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返回

智诚堪布(生西法师)辅导: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第六课2

智诚堪布 菩提如意宝珠 2017-03-20



(接上文)

想只是影响自己,但有时还交头接耳,口中打开绮语的伏藏门。“绮语”后面还要讲,和正法无关的,通过贪嗔引发的废话,都叫绮语。“伏藏门”指一个保护的大门,把伏藏的门打开之后,里面全都是珍宝、伏藏。绮语的伏藏门打开之后,隐藏在你相续当中所有的绮语,全部都不间断地冒出来,不断地讲。第一,在听法的时候,自己肯定听不了法;第二,和你讲话的人肯定也听不了法;第三,你周围的这些人也受你讲话的影响,他们也会中断。如果受了影响,道友产生一些厌烦心、烦恼,你的过失会加重。

我们在听法过程当中,尽量不要去影响别人:手机突然响了;突然有什么事情,匆匆站起来离开。有的时候,有些道友的心思会散乱,会觉得这个人怎么会这样呢?他的内心会产生烦恼。这一点我们要强调一下:如果别人在听法过程当中,出现一些声音,比如手机响了,我们自己千万不要生烦恼,因为他可能是无意的,忘掉了。我们就不要对他:哎!你这人怎么这样呀?我们如果这样想,就会加重他的过失,没必要。

所以,作为道友来讲,我们应该有种宽容心,他这样做的确是不对的,然而我们不要瞪着他,好像让他知道他是不对的。他肯定也知道自己是不对的,内心当中已经很羞愧了,我们再很多眼光齐刷刷的把头甩过去,瞪着他一个人看,他会觉得更加难受。如果听法道友内心当中产生烦恼,对他的罪业也是一种加深,那是没有必要的。如果出现这个情况,其他的道友要宽容、原谅他,我们内心当中保持一种善念,他的罪业不会增长,这个我们要知道。但是,我们并不是说这是对的,这个行为本身是不对的。我们尽量不要受到这些影响。如果确实有急事,虽然说在听法时不要站起来,的确是拉肚子,那就没什么,应该做的就做,这是迫不得已的。

如果听法的时间太长了,要瞌睡,跪着听也可以。法王如意宝以前在经堂给我们讲,如果你实在是困了,你可以站到最后一排,站起来听也可以。其他的道友也不要过激:你站起来干啥?影响我们听法。为了让法的质量好一点,也是有开许的。但并不是说,你可以随随便便走来走去,你跪着听、站着听,它的前提就是尽量不要影响他人,有的时候会影响,尽量不要影响太多。大家应该也知道,他可能是为了在听法过程当中不瞌睡,不断传承,采取的一种对治,我们是要鼓励的、随喜的。他没有说:我睡就睡吧,睡一会儿挺好的,也很温暖,睡起来也很舒服,在法师讲课的声音——法音的伴奏之下睡觉,那是很美妙的事情,我们不要这样想。如果他站起来或者跪着听,我们就知道:这位道友可能有点疲倦,有点累了,他在对治自己内心当中想睡觉的心,我们要赞叹,还要随喜,我们应该鼓励。

一般来讲,应该有闻法的规律,但是特殊情况特殊处理、特殊对待,他如果的确有急事,迫不得已中间要去方便,这是可以的,没有什么完全不行。有普通标准、有特殊情况,我们要知道。学习正法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知道,别人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尽量理解。但是,自己很随便,那是不行的。如果是打开绮语的伏藏门,一边胡言乱语,一边东张西望,心不在焉,这些都是不应理的。听法也是有过患的听闻,能不能完全得到听法的功德,也不好说。这是应该断除的。

在闻法期间,甚至包括诵经、念咒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来而集中精力恭听。

听法期间最重要的是听闻,随着词句去思维,这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放下诵经、念咒、转经轮,这些都要放下来,都不能做,一心一意地听。以前益西上师也讲了,是不是任何情况下听法的时候,也不能够念咒、打坐?这不一定。如果你修行很高,你觉得一边听法,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影响你对法义的接收和理解,益西上师的意思是,也不是说完全都不能做。但是一般的人,以初学者来讲,如果我们做其他的念咒、转经轮,我们的心思就会散乱。我们对听法本身的心态,也不一定是那么恭敬,他也会觉得:对我来讲,转经轮比听法还要重要。他对听法本身没有恭敬心,能够接受多少法义呢?接收不了多少法义,他也没办法思维,也没办法修行。所以,对初学者来讲,这些不行的。

