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入行论》第189课笔录(下) 返回

《入行论》第189课笔录(下)

生西法师 菩提如意宝珠 2016-12-26

《入行论》第189课笔录(下)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暇满难再得,佛世难复值,

惑流不易断,呜呼苦相续!

这个颂词就是讲,暇满的人身难以再获得,佛世难以再值遇,相续当中的烦恼流不容易断除,“呜呼苦相续!”众生处在痛苦的相续当中,很难以解除痛苦的相续。

这个地方的“相续”就是连续不断(连续不断就叫“相续”)。有些道友在学习的时候,可能对有些术语不太熟悉,什么是相续?从字面意思来讲,就是连续不断的意思。相续不断、连续不断,这叫相续。有时我们说“身相续”是什么、“心相续”是什么,比如我们说心相续:愿上师加持入我相续,这时候是说我们的身体是连续不断的,前前生后后,我们的心是连续不断的。所以把身和心连续不断的状态称为身相续或者心相续,或者身心相续。那么“呜呼苦相续”,就是讲到痛苦连续不断会出现的意思。

“暇满难再得”,我们要获得解脱,暇满的人身是一个前提,如果没有获得暇满人身,后边的这些就免谈。所以说获得暇满人身是修持解脱道、从轮回当中获得出离的一个必要因素(必须要具足的一个因素),至于旁生道获得解脱的,这个不是没有,但是非常稀少,一般来讲,只有暇满人身作为一个比较稳固的所依。前边讲菩提心的身所依、心所依,其实都是在暇满人身的基础上去安立的。

这个暇满的人身,现在我们得到了,是不是很容易呢?这个不是很容易,“暇满难再得”。因为要获得暇满的人身,需要很多因缘,一方面必要须要守五戒、十善等,有戒律为基础,才能转为善趣。因为造了恶业,恶业是直接导致恶趣的,善业是直接导致善趣的,所以第一个,必须要通过守戒的方式保证善趣身。保证善趣身还不行,虽然有了善趣身,但不能保证你能够修行佛法等,所以有了善趣的身体之后还要做布施、安忍等修行。持戒是暇满人身的因,然后布施、安忍等是获得暇满人身的缘。像这样有了善趣人身,你必须有受用,你必须要有其他的东西,否则的话你获得了人身但很穷,也没办法有时间修行佛法,每天顾着挣钱养家糊口,哪里有时间去修行佛法呢?像这样必须去做安忍、布施等,作为辅助。然后必须要发愿,“有了这个善根,我要把它定向——我这个善根怎么成熟,我要发愿,愿我后世获得一个能够修持佛法的暇满人身”,有了这个发愿,最后善根才能确定下来,持戒的功德就成熟在善趣的人身,布施、安忍就成熟在修持佛法时的助缘的资粮,然后通过发愿最后就得到暇满人身。

要具足这个条件其实是很难、很难的。“暇满难再得”,一方面是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讲,我们现在获得暇满人身之后,如果没有精进修持,一旦失去,要想再获得这个暇满人身很困难。佛经当中讲,“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一旦失去人身,那是万劫难复。而且人身都难得,何况是暇满人身?首先要获得人身,才能获得暇满人身,但是得到人身而没有暇满的又有多少呢?

整个六道众生来讲,如果从比例来讲,从六道众生来讲,获得人身的只是六分之一而已,单单从这个比例来讲只是六分之一。那么获得暇满的人身占人身中的多少?能够修习佛法的,像这样七十亿人口,据统计佛教徒(只是拿了皈依证的这些)就三亿到四亿。七十亿中只有三到四亿人学佛,学佛当中真正学习佛法的又有多少?所以真正来讲,要获得一个暇满人身真的不容易。要获得一个暇满的人身,我们现在觉得“没什么难的嘛”,但是我们去算一笔帐,看看这个比例,我们就知道,的的确确是非常困难的。更何况前边的六分之一,只是从六道取一分,真正数量来讲哪里有六分之一啊?百分之一、千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真正这个暇满是很难获得的,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没有暇满,我们身边的很多人根本不信佛法,没有任何信仰的也有,不信佛法的也有。这样一种暇满是“难再得”,如果你不得暇满人身,没有暇满人身,你怎么去修佛法?不修佛法,你怎么去遣除迷乱呢?这个科判之所以说“此相违难除”,因为暇满人身难以得到,那要遣除迷乱,简直太困难了。

