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学子 >> 随堂小测|《前行广释》第91课 返回

随堂小测|《前行广释》第91课

第91课

编写师兄:定解B014

审核师兄:定解B01





1修四无量心时,首先修舍心,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A. 修舍心是为了将自己的亲人、仇敌、中等人一视同仁的对待;

B. 如果先修慈心,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心偏颇,对亲人和仇敌有亲疏之别;

C. 真正有舍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才可能观得起来;

D. 这是一种窍诀性的修法。


2、窍诀性修法的特点在于?(多选)

A. 按照传承上师的教言次第修持;

B. 有大量的闻思,在理上通达;

C. 不强调理论上的推理、逻辑、教证等内容;

D. 其修行目标是将心与法融为一体。


3、为了断除众生的无明愚痴,令众生获得永久的快乐,作为大乘佛子必须要?(单选 )

A. 具有无量财富;

B. 具有神通;

C. 修持菩提心;

D. 通达显密精要。


4、在修持菩提心的念诵时,最好?(多选)

A. 最好念诵藏文,若是实在不成,念汉文也可以;

B. 一边观想四无量心一边念诵;

C. 以闭关的方式来修;

D.希求自我能够得到暂时和究竟的利益。


5、口头念了很久发菩提心,但是心中依旧无法生起菩提心的原因是?(多选)

A. 人具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本性,与菩提心相违;

B.前世没有积累这方面的善根,福报不够;

C. 串修太少;

D.理论上还没通达。



1、修四无量心时,首先修舍心,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多选)


【参考答案】

A. 修舍心是为了将自己的亲人、仇敌、中等人一视同仁的对待

B. 如果先修慈心,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心偏颇,对亲人和仇敌有亲疏之别

C. 真正有舍心,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和喜无量心才可能观得起来

D. 这是一种窍诀性的修法

解析

考察点:修四无量心的窍诀


原文出处:修四无量心时,在论典中通常顺序是慈、悲、喜、舍;但按照上师们的窍诀,如无垢光尊者、华智仁波切的教言,则应先修舍无量心,真正做到自他平等之后,才观得起来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



2、窍诀性修法的特点在于?(多选)


【参考答案】

A.按照传承上师的教言次第修持

C.  不强调理论上的推理、逻辑、教证等内容

D.  其修行目标是将心与法融为一体

解析

考察点:窍诀和理论的差别


原文出处:窍诀的实修,跟理论的讲法完全不同,它不需要太多的教证和理证。现在很多知识分子特别强调理论,经常用因明、中观的逻辑推理分析事情,这样的分别念,对很多修法不一定适合。因此,我们在实修时,应将理论上的推断暂时放下来,然后按照传承上师们的教言,次第去实地修持,以令所修的内容在心里浮现出来,自心与法融入一体,这才是修行的目的。



3、为了断除众生的无明愚痴,令众生获得永久的快乐,作为大乘佛子必须要?(单选)


【参考答案】

C. 修持菩提心

解析

考察点:修菩提心的重要性


原文出处:在这个世间上,有智慧的人若想以佛法来饶益众生,就要生起大悲菩提心。《大乘四法经》中也说:“世间明慧者,应发菩提心。”现在饶益众生的方法有各种各样:比如建立社会慈善机构,或通过财物或地位去利济别人,但这些所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能断除无明根本、令众生永久快乐的,唯有菩提心。故《大宝积经》云:“若欲善安隐,度无量众生,应发菩提心。”



4、 修持菩提心的念诵时,最好?(多选)


【参考答案】

A. 最好念诵藏文,若是实在不成,念汉文也可以

B. 一边观想四无量心一边念诵

C. 以闭关的方式来修

解析

考察点:如何修持菩提心


原文出处:应取的发心是什么?就是要为了利益一切老母有情,成就无上佛果而发菩提心。


以上偈颂最好用藏文来念。倘若实在不会,念汉文也可以。


修菩提心时,有时候可以观想众生平等,亲人和怨敌没有差别,安住在舍心的境界中;有时候愿通过自己的能力,让一切有情获得彼岸的快乐,在慈心的状态中念诵;有时候愿众生离开所有的痛苦,住于悲心的状态中;有时候看到众生离苦得乐,内心由衷欢喜,处于喜心的状态中。以此四无量心来修也可以,但最关键的是要想到众生。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应该把这部窍诀书多看一下,尽量减少一些琐事,不要边修加行边做很多事,否则,心很散乱的话,修得效果不一定很好。



5、口头念了很久发菩提心,但是心中依旧无法生起菩提心的原因是?(多选)


【参考答案】

B. 前世没有积累这方面的善根,福报不够

C. 串修太少

D. 理论上还没通达

解析

考察点:真正生起菩提心需要的条件


原文出处:法师辅导中提到,生不起菩提心,第一可能是见解上没有认识到位,它那种原理没有思维透彻;第二可能是观修的力度不够,打坐的时间不够;第三可能也是因为缺少福德,福报不够。所以为什么有时我们的菩提心是随着我们学习佛法的时间的增长而增长的,就是我们学了若干年后有点菩提心的感觉了,为什么?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这个过程中你的福德增上了,你的罪业清净了,然后像这样你的观修有点相应,这个时候就可以慢慢的生起来。所以说这些因缘都是不可少的,把这些作为供养来积累资粮。

 

【档案编号B04091-定解B014-011】

阅读原文文章原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