的,六根、六境、六识全部都有。
“色界之中十四界”,色界当中不是具有十八界,只有十四界。少了哪四界呢?所有的注释当中讲的都一样,其最主要的根据是因为色界不需要段食[18],安住在禅定当中以禅悦为食,不需要像欲界众生一样,必须要去买米买面,打水做饭吃。
食有很多种,有思食、触食等,段食是其中一种。段食的本体是以香味为代表,有香有味道。因为在色界当中没有段食,所以没有对境的香界和味界,相对于香味所境产生的鼻识和舌识也没有了,所以就缺少了四界,只有十四界,这是“香味以及鼻舌识,此四种界未所属”。
虽然没有香味和鼻舌识,但是还有鼻根和舌根。在不同的注释里有不同的观点。按理来讲,如果没有香味、鼻识、舌识,那么鼻根、舌根存在的必要性也不大。有时候也是众生的习气形成的,有些地方说需要所谓的一种庄严,色界的众生没有舌根、鼻根就不庄严。但是真正来讲也不好说,因为鼻根舌根是净色根,我们也看不到,是内部的一种法。前面讲过鼻根是像两根铜针一样,舌根是舌头上一个半圆形的法。所以这种净色根没办法作为庄严的意义。因此主要是因为众生自己以前的业力成熟,色界中仍然具有鼻根和舌根,但是不存在鼻识、舌识和香味。后面学习第二品的时候,还会深化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现在我们大概了解一下。
“无色界中则具有,意法以及意识界”,无色界比较好算一点,首先是无色的,没有色法自性。此处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纯粹无色,一点色都没有,只要是色法自性全部不存在;另一种观点,虽然粗大色不存在,但是有细微的色。
即便在无色界当中连细微的色都不存在,但是种子还存在。引发色法的种子还没有通过智慧泯灭掉,只不过是通过修无色定把色法的自性压伏而已。以后当他无色界的禅定消失之后,他降到色界或者欲界的时候,内心当中色法的习气还会重新复苏,又会显现像我们一样的肉身,还有外面的山河大地等等。
无色界根本没有形象上的肉身,也没有外在的山河大地等所住的地方。一般来讲,欲界众生有一个大地作为所依。在天界当中有地居天和空居天,地居天属于四大天王天,依靠须弥山王,须弥山是有根基的,依靠于大地。再往上是三十三天,也有地,在须弥山的山顶上。再往上是空居天,空居天的宫殿像我们地球一样漂浮在空中,他们在里面安住,所以叫做空居天。再往上是色界,色界的宫殿也是有色法安住的,天人有色身,穿衣服,有宫殿。但是无色界既没有肉身,也没有山河大地,所有的色法都没有,所以叫无色界。无色界只有心识,他们通过善法业力安住。非想非非想的天人可以在八万大劫安住在禅定当中。
无色界如果没有色法,前面的十种色法全没有了,没有五根、五境,也不会有无表色。如果没有五根、五境,比如没有眼根,没有眼根对境的色法,那么会不会有眼识?当然不会有,以此类推也不会有耳识。所以五根、五境、五识都没有,十八界当中只剩下三个,即最后三界——意界、法界和意识界。
意根从哪里来?我们前面讲了,六种识灭尽的刹那是意根。前五识在无色界当中没有的,所以他的意根不是从前五识灭尽而产生的,主要来自于意识,意识灭尽也可以产生意根,相当于等无间缘。前面的意识灭尽产生意根,然后灭尽再产生后面的意识,这样就可以有意根,因为心所法本来存在,再加上会产生意识。所以在无色界当中,有“意”,即意界,“法”,即法界,“以及意识界”的存在。
以上讲到三界当中分别包括哪些法。十八、十四和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拥有的数量。
最后讲到有漏无漏的问题。“彼三有漏与无漏,其余诸界为有漏”。因为刚刚讲完意、法和意识界,所以顺着语势下来说“彼三”,即意界、法界、意识界。它们属于有漏还是无漏?或者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有漏,哪些是无漏?
首先讲最后三法。意界、法界和意识界既有有漏,也有无漏。此处和前面的有记不同,有记是善、恶、无记三种,有漏无漏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我们觉得是不是又回到前面了,不是刚刚分析完了善恶无记吗?此处不是善恶无记,而是讲有漏和无漏。在学习第一品之前,过渡的地方已经讲到,有漏是“除道谛外有为法,皆增一切有漏惑”,无漏就是“虚空二灭三无为,以及道谛为无漏”。
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有漏,哪些是无漏?意、法和意识界当中有有漏,也有无漏。意界、法界和意识界如果和苦谛和集谛相应,属于有漏法所摄;如果被道谛所摄,就属于无漏。因此这三种既有有漏,也有无漏。
“其余诸界为有漏”,这个地方讲得特别肯定。除了最后三界之外,其他的十五种,即十种有色界和五种识,都是属于有漏法所摄。
前面分别讲到有五类,五类当中最后一个是十八界当中哪些是有漏的,哪些是无漏的。我们把这方面分析清楚,对以后学习的内容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和收获。
下面讲有寻有伺,可能花的时间会比较长。如果以前学习过会比较容易理解,如果没有学习过,首先要搞清楚寻伺是什么,和十八之间怎么配。这方面稍微有一点点复杂。
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
[0] 在经部以上认为没有差别。前面的虚空是假立的,虚空界本体也是假立的。但是有部宗因为是三世一切有,把这些安立为各自实有的本体,都是存在的。
[1] 三无为之一。
[2] 在因明当中提到,庄严虚空是我们平时看到的蓝天,它是蓝色的,很庄严,所以叫做庄严虚空,也是一种假立。
[3] 有光尘和暗尘,是一种色法。
[4] 注释中有三十六界,没找到出处,不知道三十六界具体是什么,大恩上师在讲记当中也没有提到,其他地方也没有看到。
[5] 加上前面的地、水、火、风、空、识,还有欲、害、恚、无欲、无害、无恚,有三种六界。
[6] 古代翻译为忧喜。
[7] 属于见道的圣者。
[8] 即受、想、行、无表色、三无为。
[9] 即可以被看见的。
[10] 即有质碍性的。
[11] 无记和有记属于三性,即善、恶、无记三法。
[12] 包括显色和形色。
[13] 即如果一个法在某个位置上已经存在了,那么其他的法就没办法再占有那个位置,除非把它挤出去。也就是说两个色法在同一个位置上无法安立。此处的障碍并非平常讲的“我障碍很重,…….”的意思,而是有质碍的意思。
[14] 眼根的对境。
[15] 耳根的对境。
[16] 即眼、耳、鼻、舌、身、香、味、触。
[17] 即七心界、法界、色和声十种法。
[18] 我们所食用的饭菜必须用牙齿咬碎以后,一段一段地进食,叫做段食。也就是平常讲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