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ZCKB】《释量论·成量品》43(上) 返回

【ZCKB】《释量论·成量品》43(上)

文殊密语 2022-01-08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释量论·成量品


-ZCKB辅导-

43

(上)



上集回顾

【ZCKB】《释量论·成量品》42(下)

本集讲记

《释量论·成量品》广释 43(圆满)





(温馨提示:本平台发布的FU导笔录均经小编再次核对,如有错漏,向S师三宝忏悔。)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我们继续一起学习法称论师所造的《释量论·成量品》。

 

《成量品》安立了佛陀为量士夫,对于佛弟子来讲,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修行解脱道主要依止的导师是佛陀,佛陀就是觉悟者。觉悟者有很多,有些是邪的觉悟者,比如很多外道;有些是觉悟不究竟,比如小乘的有学无学,虽然也是真实的觉悟者,但是没有究竟,最究竟的觉悟者是佛陀。我们不能依止邪的觉悟者,因为要走正确让自己真实觉悟的道路,所以邪的觉悟者不堪作为我们的导师。部分证悟的小乘修行者,因为内心当中还有无明习气没有消尽的缘故,也没有办法真实见到究竟的本性,所以无法宣说引导众生趋向于究竟觉悟的方法。

 

只有最圆满的觉悟者才可以真实作为我们导师,我们现在的导师就是贤劫第四佛本师释迦牟尼佛。安立佛陀为觉悟者,我们就知道了,如果自己要走觉悟之道,必须依止殊胜的导师,我们生生世世在轮回的流转过程当中,值遇了佛陀等善知识,听闻了一些教义,修行了一些资粮,如果我们具有宿善,今生当中可能不需要很多的根据,就会对于三宝的自性和修行的正法产生清净坚固的信心;如果我们没有很深的宿善,或者虽然有宿善,但是并没有成熟,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学习一些教言。比如我们前世的善根可能不是很强劲,可以通过学修《成量品》等经论,来让自己生起信心。即便我们有宿善,也可以通过《成量品》来苏醒种性。

 

这些对于修行者来讲很重要,因为我们相续当中有很多分别念,外在的环境也有很多邪说和似是而非的观点,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我们修行的心,让我们的道心退失、削弱。如果我们的道心退失了、削弱了,在修解脱道的时候就会成为一种障碍。本来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当中获得解脱,因为这些障碍的出现没办法排解,所以导致了停滞。我们学习了这样的教言之后,也有可能出现障碍,但是因为内心当中有了对治的能力,所以它出现的时间会非常短暂,出现之后,由于我们内心存在道的本体的缘故,很快就会消失了。即便不能马上消失,但是我们忆念所学习的正理的缘故,也可以对治邪知邪见。因此真实的学修佛理很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尤其是依靠正量的经论,可以让我们成为正信者。佛法本身是讲实相的,作为修行者的我们,如果真实的缘佛陀所讲的正道受持,我们相续当中的信心是清净而稳固的,作为信仰者也可以成为具有智慧、慈悲,或者具有佛法理念正信的佛弟子,这是非常关键的。

 

尤其是我们学习佛陀如何成佛。《成量品》当中,安立佛陀为量士夫的时候,也讲了佛陀是怎样一步步地成为量士夫。他从非量士夫成为量士夫的修行过程,每个步骤都经得起观察,都是正确无误的。佛陀成为量士夫的每个步骤都是有迹可循的,就像现在我们到了印度,在佛陀的出生地、成佛地等等,每个地方都有遗迹可循。我们可以知道佛陀出生后,在这里证道、传法、入灭。

 

我们通过学习《成量品》,对于另一种佛陀如何成佛的轨迹可以完全了知。因为对于凡夫人来讲,如果没有找到切实可信的依据,内心当中的怀疑还是存在,没办法无缘无故就消失了。如果找到了合理的根据,我们相续当中没有理由存在很稳固的邪知邪见,也不会不相信。让我们生起高质量信心的途径,就是学习经得起观察的殊胜正道。

 

