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讲堂 >> 繁华终要落尽 岁月还是“静”好 返回

繁华终要落尽 岁月还是“静”好




引言


一位老教授问自己的一个学生:“你心中最美好的事物是什么?”学生想了很久,列出一张清单:健康、才能、金钱、爱情、事业、权利、名誉。教授扫了一眼,说:“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没有它,即使得到了上述种种,也只会带来痛苦。”随后用笔把学生清单上的事物一笔勾销,在纸上写下了:心灵的宁静。


——上师仁波切2013-7-5微博



痛苦,

因为追求了错误的东西


放眼整个世界,世人终日奔波忙碌,不外乎是为了名利。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镇江金山寺,他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千帆竞驶,便问寺中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多少年了?”“二十多年了。”“你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的船只有多少?”老和尚说:“只有两只,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乾隆皇帝听后连声称赞:“妙、妙!”

——《佛子行讲记》




的确如此,现在人竞相追逐物质财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以前的奢侈品比如汽车,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以前的青砖绿瓦也逐渐被高楼大厦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是从“书信传情”跨越到了“5G”时代。如果让一个30年前的人来到当今社会,他一定会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扪心自问:在这高速发展的社会背后,我们幸福吗?


同样没有预料到的,现在人类的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也是前所未有地猖獗。艾滋病、癌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各种病症,在之前的任何历史阶段中,都没有今天这么普遍且繁多。如此之多的生理和心理疾病,来源于何处呢?我们应对此详加观察。按理来讲,现代人已拥有了比古人丰富得多的物质生活,应该越来越健康和快乐,但人们脸上的微笑却在逐年递减,很可能再过二十年,我们都不会笑了。


——《佛教对进化论与造物论的看法/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演讲》


幸福其实来源于自己的内心,与身外之物并无太大关系。这点可以从古人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以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中展现,也可从发达国家近300年的发展历史得到验证。

 

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00年的40年中,收入翻了三番,但离婚率翻了两番,青少年自杀率增长了三倍,犯罪率增长了四倍,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增长了五倍,抑郁症患者增长了十倍。

 

英国的抑郁症患者现在已接近20%。

 

世界最富足的几个北欧国家,自杀率也居全世界最高,应有尽有的富裕生活并没有挽留住宝贵的生命。

 

万法本闲,唯人自闹!车水马龙、推杯换盏的繁华背后终是无尽烦恼,而心灵宁静却会给人带来难得的幸福。

 



宁静、知足之人,必会坦然面对一切,于云淡风轻中感受生活之美。西方医学专家曾指出:人类76%的疾病是由不良情绪造成的!中医更是讲:心乱百病生,心静万病息!宁静能大幅度降低因愤怒、忧虑、怨恨等负面情绪引起的诸多病痛,《黄帝内经》中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内心宁静、处事不惊者,必气定神敛,身体健康有活力,这点从经常禅修的高僧大德基本长寿就可以看出来。心静还可以形成异乎寻常的专注力,迸发出创作灵感,许多传世经典都是在夜深人静时完成的。


诸葛亮去世时留给儿子一句教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只有淡泊、清净的生活才会产生远大的志向,如果没有内心的宁静,不会实现远大的目标。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不论是科学家还是佛教修行人,如果没有看淡名、权、利,很难有所作为,即使有一些成就,最终也不一定快乐;很多科学家都是在宁静的状态下获得灵感,从而在研究上有所突破,因此,内心宁静有助于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


——《喧嚣中的宁静之道——中国科技大学演讲》















幸福,来自于内心的平静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汽车、楼房已不再是梦寐难求的幸福标志,而心灵的安宁和平静,已逐渐成了现代都市人的最大奢侈品。如何让这颗狂乱不止、疲惫不堪的心恬淡宁静、无有希忧呢?上师仁波切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演讲《喧嚣中的宁静之道》中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


哲学家罗素曾在1920年来中国讲学写了一本《中国问题》,书中介绍了不同的文化及信仰,其中他特别推崇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是世界的希望。


但遗憾的是,现在许多年轻人抛弃了传统的孝顺、仁义、忠厚、诚实等信念,一味地追求物质享受。


他们把电影明星、摇滚歌手当成偶像,平日里追求的也是各种名牌,除此之外,心中没有信仰,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每天都被各种广告所诱惑。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不少杂志、电影、电视、广告都在宣传物质至上和享乐主义,这样下去,我们的将来会更加浮躁,很难保持内心的安定和宁静,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在传统文化当中寻找内心的宁静。


 在佛教的见解和修行中找寻:


除了传统文化,佛教的见解和修行也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内心宁静!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院士曾在一篇文章中讲: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佛学大师早已等候多时。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有些惊讶,因为这并不是出家人,而是一位科学家同时又是科技大学校长对佛教的赞叹。此外,鲁迅先生也曾说过:“释迦牟尼佛真是大哲!”


我认为科学发展与内心宁静都很重要。如果只强调科学发展,忽视内心的宁静,恐怕生活质量不会很好。很多科学家都为科学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在面对内心痛苦、家庭和合等问题时却束手无策。


罗素曾在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而且在数学、哲学领域都对人类社会有很大的贡献。他曾说:“没有知识的爱与没有爱的知识,都不可能产生高尚的生活。”我很认同他的观点,科学家应该思考科学和传统文化、宗教的关系。




 从每天关一会儿手机做起:


现在的年轻人,不论是吃饭、走路还是上厕所,都一直在刷屏,甚至睡觉时也拿着手机。有太多信息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让心得不到休息,慢慢麻木,并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生活在一个进步的时代,虽然衣食无忧,但缺少一份宁静,大家都觉得很累,若能守住内心的宁静,它会为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利益,所以,我建议大家每天都关一会儿手机,养养身心。



结 语


 世人多重金   我爱刹那静

 金多乱人心   静见真如性


——唐·庞蕴居士


黎明,从不喜欢热闹,总待大地归于平静、万物处于沉寂,才慢慢展露出它的真容,而我们内心的自性光明,又何尝不是如此?静,离心更近,岁月,还是“静”好!




 - END -


注:文中美国犯罪率、自杀率等数据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友情提醒

回复"1":招聘发心人员

回复"2":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略传

回复"3":门措上师略传

回复"4":堪布简介

回复"5":智悲讲堂闻法房间

回复"6":本周课程安排

回复"7":《放生仪轨甘露妙药》

回复"8":《转经轮的功德》

回复"9":《助念往生仪轨》

回复"0000":综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