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宗派对话|第五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
摘要:为什么当代人的心理疾病日益攀升?为什么泰国人、藏族人却无忧无虑、永葆微笑?教育真的能改变坏掉的人心吗?在这场跨宗派的对话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四位大德启示我们,想让心灵安适,就要学会调心。调心的窍诀包括禅修、利他、以心观心、道德教育与制心念佛等。最后,四位大德还共同探讨了佛教各宗派圆融方式的问题。
对话嘉宾:
帕喇·辛哈·沃喇穆尼长老
泰国清迈帕金寺方丈
曲尼敦多堪布
台湾国际藏传佛教研究会网络电视台执行长
释悟行法师
澳大利亚净宗学院执行副院长
索达吉堪布
喇荣五明佛学院堪布
.
.
.
微笑之国
主持人:
接下来,南传、北传和藏传佛教的大德们将进行跨宗派的对话,主题为“心灵安适”。何谓“心灵安适”?简而言之,心灵安适就是心灵的健康安定。
前几天,我来到泰国,刚下飞机,就看到泰国人真切的笑容,就感受到宁静祥和的气氛。泰国被称为微笑之国,国民的幸福指数是非常高的。
在此,我想请教长老,您是否认为泰国是一个心态良好的国度?人们是否都拥有一颗平静、善良的心?泰国人的心灵是否也会受到现代社会的冲击?
帕喇·辛哈·沃喇穆尼长老:
一般而言,泰国人从出生到往生都与佛教有关。例如,小孩刚出生时,父母会到寺院请师父给孩子取一个名字。生活中遇到任何事情,人们都会到寺院里拜访师父。因此,泰国人的心态与佛教息息相关。
泰国人不易执着于苦。佛的教育引导着他们,让他们懂得无常、苦、无我。
泰国人以微笑面对生命中的逆境。这样的笑容,在别的国家很鲜见。
拯救人心
主持人:
悟行法师,您在世界各地弘扬佛法,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上也做了大量工作。您认为,心灵的幸福是否与传统文化有关?
悟行法师:
身心的安适离不开教育。近几十年,我的师父一直在推动传统道德、伦理因果的圣贤教育。目前,其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
2005年末,师父在中国的某个小镇做过一个实验。当地约有四万八千人,民风并不淳朴,家庭悲剧与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师父用了将近四个月时间推广《弟子规》,弘扬传统文化,其成果令人震惊。短短的时间内,人的良心恢复了,羞耻心也恢复了——原本婆媳闹矛盾的,后来和好如初了;原本夫妻闹离婚的,后来重归于好了;计程车司机不会为了赚钱而绕远路。其他诈骗行为也逐渐减少消失。百姓逐渐明理,民风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这让我们感悟到:人是可以教好的!《三字经》亦有言:“人之初,性本善”嘛。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学习那个小镇,设立道德讲堂,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很多小孩也开始学习《弟子规》。这将是他们走向光明前途的开始。
主持人:
诚然,一个人的成才,与他所受的教育密切相关。现在很多人喜欢模仿国外,但国外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适合中国,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善用媒体
主持人:
如今的媒体发展迅速。电视上、网络上每天都能看到海量信息的分享。曲尼敦多堪布,作为电视台执行长,您认为媒体该如何更好地弘扬佛法?
曲尼敦多堪布:
媒体是很重要的。社会媒体可分两种:好媒体和坏媒体。好的媒体,它将好的东西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为人类社会做奉献。坏的媒体,则只求利益自己,通过攻击别人、伤害社会来谋求利益。
佛教媒体扮演着重要角色。二十一世纪,人类需要佛法。这需要媒体来搭桥。高僧大德们的教言要通过媒体才能广泛传播。信徒要借助媒体才能学习真正的佛法。
在没有媒体、没有网络的时代,地球很大,人与人之间很难实现互动。新时代的媒体与科技产品涌现后,时间空间的隔阂被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变得非常接近,互帮互学由此成为了可能。弘扬佛法、利益众生都离不开媒体。
既然媒体如此重要,那么,在年轻一代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快速直观的东西吸引的情况下,媒体该怎样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呢?我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渠道。这些新时代的科技产物,对年轻人而言,应该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现在很多人忙于工作。让他们拿着书去寺庙里学习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媒体,让他们在打开手机、电脑、电视后,就能看到自己的传承上师,就能聆听上师在自己面前弘扬佛法。网络媒体,是年轻人学习佛法的重要渠道。
闻道,忘忧
主持人:
索达吉堪布,您曾到全球很多高校演讲,也组织了历届世界青年佛学研讨会,您常与年轻一代接触。对于年轻人的心理问题,您有什么感触?