对一些智慧很高的人,就不一定了。如果是一位证悟者,他就不一定。我们说:虽然你是证悟者,但是前行上要求,你不能用转经轮。其实我们是没办法这样的。首先,他对法的恭敬心早就已经圆满了;第二,他的智慧能力、境界已经很高了,所以,对这些人来讲不一定。但是对我们初学者来讲,如果我们分散注意力,有可能说明我们对法本身没有产生应有的恭敬心,没认识到闻法的重要性,我们才会选择这样去做。

我们在念咒的时候,在转经轮的时候,这会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因为我们现在是在接受法义,并不是我们已经对法义通达到什么程度了,证悟到什么程度了。我们现在对法完全没有证悟、没有通达,我们还在听闻的过程中,就要非常专注,把闻法作为最重要的事情来对待。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一种很恭敬、殷重的心态,我们的法义就可以达到最佳。我们要把所有事情放下来,集中精力恭听的原因就是这样,其它的事情都不要做,一心一意地听闻。

有些道友在听闻的时候,就是盘腿打坐,把眼睛闭着。有的时候的确是:上师讲的时候,我就把眼睛闭着想,上师讲一句我就想一句。上师们在直指心性的时候,他也会要求你,不要看书了,看书没有用,你就好好听着我的声音去思维就行了,那时候他有一种直指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平时大恩上师说:你要看书,看法本,你闭着眼睛,除非你对全论都能够背诵,完全倒背如流你可以不要书,书就在这里面,也可以。如果不是能把颂词背得那么熟悉,还是要看书,一边看着书,一边去想。法本其实也是种收摄我们分别念,让我们分别念不要外散的一种所缘。一方面,一边听一边看,眼睛看法本,意识里面思维,耳朵听讲解,它会有最佳的效果。所以,有法本尽量看法本。

听闻之后应当将所讲的法义牢记在心,并且经常实地修行。

听的时候要专心听,听完之后要把所讲的法义,牢牢地记在自己的心中,还要经常实地修行。如果我们要去实地修行,那必须说:你要修,修什么呢?就是修所听闻到的法义。如果你都没有记住,你怎么修呢?

比如,布施的时候,你必须要发起一种恭敬心,把布施的对象——某乞丐,我今天给他布施五元钱、十元钱,布施的时候有一种应做的行为,应该怎么样去观想。其实,这里有很多观想:第一,我们要发菩提心,菩提心、善心是不能够忘记的。还有,我们要想对方是我的恩人,虽然显现上我在给他钱,他在向我要钱,但是,他是在圆满我的布施,如果没有他,我今天的布施就做不成。

菩萨的思想和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他想:他是我很大的恩人,他在帮助我打破对钱财的执著,圆满我的布施、菩萨的修行,帮助我圆满布施的善法,所以他对我的恩德很大,我要感谢他。还要想:我现在给你布施钱财,以后要给你布施正法。其实有很多观想,而且还要想:通过布施,愿你的种性早日成熟,愿你早日和正法结缘,早日进入到三乘正法当中。有很多需要观想的,如果你没有学,或者你学完之后忘记了,那么你在布施的时候,根本就做不到这么多应理的观修。虽然你做了这个事情,但是它的效果也许不好,也许你觉得这个人太烦了,赶快给他钱,把他打发走算了。如果你是以一种很讨厌的心,只是想要把他打发走的心态,虽然你给了他钱,但是你的功德不会很大的,因为心不清净。如果我布施了钱,相当于我投资一样,以后果报成熟了,我会收回很多倍,这也是种投机的心态,不是说不好,但是这种心态很狭隘,不是那么清净。