前面是欲利等顺式依道说,后来是救护等逆式说能知。通过佛陀宣说了四谛法要,安立佛陀为救护者。佛陀在世间当中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可以成为众生的依怙?佛陀到底为众生做了什么贡献,成为最究竟的导师?佛陀所作的贡献最根本的,就像上师在讲记中讲的一样,佛陀并没有像现在的科学家那样告诉我们怎么样打造科技,打造很多好产品的教言。原因是即便是我们拥有了这些,有些对我们解脱毫无利益,有些对于众生的福祉有很大的伤害,会引发贪嗔痴等等,佛陀给我们做的最究竟的救护,并不是说因为拥有了非常厉害的飞机大炮等等,所以很安全,这样就把我们救护了。

 

虽然从某种意义来讲,这种科技也算是一种救护的手段,但是救护要分暂时、究竟,有没有副作用等等,佛陀的救护完全是从我们的本性和流转轮回的根本原因着手,找到了原因,然后把流转轮回的所有因素完全消灭,我们就不会在轮回当中流转。不单单是我们不会再流转,而且可以帮助众生从一切的无明、烦恼、恐怖当中彻底救护了。如果我们内心当中得到了自在,我们也不需要再依靠外在的东西提供保护。







大恩上师也说,作为一个修行者,如果要保护自己,不需要每天身上带把手枪,或者别几把刀子。修行者的内心自在了,完全不需要这些。就像奔公甲格西在出家之前,身上带着好几把刀,还是觉得不安全。后来出家之后,身上一把刀都没有,却一个敌人都没有了。我们也没有见到,佛陀出门的时候带很多保镖,或者很多高科技的武器,否则不安全,完全没有。佛陀的无畏不是说无知者无畏,他完全遍知一切,根本没有畏惧的因素。众生内心因为有我,害怕我受到损害,所以才会感到畏惧。如果已经了知了真相,不会有畏惧。

 

我们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黑黢黢的房子里面,就会很害怕。为什么害怕呢?因为不知道里面有什么,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所以我们就会畏怖,如果知道了那就没什么可畏怖的。所以佛陀他对一切万法的本性如是已经了知了,有什么可畏怖。佛陀的十八不共当中,也有很多四无畏等特点。所以就在佛陀无畏的同时,他也把很多无畏的方法告诉我们,这个方法是什么?也不是说制造很多武器让我们无畏,并不是说我们的国防体系很坚固而无畏,完全是每个众生内心当中的畏惧的根源的这个我,佛陀告诉我们完全就是虚妄分别。他这个畏惧的源泉不是有什么坚实的基础,畏惧的源泉从头到尾就是错觉,所以佛陀也致力于宣讲我们自己的恐怖的来源,这个我执它是个错觉。

 

虽然是错觉,但是因为我们很长时间以来把它当成真实的了,所以就说了知到真实的消亡过程需要不断的修行正法,坚固对它的认知,然后修行真实的消除错误观念的方法,就好像我们在梦中很恐怖的时候,有时候就会想这个是做梦,但是这个只是知道做梦,它的畏惧还不一定消除。首先知道这个是假的,是梦境,但是要彻底的从这种状态当中出来,其实也是必须要致力于苏醒的方便,要让自己醒过来。醒过来之后不单单是从认知上面,知道这个是假的,而且的的确确是从畏惧的梦境当中醒来了。

 

修道也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我是不存在的,这个恐怖痛苦来源的我没有,这个就是认知,就象我们在梦中有了认知的知见了。但是虽然有知见,仍然在梦中,仍然在感受外境的影响,还是没办法完全的摆脱。你认知之后它的痛苦就会减弱,但是还是没办法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我们首先认知这个无我,然后再去修行无我,为了现证本性,集积净障等等,做很多的修行,这样,当我们的因缘完全圆满之后,我们就可以从迷惑当中觉悟,从梦中醒来了。当你从床上坐起来的时候,当你的噩梦苏醒的时候,你就感觉到非常地轻松,就知道的的确确是个梦而已,没有损失什么,也没什么害怕的。所以当我们真实地从迷惑当中觉悟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什么任何的东西,可以威胁我们,没有了。因为完完全全知道了本性,完全知道无我,没有我,也没有被恐吓者,也没有畏惧的来源。外境是不是让我们恐怖的来源?那不一定的。所以同样东西,当你对它的本性了知之后,它还是在这存在着,但是不会再对你产生什么样的威胁了。

 

