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密宗的盖头来
文|释圆祥
有人说,你们密宗太可怕了!密宗的行为太放肆了!居然喝酒吃肉还娶老婆……甚至有人说,密宗很危险,动不动就有可能会堕入金刚地狱……总之,会有各式各样的流言蜚语。
密宗有对非法器保密一说,其实保密的目的并不是有什么不可告人之处,而是为了让人们慢慢适应密法,在不伤害众生的前提下传播密法。毕竟密法里面有一些显宗没有出现的内容,对于只听闻过显宗的人不一定能接受,如同有些新科学理论刚刚问世时,也有很多人不能接受一样(如哥白尼的日心说)。
此处的重点在于,一类人喜欢凭自己的感觉去判断,很容易犯谤法罪;另一类人又喜欢走极端,以为可以胡作非为,造下罪业。
往往越是保密的东西,人们的好奇心越强。很多佛教徒对密法望而生奇,由于没有真正趋入密乘,故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揣测。这其实很不应理。下面笔者试着为充满疑惑甚至邪见的道友,揭开密宗的神秘面纱。
01
常见误解
人们大多习惯于从他人的行为判断其取舍,而往往忽视观察对方的内心。所以对密宗的误解往往源于对密宗行人一些不共的、貌似狂野不羁的行为。
1. 诛杀
谁能说他亲眼见到密宗所说的诛法呢?人们但凭道听途说,以为密宗行人如魔王般可怕,毛发竖立、双目圆瞪、心无慈悲,对不顺眼的有情随意实施诛法,令其命丧当地、惨不忍视。人们无始以来的无明加上习气,喜欢添油加醋、四处传播,以此造了无量罪业。
2. 双运
有人看到许多金刚乘的典籍和唐卡中,不同外相的佛拥抱着明妃,便以为金刚乘有支持自我的习性。直白地说,他们怀疑密乘行人有邪淫,甚至公开宣扬行淫的不如法行为。
3. 酒肉
虽然汉地的大活佛济公和尚吃肉喝酒摇着大蒲扇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人们往往只当他是种传奇,而没有深入考虑他行持的到底是不是佛法。甚至有些人会对济公和尚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断章取义地理解,作为自己喝酒吃肉的借口。
其实这都是非常愚痴片面的理解。真正观察,不过是自己的贪欲心和自视清高的心在作怪罢了。
而对密宗行人指责时,便绝口不提这句,这也是人们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习气使然。尤其一些自视有点佛教常识的人,更是以密宗行人不食素作为攻击的对象,抛洒口水。
4. 金刚地狱
密乘行人在守护密乘戒的时候的确非常危险,因为如果违背密宗誓言而不能及时忏悔清净的话,是有惨堕金刚地狱的可能。在金刚地狱中所受的痛苦,是任何显宗所描述的地狱之苦都远不能及。
但是在显宗里,即使是貌似最简单最安全的净土宗,如果对阿弥陀佛、《阿弥陀经》等生起邪见而没有忏悔清净,其果报也同样非常可怕。
所以从这一点看,不能说只有密宗是危险的,在不能如理如法守护戒律的人面前,不论学习修持哪一道,都有其危险性。即使不学佛,不懂得因果,行持不善法,也是一样逃脱不了后世各种各样的痛苦果报。
02
掀开密宗的盖头
1. 揭密
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种最严重的执著。一是外在世界不清净,二是世界上任何事物均是实有。显宗通过中观等法门,已经解决了实有的执著。密宗虽然不是特别强调空性,其实同时解决了两个执著,尤其特别强调一切现象均是佛的坛城。
所以真正的密乘(我们称之为金刚乘)行人,必须要有“净观”,它是密宗最基本的修行,即视众生为清净,视轮回与涅槃同样为清净。至少对待自己的金刚上师,要具备这样的净观,这是根本的修学前提。
小乘的修行法是以不伤害众生为基础,大乘除了不伤害众生之外,还要加上利益众生的菩提心。金刚乘吸收小乘与大乘的精华见解,而戴上净观的冠冕,是一种视万法皆清净的究竟果位修持方法。
如果你把一切都看成清净,就不能够说,某种东西是好的,应该吃它;另一种东西是不好的,应该避免吃它——一旦产生偏好,就失去了净观。