你是什么样的心态,布施善行的果也是在这方面成熟。如果你有菩提心的摄持,有感恩的心,你不会高高在上,也不会觉得我是他的恩人,我很了不起,他很穷,我现在有富裕的钱给他,很了不得,就会看不起别人产生傲慢,如果产生傲慢的话,自己虽然给了布施,但是因为傲慢烦恼的缘故,以后自己也会变成乞丐。

这里有很多需要知道的。如果在做善法的时候,不了知、没有把法义牢记在心,那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就没办法用得上。为什么说经常实地修行呢?我们打座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打坐观修的内容必须要牢牢记在心,打坐的时候才去思维、才去安住。如果你忘记了,你怎么能修呢?虽然在打坐,盘着腿坐在垫子上面,但是当你上座的时候,你发现没啥修的,没什么想的,你坐上去干什么?我们坐上去是修法的,你所修的法在哪里?所修的法是没有的。

为什么要产生定解?是你在修行的时候,必须要缘定解反复去观修。如果你的定解没有,有怀疑,到底是这样的吗、还是不是这样?有怀疑的话,你的修行效果也不会好。如果上去之后,脑袋空荡荡的一片,除了世间的贪嗔痴、嫉妒骄傲之外,啥都浮现不出来,那也修不了什么。麦彭仁波切在《定解宝灯论》当中讲:庸俗妄念修何用?我们在打坐、修行的时候,修庸俗的妄念有什么用呢?庸俗妄念是不需要修的,不修它也是每天不间断出来。修庸俗妄念没有用,必须要修法,法是什么?是我们在思维过程当中,它要融入我们心中,然后我去缘这个法义,很坚定不疑地一遍一遍串习它,这才是修行的含义。

实地修行,很多人都想实修,他所修的法是什么?他有没有怀疑,对法有没有产生定解,这都是我们需要做好的准备。如果准备都没有,虽然你在修,但是质量高不了。如果要在短时间当中,达到一个高质量的修行,那么前面的闻思是很重要的。

以前益西上师给我们讲法的时候,经常提到:法王如意宝说,如果一个人很小的时候入佛门,他一直闻思到四十岁,闻思就可以暂时放下,专门去修行了。如果没有这样的标准,修行还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不要想:我现在早就超四十了,已经五十多岁,可以不闻思了。但是,你入佛门的时候五十五岁,现在五十六岁,你觉得就可以修行了,不是这样的。

有个道友和我聊天的时候,他说:法王如意宝说,四十岁之后可以修行了,那我现在已经四十多了,可以不可以修行?我说:你什么时候开始学的?他说:大概是两三年前吧。法王如意宝的意思不是说四十岁就可以,而是说从小七八岁、十几岁的时候开始入佛门,学了四十岁,那时候有了定解。并不是说你上了四十岁年纪了,你可以修行,不是这样的。法王如意宝的标准可能是针对藏地的很小入佛门的这些人。但是不管怎么样,真正闻思圆满的标准应该是四十岁之后,如果前面也非常专心地去闻思,到了四十岁的时候,你的定解很稳固,闻思圆满了,基本上可以少听一点点,主要的时间去修行。

我们可能很多人已经错过了,很多人也不现实。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自己要修的东西,比如前行、入行论、菩提心,这些法义尽量好好学,学好之后才懂:出离心是怎么修的?菩提心怎么修的?空性怎么修的?对我们现在修的很少量的法,我们要搞清楚。虽然我们也没有办法花几年去学《现观庄严论》,再花几年去学《俱舍论》,再花好几年去学中观,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但是对这些法要,我们是可以去理解的,而且可以修的。

慈诚罗珠堪布也是讲了,对于在家居士来讲,有的时候也没有必要听闻太多,有些必须要听的,比如前行四加行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听完之后必须要精通,精通之后要去修行,平常去实践。内心当中产生出离心、菩提心,慢慢就可以修行密法。所以要“经常实地修行。”

正如释迦牟尼佛也曾经亲口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上师为弟子讲经说法,就是教导弟子如何闻法修法、如何弃恶从善、如何身体力行。

