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55课 学习笔记和思考题
前行广释·第五十五课·名词解释
发心师兄:定解B06 审核师兄:定解B01
一、“美妙住宅虽欲恒不离,长久居住然却定离去。”对修行人而言,最执著的寺院、茅棚或学院,自己希望恒时不离开,永远都住在这里,但也是不现实的。无论是由于共业还是别业,因缘散了的话,不要说永远,就算呆一刹那的机会也没有。
——P166第一段
共业
(术语)二业之一。个人共同之善恶之业,随而各人感共同之苦乐果者。山河等之依报是也。
——《菩提佛学辞典》菩提佛学院APP
别业
(术语)对于总业之语。众生殊别之业因也,随而众生感各异之果。
——《菩提佛学辞典》菩提佛学院APP
二、或许是见到末法的这种现象吧,米拉日巴尊者也唱了一首道歌。这首道歌的缘起是这样的:当时有两个格西,分别是罗顿、达罗。达罗不好好修行,天天以因明的方式说人过失,后来在与米拉日巴尊者辩论中,因失败而于嗔恨心中死去。
——P169第二段
因明
(术语)五明之一。梵名醯都费陀Hetuvidya%,属于论理之学科。立宗因喻三支作法而为言论之法。例如‘声无常(宗),为所作性故(因),如瓶等(喻)。’此三支中,以因支为最要,故云因明。因明大疏上本曰:‘明此因义,故曰因明。’释尊以前,足目Aks!apa%da仙人创之。至佛灭后,大乘论师陈那完成之。其书名因明正理门论。见因明大疏上本。
——《菩提佛学辞典》菩提佛学院APP
三、以此缘起,尊者为他传授了教言,并通过呵责的方式,先让他远离形象学法,待他的相续堪能时,又把密法甚深窍诀传给他。
——P169第二段
相续
(术语)因果次第而不断绝也。有为法无一常住,世人但认因果连续为常住耳。俱舍论四曰:‘何名相续,谓因果性。’
——《菩提佛学辞典》菩提佛学院APP
三相续
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界相续。世界相续是众生因迷惑不断造业,故其依报之世界亦不断安立;众生相续是众生未断生死,其五蕴不断假合,故众生亦不断成立;业界相续是众生不断造业,故其恶业的苦报亦不断成立。
——《佛学常见词汇》菩提佛学院APP
相续心
连续不断的念头。
——《佛学常见词汇》菩提佛学院APP
“本来佛陀世间主,为摧八风[ 八风:指世间八法。]说诸法,如今自诩诸智者,岂非八法反增长?”大慈大悲的佛陀宣说八万四千法门,本是为了摧毁众生的世间八法,可如今自诩为“智者”的某些人,打着佛教的幌子,拼命追求名声、财富、恭敬,世间八法岂不是反而增上了吗?
——P169第三段
八风(世间八法)
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利是令人得意的事,衰是令人失意的事,毁是背后被人毁谤,誉是背后被人称誉,称是当面被人称誉,讥是当面被人讥讽,苦是身心的各种痛苦,乐是身心的各种快乐。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喻之为“八风”。
——《佛学常见词汇》菩提佛学院APP
参考理解
1)得:证悟了空性的人,得到地位、名声、财富不会欢喜,不像没有证悟空性的人,得一个笔记本、发一支钢笔,就高兴得晚上睡不着,或者得一个先进模范,就觉得获得了圆满正等觉果位……而证悟空性的人,了知一切如梦如幻,得奖只不过是在梦中得奖,也许显现上他笑一笑,实际上没有任何执著。
