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复习室|1月8日“祈愿才是王道”讲座(第二天视频回放) 返回

复习室|1月8日“祈愿才是王道”讲座(第二天视频回放)

骑着蓝色狮子BL 2024-01-09

2024年1月7-8日两天,仁波切在加拿大给予了“祈愿才是王道-《普贤行愿品》”的教授,我们将分两天分享。
今天分享1月8日的讲座(第二天)的完整内容,共两个视频。以下文字只是8日讲座的小部分节选,建议大家完整浏览讲座视频。

· 03 ·


· 04 ·


‍‍





  • 祈愿才是王道

  • - 以下内容为讲座部分节选 -


就算你还没读《普贤行愿品》

只是把它放在佛龛上,就有很大的福德


昨天有人问到关于“自由意志”、“天注定”这样的问题.....

这个主题跟“发愿”很有关系。因为当我们讲到发愿时,好像总是跟“未来”有关联,愿我如何如何,愿他们如何如何。

昨天我们讲到要有一种鸟瞰的宏观视野。因为《普贤行愿品》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菩提心。

这部经的名字里其实有Arya”,就是“殊胜”,或是“不凡”的含义,通常Arya这个词会用在圣度母或是文殊之前,代表他们已经超越。

《普贤行愿品》的名字当中也有“圣”这个字,原因是因为它讲到菩提心,所以,它当之无愧可以用“圣”这个字。

包括在《普贤行愿品》最后也在讲,就算你还没有去读《普贤行愿品》,你只是把它放在佛龛上就已经有很大的福德了。

“业”是天注定?

还是可以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改变?


我们回到继续讲“自由意志”跟“天注定”。因为每次只要佛教徒讲到“业”,他们好像都会掉入两个陷阱。他们有的时候说,这就是我的业,还能做什么呢?这是一种天注定的心态,仿佛一切都已经注定了。

而另外一些时候他们会说,你应该要做这样的事情,这样做会有好的业报,这又变成了是“自由意志”。

所以问题来了,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其实两个都错的,这一点很重要。

假如“无我”真的存在

那到底是谁在积累福德?这福德在哪里?


假如“无我”真的存在,那到底是谁在积累福德?这福德在哪里?这跟菩提心很有关联,所以我必须要好好的来讲解。我也要说,这也是让佛教变得如此特别的原因,但是这并不容易理解。


我之前因为与一位泰国和尚开玩笑而惹了麻烦。在声闻乘里会教导“苦、无我”、还有“无常”。“无我”就是“Anatta”,它是最重要的。因为假如没有“无我”,“无常”和“苦”听起来就很悲观,就很像末日的宣言。一切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是完美的...谁会想听这样的话呢?

所以“无我”(Anatta)是最重要的,即使在声闻乘的层面。

在声闻乘的国家,僧人都会去托钵乞食,而我每次都会去供养他们。大概二十五年前,在泰国的美国大使馆中有一个外交官,他好像是佛教徒。有一次,我去大使馆办签证,通常情况下,当地的僧人大概六点日出的时候就会去排队。所以,我也在那个时候去了大使馆,当我到的时候,我发现已经有些人在排队了,但大使馆九点才开门。

突然间一阵骚乱,我看到从另外一头有20个僧人非常安静的赤足走来。就在此时,大使馆的门打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身着海军制服的人,他手上拿着各式各样的供品.....对我来说这实在是非常美丽的景象。

在缅甸、斯里兰卡这些地方,农夫和商人都可以到专门卖供品的商店去买供品。人们可以买半套、整套的供品,或是具有象征性的供品等等。就算是比较贫困的人家也可以供养一点米。这时僧人会为供养者念一小段非常重要的佛教经文。

有一天,有一位僧人来了,然后我供养了他一些水果,他知道我不是本地人,所以他开始跟我讲英文。然后接下来几天,他就知道我大概都会在哪儿。

这种供养行为在当地被认为是善行,所以大家都很精进的去做。因为我乔装打扮了一番,所以,他不知道我是佛教徒。

于是我问他:假如“无我”是真的话,那么也就没有你,也就没有我了,那到底是谁在积累福德呢?那这福德又在哪里?

这大概就是我们友谊的终结。

但我问的这点真的很重要。

佛教当中的“业”

既不是“自由意志”,也不是“天生注定”


我接下来我要讲一个例子...假如你在做一场恶梦,从悬崖上掉下来,整个过程包括你刚开始坠落,坠落的中途,以及到最后有可能你摔断了屁股或脚,你会有些担惊受怕。

那么,从你开始坠落直到你掉到地上这段时间,你是足够来讲“业”这件事的。无论是善业或恶业,总体来说就是“业”。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你其实只是在床上睡觉而已,你并没有坠落。所以,其实并没有你开始掉下来,你中间再掉下来,最后掉下来...等等这些过程。

所以,你能够看到这一点吗?就是现实中的你,并没有在坠落,那个梦中的你在坠落,他们其实可以同时存在的。

假如你问一个佛教徒,到底“自由意志”是怎么回事,然后你相信有“自由意志”的话,你就等于在说,你在梦里面的坠落不是假的,是真的在坠落。

你需要花点时间才能够适应这样的逻辑。简短的答案是:佛教当中的“业”既不是“自由意志”,也不是“天注定”。有的时候它看起来像是有“自由意志”,有的时候看起来像是天注定 .....

我们要有鸟瞰的宏观视野

我们发愿至少要知道我们在做梦


现在我们回去讲鸟瞰的宏观视野,这个宏观视野是什么呢?我们在祈愿的是什么呢?我们现在做了一个恶梦,然后我们正在坠落。我们发愿至少我们要能够知道我们在做梦。

因为当你知道的时候,当你开始坠落或是你正在坠落,这一切过程,你都能够用一种鸟瞰的宏观心态来看。

这有什么帮助呢?这当然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假如你知道你自己在做梦的话,你就可以花点时间暂停一下,然后假如说你是从高楼坠下,你就可以从每个窗户里面去看大家在干嘛,因为本身你也不会摔断腿。

所以,这样做你就能了解“无二”、“非二元性”,这就是“行愿”,同样也是菩提心的主要成分。为了要能够时常忆念这一点,我们就会发愿--我们要厌恶世俗的生活。

“厌离世俗的生活”什么意思呢?从一般的角度来讲,就是对于社交网络,然后地毯、桌子等等厌离,但是在最重要的层面上,这个厌离是什么呢?

现在回到做梦,你现在正在往下掉,你在从一个高楼往下掉,从第二十六层楼往下掉,当你掉到第二十层楼的时候,那边是你朋友住的地方,你经过你的朋友,他正在阳台上抽烟。假如你一边往下掉,然后你一边在叫,啊!我在往下掉,然后你尖叫的话,这就代表你没有对世俗生起厌离心。

但只要你的朋友问你,你在干嘛?你跟朋友说,我什么事也没有做,我在往下掉,你也应该来试试看。这样其实你还是落入了边见,你既否认了世俗谛,也否认了胜义谛

对佛教徒来讲,他们不喜欢落入两端,他们不喜欢落入断见和常见之中。

......

(1月8日的讲座时长将近两个半小时,以上内容只是节选了不到二十分钟的内容。所以,建议大家完整浏览讲座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