于是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净观?如果没有的话,是没有办法行持以上各种令人误解的密宗禁行的。所谓见解指导行为,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在此基础上,我们来对上述提到的密宗行为进行解析。
①诛杀
虽然诛法是密法的四大事业息增怀诛之一,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密宗行人都可以行持,而是有严格的条件。为了令某个众生中断恶业,只有达到一定的非凡境界,比如有超度对方的能力,同时观待时机因缘成熟,方可行持。
世人一谈到诛杀,只会想到杀人性命。其实从了义讲,诛杀所杀的并非有情的生命,而是杀自己的嗔心和分别念。这都属于圆满次第的修法。
具体地讲,密宗中的“诛杀”,从不了义的角度,正如《明誓言续》中所说:“三宝上师怨敌二,破誓退密反抗者,入聚会列害众生,成具誓敌唯造罪,以及三恶趣众十,诸瑜伽士当诛之”——正在造痛苦之因的九种应诛众生,和正在真实感受三恶趣痛苦的众生,其中的任何一位有情,尤其是损害上师和弘法利生的野蛮众生,在自己明明有降伏能力的情况下,当以大悲心予以降伏并超度之。
如同夏瓦日巴的弟子乐耶巴,作为一名成就者,利用特殊的方便,调伏了国王及他的大臣,令他们通过依止妓女和卖酒女等,断除了傲慢,次第获得了成就。可见诛法并非一般成就者能够行持。
从了义的角度,所谓诛杀的断人性命,其命是指精、血脉之风,依靠断绝风的方便,可以使风入于中脉,在顶髻得到稳固;命亦指分别心,断命即是断除分别心,令分别念的心相续清净于无生法界中。可见这更是一种甚深的境界,非凡夫可行持。
②双运
所谓的双运,并非世俗所认为的邪淫,它甚至与淫行没有任何关联。从方便道的角度讲,对于密宗修行人来说,是一种能增上证悟境界的方便修法,获得的是不同程度的智慧。
其实这种修法在很久以前已经被阿底峡尊者所遮止,当年他观察到众生已不是行持方便道的根基,现在最保险的修法是解脱道。
从了义的角度,真正双运的对境并非两个异性,而是指方便与智慧的双运、大悲与空性的双运、光明与空性的双运、殊胜的空性与不变的大乐双运等,所以“双运”只是借用女人的名称而已,双运的唐卡也只是一种表法罢了。
③酒肉
其实,“没有偏好”是金刚乘的修行,一旦有了偏好,就有了执著与自我。因为偏好永远意味着二元对立。而二元对立,则是痛苦的真正本因。这一点,即使从大乘的逻辑看,也会同样承认。
内密行者为何要接受酒肉在内的五肉五甘露呢?其实如同普通人怕蛇一样,他们也会惧怕五肉五甘露,也会有清净与肮脏的分别念。然而证悟者的境界却完全不同,当他真正证悟之后从禅定中出来,首先在他的境界中,一切现象都是清净的;其次所有一切都是虚幻的,没有一样真实的东西。为了巩固和进一步体验这个境界,他们会直接接受五肉五甘露,从中深深体会净、秽等一切分别都是人的执著。
所以说,密宗瑜伽行者对酒肉的享用,并非出于世俗的贪欲。酒,不是世间能迷醉人的酒;肉,也并非为了享用而杀的肉。为了摧毁贡高我慢和净秽执著,所以把一些凡夫看来非常肮脏的五肉作为密宗的誓言物,只有证悟了等净无二者,方可为了快速打击分别念、推翻原有的执著、增上智慧而享用。
其实从修法的角度,如果你觉得面包是极肮脏不堪的,那么享用面包也可以达到修法的作用。
对于初学密者而言,五肉五甘露不仅不需要接受,密宗也反对初学者接受。《时轮金刚》里有一个比喻:有一种药叫梵天甘露,某些人直接饮用可以祛病延年;另一些人却尝亦不可,只能装在嘎乌盒里戴在脖子上,一旦饮用,会因身体不适而死亡。
而从了义看,五肉是受持五根精华,饮酒也意味着无漏受持俱生融乐。如《密宗大成就者奇传》中讲到的箭矢大师萨绕哈。身为阿阇黎罗睺罗的他,看到金刚瑜伽母以胜义智慧做成的美酒,分别念消失了。他接受了供养,内心获得了殊胜的等持。面对人们对他的非议,他把一块岩石扔进大海,说:“如果我喝酒的话,愿此石沉入大海;如果我没有喝酒,愿此石漂浮海上。”以其谛实语的加持,那块巨石一直漂浮,以此摄伏了众多婆罗门。
对箭矢大师萨绕哈来说,他所饮用的并非是世人看到的能迷醉人的“酒”,而是甘露,是智慧。大师因为相续非常清净的缘故,根本不存在自相烦恼,已经成就了超凡的境界。
因此,看上去的所谓的金刚乘的“自由”,要比显宗简单而直接地规定“你不应该吃肉喝酒”困难许多倍。
