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第六讲|胜义菩提心:无修之道
“我上一讲谈到如何学习渴望不能渴望的事物,我也谈到无修之道:让事物保任如是,任由事物按其原本样貌存在着。“禅修”这类词汇不过是世俗层面上用来沟通的方法。”
--宗萨钦哲仁波切
🌿特此说明:《入菩萨行》视频以及文字稿版权归悉达多本院会所有,未经授权,不可以擅自转发。
我上一讲谈到如何学习渴望不能渴望的事物,我也谈到无修之道:让事物保任如是,任由事物按其原本样貌存在着。“禅修”这类词汇不过是世俗层面上用来沟通的方法。顺便一提,在某种程度上,无修之修这种智慧甚至可以在中国道家如老子等大师的伟大教法中找到。让事物按其本来样貌存在,基本上即是任其如是存在。但即使让事物如是存在,这也已经是一个作为,一个大的作为,而且这很困难。
无修之道如此困难的原因在于,我们非常习惯要做些什么。我们就是会手痒,就是忍不住不去折腾,非得重新安排事物,然后再整治一下。我们就是忍不住,我们不得不做些什么,这是一种特定的习气。事实上,这个习气出自于自我的不安全感。我们就是非得发展出一张虚幻确认之网,于是我们有那种要做些什么、戳戳弄弄的习气,所以无修之道非常困难。实际上,你所需要做的只是让事物保任如是,并且真正与其安处,仅此而已。那就是胜义菩提心,那能令你和所有其他人都从这不必要的迷妄中解脱。
寂天会在文中某处谈到这一点:束缚我们的这个枷锁--亦即迷妄--本身是完全虚幻的。当然如此。这个束缚我们的枷锁,这些染垢、烦恼,是如此虚幻。但如同我一再重复的,习于什么都不做、保任如是的这门学问非常困难。因此,佛陀出于大悲而设立了所有这些仪式、方法、技巧、乘、次第,例如菩萨的次第、观的次第,还有像是坐直、正常呼吸、专注前额某处或鼻孔下方等等各式各样的技巧。方法如此繁多,据说有超过八万四千种法门。但我认为八万四千只是非常笼统的说法,表示数量很多,事实上佛教导的方法远比那多得多。而有这么多方法是必须的,因为这是我们要求的,因为这是通往这全然清净明洁之真如的唯一方式。为了掌握这真如境界,我们必须创造出这种种的复杂。
换句话说,菩提心,尤其是胜义菩提心,其实是天生的。如来藏是你本来就有的。
现在我们明白,菩提心是如此重要--唯一能拯救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就是菩提心。这部教文中第一品是关于菩提心的利益,第二品则是在讲生起菩提心的技巧,对于如何生起菩提心和培育菩提心多有着墨。一旦我们播下菩提心种子、生起菩提心之后,其余章节都是在谈如何维持菩提心、如何滋养菩提心、如何增长菩提心、如何克服这个菩提心的障碍等等。
这一品中有很多很多的偈颂是关于在生起菩提心之前,我们应该积累福德。就理解教文而言,大部分技巧都很易于理解,但有些事是你需要注意的。在此我们谈到菩提心的宏伟、巨大、广大,为了种下菩提心的种子,我们需要准备--我们需要积累福德。于是有人会想“我们需要真正做些什么”,因为我们人类大脑认为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所以我们会立即想到需要付出精力、金钱、时间等等,需要做出很多牺牲。因为处于那种思想框架中,我们会以那种方式思维:“如果我需要那么多的回报,就必须做出那么多的投资。”但你将会知道,其实并非如此:你是通过自己的意图、发心来积累福德。当你读到下面的内容时,会意识到自己完全没有理由不这么做,它不需要你做任何花费,却能给你极大的利益,因为这些全都发生在想象的层面。
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
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
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
巍巍珍宝山,靜谧宜人林,
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
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
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
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
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
意缘敬奉献 牟尼诸佛子。
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
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
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
为了生起菩提心,我们迎请诸佛菩萨众,向他们供奉鲜花--供上你能取得的任何鲜花,以及那些你无法立即取得的花,比如来自秘鲁的花,来自马丘比丘山的花等等各种各样的花,但不需要现在快递鲜花,一切都是在观想或想象的层面上去供养。想象我们向如来供养花朵、药物、珠宝、水果、树木、香等等的一切,献上如天际般丰富庞大的供养。
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
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
我供养这个人身--这不是想象的,而是完全可见、能取得的。我们供养这个人身,将自己当作奴仆、侍者供养给诸佛如来。我们也忏悔过去、现在、未来的恶行。
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
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
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
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
香熏极洁净 浴巾拭其身,
拭已复献上 香极妙色衣。
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
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
香遍三千界 妙香涂敷彼
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
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
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
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
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
亦献金莲花 齐列珍宝灯,
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
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
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
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
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
别此亦献供 悦耳美歌乐,
愿息有情苦,乐云常住留!