2)失:凡夫人失去亲人、地位、钱财就悲痛万分,由于没有证悟空性,不要说大的钱财,仅仅是钱包里丢了20元钱,也会伤心半天。而证悟空性的人,即使整个身体毁坏了,也不会为此而忧愁。很多高僧大德离开人间时,有漏的身体显现上生病、流脓,他也不会执著的,因为他知道身体如梦如幻,失去了也无所谓。
3)恭敬:成千上万个人对你磕头恭敬供养,你不会有任何执著。反之,若没有证达空性,几个人对你赞叹一下,你就开始飘飘然了。
4)轻蔑:众人百般侮辱你、谩骂你,你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世间人可不是这样,别人说你“坏东西”、“老东西”,或者说“你该死”,上去就给他两个耳光。其实这也不是难听的话,我们众生一个一个都该死,这没有什么的。但有些人听了之后,马上怒火中烧、火冒三丈,这说明没有证悟空性。一旦你证悟了空性,这些语言就像刮风一样,对自己无丝毫损害。
5)痛苦、6)快乐:身体和心的快乐,凡夫人获得时控制不住,失去时又极其痛苦。
7)忧、8)喜:各方面因缘具足时带来的欢喜心,饱受挫折打击时产生的忧愁心,都是没有证悟空性所致。假如证悟了空性,这些绝对不会出现。不但外境不会出现,内心中也不会出现。不过个别人反应特别迟钝,对亲怨得失等什么感觉都没有,这并不是证悟的标志,可能是愚笨等原因造成的。
——《入行论广解-智慧品》
阿底峡是印度最伟大的佛教学者之一,他用很棒的方式对此做过描述。他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指的是世间八法或我们所落入的八种陷阱:
●希望受到赞美
●不希望受到批评
●希望得到
●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
●不希望痛苦
●希望声名远播
●不希望默默无闻或受到忽视
——《人间是剧场-世间八法》宗萨仁波切
【档案编号B03055-定解B06-004】
前行广释·第五十五课·重点难点
发心师兄:定解B04 审核师兄:定解B01
前行广释·第五十五课·教证公案
发心师兄:定解B03 审核师兄:定解B01
教证
《大毗婆沙论》云:“求如意事,不果遂时,引生众苦,故名求不得苦。”
《仁王般若经疏》也说:“事与愿违者,即是求不得苦。”
《六度集经》所言:“事与愿违,忧悲为害。”
古大德教诫:“勤劳如山王,不及积微福。”
《窍诀宝藏论》“家人亲友虽欲恒不离,相依相伴然却定别离。美妙住宅虽欲恒不离,长久居住然却定离去。幸福受用虽欲恒不离,长久享受然却定舍弃。暇满人身虽欲恒不离,长久留世然却定死亡。贤善上师虽欲恒不离,听受正法然却定别离。善良道友虽欲恒不离,和睦相处然却定分离。”
《大庄严论经》亦云:“家中有财宝,五家之所共。”
《杂阿含经》中云:“觉世无常,身命难保。”
米拉日巴尊者说:“本来佛陀世间主,为摧八风说诸法,如今自诩诸智者,岂非八法反增长?如来护持诸戒律,为断俗事而宣说,如今持戒诸尊者,岂非琐事反增多?往昔僧人之威仪,为断亲属佛宣说,如今僧人诸威仪,岂非过分顾情面?总之若未念死亡,修持正法徒劳矣!”
寂天论师所言:“轮回虽极苦,痴故不自觉,众生溺苦流,呜呼堪悲悯!”