同样一条绳子,当你迷惑的时候,在你的眼中它是一条蛇,它就是以恐怖的对境的方式而存在着,当你觉悟之后,当你真实的看清这绵本质之后,绳子还在这,认识它的本性时你的心境变了之后,你不会觉得它是一个威胁,对我是恐怖的来源。所以当我们真实证悟了无我实相之后,有可能我们还在轮回当中继续生活、工作,但是你不会再感受到威胁了,张三也不是你的威胁,李四也不是你的威胁,都不是你的威胁,因为一方面你已经了知了万法本性的缘故,这方面不会再构成威胁,所以佛陀致力于做了这个事情,这个最清净最伟大的事业,所以值得我们去皈依,他是我们的导师。







既然皈依他,那我们就承认是导师,导师是什么意思?并不是说他就是帮助我升官发财的对境,有时候去磕个头、许个愿,导师的意思是引导我们觉悟的。既然是导师就说明了,既然我们皈依了佛陀,既然我们承认佛陀是我们的导师,就要认清楚导师的含义,就是要引导我们趋向解脱的。不是像世间的导师一样,博士生导师引导你当博士,或者一个金融的导师引导你当总裁等等,佛法当中的导师一定是他做了什么事情,他引导我们致力于解脱,那么我们自己的心也应该致力于求解脱。如果我们的心不想求解脱的话,习气没有苏醒的话,佛陀对我们来讲,不是导师。为什么不是导师?因为这个所谓的导师是双方面的,如果我们想解脱,我们致求于解脱者,他可以引导,他就成为导师。因为我自己也想解脱,我把佛陀当成一个引导者,他变成导师;如果我们没有致求于解脱,他不是我们的导师,他可能就是一个神,可能就是一个培福报的对境而已,除了这个之外没有什么额外的含义,对于我们来讲可能仅仅如此而已了。

 

我们讲这些主要是说,既然我们承许皈依佛,把佛陀作为导师来皈依,那么对我们自己也有一个反省和内观,既然我承认佛陀是导师,那么我自己应该走觉悟之道,应该让佛陀的智慧和教言来引导我走觉悟之道,这样我们的方向就会逐渐逐渐地趋于正确。

 

前面我们讲到了四谛,真正可以引导、救护众生的就是佛陀讲的四谛法,如果我们如理如是地学修四谛,那么我们一定可以得到救度。佛陀讲了救护的法,只是佛陀他的事情做完了,但是我们自己是不是听了以后就能得到救护呢?这个也要分层次,当然可以种下一个救护的因缘,但是你自己是不是很努力去配合呢?这个也直接关系到自己得到救护的速度。如果我们对于四谛法听闻了、思维了,也去实际修持了,这个时候这个法对我们来讲就是直接的,很迅速的可以救度的方法;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一个听闻,这样的话可能就不会,因为它的因素并没有圆满成熟的缘故。

 

这方面的道理我们都要去思维,如果把道理思维清楚之后,我们也可以知道,为什么我皈依了佛法之后,有些时候没有进展?或者有些时候我们有了见解之后还有烦恼?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掉。很多很多这些道理可以通过深入细致的思维,都可以明了。知道之后我们就不会再有这些邪分别念,不会再有这些邪见,就可以顺着这样一种清净的见解依次地修下去。

 

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四谛,这个很重要,一大块,非常非常重要,也很殊胜的一个佛陀讲四谛的(?)。法称论师也把佛陀的四谛的意义开显得特别的明了。讲解四谛,每个论师都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开显,可能有些侧重于开显苦谛,有些可能侧重于开显集谛,有些论典可能侧重于开显灭谛,有些侧重开显道谛等等,有些是四谛的关联,法称论师就把四谛如何能够救护我们的原理,一个一个讲得特别的清楚,什么疑惑都帮我们遣除了,所以我们就对四谛本身是一个有救护能力的殊胜正道可以产生信心了。所以说佛陀就是救护者这方面可以很明了地成立。

 

下面我们今天要讲最后一部分的内容。

 

戊二、说由救护知善逝:

 

前面是通过四谛来知道救护,第二个问题“说由救护知善逝”,因为救护者佛陀已经完全成立了,所以通过佛陀是救护者能够了知佛陀是善逝。这个科判下面就讲这个内容。

 

