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文殊密语 >> 【ZCKB】《中观四百论》11 (上)—— 这个习惯损伤智慧,很多人都有! 返回

【ZCKB】《中观四百论》11 (上)—— 这个习惯损伤智慧,很多人都有!

文殊密语 2021-05-22




中观四百论


ZCKB辅导


上集回顾

【ZCKB】《中观四百论》10 ——清净的信心。


本集讲记

不应贪爱美色之理——《中观四百论》11



11

(上)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

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

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现在我们继续讲圣天菩萨所造的《中观四百论》。本论分十六品,前面八品讲世俗谛,后面八品讲胜义谛瑜伽。如何使一个行者从刚开始净持自己的相续,生起出离心,发起菩提心,在这样的基础上修学对治一切烦恼障、所知障的方便——殊胜的空性正见。这样的次第非常殊胜。

 

全论分三:甲一、初义;甲二、正释论义;甲三、末义。

甲二、(正释论义)分二:一、总义;二、别义。

乙二、(别义)分二: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二、释胜义谛的道次第。

丙一、(明依世俗谛的道次第)分二: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二、明发起行菩提心已而学菩萨行之轨则。

丁一、(明由断除四颠倒门修习中士意乐发起愿菩提心之轨则)分四:一、明由广思维念死门断除常执颠倒之理;二、明由修有漏身皆苦之门断除乐执颠倒之方便;三、由思维生死体性的不净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四、示于有漏法不应执为我及我所之门而断除我执颠倒之方便。

其中前两品已经讲完了,今天开始讲第三品,也就是第三个科判,主要是通过观察身体是不清净的体性,断除净执颠倒。这一品的主要目的,是由于众生执著自他的身体是清净的体性,虽然整个世间包括有情世间和器世间,二者都是不清净的,不管是自己内相续的身体,还是外面的种种器世界,都是众生的业所产生的,是不清净的,但这一品当中着重对治的并不是外在器世界的不清净,而是有情内相续当中的身体是清净的执著,从而产生一切都是不清净的世间正见。

 

我们学了这品之后就会了解自己的身体也好,他人的身体也好,都是不清净的体性。既然是不清净的体性,就没必要去追求。只有了解了本体不净,才可以息灭在世间道当中所产生的比较粗大的这种清净执。如果认为自己的身体或者其他异性的身体有一个清净的体性,就会去不断地追求,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过患,很明显地障碍自己修持解脱道。所以有必要通过修持不净的法门,压制自己粗重的贪心。

 

第三品明破净执方便品,不是从中观的角度破的,主要是从世间道的殊胜正理,通过世间名言的实相进行破斥,压制我们现在的分别念,这里为什么不直接讲一切众生的身体都是无自性的,直接断除众生的贪心呢?因为前四品主要是发起出离心的轨则,众生的相续还没有成为法器之前,也就是说众生刚刚入道的时候,他相续当中的种种智慧、方便还不圆满,还不成熟,直接跟他们讲空性的道理的话,有时候不但没有意义,反而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副作用,所以在讲世俗谛生起出离心的方便的时候,不能马上跟他们宣讲空性的道理,等他们慢慢对世间的名言如无常、苦、空、无我等世间的自相了解之后,成为法器之后,再给他宣讲空性的道理,就容易修持,容易趣入,有这样的目的。因此在第三品当中首先讲通过世间道压制清净的执著。



戊三、(由思维生死体性的不净门断除净执颠倒之方便)分五:一、破享用美境而生乐受;二、广说不应执身为净之理;三、破由香等严饰后执为净;四、破于应当远离之贪境而执为净;五、观待名言于一事上容有四种不颠倒境。

 

名言谛当中在一个事物的本体上面,无常、苦、不净等四种不颠倒境是可以安立的。为什么要加简别是观待名言呢?因为在胜义当中,无常、不净等种种体性是不可能存在的,绝对不会有的。既没有清净方面的执著,也没有不清净的执著,常有、无常等等种种观待法全部都是不存在的。因此这里必须说是在名言谛当中一个事物上有四种不颠倒境。