这里面讲到了上师和弟子,师徒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样定位。这个方面讲得很清楚。其实,上师和弟子之间,作为上师来讲,主要是给弟子宣讲解脱道,弟子主要是缘上师所讲的法,不断地去闻思修行。真实的师徒关系是这样的。

释迦牟尼佛在经上也是讲:“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我给你们宣讲解脱的方便,什么是解脱方便,怎么样解脱,解脱的状态是什么,怎么样达到解脱,什么是它们的顺缘和违缘,它们的基础是什么、正行是什么。都讲得很清楚。当知解不解脱是依靠你自己的,上师佛陀主要是给我们讲法,最大的慈悲心、最大的事业就是讲法。佛陀出现于世间,虽然也是通过放光,遣除一些疾病;通过神通,让很多人生起信心,但是到最后,还是以正法调伏我们的相续。不管给这些人,讲一句法让他证阿罗汉也好,还是讲很多,让菩萨发菩提心也好,反正让他们成熟的方便都是讲法。

佛陀所有无量无边的事业当中,讲经说法的事业是最重要的。佛陀出现在世间当中,主要是三转法轮。三转法轮把解脱的道讲得很清楚。如果佛陀不讲经说法,没有任何一个人,通过自己的能力能够知道怎么样去修法,佛是怎么回事,菩萨道、成佛的道是怎么回事。没有一个人能搞得清楚,只有佛陀出世之后宣讲了,我们才知道:有成佛这回事,有解脱、解脱的方便这回事。我们就知道:如果佛不出世,整个世间一片黑暗。一片黑暗的意思并不是没有太阳、没有灯光,是没有正法、没有一个人能够通过自力来知道,怎么样探寻去找解脱之道。永远找不到,甚至不知道有解脱、有成佛。佛陀出现世间,就好像黑暗当中突然出现了阳光太阳一样,一下子世间就光明了。佛陀出现世间之后,讲解了成佛之道,怎么样去修行解脱。这在所有的事业当中是最殊胜的。

但是,有些修行者对这个问题不清楚,什么是佛陀最重要的事业?什么是佛陀次要的辅助事业?搞不清楚,就觉得佛陀的神通很厉害,佛陀经常示现神变,佛陀的弟子也经常示现神变,很稀有的。至于佛陀在哪个地方讲了什么经,这只是佛陀讲一个经而已,佛陀讲的法不重要,反正就是文字嘛,书架上摆的东西,什么时候都有的,佛陀的神变很重要的。在拜上师的时候,也是很关注这个师父有没有神通,他能不能给我看一下,我的婚姻状况怎么样,再过两三年哪一年可以发财啊。他觉得如果师父给他说这个,他就觉得很稀有,如果师父给他说:你修出离心、修菩提心。他就觉得到处都在讲,没啥稀奇的。

上师们出世,主要是为了给弟子讲解解脱的方法——讲解正法。至于有时候打个卦,给你看一看,只是辅助的方便。我们不要主次颠倒,佛陀出世,他也显神通,但是佛陀不打卦,佛陀是现量的,不需要打卦。佛陀在世的时候,也是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都是不需要怎么样谦虚的,佛陀全都有。那个时候是不一样的。佛陀经常显示神变,显示究竟的神通,但这都是辅助的,让有些人生信心,让有些人善根成熟,通过这方面作一个辅助的教化。主要的教化,当他对佛陀生起信心之后,佛陀会给他讲法,这才是真正的正行,前面都是加行,后面是正行。正行是听闻法之后,要么就是苏醒种性,要么就获得解脱果位,或者发起菩提心。这才是最重要的。

上师出现在世间也是给我们讲法,让我们知道取舍之道。上师给我们讲解解脱方便,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这些不重要,上师给我们讲的法不重要。以前我们在讲上师功德的时候也讲过,有些人不觉得给自己讲法的上师,他有什么恩德;从来不讲法的上师,好像恩德很重一样。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对的,反正觉得和他因缘好也可以。但是讲解正法是最重要的,因为正法告诉你很多取舍之道、修行的方法,真正解脱的关要都在这里面。