救护知真如,稳固及无余,

殊胜智慧成,逝即证义故,

胜外有无学。

 

“救护知真如”,前面讲了这个“救护”就是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因为前面我们讲了救护者,我们已经确定佛陀是救护者了,所以可以通过前面这个“救护”,以这个作为能知,来了知佛陀是善逝。因为他是救护者的缘故,所以说他是善逝。通过逆式说能知。通过“救护”能够了知佛陀是善逝,那么怎么知呢?“救护知真如”,他能够给众生作广大的救护就说明他有很殊胜的智慧,这里面就讲到佛陀具有三种殊胜的智慧的缘故,称之为“善逝”。







在“救护”的本体当中,他既然能够做这么清净,这么广大、空间的利他,能够救护众生,就说明他自己内心当中是完全自利已经圆满的了。他如果自利没有圆满,也没有办法说这么了义、这么究竟的救护之道。所以第一个就是“知真如”,这个“知”字也可以对应科判当中的“救护知善逝”这个“知”,通过救护能够了知佛陀是善逝。还有一个,“知真如”也可以是因为佛陀完全地了知真如,所以这个方面是安立为善逝的一个根据。

 

佛陀已经完全现前了、证知了万法的真实义。因为一切万法的真实,通过一切万法的本性和显现可以分为如所有法和尽所有法。佛陀的智慧有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对如所有法了知的智慧叫如所有智,对尽所有法了知的智慧叫尽所有智。如所有法就是一切万法的本性,比如说空性、佛性等等,这些方面都是属于如所有法。对于一切万法的本性如实的了知,这个叫如所有智,“知真如”。

 

对于万法的显现,清净的和不清净的显现,方方面面完全了知,比如说在我们面前所现前的一滴水,或者说一片树叶,或者一个什么,佛陀的智慧在一刹那当中可以完全地了知这一滴水的所有的信息,没有什么遗漏的,这个就是尽所有法,尽其所有,一切法的所有方方面面,尽其所有,一刹那当中了知了,不是通过推理,不是佛陀到图书馆去查很多资料,终于发现了什么秘密。没有这样,完全是通过遍智,现量的智慧,刹那之间完全照见,他无分别智当中同时照见。所以说对于尽其所有的一切的侧面都了知,这个叫尽所有智。

 

首先善逝有三种,善妙而逝、不退而逝、无余而逝。怎么样安立为善妙而逝呢?这个就要“知真如”,佛陀完全了知了真如,一切万法的真实的本性、实相,这个叫做真如,了知真如就叫善妙而逝。佛陀在学修的过程当中,他发了菩提心之后,所修行的核心就是无我空性。无我空性其实就是一切万法的真如本性,不单单是学修,而且是现证了;不单单是部分的现证,而且是究竟的、圆满的现证,所以通过“知真如”安立善妙而逝。善逝就是善妙而逝,从证义的方面讲的。

 

第二个是“稳固”,佛陀所现前的对万法真性的了知不被任何其他的逆品和其他的智慧所印夺,不会被荫蔽,所以他的智慧是非常稳固的,极其稳固,这个方面就叫不退,他不会退转。不会因为我正在路上走,突然出现一个违缘,然后就退转了,或者停滞了,他不会受到任何一种因素的干扰而退失,所以说极其稳固。极其稳固的缘故,叫不退而逝。有些时候,我们相续当中的福德、智慧,还有见解、正见,都会退失,不稳固,会变化,不是很稳固的自性。

 

没达到究竟的都是不稳固的。所以有些时候,这些有学道的智慧,虽然不会退失,但是它不是那么稳固。为什么不稳固?因为没达到究竟,不究竟的缘故,还会变化,所以非稳固。而佛陀的这种已经不会再变化了,他达到究竟的缘故。所以从这个方面讲,叫做不退。

 

第三个叫“无余”,无余就是对于真性也好,对于万法的显现也好,等等,没有剩下,完全了知。我们对于显现法的了知取决于我们对它本性了知的深浅,如果我们对它的本性不了知的话,就只能看这个法的表面。比如说一朵花,或者说一个杯子,或者一栋房子、一辆车,如果我们没有了知它的本性,对我们来讲只能看到它的表面,其它的信息就没办法了知了,但是如果有些人去分析,其实这朵花是很多的分子组成的,很多的原子组成的,这个时候慢慢慢慢就深入到它的内含上面,如果对这个了知的越多,那么对这朵花的信息就了知得越多,不单单是表面的信息,而且它里面的状态也了知了。

