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幸福
0
四无量心
01
第一、慈无量心。
这时要观想:以前,我做的很多事情都仅仅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幸福;现在,即使我做不到根本不为自己打算,至少也要将百分之五十的幸福送给其他众生,将百分之五十的幸福留给自己。
譬如,如果工作了两天,就把第一天挣的钱留给自己,把第二天挣的钱无条件地送给他人。
以此类推,如果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够这样做,这就是修自他平等的结果;在没有达到此标准之前,如果有心朝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正在修自他平等。
此时算不算是菩萨呢?如果具备世俗菩提心,则也算得上是一个初步的菩萨,因为不一定所有的菩萨都层次很高。
0
02
第二、悲无量心。
这时又要修“知母、念恩、报恩”,并由此深深地体会到一切众生都是母亲。然后,再按照外加行轮回痛苦的修法,观察众生的痛苦,从而体会到一切有情每时每刻都在感受不同层次的痛苦。
这时再思维:“既然他们是我的母亲,我是他们的儿子,我就应该为他们遣除痛苦!无论我现在的能力怎样,都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不做是不行的!我有这个责任!”
大乘菩萨必须要有责任感,这是最关键的!如果看到众生的痛苦不生悲悯之情,看到佛菩萨的功德不起羡慕之心,没有任何责任感的话,就不是大乘菩萨。
比如说,有些居士听到一些禅宗公案,就说这个不能执着,那个不能执着,连放生也不能执着。
可是,作为凡夫如果什么也不执着,什么都无所谓,就会没有责任感;如果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动力,就不会积极地修行。这样一来,人家肯定会说佛教是消极的。因为你这也不做,那也不做,什么都不做;觉得这也没有意思,那也没有意思,什么都没有意思,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当然是消极的。
大乘佛教认为:并非世间的一切作为都没有意义,只有一切都为自己打算的,类似于争权夺利等等之类的作法,才是没有意义的;而为了利益众生,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是我们必须积极努力去做的事情。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若从为众生创造利乐的角度来观想,就是修自他平等的慈心;若从为众生遣除痛苦的角度去观察,就是修自他平等的悲心。
0
03
第三、喜无量心。
这时也要从知母、念恩、报恩修起,最后要思维:一切众生是我的父母,为他们创造利乐、减轻痛苦,是我的本分、我的工作。但是,如果不需要我的帮助,他们已经有能力为自己创造幸福、遣除痛苦,那么这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吗?我为什么还要嫉妒他们呢?
譬如,某项工作本来是要我来做的,如果另外一个人帮我做了,那我有没有道理嫉妒他呢?当然没有道理!
从这个角度进一步扩展,我们就可以意识到:当众生享有幸福的时候,我们不但不应该嫉妒,而且还要发愿——祝愿他们永远不离开这样的幸福!如此深深地思维,就是修自他平等的喜心。
04
第四、舍无量心,此处又叫做平等心。
自他平等的舍无量心,是指不片面地对所有众生修慈、悲、喜心,同样地善待所有的生命。
凡夫的观念与平等心正好相反,比如,有些人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从而忽视了动物等其他生命的幸福和利益;进而又把人划分成很多种族;再把一个种族划分出很多阶级;又把一个阶级划分出亲友和仇人。
但是,在大乘菩萨的境界中,却要将所有这些差别全部化为平等,这就叫做修自他平等的舍心。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