佛陀说:我给你宣讲解脱方便,当知解不解脱,依靠你自己修不修行。能不能够通过正法去串习去实修,这很重要的。解脱与否主要是看你是不是依教奉行。

上师是给弟子讲经说法的,就是教导弟子如何闻法、修法,怎么样听闻正法是最好的,修行正法的方式怎么样,这是恶业要抛弃,这是善法必须要遵从,如何身体力行。作为上师来讲,他最大的教化责任,救度弟子的责任是这样的。

我们也不要想,好像上师现在没有救度我,就发愿:上师以后一定要救度我呀!我现在怎么漂也不要紧,到时候我把头发留长一点,哪一天上师抓住我头发,一下子就把我从轮回当中拔出来了,扔到极乐世界。他觉得这就是个救度。真正的救度是上师给你讲法,让你去修行,在修行的过程当中,有什么问题上师给你解决,你祈祷上师给你加持,帮助你在修法的过程当中,能够产生一种感受、证悟。

最关键的还是自己。上师做一个很重要的助缘,我们并不是完完全全靠自己可以修行的;也不是完完全全修行靠上师,自己啥都不做。这是两方面的事情,上师给你讲法,上师要遣除你的疑惑,你祈祷的时候,他要给你遣除违缘,做帮助做加持,这是上师要做的助缘。我们自己也是要努力地去观修上师所说的事情,上师说这个你需要做,我们就去做;上师说这个法你要听,我们就去听;上师说五加行你要修,我们就去修;上师说要断恶行善,我们就去做。配合上师的教化,上师也加持我们,我们也努力地去回应,慢慢地我们内心当中的杂染、烦恼就逐渐抛弃掉了,内心会有转变。

上师救度我们也是两方面,他要给我们说一个救度的方法,我们要去配合去做,救度的事情是这样发生的,绝对不是单靠自己,也绝对不是单靠上师。这两个都不是,上师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这个。

作为弟子,务必要念念不忘,时时铭记上师传授的所有教言,进而付诸于实践,也就是实地修行。

弟子务必要念念不忘上师的教言,时时铭记上师所传授的所有教言。当然,所有的教言我们完全记住,如果没有得到不忘智、不忘陀罗尼,也是很困难的。但是,主要的教言我们一定要记住,比如,针对有些根基来讲,你不要杀生,这不是什么记不住的事情;如果你实在没办法吃素,你就不要点杀,你不要亲自去杀,这些都是很简单的。有些人在这方面收获是很大的。有的时候你要发菩提心,大恩上师经常给我们讲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利他的重要性,我们记住了,就经常地串习。对于这些重要的教言我们要记住。“所有”的意思,上师讲了一个字,有些人智慧很高深,他也完全可以一个字不漏地记得住,但有些时候,“所有教言”是指对我们修行、当前来讲最重要的教言,这样理解也可以。

“进而付诸实践”,听完之后不忘记,然后就付诸实践。其实,有的时候修行佛法付诸实践,它就是在我们很纠结的时候:如果是这样做,我会损失一些东西,如果不做,佛法方面损失,怎么办呢?在纠结的时候,我们按照上师的教言去实行,抛弃掉自己以前的习惯、轮回当中的一些乐趣,然后按照上师的教言去实行。这方面要付诸实践。有些时候我们实践起来比较容易,有些时候实践不太容易,因为有时候会有些抵触,因果和自己的生活有些抵触,修法和世间法有些抵触。这个时候就看自己的善根、决断力,如果信心很坚定,自己会抛弃世间当中的一些利益,转而追求佛法方面的利益,这些都叫做实地修行。只有实地修行,自己的相续、自己的心才会转变。如果不实地修行,没办法实地转变。