 

我们自己也是一样,凡夫众生对粗大的五蕴,因为我们不知道它的本性的缘故,只能很粗大的色身的显现,或者我们粗大的心识,仅此而已,没办法深入。但是就像这些圣者,有学的圣者也好,无学的圣者也好,他们对于五蕴皆空这一点了知了,对本性的了知导致他对于世俗的显现的智慧也是很深刻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万法的显现的本质(如所有法)了知得越多,尽所有智就了解得越多。如果对如所有的本体彻底地了知了,那么尽所有的每一个方面都不可能遗漏的。

 






所以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二者之间相辅相成。同时,入定位时他见到实相,出定位的时候他的智慧一定会广大的。以前不了知的,对缘起诸法的显现,对因果方面的显现,因为有了入定见实相的智慧,所以出定之后,他的尽所有智......当然菩萨位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和佛不一样,只是取个名字。在《宝性论》当中僧宝的自性当中,也是从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来讲僧宝,但是那个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和佛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相比,在僧宝自性的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还是一个因,还是部分的,可以说起了个名字,入定见实相这个如所有法,出定的时候,他的世俗的智慧增上,这个叫尽所有智。这样讲的也有。

 

所以我们对本性的了知越透彻,对于显现的缘起也就越清楚。所以说佛陀为什么是遍知一切的?佛陀为什么会不懂科技方面的问题?他不可能不懂,佛陀不讲的原因主要是这个对我们的解脱没有什么实际的帮助的缘故。这个原理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如果你对它的本性越了知,那么对这些世俗当中的缘起法的显现,它的功能、构造就越清楚。所以这个称之为遍知一切。

 

为什么是无余而逝?因为佛陀对于一切万法究竟的本性无不了知的缘故。如所有的本性相当于胜义谛,尽所有相当于世俗的显现,因为法性是周遍一切有法的,胜义是周遍一切世俗的,所以当你了知一切法性的时候,和这个法性无二的有法的自性,也就完全了知了,一个刹那当中就完全了知了,根本不需要去思维,不需要去分别,刹那之间了知一切。为什么可以“无余”呢?为什么没有剩下呢?“余”,就是剩下的意思,无余而逝就是佛陀的了知没有剩下的,没有什么遗漏的。因为他对于万法真如的深入和完全究竟了达的缘故,所以称之为“无余”。

 

“殊胜智慧成”,前面讲到了“真如”、“稳固”和“无余”,也就是善妙而逝、不退而逝、无余而逝等等,这三种殊胜的智慧都完全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成立。“逝”是什么意思呢?“逝即证义故”,善逝,像这样一种证义完完全全可以成立,所以称之为善逝。“逝”就是证的意义,了知证的智慧。“善逝”通过梵语翻译过来的时候翻译成“善逝”,有时候我们说善逝,以前上师讲的,有的时候“逝”好像就是去世的意思,但是这里面说“逝”就是证义。善逝就是对所证的非常殊胜,而且很殊胜的意义完全可以成立的缘故,所以叫善逝。

 

善逝可以通过断德方面来安立,也可以通过证德方面安立。《成量品》刚开始不久的时候,是通过断德,断除了一切过患的侧面来安立善逝。最后结束的时候又通过证悟的方面安立了善逝的本性。其实二者之间,我们前面再再讲过,断和证是完全不可分的,你断多少障碍可以证多少智慧,如果说所有的障都断掉了,所有的证悟都圆满了。或者反过来讲,你证悟了多少智慧,取决于你断掉了多少障碍。如果你证了这么多,就说明你相续当中该断的一些违缘、违品都已经断掉了。如果说是遍知一切,说明所有的障碍都已经断尽了。所以断和证二者是一体的两面,绝对是同等的,不可能所有的障碍断掉了,但是证悟的功德还没有,或者不圆满,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

 

密宗或者禅宗当中在讲见性成佛的时候,如果他说真正所断的都断掉了之后,他的证悟也绝对是圆满的,不可能说所有该断的都断掉了,但是证悟不圆满。证悟圆满之后,他该获得的功德也是获得,报身、化身也是都获得。也不可能有只是证悟法身,报身化身没有的情况。所以断和证二者之间就是这样一种关系,有的时候说断,有的时候说证,只不过在描述的时候分开描述,但其实二者之间就是一体的。

 

“胜外有无学。”“胜”就是超胜,怎么超胜“外有无学”呢?前面的三种智慧(三种证义),分别超胜了“外”(外道)、“有”(有学)、“无”(无学)。“胜外有无学”,就是超胜了外道,超胜了有学圣者,超胜了无学圣者。如何超胜的呢?