那么“暇满难再得”,“佛世难复值”,暇满和佛世基本上可以说是并行的。要获得暇满的人身肯定是在佛出世的时候,有佛出世、有佛讲法、正法住世,像这样自圆满、他圆满,这样观察下来“佛世难复值。”真正我们要遇到佛在世、佛法住世的时间,很少很少。《大圆满前行》当中给我们提供了这些数据,暗劫和明劫交替出现,但是暗劫的时间非常多、非常长,明劫的时间非常少。这是“佛世难复值”。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或佛法难遇),信心难生,证悟难起。

大恩上师在经典当中讲,难得人身、难遇佛法、难生信心、难得证悟,其实这个方面一个比一个难。第一个,人身难得,人身是很难得的;得到人身之后,佛法是很难值遇的;值遇佛法之后,信心是很难生的;信心生起来了,证悟是很困难的。这个地方讲得很清楚,证悟才能遣除迷乱。暇满难以得到,佛世难以值遇,凭什么说我们可以很轻易地遣除迷乱?这个是很困难的,所以说“佛世难复值”。

然后“惑流不易断”,“惑”就是烦恼的意思,烦恼流就是说我们相续不断地产生烦恼,很难断除。世间上不要说断烦恼了,假如世间当中一个人,不小心沾上了毒瘾,不小心吸烟成瘾,他有烟瘾、有酒瘾,我们说要戒烟、戒酒、戒毒品,很多人虽然知道吸烟不好、吸毒不好,但就是断不掉。短时间当中(只是今生当中)染上的这些习气都很难以断除,何况无始以来我们的烦恼——我们的贪心、嗔恨、嫉妒、愚痴,我们要把它轻易地断掉,那是很困难的。

所以在很多修心的教法当中讲,调服烦恼就像卷纸一样,我们把这个纸卷起来,卷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用手把它抹平了,抹平之后,我们看平了,一放手之后,它又卷回去了。还有些地方讲就像狗尾巴,狗的尾巴习惯性地往上翘,然后我们把狗尾巴拉平了,看上去是平的,但是一放手它又卷回去了。这个烦恼就是这样的,我们在对治的时候,每天都在精进对治,好像这个烦恼有一点点平复,稍微一放松,马上就反弹。

经常对治的人,这个惑流都不易断,何况说从来不对治的人,这个烦恼怎么可能断除呢?世间上的人怎么不可能成为菩萨修悲心的对象啊?他根本就没有修持断烦恼之道,精进修的人都不易断,何况说根本不断烦恼、根本没有把贪心嗔心当成烦恼过患的人,他怎么可能断除呢?“惑流不易断”!这个时候“此相违难除”就是很好的体现,所以“呜呼苦相续”!所以说“呜呼哀哉”了。寂天菩萨通过悲心引发痛苦相续,通过这种方式有些众生非常的苦,身体也苦,心也苦,没办法从这种状态当中出离,所以说缘众生产生强烈的悲心。

下边我们看第三(其实第三应该是第一堂课),但是时间差不多到了,我们第一堂课先休息一下,第二堂课我们再讲前堂课的最后一个颂词。休息十分钟之后我们再讲下边的颂词、下面的科判。

壬三、颠倒执苦为乐:

前面提到“辛三(三有共同过患)”科判下的“壬一、与解脱相违”、“壬二、此相违难除,这两个科判已经讲完了。

第三个科判是“颠倒执苦为乐”,其实众生是一种愚痴、颠倒的自性,把痛苦执著为快乐,所以不愿意出离(他就觉得没必要出离等等)。假如说像地狱众生一样,他从头至尾都是那么明显地痛苦,他绝对一刹那都不想在地狱当中呆,很强的出离的意乐就会出现。虽然地狱众生有很强的出离意乐,但是因为业力的缘故,他没有自由,没办法真正从地狱当中解脱出来。现在这些众生虽然有自由,可以修持解脱的法,但是没办法修持的主要原因就是颠倒(他有四颠倒),他因为颠倒的缘故就执苦为乐。执苦为乐是四颠倒——常、乐、我、净中的一种。常、乐、我、净就是说:本来无常的执为常,本来是苦的执为乐,本来无我执为有我,本来是不净的执为清净。因为有了这种颠倒的缘故,众生就没办法修持正道。此处生起大悲心主要是通过四颠倒中的执苦为乐。下面我们看颂词的含义。

轮回虽极苦,痴故不自觉,

众生溺苦流,呜呼堪悲愍!