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所云:“有时观察自现之顺缘,了知自现觉受现助伴;有时观察有害之逆缘,即是断除迷执大要点;有时观察道友他上师,了知贤劣促进自实修;有时观察四大之幻变,了知心性之中无勤作;有时观察自境建筑财,了知如幻遣除迷现执;有时观察他人眷属财,生起悲心断除轮回贪。总之于诸种种显现法,观察自性摧毁迷实执。”
注释教证
《六度集经》云:“所谓私财也,五家分者:一水、二火、三贼、四官、五为命尽。”
公案
佛经原文
《杂譬喻经》云:“昔王舍城中,人民多丰饶,九品异居,不相杂错。别有一亿里,有一亿财者,便入中。时有居士,规欲居中便行治生,苦身节用广诸方计。数十年中,九十万数未满一亿,得病甚笃,自知不济。有一子年七八岁,嘱语其妻曰:吾子小大,付与财物令广治生,使足满一亿,必居其中,全吾生存之愿矣。言竟终亡。丧送事毕,将子入示其宝物:父有遗教,须汝长大具一十万足满一亿,居亿里中。子报母言:何必须大?便可付我早共居之。母即付之。于是童子以财物珍宝,供养三尊,施与贫乏者,半年之中财物尽了。其母愁恼怪子所作,童子未几身得重病,遂便丧亡。其母既失物,子又幼丧,忧愁忆之。中有最富者,八十居而无子姓,于是童子往生其家,为第一妇作子。满十月生,端正聪明自识宿命,母自抱乳确不肯食,青衣抱养亦复如是。儿前母闻生子如是,偶往看见爱之,即抱鸣噈,开口求食,长者大喜重雇其价,使养护子。长者便与夫人议曰:吾少子性,他人抱养不肯饮食,此妇抱撮儿辄欢喜,吾今欲往迎取以为小妻,令养视吾子,为可尔不?夫人听之。便以礼娉迎来,别作屋宅分财给与无所乏短。儿便语母:为相识不?母大怖懅,而言不相识。儿白母言:我是母之前子,取母九十万分用布施,今共来作八十亿主,不劳力而食,福为何如耶?”
讲记内容
(一)
从前,印度王舍城有很多富翁,他们中拥有一亿财产的,都住在“一亿里”这个富人区。当时有位商人为了能成为其中一员,拼命工作、缩衣节食,将毕生心力投注在累积财富上。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眼看着家产将近一亿了,商人却在此时积劳成疾而病倒。临终前,他告诉妻子,希望年幼的儿子将来继承他的遗愿,成为拥有一亿家产的富翁。
死了之后,妻子含泪将遗嘱告诉儿子。儿子听完母亲的话,让母亲把财产交给他处理,并承诺很快就能住进“一亿里”。母亲放心地将财产交给他,岂料他广行布施,供养三宝、周济穷人,不到半年光景,所有的家产全部散尽。更不幸的是,儿子此时得了重病,短短数日便死了。商人的妻子见财产没了,儿子也死了,悲痛欲绝、伤心万分。
儿子由于生前布施而种下善因,不久即投生在“一亿里”的首富家中。这位家财万贯的富翁,年过八十仍膝下无子,如今喜获麟儿,实在开心不已。但这刚出生的儿子却生性奇特,不论谁来喂哺都不肯进食,夫妻俩焦虑万分,到处探寻良策。事情很快就传开了,商人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好奇地前去富翁家中尝试,没想到婴儿一到她手上,就马上开口进食。富翁见状大喜,于是和夫人协议,以厚礼为聘,请商人的妻子到家中居住,就近照顾儿子。
有一天,怀里的婴儿忽然开口对她说话:“您不认识我了吗?”她听后大惊。婴儿又说:“不要怕,我是您的儿子。因为上供下施的福报,所以投生到一亿里的首富家,这就是布施功德的不可思议啊!”