 







如果综合起来统一讲的话,佛陀的善逝的证悟的意义,他所证悟的是最圆满的实相,外道根本还没有证悟,当然超胜了。小乘有学的智慧还有障碍的缘故,所以佛陀的智慧也超胜了。无学的阿罗汉,虽然 小乘当中是无学,但相续当中的所知障这些方面还没有消尽的缘故,佛陀也是超胜的。这是总体方面来讲超胜。

 

分别对应也是超胜的,首先“知真如”、善妙而逝这一点超胜了外道,为什么善妙而逝是超外道呢?因为外道没有“知真如”,所有外道的修行中没有证悟真如,没有现前真如。而善妙而逝的特点就是“知真如”,他已经现证了真如,只要现证了真如,单凭这一点就超胜了外道。所以善妙而逝,从佛陀的善妙而逝,最究竟的善妙而逝的侧面来讲,一定是胜外道的。

 

还有一种观点,三种善逝,小乘的有学可以有善妙而逝,比如说初果以上到阿罗汉向之间,这就是小乘的有学道,可以胜外道,原因是他有善妙而逝,为什么?他“知真如”。“知真如”这个法相,也可以安立在有学道的圣者的相续当中。如果单单是讲“知真如”这一点,小乘的有学道是可以有的。既然可以有的话,那么有些地方说小乘的有学有善妙而逝,他超过外道,既然他都超过外道,那么佛陀的善妙而逝不可能不超。这是从两个方面来讲。

 

第二“稳固”,不退而逝,这个方面来讲是胜有学。从佛陀的侧面来讲,他已经是非常稳固的,所以他是不退的,不会动摇的。前面讲小乘从见道,从预流向到阿罗汉向之间的七个果叫有学,最后一个阿罗汉是无学。小乘有八个果,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来向、不来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预流向过了之后是初果,从预流向(小乘见道)开始,到阿罗汉向之间有七个圣者位,他是属于有学,因为他还需要学,还有可学的。这个时候不退而逝就可以超胜他。当然佛陀已经完全超胜,毫无疑问。

 

还有,这个不退而逝,如果从不退、稳固的侧面来讲,小乘的无学道,阿罗汉果可以有第二个稳固的法相。不退而逝,阿罗汉无学可以有。无学当然超胜了有学。

 

第三个是无余而逝,这一点只有佛陀有,他是超胜阿罗汉的。从这三个方面来讲“胜外有无学”。佛陀这三种殊胜智,尤其是后面这一种无余,因为阿罗汉虽然从小乘道来讲是无学了,但是他还有剩下,他烦恼障没断尽,他也没成遍知,他还有“余”,还有剩下的一些不障垢未断。佛陀无余,障垢也没有什么剩下的,全断了。证的智慧也是完全圆满了。所以佛陀和阿罗汉的很多对话,还有佛陀在世的时候很多的案例,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佛陀能够了知的,阿罗汉就了知不了,因为他的智慧并没有达到圆满,八万劫之前的事情了知不了,八万劫之后的事情了知不了,中间可以了知,但佛陀没有这样一种局限性。因此佛陀的无余而逝胜了无学,这个方面也可以如是地了知。

 

所以说,通过佛陀是救护者,说明他具有三种殊胜智慧,所以他是善逝,通过救护而知善逝,你能够宣讲这么圆满的救护之道,虽然 阿罗汉也讲四谛,但是他讲四谛不是通过自利讲的,他对通过佛陀的智慧,自己证悟之后也可以宣讲一些相应他自己境界当中的法。

 

所以真实遍知一切的只有佛陀,所以通过救护来了知佛陀具有这三种殊胜的智慧,而安立佛陀是善逝。



未完待续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