“轮回虽极苦”,整个轮回虽然是极度痛苦的自性,但是众生因为愚痴的缘故没办法了知,“众生溺苦流”,整个众生就沉溺在痛苦的瀑流当中,“呜呼堪悲愍!”真是一个值得悲愍的对境啊!菩萨看到众生的情况,不由自主地产生悲心,不由自主地在文字当中、在自己口中说出“呜呼!众生真是痛苦!”的这种感叹。

“轮回虽极苦”,我们要看,整个轮回就是一个痛苦的自性。在《大圆满前行》当中,轮回痛苦讲到差不多要结束的时候,讲到了很多佛陀经典的教证、弥勒菩萨论典的教证,整个轮回就像罗刹洲一样、就像不净室一样、就像针尖一样,没有丝毫安乐的地方,但是众生愚痴的缘故,没办法发觉。在《广论》当中也提到一个比喻,大恩上师也经常引用,就好像一个森林已经四面着火了,但很多愚痴的猴子还在里面玩耍,还不知道逃跑,其他人看到觉得非常悲哀:它们的生命基本上已经到了尽头,但还是自顾自的玩耍,没有想到解决之道。同样,整个轮回也是极端痛苦的自性,但愚痴众生就没有发现,觉得这里面还有好耍的东西,还有好耍的自性,所以经常耽著,在这个轮回当中不愿意出离。这本身就是一种很痛苦的或值得悲愍的对境。

当然平时众生并不是一点都不觉得苦,前面提到如果像地狱一样纯粹的痛苦(纯粹的苦苦),像这样众生都能认识:“这个人间太苦了,的的确确没有一点耽著、贪恋的地方,一定要马上从世间当中出离。”但是它有一点麻醉的成分在里面,苦苦是一部分,还有其他一部分是安乐的,众生认为:“生而为人,是可以寻找到快乐的,容易寻找到安乐。”如果他贪欲的东西得到了,比如儿童得到了玩具,上学的时候学生得到了小红花,成人学习告一段落考上了大学或找到一个好工作,找了一个好的对象,有一个好的家庭,有一个不错的职业,然后有一些好的房子、比较好的享受,银行里面有很多好的存款,像这样他就觉得:“虽然也有苦,但是还有很多可以追求的,还是有很多安乐的地方。”他因为有苦乐夹杂的缘故,他就觉得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抛弃痛苦,可以获得安乐,所以说他就没有觉得人间乃至整个世间是必须要出离的自性,他觉得还是有希望、有奔头的,因此他就产生不了出离心。

佛陀讲一切轮回犹如罗刹洲一样,一切轮回犹如不净粪没有香气一样,一切轮回都是痛苦的自性,众生自己的感觉觉得他有快乐,而佛在经典当中讲没有快乐,有的时候有人觉得:“是不是佛陀在经典当中或佛教太过于消极、极端,所以把很多的快乐都抹杀了,而让我们处在很悲伤、很悲戚的状态当中?一定要营造一种很悲伤的气氛,让众生去解脱,去归投、依靠佛陀,皈依佛法,是不是有这样的考虑,才宣讲一切都是非常痛苦的自性呢?”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因为佛陀在讲苦的时候不是单单讲苦苦。众生认为的苦只是耽著在苦苦当中,为什么说“虽极苦”——整个轮回都是苦的自性?佛陀讲苦谛的时候,其实是以三大根本苦(苦苦、变苦、行苦)来做宣讲的。

平时众生感觉到的找不到工作的苦、失去亲人的苦、失恋的痛苦、丢钱包的痛苦,这些苦都是三种苦当中的一部分——苦苦,这部分的苦众生比较容易强烈地感受得到,这部分他是愿意出离的,他看到了这个苦,他愿意出离,他就觉得:“出离了苦苦之后,那种安乐快乐、不苦不乐的状态,还可以,还不错的。”所以就向那个目标去进发。但是佛陀的智慧更深邃,远远超过众生短暂的目光和狭隘的心胸,佛陀的智慧观照到了快乐表面上看起来是个乐受,但它会变坏的,变坏本身就是一种苦,众生没办法操控这种快乐,也没办法把这种快乐牢牢抓在在自己手中不放,没办法永远拥有它,所以说众生拥有的快乐其实就是一种变坏的痛苦。益西上师以前在讲《四法印》的时候,也是以美国歌星杰克逊(他的一生就是坏苦的自性)作为例子,进行了抉择、宣讲。众生所有的快乐也是苦的自性,但这种苦的自性是一种坏苦,快乐叫苦。有时候我们说:“既然是快乐的,为什么叫苦呢?”其实并不是说快乐本身是苦苦,而是说快乐本身会变坏,变坏本身是苦,所以叫变苦或者坏苦。原因就是这样的。还有一种是不苦不乐的行苦,它是苦的因。