索达吉堪布:
我去过很多学校,有时候能感受到年轻人心灵上的困惑、忧郁、焦虑,但有时候也感受不到,因为听不懂他们的语言、不熟悉他们的思维模式,有时候只能擦肩而过。
我生于六十年代,跟今天有些年轻人,比如八零后、九零后的价值观、心态、语言、爱好、思维模式不太相同。他们的很多困惑,我好像不觉得是困惑,可他们却很苦恼。其实,在古老的传承中,是有妙药能对治他们的苦恼的。
我心中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希望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在还没有被世间各种各样的染污吞噬之前,能遇到清净的传承,如:藏传、北传、南传佛教高僧大德们的甘露教言。如果他们能从小遇到这些洗涤心灵的方法,即生当中就难以被事情困扰。
人们不懂无常、不懂痛苦、不懂无我,所以特别执著。为了一件特别简单的事,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此时,我们很有必要通过媒体来传播相应于他们的价值观。
今天,在座90%的人都非常年轻,大约二十来岁。每一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同的:不仅宗教价值观不同,连对生活的爱好也不同。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其他众生的业力,但是有责任想办法帮助他们。所以,特别希望年轻人能了解南传佛教的生活,能通过学习佛法对治心灵的苦恼。
泰国人对苦忘得很快,有的人却对苦执著的时间特别长。原因何在?这是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
禅修,心的修炼
主持人:
近几年来,抑郁症、亲子障碍症、自闭症等心理问题不断攀升。年青人所占的比例不在少数。我想请教长老:在泰国南传佛教中,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现代人的心灵问题?
帕喇·辛哈·沃喇穆尼长老:
泰国有许多禅修中心。禅修中心终年络绎不绝,无论老少都热爱禅修、参与禅修。禅修中心用不同的方式教导学员,有止观、有三摩地,还有毗婆舍那等。得忧郁症的人,大部分的心灵都没有修炼过。如果有修炼,应该不会产生这些问题。
我们的心灵问题,来自于六根与六处。心灵在触碰外境不知道怎么解决时,三摩地和毗婆舍那能帮助我们调伏内心。
人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身体方面的问题,另一种是心灵方面的问题。心灵方面的问题,我建议大家修禅定。禅定能帮助我们获得心的安宁。例如,在毗婆舍那中,包含了方才提及的无常、苦、空、无我,这四者是大自然的原则。当我们了解这些原则后,才能心灵安适。
男女平等,好好修
主持人:
南传佛教注重禅修。那么,在藏传佛教中,又有什么调心的方法呢?
曲尼敦多堪布:
全世界的佛教其基础都是一样的,即戒、定、慧三学,还有慈悲、爱、菩提心、出离心等等。虽然基础一样,但是藏传佛教有一个独特之处,即平等心。平等心,每个宗派都在讲,但是实际做起来,却是藏传佛教的一大特色。
佛经里常说“众生平等”。但是在显教中,男女却有差别:男身可以成佛,女身不可以。
藏传佛教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所有人不分男女、不分贤劣、不分种族,只要努力学习,都有成佛的机会。藏传佛教的这一特色启示我们,我们在即生当中要好好努力,闻思修行。
以心观心
主持人:
请索达吉堪布也谈一谈藏传佛教中调心的窍诀。
索达吉堪布:
藏传佛教中有很多调心的窍诀。
第一,是与南传佛教相似的止观、毗婆舍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寂止和胜观,这种方法很好。
第二,是与北传佛教(汉传佛教)相似的利他慈悲心,也就是菩提心。很多时候,我们的心不调和,是由内心当中的自私导致的。如果我们拥有很真诚的利他心,想帮助一切众生,就不会导致这样的后果。
第三,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用心来观自己的心,即认识自己心的本来面目。其实,这样是最直接的。
我来泰国常跟很多人说起,泰国是一个微笑的国家,而藏族也是一个微笑的民族。为什么这个民族能常常微笑呢?因为藏传佛教在他们心里从小就根深蒂固。到过青藏高原,尤其看过高原的人,就会知道我没有夸大其词。
藏族的微笑与佛教有关。如果我们从小能用佛教的观点观自己的心,人生就会过得很快乐。焦虑症、抑郁症、自闭症立即会变得无踪无影。
教育,念佛
主持人:
从净土宗的角度,悟行法师有什么好的建议?
