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解读|《六祖坛经》24:智慧品之二十三
本期摘要|Table of Contents
如果一个念头悟了,众生就是佛。
八万四千法门真正的精华,不在外面,都在自己的心中。
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故知不悟,即佛是众生”,因此要知道,如果尚未开悟,佛就是众生。并不是出现佛退转变成众生,永远没有这种可能。众生本具佛性,但在尚未证悟时,不能了知自己是佛,因此还是众生。
“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如果一个念头悟了,众生就是佛。只要证悟了一个念头——了知其本性,就知道所有念头都是如此,无需逐个证悟。虽然证悟的当下距离成佛依然遥远,但是很快就会成佛。因此,只要能够证悟,就可谓大功告成,余下的不过是区区小事。
“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这里的“万法”指的仍是佛法。由此可知,八万四千法门真正的精华,不在外面,都在自己的心中。也就是说,我们在内心深处能够找到一切答案,根本无需向外寻求,从外面得到的都不是终极答案。
“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既然万法在自心当中——心中的真如本性即是佛性,为什么还不去证悟?一旦证悟,真正的本性顿时就会出现。
“《菩萨戒经》云:我本源自性清净。”心的源头,本身是清净的。
“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前半句特别重要,尤其是“识心”两个字,大圆满也持这个观点。何谓“识心”?即认识自己心的本性。
怎么才算是“认识”?比如,以前不太关注自己内心的状态,修习禅定之后,发现杂念纷飞,充斥着各种烦恼。这不是“识心”,只是对表面现象的认识。现在我们所能感受的不是内心的本来面目,只是内在本性的外衣——情绪。
真正的“识心”,是识别内心的本质;识心等于见性,识别了心的本性,就是见到心的本性。此时自己已成为佛道,虽未成佛,但是看到了佛的法身,已经走上成佛之路。
最初我们通过皈依,进入佛门;生起出离心,走上解脱道;发了菩提心,进入大乘菩萨道;真正走上佛道,则是证悟的时刻。
“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这是《维摩诘所说经》中的一句话。突然间恍然大悟,看见心的本性,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那才是真正的回归自然。
下期预告|Forthcoming
仅凭一句话而开悟的,并非六祖一人。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