大恩上师在里面也讲了,有的时候上师调化弟子,只是让弟子做一些世间的事情,做饭、挑水等,弟子也觉得依止上师只是做这些事情而已。也许有些特殊的因缘,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成熟弟子的相续,如果上师他有很高深的证悟,很大的慈悲摄受能力,弟子信心很坚固,这也可以成为一种正道。我们并不是说,这绝对不是正道,在某些特殊的师徒之间也会是这样。普通的师徒之间关系都是讲法和听法,在正法方面去实践去实行,这是最普遍的上师调化弟子的方法。

相反,如果将上师所传的法义抛之脑后而没有记在心间,虽然也可能有一点儿闻法的功德,但是对佛法的词义一点一滴也不能领会,由此看来,几乎与末曾闻法没有差别。

相反,如果把上师所讲的法义全部抛之脑后,没有记在自己的心间。当然,记在心间首先要听闻、要思维。虽然你听闻佛法的过程当中,有一些听法功德。当然,你完全没有记住,得到听法的功德还要看你在听法的过程当中,你是不是如理如法的,你的心态、行为是不是完全正确的。这个时候,虽然你什么都没有记住,但是你闻法的所有功德,你是得到了。闻法所得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是非常非常的大,但是,在闻法过程当中,他也没有如理如法地听闻,如果这样,可能连完全的闻法功德都不一定能得到

“但是对佛法的词义一点一滴也不能领会,由此看来,几乎与末曾闻法没有差别。”有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反正听了法就可以了,功德这么大,我就满足于听法。当然,每个众生的根基、意乐不一样的,有些就是没办法深入学习,他就是喜欢听,听完之后他就觉得很高兴。也可以,主要是和佛法结个缘,种一点佛法的种子在我们的相续当中。种子种下去之后,再过若干世之后,或者再过几万年、几个劫之后,可能善根会慢慢苏醒。以前我们学习过一些文章,有个人种莲花,他把莲子抛在池溏当中,好几年之后才发芽、长出莲花。所以,种子抛下去也不是马上就长起来的。我们听法的种子种下去之后,可能要过几世乃至于几个劫之后,善根才会苏醒,在这个时间段当中,可能你还会在旁生道里面打几个滚,或者在饿鬼道当中再走几圈出来,那个时候你善根成熟了也可以。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法适合你也行,反正就是这样的。

如果你觉得:我不这样选择,既然我现在能够听法,我不满足种个善根而已,我一定要精进,一定要得到佛法的最大利益。那就不要满足听闻,必须要下去思维、观修,中间这些不必要的就可以省略掉,直接这一世好好修行,修完之后下一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今生好好修行发愿,下一世早早遇到上师,遇到密法,然后修行解脱也可以。

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想的,但可能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这样想:我们不要再走冤枉路,既然我现在听了法,就应该把所闻的法的功效发挥到极致,怎么样发挥到极致呢?听闻的时候要好好听,听闻之后要好好思维,思维好之后要好好修行,好好去依教奉行。这才是听闻正法和没听闻正法之前有很大很大的差别。

就算是将所闻之法记在心中,但如果与烦恼混在一起,也不能真实步入正法。

这里面也是提醒我们:就算是把所闻的法记在心中了,但是,如果和烦恼混在一起,我们在听法的时候内心有烦恼,思维修行的时候有烦恼,虽然你记住了,但是内心当中烦恼很多,法也没办法让自己步入正道。

这里面都是讲的窍诀,我们在听法的时候,什么才是标准的听法方式?听完法之后应该怎么做?听完法之后,不能够把它抛之脑后,应当去思维,让法融入自己的心中,让它记住。记住之后,我们才方便用,内心当中尽量以贤善的心、清净的心,比如是为了解脱、利他、成佛,像这样一种心态来铭记正法,和正法完全相应。否则你虽然记住了,但是你和烦恼混在一起了,正法也没办法发挥它真正的功效,不能让自己真实的步入正道当中,这是很重要、很关键的。

大恩上师以前给我们讲是这样的,我们现在在学习也是这个感觉,大圆满前行的确能够改变我们很多不好想法的一种窍诀、引导文,有很多窍诀在里面。如果我们真正把前行学好了,我们的发心和行为会很端正很清净,我们在调整烦恼的过程当中,也会非常如理如法。而且里面讲了很多让自己的心调整的方法,都可以在咱们修行佛法的过程当中,一直发挥作用。所以,我们真正要步入正法,必须要发清净的心。

