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 收藏!《六祖坛经》释义 返回

收藏!《六祖坛经》释义

慈诚罗珠堪布平台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2022-02-27




《六祖坛经》释义 1  智慧品 1 


修行中的四个阶段性目标

开悟就是我们真正地了解了自己的本性

我们也可以在下一世获得像惠能大师一样的根基么?

修行才能够感觉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修行切莫堕入无记空

若空心坐,即落无记空。

这虚拟的世界是谁设计出来的?

一切现象都是上师的现象

禅宗真正要传东西在文字的背后

修行静坐时,需要注意什么才可以避免空心坐?

如何辨别自己是落在了无记空还是证悟了空性?


《六祖坛经》释义 2  智慧品 2 


听闻《坛经》依旧没证悟,那该怎么做?

想证悟的人一定要知道这些知识

什么是般若?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般若无形相

有智慧就可以到达彼岸

悟了,此岸就是彼岸

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禅定和智慧是一体的

依止上师是我们学佛的第一个缘起

何为真正的坐禅


《六祖坛经》释义 3  智慧品 3 


所有智慧都是来自于我们心的本性

若无尘劳,智慧常在

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

这样的无念、无忆、无著与解脱无关

莫起诳妄,即自是真如性

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成佛道

什么是持明?

什么是母光明和子光明?

小根机之人与有大智慧的人的差别来源于哪里?

小根机如何变成大根机的人

如何理解超越了存在也超越了不存在?


《六祖坛经》释义 4  智慧品 4 


既然所有人的般若都是一样,那为什么每个人的根基都不同?

一切众生究竟成佛

真正的自由

内心的问题解决了,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证悟的因缘具备了,果一定产生

佛法为什么有八万四千种法门?

八万四千法门的真正精华必须在自身心中去寻找

学佛道路上最重要的因缘

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

你如果一天产生了一百个念头,那你就是遇到了一百尊法身佛。

禅宗的大彻大悟与密宗证悟大圆满,有何区别呢?


《六祖坛经》释义 5  智慧品 5 


用念头最深处的智慧来证悟自己心的本性

学佛的目的是证悟

我们证悟的时候,证悟了什么?

证悟是什么样子?

一分证悟就是一分智慧,多一分智慧就少一分烦恼,少一分烦恼就多一分的解脱

证悟会带走烦恼,但不会带走快乐,反而会带来更高层次的快乐

小心这“六贼”,它们会夺走我们解脱的财物

重点!莫把什么都不想,心很平静当做禅定

解脱的误区,看看自己有没有进入

想学习《六祖坛经》?你需要满足这些条件

学完《坛经》智慧品还没证悟?那快去做这件事吧!


《六祖坛经》释义 6  定慧品 1 


在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定和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证悟后,定慧一体

证悟的境界当中,定和慧是分不开的

禅修是用来自己证悟、自己修行的,并不是拿来让大家辩论的

你觉得自己是佛弟子?但惠能大师可能觉得你不是

如果心里没有念头是一行三昧,那树木花草岂不也是在一行三昧?

禅修时只是不起妄念而没有证悟,如何突破这种僵局?

禅修一定要突破寂止的层面,一定要进入智慧的层面

感觉自己证悟了空性?那就用这个方法来观察自己

外在的净土和内在的净土有什么区别


《六祖坛经》释义 7  定慧品 2 


没有智慧的禅定有多大意义?

观心!观心!观心的什么呢?

寂止和胜观是什么关系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念佛者是谁?

证悟后,有念头不能说有过失,没有念头也不会更好。

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

证悟的人没有仇人

最顶层的证悟

如何将负面情绪变成修行的助益

如何辨别自己的根机?人的根机在一世当中能改变吗?


《六祖坛经》释义 8  定慧品 3 


你真的能做到没有执著么?

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

如果认为断绝念头是证悟,这就是断见

《坛经》中同样的词句,有不同的含义

修行的人不要太随意,一定要谨慎一点,一定要用心

世人离见,不起于念无有念

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

修行必须要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

负面情绪的本质亦是真如

执著限制了我们的“自由”

带孩子参加灌顶合适么?


《六祖坛经》释义 9  坐禅品 1 


《坛经》当中的具体修法

没有证悟的人的意识当中不可能有空性的智慧

禅修的时候不要“贴标签”

看心,就是要看它的本质

慧能大师可以言下大悟,但我们如何才能看到心的本质?

赤裸的觉知

禅修时,你是不是也起了这样的妄念?

执著于文字,永远都没有办法知道心的本性

能让自己辨别修行是否正确的三句话

证悟之后还会退转吗?

即生成佛的成佛和释迦牟尼佛一样么?


《六祖坛经》释义 10  坐禅品 2 


对实修者很重要的三个要点

证悟空性的障碍

无碍的感觉

三种不起念,哪一种是修行人最需要的?

何名为禅定?

何谓自净自定!

修行需要精进与耐心

离相不是逃避,而是面对

只有平静的心才能看到心的本质么?

佛不度众生,众生自己度自己

证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量,才能够保证在法性中阴获得解脱?


《六祖坛经》释义 11  要点汇集 


两个中观

开悟时到底悟了什么?

衡量自己是否证悟的最基本标准

何谓“觉体圆明”?

证悟不是修行的终点

佛陀为什么先讲了般若,后讲了佛性?

真正的幸福都是来自于慈悲和利他

为什么安住在证悟的境界当中,才是最好的忏悔?

学佛,也需要和光同尘

即使证悟境界再高,也要与时代和社会接轨

乃至成佛之间,切莫放弃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