悟行法师:
这个问题我想分几方面阐述:
第一,还是教育。我们现在推广道德讲堂,就是希望通过教育(通常为期七天)改变命运,其中包括治疗心灵的疾病。实践的效果非常好:夫妻不和、不孝公婆等问题,都能通过七天的学习加以改变。
道德讲堂最关注的是心灵的问题。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
○
曾经有一个十六岁的男生来参加道德讲堂,他学的是传统文化、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他带着一副大耳环,在家里估计是很叛逆的。父母没有办法劝导,就把他送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活动期间,手机、网络是不允许使用的,他与外界完全隔绝,处于全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完全没有老师来上课,七天里他们都是看荧幕和光碟。这个孩子独自在画画,一直画。画了三天,他忽然对讲堂的负责人说,他要打电话回家给妈妈。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他是领薪水来上班的——只要他坐在那里,他妈妈就会每天给他钱。本以为他领了三天的薪水,不想领了,想要回家。可恰恰相反的是,他在电话里告诉妈妈,他很感恩妈妈,在讲堂的几天里,他很感动。七天下来,他的学业结束了,他想返回讲堂做义工,还要把一群与他相似的有各种奇怪想法的年轻朋友找来参与学习。
第二,净土宗还强调念佛。佛经上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你的心专一了,什么事情都可以解决。当心很杂乱时,你不要去追随它,而是把念头集中放在一个地方。像净土宗,就把心放在“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上。心里除了“阿弥陀佛”,别无他念。因此,心就清净了,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宗派融通
主持人:
四位高僧大德以各自宗派的特色,教给我们心灵安适的方法。交流的过程中,大家都有一个共识:要慈悲。那么,各个宗派是否存在一个共通的、圆融的方法,让人们能得到心灵安适呢?有请长老。
帕喇·辛哈·沃喇穆尼长老:
佛教的共同点,我认为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
主持人:
曲尼敦多堪布,您的看法呢?
曲尼敦多堪布:
我认为佛法的三大传承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依赖、互相学习、互相认同。我们都是佛弟子,要让全世界认识到佛教的贡献,大家就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让世界知道佛教的存在,知道佛教可以为全人类做出贡献。
目前而言,在佛教界,只有少数人具备这种团结合作的意识,大多数人还不具足。所以,佛教人士尤其是知识分子,应该推动这方面的发展。为了全世界,为了全人类,为了地球,互相学习、互相尊重。
主持人:
悟行法师,您怎么认为?
悟行法师:
我的师父上人常常讲他一生的修学。他以一句话表达心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就是他一生学佛的心得。
至于利益众生,我们该怎样“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该怎么样帮助众生结上善缘?佛陀教我们,与人相处要用四摄法。
第一个是布施。布施就是多请客、多送礼,与人交往有礼貌,无条件地以各种财物、智慧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人。
第二个是爱语。爱语就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言语。
第三个是利行。当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对方着想、令对方获益时,这个缘才能结得好。
第四个是同事。当别人需要帮忙时,我们就与他一起,同做一件好事。
这就是基本的四摄法。跟众生结善缘,而后与众生同成佛道。
主持人:
堪布,您认为这个圆融的方法是什么?
索达吉堪布:
第一点,大家要明确,我们祈祷的都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第二点,皈依法以后,都不损害其他众生。
第三点,不管是僧众、居士,还是对佛学有兴趣的人,都是佛的弟子。我们应该相互赞叹、随喜,共促佛教兴盛。
第四点,要创造新的平台,互相学习。各宗派有很多共同点,应当求同存异,利用这些平台,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
第五点,还应该有一种责任感。这个时代的人,应该让下一代认识到:佛教是圆融的,佛教的真理可以拯救人类。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主持人:
法音宣流,启迪智慧,四位高僧大德以心灵安适为主题和我们交流思想,让我们获益良多!时间有限,今天跨宗派的对话到此结束。掌声再次感谢台上的四位高僧大德。
心是世界上最极致的东西:它可以最快, 也可以最慢;可以最残忍,也可以最慈悲。心,对我们发出命令,并决定着我们的命运。让我们从四位高僧大德的讲话中汲取智慧,从今日起好好调心吧。
▼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标题或图片即可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演讲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