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颂词回顾】《入_行_论》163(第九品) 返回

【颂词回顾】《入_行_论》163(第九品)

知幻园 2024-02-04



#745







犹如芭蕉树,剥析无所有,

如是以慧观,觅我见非实。




因果所依的相续之我,只能在心识上安立,但心识通过未来、现在、过去三时观察,并不存在任何实质,就像芭蕉树一样,从外到里一层层剥开后,只有一个个皮壳,根本找不到坚实的部分,如同一筒卫生纸。(去年我在杭州时,有一次在院子里,就引用这个教证和佛经中许多教证,专门观察芭蕉树的结构。)《三摩地王经》云:“如湿芭蕉树,人析求其坚,内外不得实,诸法亦复然。”同样,从轮回乃至涅槃之间的万法也没有任何实质,佛经中说过,甚至超越涅槃之法也是如梦如幻的。





#746







癸二(遣除悲心不合理)分三:一、遣除无对境故修悲心不合理;二、遣除无果故修悲心不合理;三、遣除是所断故修悲心不合理。


子一、遣除无对境故修悲心不合理:



有情若非有,于谁起悲愍?

立誓成佛者,因痴虚设有。




外道及有实宗问:“中观宗抉择俱生我、遍计我都不存在了,乃至万法全是空性,若如此,三界轮回的有情都没有了,那对谁发菩提心呢?菩提心的根本就是悲心,而悲心的根本是所缘对境,比如对方是个可怜的众生,我作为发了心的菩萨才能发起悲心,但若对境是空,发心者也是空,所谓的发心又怎么成立呢?”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也会有:“既然万法为空,为什么要去可怜众生啊?不管地狱的众生、世间的老弱病残,都是空性的嘛,发悲心没有必要吧!”





#747







子二、遣除无果故修悲心不合理:


无人谁得果?许由痴心得。




对方又问:“假设众生不存在,其本体是空性的,我们为什么要证悟佛果呢?六道众生若存在,为利他而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修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蜜多,成佛后再给他们降下法雨,这倒是可以。但若是众生不存在,那么为谁而成佛呢?难道是为了石女的儿子吗?”恐怕很多人也有这种怀疑:“佛不存在,众生不存在,布施、磕头、转佛塔有什么用呢?这些全是空性的。”他们把空性当成打击所有善法的一种工具。





#748






子三、遣除是所断故修悲心不合理:



为息众生苦,不应除果痴。

我慢痛苦因,惑我得增长。

谓慢不能除,修无我最胜。




对方又说:“虚妄执著应该统统消掉,悲心也是一种虚妄执著,所以求佛果也好、生悲心也好,这些分别念都要断除。”(现在很多人也以此为由,舍弃对三宝的信心,不愿修学佛法。)


破曰:从究竟实相而言,念佛、磕头、放生等善举是一种执著,最终需要放弃,但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为了息除如幻的痛苦,我们不能舍弃善的执著,应该尽量舍弃恶的执著。有些论典中还说,妄想分别执著都要消掉,是从最究竟的角度讲的,但我们的智慧还没有跟上时,这种愚痴不需要遣除,也不能遣除。










敬摘录讲记170


更多精彩,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146-149


150-153



154-157


158-161


162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