(二)
拿苏东坡来说,很多人只知道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曾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却不知道他前世是个出家人。其实他自己也在《南华寺》中提过:“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意即我本来是个修行人,曾于三世中一直积累资粮,但因一念之差落入尘世,招来了这一生的忧患。
据说他的前世是五戒和尚,一目失明,为某寺院住持。有次他在山门外发现一丢弃的女婴,就带回寺中让一名和尚养大,取名红莲。红莲长大后清秀动人,五戒见到生了一念贪心,并因此而破了戒。他有一个师弟叫明悟,在定中察觉此事后,借机作诗点醒了他。羞愧之下,五戒坐化而去。明悟见后心想:“师兄错走这一步,下世可能会毁谤佛法,永无出头之日。”于是他也赶紧坐化,紧追五戒投胎而去,这就是后来的佛印禅师。
之所以说苏东坡是五戒和尚,也因为他这一世有许多迹象可寻。比如他母亲刚怀孕时,曾梦到一僧人来托宿,僧人风姿挺秀,一只眼睛失明。还有,苏东坡在抵达筠州前,云庵和尚、苏辙、聪和尚同做一梦:三人一起出城迎接五戒和尚。而且苏东坡自己也说,他在八九岁时,梦到自己前世是位僧人,往来于陕右之间[3]。可能是前辈子的习气吧,他此世虽是在家人,却总喜欢穿出家人的衣服,平时在他的朝服下面,往往就穿着僧衣。(有人常问:“汉地怎么没有活佛啊?”其实是有的,苏东坡就是一例。)
【档案编号B03055-定解B03-003】
本课重点:
1 唯有了知轮回真相,明白因缘之法,才能化解求不得苦
我们学佛的人完全不同,尤其是观过轮回痛苦的人,对世间一切不会特别执著。如果各方面因缘具足,你有这些外在条件,那去享用也可以;但若实在得不到,自己也能坦然接受,并不会苦苦强求
如果你学过大乘论典,心胸就会非常开阔,所求的东西得到了,不会过于欢喜;得不到,也不会过于伤心。因为你知道这一切都是因缘,因缘具足时,不费力也会自然成功,而如果因缘不具足,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对很多心理不平衡的人来说,佛法是内心创伤愈合、防止再次受伤的甘露妙药,只要你心态健康了,即使身体上有病,状况也不会太糟糕。
用佛教的慈悲观、人生观调伏自心,对心理健康会起到很大作用。
2 求不得苦源于狭隘,应缘众生而行,修持善法,布施等为后世积累资粮
求不得苦往往是源于狭隘的思想。倘若一味只为了自己,得不到预期的财富、地位,必定会因此而苦恼
如果愿力很大,想帮助全世界的苦难众生,那力量和机会自然会具足,短时间内这种因缘也可以成熟;反之,假如成天想的只是自己好好生活,那么,所作所为也就只能围绕着这个而已。
古大德曾一再教诫我们:“勤劳如山王,不及积微福。”一个人再怎么勤劳,也不如积累微小福德的作用大。所以,单靠勤奋努力不一定能成办大事,若在做事的同时,花钱念经或作些功德,顺缘的力量才非常大。
我们从无始以来,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世间琐事上却从不为来世作任何打算,这样在轮回中没完没了地流转,上演种种恩怨情仇,可结果呢?只是痛苦而已。许多人为了今生的目标,上半生和下半生都在百般努力,这份精进若能用于修持正法,恐怕现在早已成佛了。即使没有成佛,也绝不至于再度感受恶趣的痛苦。
明白这一点后,大家应当这样想:“如今我已经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善知识,依靠经论也知道弃恶从善的分界。此时此刻,我千万不能再将精力放在轮回琐事上了,一定要修持真实的正法!”
大家应当珍惜自己的时间,虽说完全舍弃世间有点困难,但最好能多用于修行方面,这对每个人来讲非常重要!
3 接受无常,珍惜修法机会
有了暇满人身,就有了修行的机会,尽管我们很想长久留住,可是人生短暂、无常迅速,真正能闻思修的时间也不过几年。《杂阿含经》中云:“觉世无常,身命难保。”因而作为修行人,一定要珍惜学佛的机会。
我们很想永远在上师面前听受正法,但这是不可能的,历史上没有永不分离的师徒。所以,有了听受正法的机会,每个人一定要珍惜!