佛的智慧看得很深,所以把所有的苦的自性全部包括进来了,而众生的眼光比较肤浅,只是看到了苦苦,他看不到坏苦和行苦,所以说这个叫做“痴”,当然并不是说众生看不到苦苦,这个叫痴。所有的众生如果知道地狱的话,都不想堕地狱、饿鬼、旁生,但他认为人间、天界当中有快乐,这就是一种愚痴。为什么是愚痴呢?因为他没有看到变坏的这个——苦乐是苦的自性,他只是看到了表面的快乐,而不知道这个快乐会变坏,变坏本身是种痛苦,他对这个就不了知。行苦就是说一切的五蕴存在或者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所有痛苦的因,这也不知道。所以说这个叫“愚痴”。所以说“痴故不自觉。”

如果我们了知了这个情况之后,我们就知道为什么佛陀说一切轮回是痛苦的自性,为什么“虽极苦”?因为在轮回当中,不管怎么样,比如被一条大河冲走了,不管沉在水底、在水底和水面之间或浮在水面上,其实都是被河流冲走的命运,都是痛苦的自性。像这样整个轮回也是这样的,不管是转生天界、阿修罗、人道,还是转生三恶趣,都离不开痛苦,要不然是苦苦的自性,要不然是变苦的自性,要不然是行苦的自性。我们如果以这种大眼光来观察整个六道轮回,以三苦的自性来看轮回的话,的确在这个轮回当中没有离开过苦,得到快乐了,又失去,然后又失去,失去之后,要不然是行苦,要不然是坏苦。虽然可能有些众生连续几世都是获得快乐的自性,但是这个连续几世和整个轮回来比的时候,仍然是非常少的一部分。总而言之,众生更多是处于苦苦的状态,有些时候是行苦的状态,还有处于变苦的状态,反正不管怎么样,都是苦的自性。

智慧越深的人看这个苦,就体会得越深;愚痴心越重的人看这个苦,就不觉得什么苦,有时甚至执苦为乐了。就好像在讲热地狱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地狱把众生放在烧沸腾的铁汁、铜汁锅里面煮,众生在沸腾的锅里面沉下去,又浮起来,特别痛苦,这时狱卒用铁钩把这个众生勾住,勾住之后用铁锤砸他的脑袋,一下子把他砸晕了,这个时候其实是非常、非常苦的——被沸腾的铁汁、铜汁煎熬,又被大铁锤砸,这时其实是极端痛苦,但因为这时他稍微昏迷了,昏迷之后,他觉得这是一种快乐,“痴故不自觉”。

其实众生就是这种极端的状态,把这种极端的痛苦反而颠倒认为是一种快乐,好像是这种(快乐的)感受一样,其实在其他的旁观者来看,这是非常难以忍受的痛苦。或者我们在观修轮回痛苦的时候,觉得“这个痛苦简直是太严重了,没办法忍受。”众生其实就处在这样的状态,如果愚痴心很重,他就不把这种痛苦当成痛苦,他就把痛苦当成安乐;越清醒、越理智的人越容易发现,其实这些都是痛苦的自性。在一些史书当中也讲到,入朝为官看起来是很风光的,但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宫廷当中的一些政治斗争还是非常激烈的,一不小心就得罪谁了——得罪了皇上、大臣、妃子、太监等等,被削官了、发配、斩首、乃至诛灭九族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在很多世外高人看起来这个是很苦、很恐怖的自性,但是很多人以这个为乐,所以说“痴故不自觉”。

在佛陀具有智慧的眼中,一观察整个轮回的时候:快乐是变苦的自性,舍受(不苦不乐)是行苦的自性,真正的头痛脑热这些就属于苦苦的自性,像这样整个轮回都是非常痛苦的,但是众生愚痴的缘故,“不自觉”。

我们现在觉得可以奋发、奋斗,通过奋斗可以过上好生活、得到大房子等等。其实在修行者或在佛的智慧看起来,这其实还是一种痛苦,即便得到了这些财产,他难道就没有痛苦吗?得到了财产也是痛苦,哪怕是没变坏的时候(变坏当然就已经没有了,变坏本身是痛苦),有些时候他拥有的时候其实也还是离不开痛苦的自性。