就像无等塔仁波切所说:“若不如法而行持,正法反成恶趣因”。

无等塔仁波切就是我们熟知的冈波巴大师,他是米拉日巴尊者的如日月的两个弟子之一,一个是冈波巴,一个是惹琼巴尊者。冈波巴大师讲,如果不如法而行持正法,正法反而会变为恶趣的因。

我们会不理解,为什么正法会让我们堕恶趣呢?为什么正法会变成恶趣的因呢?关键是没有如法地行持正法。正法本身是甘露,但是,就像碗里面有毒,甘露倒到碗里,它也是变成毒药了,如果我们的相续有烦恼,正法的甘露进入我们的相续,被烦恼的毒所染,那么甘露正法也会变成让我们堕恶趣的一种因缘。所以不如法行持,正法反而会变成恶趣的因,我们在行持的时候,应该非常如理如法的观察、思维,这样正法对我们来讲,从头到尾都会变成一种甘露。

有些时候,为什么佛法会变成毒药呢?佛法本身不会变成毒药的,但是,如果你使用不当,就会变成毒药。比如有些人缘佛法诽谤,成了让他堕落的因缘。佛法对他来讲没有调伏,没让他得到功德、利益,让他堕恶趣了,这不是佛法的过失,而是他自己没有如法行持佛法的过失。我们要恭敬佛法,行持佛法的时候要断除非理作意,否则,虽然我们在不间断地行持,但是我们发心不好,正法反而变成恶趣之因了。

因此,对上师正法的颠倒妄执,对于同行道友冷嘲热讽、不屑一顾、心怀我慢诸,诸如此类的恶分别念,都是恶趣之因,所以务必一概断掉。

因此,对于上师正法颠倒妄执,觉得上师有很大的过患、在讲一些歪门邪道,或者对正法本身产生一些颠倒妄执等等。而对于一起行持佛法同行的道友们,也经常性地看过失,冷嘲热讽,看不起别人、不屑一顾,自己心怀我慢,觉得自己很殊胜,其他的道友都是很差劲的。这方面我们要注意。业障很深重的人对上师、对正法会产生很多邪分别。

我们在学习佛法过程当中,逐渐逐渐通过闻思正法产生很多的清净正见。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清净的正见都是要使用的,尤其讲到依止上师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正确地去看待上师的很多行为,一个好的弟子同时也是个智慧比较高超的弟子,他对于任何上师的显现、道友的显现,他都有一个清净的智慧去观待,能够消化掉。“消化掉”的意思是把它往清净的方面去观想,不会让这些显现的行为对自己的相续产生一个不好的影响。

真正的法器、一个好的弟子,他的智慧比较高,并不是体现在他对经典的理解到底怎么深,怎么透彻,而是他对整个世间、上师、道友的显现,他都有智慧正确对待,让自己不生烦恼,安住在正法的状态当中,这是智慧很高超的表现。他能把学到的东西用在自己的修行上面,保护好自己的相续,让自己的邪分别念不产生。

我们刚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有两种情况。有一种,他刚开始学的时候还是很傲慢的,觉得自己的世间学识很高,对学佛法的人以及法义本身就看不起,觉得自己了不得。还有一种情况,刚刚学法的时候非常谦虚,因为自己啥都不懂,这个法本看不懂,那个也不知道啥意思。但是学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有点资本了,对法义有点理解了,慢慢开始傲慢了,觉得自己了不起,其他的道友不如我。

学习佛法主要是为了调伏傲慢、烦恼。在法王如意宝的很多教言当中也是这样讲的:我们学习佛法主要是要产生清净的智慧,烦恼生起我们要发现,再去对治它。我们不要通过学习佛法,自己产生更多的烦恼,这不必要。