 

己一、(破享用美境而生乐受)分二:一、享受欲妙无满足;二、越享用越生贪之喻。

庚一、享受欲妙无满足:

 

有些人会认为,虽然一切都是痛苦的自性,前面学了第二品之后有这样一种认识,有些人认识得比较深刻,有些人认识得比较肤浅,不管怎么样,大概有一个总的印象,认为世间轮回道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安乐可言,他们认为虽然是这样一种自性,但是如果通过享用妙欲,享用外在的美境,就可以获得安乐。有这样一种执著。针对这样一种邪执,圣天菩萨说:

 


虽经久受用,境无穷尽际,

如恶医治病,汝身劳无果。



虽然经过长久的受用,但是对外境的贪执是没有办法穷尽的,就好像一个恶医治病,他不懂得真正的治病的方法,或者不了解对治病根的正确方式,令病人长时间没办法获得痊愈的殊胜果。

 

“虽经久受用,境无穷尽际”,虽然我们通过各种方便享受了各种各样的美境、欲妙,但是有没有办法真实地获得一种安乐呢?没有办法,想要通过享用外境的方法来止息贪欲,是不可能的事情。

 

“境无穷尽际”可以分两个角度进行抉择,一个是从外境的角度来讲,一个是从自己的执著角度讲。从外境的角度讲,所受用的外境、欲妙可以说是无有穷尽的,既然这样,自己得到一个的时候,还有很多很多欲妙都想得到,所以自己的贪欲心没办法满足。另外,从自己的贪心方面来讲,你可不可能通过受用外境来平息自己的贪欲心,获得满足呢?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得到一个的时候,还想得到另一个。从外境和内心来讲,虽然好像看起来是相同,但是从它们各自的侧面来讲,是不同的。二者结合起来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后果,有情越来越贪执外境,越来越追求的时候,越来越没办法满足。这个科判所讲的享受欲妙没办法满足的意思就可以凸显出来。

 

“如恶医治病”,就像一个庸医,他的技术水平不是很高,他想给别人治病的时候,不了解病人真正的病因,那他所授予的治疗方法,或者所开的药,也是不正确的。这样的话,病人虽然经过长时间的治疗,自己也在治疗过程当中感受了很多痛苦,但一直是没有效果的,不会产生一个效果,所以说“汝身劳无果”。“汝身劳无果”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从“虽经久受用,境无穷尽际”,也就是经过长时间的受用外境,但是自己的身体仅仅是劳累而已,没办法获得一种真实自性的快乐;第二个从这个比喻,自己经受恶医的治疗的时候,经过长时间,自己的病身也没有办法获得安乐,所以说是“劳无果”。



我们无始以来都在追求欲妙,但是现在我们有没有办法离开贪欲呢?没办法的。想要通过享用欲妙的方法来治愈自己贪心的病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不对症。需要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呢?如果你产生了贪心的话,不能通过享用欲妙的方法来治疗,这样只能是火上浇油一样,根本没办法真实的平息自己的贪心的,平息自己的贪欲心只有断除对欲妙的贪执,这个时候自己可以获得一种满足。享用外境,享用欲妙是没办法获得满足的,一旦断除对欲妙的贪执,自己可以获得一种满足。获得什么样的满足呢?知足少欲的快乐,佛经当中就是这样宣讲的。在自己身心都清净的时候,自己对一切都是满足的,一点点饮食自己就满足了,就觉得足够了,一点点资具就满足了。所以要对治贪欲的病的话,必须要通过知足少欲,或者通过断除对欲妙的贪执,从这个角度着手,从这个地方进行修行才是真正对自己的修行有利益的。

 