有些人有钱的时候买很大的房子,买的时候就觉得这个房子很大怎么怎么样,买完之后到冬天的时候,如果要烧暖气,按照平方算钱,这个其实也是钱;有时候收物业费,家里的面积很大,收的钱也很多;买了汽车之后,停车费、买车位,其实也全都是钱。虽然房子很大,但自己要打扫,这也是很麻烦的,如果去请其他的人打扫,也需要钱。所以有些时候看起来是快乐的,但其实也没有离开痛苦的。当然它整个变坏的自性,从这个角度来讲,也是痛苦的自性。

所以有些时候虽然得到了一些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认为已经拥有了快乐,但是得到之后发现新的问题、新的麻烦又来了。以前没有大房子的时候,虽然也有“没有房子的痛苦”,但没有“拥有房子之后引发的那些痛苦”。当你是老百姓的时候,虽然没有钱,这也很痛苦,但当你成了一个亿万富翁之后,老百姓没有的痛苦亿万富翁就有了,比如担心被绑架,所以要担心自己的出门,出门时保镖、汽车、防弹、秘密安排自己的日程,逛商店这些都不敢去。有些明星也是一样的,不想出名之前非常想出名,想尽各种方法出名,出名之后又觉得很麻烦,到处都是记者、追星族,所以出门之后穿高领的衣服、戴大墨镜、戴口罩、戴帽子,把自己完完全全地遮起来,不让别人看到,所以说没有出名之前很想出名,出名之后又好像想过正常人的生活,这也是一些矛盾,众生愚痴的缘故,没办法发现。虽然有些时候众生知道是这样,但可能被这些成功的光环、财富的光环照耀得睁不开眼睛,看不清楚实相了,就觉得:“这个应该去争取,争取之后一定会快乐的,你看这么多人关注、追捧,这么多的掌声、鲜花,一定是好生活。”当你真正走到这一步的时候,觉得高处不胜寒,有很多痛苦接连不断地产生。当你是老百姓的时候,没有这些痛苦,当上了高位时,就有了另外一种痛苦。

竞争总统也是一样的。当你还是一个老百姓的时候,你就是一个老百姓,没有总统的这些名声。当通过竞争(竞争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历程),你真正当了总统之后,也发现总统的事情还是很多的,有时出现突发事件,有时出现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有时需要你抉择,这个时候其实是非常痛苦的。有些报道说,好几任的美国总统在入主白宫之前都是黑发,四年一届,一届过后头发都变白了。其实这个方面也不是偶然的,其实很操心、很操心,像这样虽然也很苦,但是他觉得这个很好,或者说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或者说是怎么样,反正值得自己做。但是真正来讲,它(当总统)也是个痛苦的自性,“痴故不自觉”。

其实佛陀的智慧告诉我们,众生之所以认为轮回当中有值得追求的,其实还是一种比较深层次的愚痴。我们划一个层次,最愚痴的人把最严重的痛苦当成快乐,就像前面讲到的地狱当中的众生被沸水煮、被铁锤砸脑袋,他觉得这种最严重的痛苦是一种安乐。然后再往上走的时候也是一样,当他业障轻一点、愚痴轻一点的时候,他就会认为那个并不是一种快乐的自性,所以他安住那种状态的时候,他不会把严重的痛苦当成快乐。然后再往上走的时候,他到了天人的状态,再看人间,就觉得人间的生活不是一个快乐的自性。到了佛陀的时候,他已经彻底出离三苦的时候,他就知道,不管是地狱、人间、天人、无色界的众生,反正都没有离开痛苦的自性。他们为什么不了知呢?大大小小、轻轻重重的愚痴。愚痴越重,他越能够执苦为乐,愚痴越轻,他越能够发现痛苦的自性。佛、圣者已经完全解脱了愚痴,所以他才能看清楚整个轮回是痛苦的自性,所以帮助我们来了知、来觉醒。

“众生溺苦流”,众生沉溺在痛苦的河流当中,头出头没的,没办法解脱,“呜呼堪悲愍”!所以寂天菩萨就说:“呜呼,真是非常作为悲悯的对象!”对这样严重地执苦为乐的众生,一定是发起大悲心想要救度的。

更多文章:↓↓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1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2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3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4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4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5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6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6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6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7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8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8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8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9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9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09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9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9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4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8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9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29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1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1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3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3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3课-03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4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5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5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6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6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7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7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3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4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2课-01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2课-02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5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6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7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8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9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0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5-11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1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2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3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4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3课(上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3课(下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5课(上)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5课(下)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6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1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2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3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4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5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6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7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8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79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0课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1课(上)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81课(下)

《入行论》第182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2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3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3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4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4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5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5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6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6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7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7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8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8课笔录(下)

《入行论》第189课笔录(上)

《入行论》第189课笔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