具有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的善良道友十分难得,虽然希望永远不要分离,与他在菩提道中恒时相伴、和睦相处,但这也是做不到的。
了知这些无常的道理后,我们要立下坚定誓言:从现在开始,应披上精进的铠甲修持正法,以趋至永不分离的大乐宝洲——佛果。
4 知足少欲,集中精力修行正法
大家应息灭自己的贪欲,依靠知足少欲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宝,尽量过一种安贫乐道的生活。否则,作为修行人,该舍弃的已舍弃了,该放下的也放下了,若还不集中精力修行正法,入佛门后每天放逸,忙于各种世间琐事,那只能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最终会受到诸佛菩萨、护法神的呵责。
5 思维人类之苦,学会取舍
就算我们暂时很快乐,但南赡部洲是业力之地,一切苦乐、凶吉、高低等都是不定的,执著这些只能带来无尽苦恼。因此,通过观察这些有目共睹的事实,我们今后一定要学会取舍。
总之,对于一切种种显现,理应观察其自性,以摧毁自己迷乱的实执。
本课难点:
1坦然接受因缘,并努力种善因
放眼周围,无数人为了今生的幸福、受用,尽心尽力地辛勤劳作,他们却并不知道,如果没有前世的福德因缘,今生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到头来不但得不到这些,甚至解决暂时的温饱也成问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若想得到梦寐以求的东西,除了勤奋努力之外,前世的因缘也不可或缺
一切万法都是因缘所致,若想避免求不得苦,获得财产受用、幸福名誉等善果,必须要有往昔积德的善因,有了这样的因,果才会不求自得。
具足福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会像慈力王子一样,时时处处遇到顺缘。反之,如果不具备这样的因,就算再怎样兢兢业业、勤勤恳恳,非但不会如愿以偿,反而可能适得其反,遭遇不幸。
【档案编号B03055-定解B04-008】
前行广释·第五十五课·隐藏窍诀
发心师兄:定解B03 审核师兄:定解B01
发愿的重要性
曾有一位法师说:“愿大,力就大。”我特别喜欢这句话。的确,她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利生事业不可思议,非常广大。可见,一个人能否有所作为,关键要看愿力大不大。如果愿力很大,想帮助全世界的苦难众生,那力量和机会自然会具足,短时间内这种因缘也可以成熟。
要想令善心变得广大,必须用方便摄持善根也就是加行发心殊胜。如果发心广大,那么善根也就广大;倘若发心渺小,则善根自然就渺小。如《功德藏》中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入行论》中也说:“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身口善纵勤,心弱难成就。”如果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而闻法修法,则是渺小之发心;假设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闻法修法,则是大乘广大之发心。我们从无始时以来就是由我执的牵制才只考虑自利,结果一无所成,导致如今仍旧漂泊于轮回之中。如果现在唯一为了他利而闻法修法,那么自利同时便可成办,必将成就真正利他的佛果。譬如,为生火而点柴,火点燃以后虽然不求烟,但它也会自然产生。寂天菩萨说:“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 ——《极乐愿文大车疏》
《诸法最上王经》中说:“若人心喜乐,过去佛菩提,须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作为诸佛的随学者,如果什么大愿都不发,什么菩萨行都没有,每天无所事事混日子,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今后大家每天要行持一些善法,哪怕供一杯水、供一盏灯也可以,之后要发愿:以此功德,愿我获得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一样的成就。 ——《普贤行愿品》释
积累福德、功德的重要性
古大德曾一再教诫我们:“勤劳如山王,不及积微福。”一个人再怎么勤劳,也不如积累微小福德的作用大。所以,单靠勤奋努力不一定能成办大事,若在做事的同时,花钱念经或作些功德,顺缘的力量才非常大。
如果没有圆满福慧二种资粮,就无法获得具备二种清净的佛果。再者说,二种资粮没有圆满之前,自相续中不可能生起无倒空性实义,经中说:“乃至殊胜二资未圆满,期间不能证悟胜空性。”此外还有“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依积资净障力,乃与具证师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的教言。就算是已经现量证悟了空性,然而在没有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之前,还必须要使修道日益增上,所以仍然需要勤勤恳恳地积累福慧二种资粮。
大瑜伽士帝洛巴尊者亲口教诲说:“吾子那若巴,显现此缘起,未证无生义,莫离积二资(原文说“莫离二资之车轮”,此处按意思译)。”
瑜伽士布瓦巴也曾在道歌中说:“虽具不求世俗佛果大把握,然应尽力精勤不断积福资。”
无等塔波仁波切也亲口说道:“虽然积资净障也是本来清净,但要从微薄资粮开始积累。”
所以,佛陀以大慈大悲善巧方便宣说了不可思议积累资粮的方法,其中位居于首的就是供曼茶罗。诚如密续中说:“若于诸佛刹,无余三千界,庄严妙功德,供养圆佛智。”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
【档案编号B03055-定解B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