当然这是从世间道的角度来讲,如果有些瑜伽士,他相续当中已经有了大清净的正见,或者空性的正见等等,他虽然享用这一切但根本不会产生一种自相的贪心的时候,他越享用越对他的证悟产生帮助,不可能对他产生危害。但是如果自己没达到这种境界,自己在享用欲妙的时候还会生起贪心的时候,不能使用大成就者或者佛陀、瑜伽士的行为来平息自己的贪欲、对治自己的烦恼,这方面必须分清楚。如果不分清楚,认为不管在什么时候,因为密法当中,或者在大乘究竟的经典当中、修法当中提到一切诸法无自性,或者一切都是本来清净的自性,也不观察自己的根性,也不看时间等等,马上去实行,实际上自己的相续很恶劣,但是所做的是成就者的行为,这是非常不应理的,是毁坏自己相续的行为。

 

自己处在什么样的状态,自己最清楚,不管外在装得如何善妙,你可以在别人面前装你是成就者,装作修行很好的人,不管怎么样,你内心是最清楚自己的,你有自证识,最清楚自己,自己生贪心、生嗔心很清楚的。如果连出离心都没有产生的话,就不要通过上乘法的教义来作遮掩,这样只是自欺欺人,没有任何必要。

 

比喻中讲到一只公猴,它披上一个豹皮,想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把群猴摄服,使它们成为自己的部下。它这样做的时候,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猴群远离了自己,自己变得孤孤单单。这个比喻的意义如何理解?就是说,自己本身是想要获得一种安乐的,但是使用的方法不是正确的对治方法。选择了享受欲妙的方法想要获得安乐,或者想要止息自己的贪心,自己想是这样想的,但实际上实行的时候得到的是适得其反的效果。就像这个猴子一样,虽然最初的时候,它是想统摄群猴,但最后的结果是使其他的猴子远离了自己。方法不对,所以最后所得到的结果也是痛苦,修行人应该了解这个道理,断除对美境、欲妙的贪执。

 


庚二、越享用越生贪之喻:

 

这样的欲妙,越享用越生贪,没办法止息的。这种意义一方面是对治一些人认为通过享用欲妙可以止息贪心的邪执。或者不需要单独提问也可以,因为前面讲到意义了,这里是讲比喻,所针对的邪执和上面没有什么差别。

 


如有依土虫,爱土终不息,

如是爱欲人,欲望增亦尔。


 

犹如有些依土生活的虫类,一生当中都在土里生活,它们对土的贪爱始终没办法息灭,它们的受用都是土。通过这个比喻可以了解,一切喜爱欲妙的人,“欲望增亦尔”,越享受欲妙,欲望越增加。

 

进一步分析,依土而生活的这些虫,如讲记中提到的蚯蚓等等,有时候我们挖土的时候不注意,一下就把蚯蚓挖出来了,它们一生当中都在土里生活,没办法离开土壤上面生活,在上面时间长了它们就会死亡。它们吃的是土,住所、行走的道路,这一切都是在土里,它们对土的贪爱是非常严重的,在一生当中不停地享受土壤,但它们对土的贪爱会不会因为不断地享用而息灭呢?是不可能息灭的,越享用对土越贪执,而且会担心土一旦被吃尽之后怎么办?所以更加努力不分昼夜地吃土。

 

通过这个比喻就可以了解“如是爱欲人,欲望增亦尔。”,喜欢欲妙的人,他的理由就是,我享受欲妙,享受到一定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止息贪心,等我一切都满足的时候,贪心自然就会息灭。但实际情况是越享受欲妙,欲望越没办法止息,越来越增加。世间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明这个殊胜的道理。

 