不管怎么说,我们学习佛法,经常要用法义来反观自己。凡夫人没有过失是不可能的,如果有过失,我们就用法反观自己、调伏自己,不要让自己产生烦恼,让自己安住在法义的状态,尽量让自己的心和法本去对照。法本就是印证的一种方便,就像镜子一样。怎么印证呢?到底我的心态,到底我这段时间的修行好还是不好?我就把法本翻开去对照一下,这里面讲的标准做没做到?做到了,就印证了。法本印证了你的境界、你的修行。如果没做好,那也是一种印证,什么地方需要努力的,就去努力。

法义的第一位永远都是调伏自己烦恼的,第二位就是调伏好烦恼之后,调伏他人烦恼。永远不能把法义学完之后,把它作为观察别人过失的一面镜子、窗口。首先是反观自己。有的人对学习佛法的方式很纯熟、很善巧,他当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他第一个念头就是反观自己:我有没有这里面所讲的过失?如果有,怎么办?而不是第一念,别人怎么怎么样,去观别人过失。这些修行者很自然地这样想,这样去做。

当然,每一个人刚开始学都有烦恼,并不是有烦恼你就不能学佛,或者打击他:你都学了三个月了,烦恼还这么粗重。佛陀也不会这样说的。三个月就对烦恼调伏,除非上根利智,遇到像佛一样的善知识,可能一句话就调伏了。但是对现在的修行人,我们自己这样想,只能说明我们自己没有智慧。我们不知道现在的修行者,能够发起一个学佛的心很不容易,能够学习佛法很不容易。一个城市当中这么多人,真正对佛法产生信心的人很少,真正愿意学习而且有因缘学习的也很少。

对这些道友我们应该很珍惜,大家走在一起,因缘是很稀有而且很难得,我们尽量不要让别人退失信心。当然我们做好了,他自己退失信心我们也没办法,尽量不要因为自己的因缘,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过分、语言太过分、烦恼粗重太过分,让别人退信心,这是不太应该的。如果自己的行为、发心很好,别人还是退了,只能说是很惋惜,发愿他尽快地再进入正法当中,这方面我们要做。

每个人学习佛法,都保证他不退,这是做不到的,佛陀在世的时候退失的人也很多。每一个大德都做不到让所有的弟子都不退失。但是,我们千万不要让自己没对相续调伏的缘故,让别人生烦恼、退信心,尽量避免。当然也不能说百分之百能避免,只是尽量。反正我们和所有的修行者一样,一起进步一起学习,相互提携、相互帮助。

学习佛法的过程中,有些像我这样做辅导员,辅导一下法义,解答疑惑,自己知道的这些讲一讲。道友的相互帮助、相互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家有因缘进入到学法的这条路上,应该相互帮助,就像一家的兄弟一样,有什么问题一起解决,有什么好的相互分享,相互帮助相互提携,一起步入解脱之道。

不屑一顾、心怀我慢是不对的,都是属于恶分别念引发的恶习,都是恶趣之因,务必一概断绝。并不是要吓唬谁,这都是业果的自然规律,所以我们要避免行持恶法,应该行持善法。有些人不理解佛法,他觉得佛法当中很多都是恐吓:这个事情堕恶趣,那个事情要堕地狱。这是有些佛弟子过于的不理解法义。它的确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法则,如果你这样做,会有不好的业果。并不是为了大家高兴,你杀生也没有过失。你随便怎么做,只要你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不会有问题。这样说是另外一种不负责任。

的确有过失,它并不是恐吓。佛陀讲做这个事情要堕地狱多少劫,那个事情堕地狱多少年,有的人就觉得:怎么佛法当中到处都是恐吓,让我们心里不欢喜啊,一个优秀的教法应该大家欢欢喜喜。欢欢喜喜就是众生喜欢的东西,一定要符合他的分别念、烦恼,他才会高兴。否则,让他高兴,但不符他分别念的事情,肯定是找不到的。让众生高兴也是需要做的,但是有个原则:客观规律是不能逾越的。做这个事情,有功德就是有功德,有过失就是有过失,要讲清楚,尽量让他去取舍。因此,学习佛法很关键。

今天我们的课就讲到这个地方。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其瓦隆彻巴耶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愿度有海诸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