惟愿珍宝花 如雨续降淋
一切妙法宝、灵塔佛身前!
犹如妙吉祥 昔日供诸佛,
吾亦如是供 如来诸佛子。
我以海潮音,赞佛功德海,
愿妙赞歌云,飘临彼等前。
我们也供养想象出的浴室,接着供养沐浴、衣裳、严饰、香水,然后再次供上鲜花、香、宝伞、食物、宅邸--越量宫--以及音乐、扇子,并且供养赞颂,亦即唱诵礼赞歌曲。我们将自己能取得的一切,以及大部分是观想出的供物,供养给如来、菩萨和我们的上师。
在此你还必须注意的是,这已经是一种修心的训练,你已经由此而熟稔于布施、供养、不执着。对自我珍惜和我执的惯常习性而言,这已然是个坏消息。寂天自己也在某处说到:一个吝啬贪婪自私的人必须先学习如何布施,首先从右手布施给左手做起。他解释到这么细节的地步,这是这些伟大菩萨们悲心、宽容的表征,也是真正安忍的表征。
之接下来是皈依,我们向佛、法、僧行皈依。
化身微尘数,匐伏我顶礼
三世一切佛、正法最胜僧。
礼敬佛灵塔,菩提心根本,
亦礼戒胜者、堪布阿阇黎。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佛陀,
亦依正法宝、菩萨诸圣众。
皈依是所有法道的一个共通重点或主题。当然,我们皈依的是佛、法、僧。皈依的意义是接受--真正接受,真诚地、全心全意地同意或接受--那个事实。所以不要把这当成一种有神论者的皈依,他们皈依的是某些更高层级的众生,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
举例来说,当我们说皈依法的时候,应该是一种真诚、全心全意的接受。例如,接受万法无常、我会死、我们都会死;接受一切情绪无论如何都是苦、都是焦虑;接受一切事物都没有本具实存的自性。要有那种接受。皈依时,必须皈依于某个不会欺骗你的人,这是关键所在。如果皈依的对象喜怒无常、情绪变化不定,那你无法真正应付那种皈依对象,因为你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就是为什么究竟的皈依对象是法。当然,接下来就因此出现了对僧、佛的皈依。
像是“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这个事实不会欺骗你,它不会改变,这个事实会持续下去。在普纳这里如此,在孟买、德里、纽约、木星、火星也一样。这是事实,你不如就接受它。为什么要接受呢?因为如果不接受那个事实,即是一种迷妄,就是在欺骗自己、愚弄自己。这是为什么我们逛街买起东西来,就像自己还会再活一千年似的;然后突然间你就处于轮椅上,于是你感到痛苦,因为接受无常这个事实很难,不那么容易做到。你能在理智上想“每个人都会死”,但实际上、情感上,这种想法无法长久,不是时刻存在着。每当外缘生起,我们便立即退转,再次沦入执着一个不可摧毁的永恒自我,并且计划永远活下去。
我很久没看宝莱坞电影了,但过去所有宝莱坞电影的主题都是从此幸福快乐之类的,而且影片结尾时总会有一张大合照。剧情通常如此:二十年前一对兄弟失散,后来一个成为警察,另一个成为帮派分子之类的,然后大家团圆,从此一直幸福生活下去。我认为那就是宝莱坞卖座的原因,因为我们情绪化的心实在很喜欢听闻这些,听到这些太美好了,因此这样的电影会有票房。而且,尽管方式有所差异,但大多数欧美文学、电影也没什么真正的不同。总之,受欢迎者都大同小异。
如果有些作品略有不同,那么它们的读者或观众就很少,这些作品会被归为非常黑暗抑郁的类别。我们为什么会抑郁?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臣服于无常,因此我们才变得抑郁。一部分的你不想听见无常,而另一部分的你却在理智上知道有无常,这真的会令我们沮丧,这都是因为没有彻底臣服于这个真理的缘故。
总而言之,“自皈依佛”等等的皈依,其真正要点就是接受这个事实,并且接受住于道上者,因此佛与僧也成为皈依对象。所以,这里有对皈依的修心训练--对于生起菩提心而言,这是相当重要的程序。
我于十方佛 及具菩提心
大悲诸圣众,合掌如是白:
无始轮回起,此世或他生,
无知犯诸罪,或劝他作恶。
或因痴所牵,随喜彼作为,
见此罪过已,佛前诚忏悔。
惑催身语意,于三宝父母、
师长或余人,造作诸伤害。
因昔犯众过,今成有罪人;
一切难恕罪,佛前悉忏悔。
罪业未净前,吾身或先亡;
云何脱此罪?故祈速救护!