一个人对一种欲妙的享受厌烦的时候,好像自然对这个东西就没有兴趣了,这能不能成立对方所说的道理呢?没办法成立,他的贪心没有满足,他只不过是对一个东西厌烦了,比如说世间上有些贪欲大的人,对一个异性时间长了,厌烦了,然后去找另外一个异性,或者说对一个东西,车、房子等等,时间长了就厌烦了,没什么兴趣了,这是不是前面分析的,满足了欲望之后就会自然远离贪欲呢?不是这样的。我们不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就认为可以,实际上是不行的,他的欲望是没有止息的,只不过他对某一个东西厌烦之后,对另外一个新的东西又产生一个执著。从这个角度分析的时候,实际上世间上的人对欲妙的追求是没有止息的。

 

有些人会想,有些人在年轻的时候对异性的执著比较大,在中年的时候他又会对事业比较执著,这个是不是转变,或者平息了?或者老年的时候,他对异性也不执著了,对事业也不执著了,但有时对名誉比较执著,别人尊重他、表扬他,他比较执著,这些只不过是通过他自己的心理变化、生理变化对不同的东西产生了不同的追求,并不是说他通过欲妙满足了自己的贪欲,息灭了自己的贪欲,不能这样成立的。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是有贪心的,如小时候对玩具有一种贪心等等,他没有通过修持出世间道来真正断除或者压伏贪心的根本,所以从总的角度来讲,他的爱欲,他的贪心从来没有止息,反而越来越增长的。

 

通过今生当中的串习,就会把这种习气带到后世,人一生下来,或者稍微长大的时候,由于习气的串习,他就会对外在的东西自然而然生起贪心而去追求。像这样一生一世地串习,生生世世地串习,就成为一种恶性循环。众生就永远没办法从爱欲当中获得出离,今生当中是这样,后世当中也是这样。

 

对我们修行人来讲,如果即生当中现在没有了解这个过患,没有对欲妙产生一种厌恶心,即生当中去求,就肯定会毁坏自己的戒律,毁坏自己相续当中的善心,毁坏自己一生的修行。这是今生当中的,然后把这个带到后世去的时候,仍然如此,还是这样的。

 

如果现在我们相续当中的种种贪欲心比较猛烈的话,我们可以推知我们上一世对这方面的串习是比较多的,比较重的,所以才带到现世,今生当中我们还是串习重的话,再会带到后世去,这样的话,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得到解脱呢?没办法获得解脱了。

 

以前我们就不管了,以前怎么样我们没办法后悔了,没办法改变了,能改变的是什么?改变现在和改变未来,这个是现在我们可以做的。现在如何改变呢?通过这样的殊胜教义,反复地思维,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去实行,对爱欲的真实面目认识之后,不断地去串习,自己相续当中对爱欲的执著慢慢减弱、微薄的时候,我们的向道之心就慢慢产生了。向道之心的力量增强的时候,就能暂时和究竟地对治爱欲。今生当中我们行持得比较好,做一个知足少欲的修行人,或者相续当中生起了空性的智慧,这样的话即使不解脱,下一世也会成为一个利根者,很小的时候就会对轮回生起厌离心,不会贪执一切轮回诸法,最后很容易很顺利地就可以修持正法而成就。所以,现在我们学习这些教言是非常关键的。

 

这个颂词的意义和比喻我们已经了解了。还有讲记当中的比喻,有一些懈怠者,有些人很喜欢睡懒觉,越睡越想睡,这是名言的自性,没办法改变的法性。如果今天多睡5分钟,明天不可能减少的,不可能睡了很长时间就睡足够了,再不想睡懒觉了,这是很困难的,非常非常困难。有时候我们自己也会有这种感觉,没有睡够八小时好像不行,第二天就会觉得非常昏沉,一天都没有精神,为了保持这个就有一种串习力,这样的串习力只能够不断地增加,通过它自己的能力只能不断地增加,没办法自然而然减少。

 

