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某区对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仅有5%不到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亲子关系堪称有点糟糕。其实不仅仅是某个地区,目前可能普遍亲子关系可能都面临这样的状况,很多学生认为父母不了解自己,父母喜欢按照“标准”来判断自己,父母喜欢和别人家孩子比较….很多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而父母呢,又很少能耐心聆听孩子,且尊重他们的想法。
湖南卫视的节目《少年说》成了孩子们的吐槽大会,在节目中,刚上初中的女孩 “吐槽”妈妈总是拿她和全班/全年级/全校/全联盟第一的“学霸”比较,从来看不到她的努力。一名坚持了7年多并且通过了12级的热爱跳舞的女孩因为成绩出现下降被停掉了舞蹈课,希望妈妈能支持她的梦想,却在一番讨价还价后不得不首先答应母亲达到年级前150名的要求。
上述的各种现象表明,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的原因,究其根本,是中国家长的“固化教育思维”模式,把好孩子的标准定义为统一模板化,把孩子的成长也定义为统一曲线化。
比如,好孩子就应该永远学习好,外向活泼,不犯错,听话懂事,样样皆通。反之只要有一样没达到标准,例如“调皮不听话“”分数不理想“没有才艺”“内向不爱讲话”这些统统都是缺点,就不是好孩子。如此,家长会着急上火焦虑抓狂,用各种方式改造孩子,逼迫孩子“外向大胆”,不惜花钱各种辅导班“提高分数”,各种兴趣班“琴棋书画样样要通”,家长紧绷脑子里那根“好孩子标准”弦,盯着孩子那不达标的部分,手里拿着无形的鞭子,从各方面给孩子施加压力,努力促使孩子朝“好孩子的标准”迈进。比如,孩子的成长就该按照教科书式的“几岁会说话,几岁身高达到多少,几岁体重多少”,稍不达标,又开始忧心忡忡…...
家庭教育专家刘海红认为,家庭亲子关系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很多问题。她指出:“现在很多问题其实是家长之间的竞争,孩子要上什么样的学校,孩子要学什么兴趣班等等,这些都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可是有没有问问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甚至是赤裸裸的,似乎只有考100分才是好孩子。”
很多家长可能会陷入两难的境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怎么才能真正和孩子成为好朋友,怎么才算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呢?
先给各位爹妈出道填空题:
苏轼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的现象是 一一 。
在教育子女的路上,要勇于打破“固定”标准, “思维定势”来看待孩子方方面面的教育方式,同时教育孩子要敢于“横看成岭侧成峰”,换角度看孩子,竖向看孩子,从“不好”中寻找“好”的方面。 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认为“太傻”,大多数家长如果碰到这样的状况,估计会心焦得“天塌下来”,且可能也会默默接受孩子的标签,但是爱迪生的母亲却从爱迪生的各种提问和“怪行为”中认为他善于思考,并且陪伴他一起享受思考的乐趣。
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你得知后......
错误的做法:你开始唠叨“说过多少遍了,上课要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老师讲的听不懂,考试考不出来。”
正确的做法:你跟孩子分享自己小时候上课时走神是在想什么,上班后有时候注意力不是那么集中,又是在想什么,以同理心让孩子卸下心防,不给孩子形成“注意力不集中就是坏孩子”的意识。在此情境下,孩子也愿意跟你分享走神的原因,然后你们一起约定,每天走神次数不超过几次,每天互相分享鼓励。
以上只是两个小小的场景模拟,在陪孩子成长的路上,爸爸妈妈们的当务之急是打破心中给孩子预设的“各种好孩子标准”,不再以“标准化流水线”的零件模式来养育孩子,多元化看待孩子的成长。
谁规定孩子“内向胆小”就不好?谁规定孩子“调皮捣蛋”就是坏孩子?
谁规定孩子“分数不理想”就是坏孩子?
把这些见鬼的“标准”全部统统扔掉。
你的孩子就是那个唯一的孩子,你的孩子值得被欣赏。
家长如果能学会“多角度,多方位”欣赏孩子,养育出的孩子敢于创新,勇于探索,能乐观接纳人生中的不同状况。
愿家长和孩子们都能自由自在向阳生长。
作者:善生
来源:德育行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以善存心 以德存世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本文文字和彩铅绘图图片已获授权,
版权由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