④金刚地狱
《明誓言续》中云:“失毁根本破誓者,不勤恢复之方法,下堕金刚地狱中,所有普通之地狱,痛苦合一亦不及,彼狱十万分之一。”这里不仅直白地说明了金刚乘行人在没有忏悔清净的情况下,的确有堕入金刚地狱的危险,更通过对比,说明了感受金刚地狱的无量痛苦。因为密宗的所有成就,关键在于守护誓言。
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密乘戒虽然失毁时要感受极大的果报,但它超胜于其他戒种的优点之一,是具有殊胜的忏悔与恢复方法。只要提起正知正念,及时忏悔,便能不失誓言。如此,即使今生不能得到解脱,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获得成就。
当然,如果肆意妄为,足以让我们堕入惨不忍睹的金刚地狱。
总之,是否会感受金刚地狱的痛苦,并非由他力决定,其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2. 要点不违
为什么密乘的戒律对诸如人们容易产生误解的诛杀、双运、酒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那是因为在究竟要点上,显密的所有戒律其实根本互不相违。
究竟的要点指的是什么呢?它包括两点:
一是所遮止的均是自相烦恼,
二是所需要的均是不被自相烦恼所束缚。
不论是想要从实有的轮回中解脱、获得一个清净实有的涅槃,还是想要从显而无自性的轮回中解脱,利益众生,获得佛果,亦或是为了更大地利益众生,获得普贤王如来双运身的果位,显密所有的戒律在完成不被自相烦恼染污这一点上,是丝毫不悖的。
比如非梵行。概括而言,显宗除了在以大悲心摄持下利益众生的特殊开许之外,都是严格禁止的。其目的是为了令修行人的自相续不被贪欲的烦恼染污。而密宗在以大方便智慧摄持的情况下,是可以行持表面上的非梵行,同时保证行者自相续一尘不染。
具体而言,拿小乘别解脱为例,四他胜罪的计算方法是要具足四支:对境、意乐、加行与究竟。对于密乘行人,如果没有具足真正的境界肯定同样犯戒,这是有严格规定的。但是对于真正获得密宗殊胜境界的人,了知了一切法为心性的自现,则不然。
因为他们以三想来依止业手印,表面上虽然有行淫的形象,但实际上:
①不具足对境支:瑜伽行者断除了对境的自相之想,如依某女子行不净行获得乐受的想法;
②不具足意乐支:因为世间的行淫是有贪爱之心,而瑜伽行者依大乐之想,心中丝毫未生起通过男欢女爱获得乐受之意;
③不具足加行支:瑜伽行者以风脉明点的运行防护之善巧方便摄持;
④不具足究竟支:最终将究竟泄露明点自己感受安乐的贪欲转变为大乐智慧,芝麻许也不漏而持明点。
所以,此行为与世间的行淫完全不同,即使按照显宗戒律来判断,也不算违背根本戒。
在小乘的《毗奈耶经》里也不乏这类的公案:未生怨王对阿罗汉女色迦桑目生贪心,行不净行。因为阿罗汉已断除贪心等烦恼,所以表面上做了不净行,但佛说她因为未生刹那贪心的缘故,并未违犯根本戒。因而只要未生真正的自相贪欲,则与世间的行淫在本质上有天壤之别,不可同日而语。
归纳而言,密宗的成就者,因为相续中没有丝毫世间人的贪欲心,所以如同在梦中行事一样,即使有堕罪的形象,也与遮止自相烦恼、不被烦恼染污这一根本要点毫不相违。
《密藏续》云:“无贪即是贪,贪性无有贪,彼为胜梵行,亦是极大贪。”本来是无生的真如法性,以幻化的方式现前,如同眼前出现的飞花幻影一般,虽然表面上行持了双运或者降伏之事,但实际上于空性中尘许的罪业也没有做过,相续清净无染。
03
总结:善妙的做法
通过对上述几个显著问题的论证分析,我们可以遣除相续中的诸多疑问,也能暂时形成正确的见解。那么落实到行为上,我们应当怎么做才最为善妙呢?下面提供几条具体建议:
1. 不可诽谤
箭矢大师萨绕哈以石浮大海调伏了众婆罗门后,于那烂陀寺出家,他以亲教师的身份,以觉性禁行的行为来度化众生。之后,遇到了一位以做箭为生的女子。通过箭女的直指,阿阇黎豁然开悟,通达了心的本性无有自性,现见了法界实相。从此他携箭女周游。
人们对昔日的这位大比丘再度诽谤,但他一边制箭,一边唱着金刚道歌……国王等五千众生听闻后汗毛悉竖,亲见真谛。无始以来的垢染如尘埃飘落,身体变成持明者,以神变飞向虚空,前往他方清净刹土。