减少睡眠需要通过其他外缘的加持,比如说在经典当中,论典当中,见到睡懒觉的种种过患,自己醒悟了,这个时候下得了狠的决心断除,这个是有可能的。否则通过它自己的能力这样串习下去是不可能对治的。尤其是在一些经典、论典、窍诀当中讲到白天睡觉这个问题。有些人有睡午觉的习惯,或者白天忍不住,很疲倦的时候就想睡觉,在窍诀当中讲白天睡觉是损伤智慧的很大的因,经常这样习惯的话,智慧就越来越钝,不会越来越锐利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这样的问题不是一个小事情,而是一个比较大的事情,所以白天要尽量控制自己不睡觉,因为自己的智慧是来之不易的。

 

我们思维论典的时候觉得很吃力,或者背诵的时候觉得很吃力,原因大家都知道,肯定是智慧力不够。本身我们就智慧不够了,还要做一些其他让智慧力不够的障碍,会更加损伤自己的智慧,慧根会越来越钝,思维教言的时候,背诵的时候,都会越来越损伤。这方面应该注意。

 

还有,如果我们希望自己智慧比较锐利,背书比较堪能,一方面要祈祷文殊菩萨加持,因为从名言的显现来讲,从他的发愿力,从他本身的力量来讲的话,他对增长智慧方面是发了不共的愿,而且有不共的能力的,所以我们要增长智慧力的话,平时多祈祷文殊菩萨。

 

还有一个增长智慧的方面是戒律要清净。如果戒律清净的话,智慧会慢慢增长。如果平时经常犯戒,相续当中的恶行增长,恶行肯定不会帮助自己增长智慧,而是会障碍自己增长智慧。这也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要增长智慧的话要清除罪障,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罪障清净了,智慧自然就会增长。

 

所以平时我们要增长智慧就要发心,精进地修行,白天尽量不要睡觉,如果想要睡觉就通过一些方法去对治,比如用冷水洗头、洗脸,或者在外面走动走动,有时候睡眠来的时候就是那么几分钟、十几分钟,尤其是白天,这个时候如果通过有效的方法压制过去,这个状态一过就没什么了。主要是看自己的意志力,自己的意志力能够控制的话,有些事情是可以解决的。

 

还有睡懒觉的问题,如果自己真正了解睡懒觉对自己的修行没有任何必要,没有任何意义,下一个决心慢慢减少肯定是可以的,八个小时可以减到七个小时,慢慢往下减。晚上睡四个小时五个小时就足够的时候,自己就空了很多时间,有很多时间背诵思维。所以少睡觉一方面可以增长自己的智慧,一方面可以精进地修持;多睡觉一方面浪费时间,一方面损伤自己的慧根。

 

总之,如果一个睡懒觉的人习惯之后,就只能逐渐地增加,没办法突然满足,马上不睡觉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比喻当中还讲到一些人平时比较散乱、懈怠,如果这样懈怠散乱惯了,不可能马上返回到精进的状态,一方面从他自己的能力来讲是不可能的事情。平时无所事事、懒散习惯了,觉得这样很舒服,也不需要去思维法义,也不需要去背诵,吃很多苦,他就认为很舒服。这样当然每个人都觉得很舒服的,但是这种舒服只是短时间的舒服,后面因为自己没有积累很多善根的缘故,一旦临终的时候,到后世的时候就不会感觉舒服了,那个时候会感觉非常痛苦。

 

这个比喻就说明欲望没办法止息,通过这个比喻我们也可以了解,如果我们习惯了懈怠懒散的话,只能这样发展下去,没办法使自己精进的。要对治的话必须痛下决心,认识到它的过患之后,慢慢进行改正。

 

这是第一个科判的内容,是从总的断除五欲方面讲的。如果放在第二品更合适,有可能更合适,因为这里说的是断除对快乐的执著,但作为第三品的连接文也是可以的。第三品讲到破净执方面,而我们看意义的时候,这里好像是在破除乐执,所以这里作为一种过渡的隐藏意义是有的,因为乐执比如对自己身体贪执的乐执,对妇女接触的乐执都可以包括,所以从总的意义如是连续也是可以的。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