死神不足信,不待罪净否,
无论病未病;寿暂不可恃。
因吾不了知,死時舍一切,
故为亲与仇,造种种罪业。
仇敌化虛无,诸亲亦烟灭,
吾身必死亡,一切終归无。
人生如梦幻;无论何事物,
受已成念境,往事不复见。
复次于此生,亲仇半已逝;
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
因吾不甚解 命终如是骤,
故起贪瞋痴,造作诸恶业。
昼夜不暂留,此生恒衰减,
额外无复增,吾命岂不亡?
临终弥留际,众亲虽围绕,
命绝诸苦痛,唯吾一人受。
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
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放逸吾未知,死亡如是怖;
故为无常身,亲造诸多罪。
若今赴刑场 罪犯犹惊怖,
口干眼凸出,形貌异故昔;
何况形恐怖 魔使所执持,
大怖忧苦缠,苦极不待言。
谁能救护我 离此大怖畏?
睁大凸怖眼,四方寻救护。
四方遍寻觅,无依心懊丧;
彼处若无依,惶惶何所从?
佛为众怙主,慈悲勤护生,
力能除众惧,故我今归依。
如是亦归依 能除轮回怖
我佛所悟法,及菩萨圣众。
接下来几偈是关于忏悔所有罪业,包括过去、现在、未来的罪业。忏悔之后,还有一些提醒我们的偈颂:如果不清净这些恶行和罪业,死亡会毫无预警地随时降临。其中有一段相当长的偈颂描述死亡会如何来临,以及死亡来临时什么都帮不上忙,那时唯一可帮上忙的,就是你已经诚心臣服于实相和实相的阐述者佛陀,以及安住实相或是在通往实相之道上的僧伽。
因怖惊颤栗,将身奉普贤;
亦复以此身,敬献文殊尊。
哀号力呼求 不昧大悲行
慈尊观世音:救赎罪人我!
复于虚空藏,及地藏王等,
一切大悲尊,由衷祈救护。
归依金刚手;怀嗔阎魔使,
见彼心畏惧,四方速逃逸。
昔违尊圣教,今生大忧惧;
愿以归命尊,求速除怖畏!
若惧寻常疾,尚须遵医嘱;
何况贪等患 百罪恒缠身。
一瞋若能毁 赡部一切人,
疗惑诸药方,遍寻若不得;
医王一切智,拔苦诸圣教,
知已若不行,痴极应诃责!
若遇寻常险,犹须慎防护;
况堕千由旬 长劫险难处。
若思今不死,安逸此非理;
吾生终归尽,死期必降临。
谁赐我无惧?云何定脱苦?
倘若必死亡,为何今安逸?
除忆昔经历,今我复何余?
然因执着彼,屡违师教诫。
此生若须舍,亲友亦如是,
独行无定所,何须结亲仇?
不善生诸苦,云何得脱除?
故我当一心,日夜思除苦。
吾因无明痴,犯诸自性罪,
或佛所制罪,如是众过罪。
合掌怙主前,以畏罪苦心,
再三礼诸佛,忏除一切罪。
诸佛祈宽恕 往昔所造罪!
此既非善行,尔后誓不为!
现在我们知道死亡确定会来临,却不确定何时会来。寂天谈到,因为我们非常忧惧这不确定的死亡,出于这种恐惧,于是我们将自己献给普贤、文殊、观自在菩萨,我们也皈依虚空藏、地藏、金刚手等大菩萨。我们不能欺骗自己,认为自己今天可能不会死;没有任何一天我们能确定死亡不会降临在自家门口。过去我们不知道死亡必然会发生,认为生命恒常,在这种情况下做了很多事。当死亡最终来临时,我们什么也带不走,必须舍弃所有的朋友、家人,离他们而去,只有业力、我们的行为才会跟随我们一起走,所以我应该发露我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罪业。我一次又一次地向皈依对象顶礼,并且再三忏悔罪业。
以上是第二品《忏悔罪业品》。
▽ 视频合集更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