真正的成就者,他的禁行不仅仅是自利,除了获得殊胜的境界、智慧不断增上以外,更能以大方便直接利益众生。因他而证悟大手印的大德成千上万,最后自己也肉身飞往如来刹土。
凡夫人的傲慢心是非常强烈的,很多人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用自己的五根来抉择一切,认为自己不能感觉到的就肯定不正确。
但是,这些器官所能分辨、判断的结论,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充当暂时的权威,在深奥的层次是站不住脚的,它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如同《大乘经庄严论》云:“未见色亦难断定,何况深奥之佛法?故置为妙无罪过。”要知道,除了简单的色法之外,甚至其他补特伽罗的相续,没有神通的我们也是极难揣测。
所以,从今以后,无论自己是否证悟,或是否能理解密宗的境界,都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纵然我现在还不能体会这些境界,但这都是佛亲口所说,也是无数高僧大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证明过的,所以必定有其道理,只是我目前的根基修行欠缺,导致不能领悟,总有一天我会领悟的。”至少作为大乘佛教徒,应该如此观清净心,方能善妙地护持自己的相续。
2. 不作幌子
有些金刚乘的弟子,常常沉溺于酒肉和性之中,甚至有人提出一个非常危险的借口“我们是金刚乘行者,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任何事。” 其实,吃肉只是他们无法控制的老习惯而已,喝酒也一样,放纵自己的欲望,执着随顺自己的习气,连一个小乘的修行人也不达标。
其实可否无有分别地享用酒肉,只要观察一下自己的境界就可以了。如果具备真正密宗禁行境界的话,那么不要说是酒肉,大香小香也应该毫无分别地享用。试问,您能做到吗?如果不能,就不要打着密宗行人的幌子而行非法之事!
更有一些冒充活佛或上师的人,为了名闻利养,到处以不如法的行为招揽弟子。《大圆满心性休息》中云:“如不净堆之上师,所化蛆眷多亦弃,引信士入歧恶道,欲解脱者永莫依。”这种人不仅毁坏了自己的相续,更令其他人对密宗产生了邪见,毁坏了他人的相续。
3. 不可盲目
趋入密宗道的方法是灌顶,很多人对密宗一知半解,就盲目地趋入灌顶的行列,既不考察一下灌顶的上师是否具备灌顶上师的法相,也不去了解灌顶之后应该如何守护密乘戒律。如此,学密便成了一种形式。
首先,这样做能不能得到密宗的利益很难说,另外,接受灌顶后不注重密乘戒律,依然我行我素,即使犯失了密乘戒也浑然不知。虽然世人喜欢用“不知者无过”来为自己开脱,可是因果报应何曾饶过了谁?
所以,有意修学密宗的人,一定要引以为戒,防患于未然,准备充分了再受灌顶不迟。
4. 应时主行
虽然密宗有凡夫难以理解的禁行,但也不是任何密宗行人都能行持,密宗自宗也有许多严格的规定。如果是初学者,还不能依靠密咒的威力或等持将酒转变成甘露,或者没有灭毒能力之前,主要还是需要护持三戒所遮及堕罪,行为上如理如法;只有修行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并得到稳固,方可依靠密宗的誓言物进行密宗内续的共同行为;而如果修持生圆次第获得了暂时成就,方可行持无取无舍的行为。所以密乘行人的行为,需要与自我的境界以及环境等相结合。
《时轮金刚大疏》说:“故初业者莫做瑜珈事,瑜伽行者莫做成就事,获成就者莫做遍知事。”
另外,即使是自相续不被罪业所染的瑜伽士,在大庭广众之中及一般情况下,也必须对于自性罪如理守护,因为末法时代,众生根基福德浅薄,不一定能接受,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利益。为了谨护众生的相续,保护他人的善根,只能如《密集金刚》的教导“外持声闻行,内喜密集意”,以小乘的戒律规范自己的行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