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因产生大大的果
所以佛教因明里面这叫作量,就是汉语里面的“量”,也可以这样解释:量就是去衡量长度、重量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一个物质,比如说我们称重量的秤叫量,测量长度的尺子也叫量,然后我们去量这个世界本质的智慧也叫量。
有很多很多不同层次的量,我们人的感官、特异功能者的感官、天人的感官,然后佛菩萨把我们的感官提升以后的这个量,这些都是一个比一个好。这个就像我们的肉眼跟显微镜,普通的光学显微镜跟电子显微镜的区别。所以,如果要探索这个世界的本质的话,仅是我们的感官根本一点都不够用,需要有更多的东西才可以。
所以这些量最后决定什么是标准,不同的层次上需要有不同的量,这个时候我们的感官根本轮不上,没有它说话的地方。比如说显微镜的范围当中,我们的肉眼轮得上吗?它的结论完全错误。所以这个时候有不断,就是这样。
从这个层次去观察,我们的五蕴,后灭蕴灭了以后,是不是诞生了?也不是。是不是还没有灭的时候诞生?当然不是。人都没有死就开始投生了,这个更加不可能,那就变成两个人了,所以这都不对。
亦非不灭。彼后灭蕴亦灭,当尔之时,生分之蕴,如秤高下。
但是这样的现象,因缘具足的时候,后灭蕴亦灭。这个时候,下一世的五蕴“如秤高下”。秤一边高的时候,同时另一边就会低;一边低的时候,同一个时间另一边会高,指它不会有先后。
而得生故,是故不断。
不断,就是这样。
云何不移
为什么不移呢?
为诸有情,从非众同分处。能生众同分处故,是故不移。
同分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我们人类有七十亿人口,七十亿人口都是同分,意思是大家都是人类,同样的种类。然后动物叫作非同分,人和动物是不同的种类,所以叫作非同分,就这意思。
比如说从动物投生到人,如果是移至,动物直接就到了人间,这个时候它还是动物,动物死了以后诞生人,人死了以后变成了动物,所以这个当中不是移至。如果是移至,比如说一个人直接到了动物群体当中,或者是一头牛直接来到人群当中,这叫作移;动物死了然后诞生到人,这不叫移。过去的动物已经不在了,现在变成人了,所以这叫作不移。
云何从于小因而生大果。作于小业。感大异熟。
小小的业——善业或者是罪业,异熟果成熟的时候,就会变大,比如说善的果报,就是人天的福报,特别特别大的幸福快乐;恶的就是特别大的痛苦,所以这个不一样,这个我们之前在讲外因缘的时候也讲过了,内因缘也是一样。
是故从于小因而生大果。如所作因,感彼果故,与彼相似。
彼果,比如说做了善业,那么它感的果是什么呢?彼果就是它的果,一定是幸福和快乐,不会是痛苦;如果造罪,那么它的果一定是痛苦不会是幸福。这就是世俗人常讲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所作因,感彼果故”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因果很好理解,我们往外看,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万事万物的果都必大于或者多于它的因。万事万物、大自然,任何一个东西,任何一个植物,它就有一个规律,规律是什么呢?它的种子长它自己的果。这个永远都不会错,除非是人为的方法,比如说转基因等等。除了这个以外,大自然按照它自己的规律,它永远都不会错的,永远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外面的这个世界当中的任何一个因和果都是这样,一个都不例外,所有都是这样。
这个道理我们复制到善恶因果也是这样,大自然就是这样,任何一个东西它都有一个因和果,然后这些因和果当中有些是我们看得见的因和果,有些是我们感官根本看不见的因果,但它存在。
除了这个以外,善恶因果还有什么呢?没有什么。那为什么不接受呢?怎么去推翻呢?永远都没办法推翻善恶因果。所以认为善恶因果、前世今生这些是迷信的这种观念确实是非常幼稚,很好笑,根本没有去研究的情况下下定语,这是不对的。
不管是外在大自然的现象,还是内在人的生命现象,不管是什么样子,学术上必须要有客观公正的心态、态度去研究,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就是什么。这叫作实事求是,这叫作追求真理。其余的都是为了达到个人的想法、个人的偏见、个人的目标,然后就说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宗教,各种各样的哲学,各种各样的门派、学派都是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然后就解释这个世界、解释人的生命,有太多太多的说法。
最关键的,我们佛教历来都是这样,必须要尊重事实,不尊重事实的所有这些解释都叫作偏见,都没有意义。尊重事实,然后客观公正的情况下去研究,最终得到的结论是什么就是什么,这叫作事实,这个很重要。所以外面的万事万物就是这样,因果规律都是这样,善恶因果也是这样。
佛教讲的善恶因果,跟大自然的因果完全一样。我们这里讲的五个原则、五个法则,外因缘也是这样,都是这样。
是故应以五种观因缘之法,
要观因缘之法。
在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后台,
回复“慧灯之光”领取,全套《慧灯之光》电子书
回复“有声书”获得,全套《慧灯之光》有声书
平台导读
点击下图二维码,即可请购法宝。↓
(图片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请与平台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