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看教育
仁波切曾说:
他没有别的伏藏法,
大学演讲系列就是他的伏藏法。
藏传佛教心灵教育中的
四条通则
藏传佛教心灵教育中的四条主要通则:贤善人格、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
1、贤善人格
人格贤善很重要。不论你在校学习也好,今后工作也罢,如果做人很差,即使有再好的学问、再大的能力,可能也派不上用场。
2、出离心
是想脱离轮回、获得解脱之心。低一点来说,就是对财物、亲人等不过分贪执。无止境的贪婪只会带来痛苦。
3、菩提心
就是为令天下一切有情获得究竟圆满正等觉佛果,而发愿修行、成佛之心。用世间的话讲,也就是无私奉献。
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最珍贵,我会说:利他心最珍贵。
4、无二慧
《心经》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其中表达的就是无二慧,或者叫无我智慧。
获得无二慧有两条途径:一是在潜心闻思、研究之后,一心修行;二是在正确指导下参禅或修持窍诀。
莲师是心灵教育的导师
以上心灵教育的通则,来自藏传佛教的最初导师——莲花生大士,莲师代表包容和自在。
莲师的心灵教育或说心灵疗法,在国际上备受关注。这些心灵探索上的贡献,并非出自一个普通人,而是真正的佛陀。
莲师初来藏地时,一路降伏众多鬼神,让他们护持佛法,之后建立起显密圆融的藏传佛教。对于这样一位教主,如果你以理性方式研究他的思想,可以开启智慧;如果你以信心来祈祷,则能遣除障碍,获得快乐。
暂时的快乐并不长久,当你既年轻又有才华时,你觉得快乐,但等你老了、面对死亡时,就不快乐了。因此,真正的快乐源于内在的修证。
舒展你的心灵
怎么才能知足?最好的方法就是教育——心灵教育。
心灵教育可以让我们的心态变得温和、调柔,甚至时常处于一种开心的状态。
佛教认为,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对自我太执著了,而要化解这种执著,就要学习慈悲的观念,了解因果的道理,进而以前世后世的格局认识生命的真相,这样慢慢地,你的心灵就被舒展开了。
没什么想不开的,也没什么可抱怨的。把心态放开,多一些包容,也不至于那么想不开。
当然,逆境来了,谁都不好调整,所以提前有个准备是明智的。
怎么准备呢?我们可以这样观察和思考:
1、如果你喜欢攀比,我建议你不要往上比。往上比——别人有房,你要有车;别人有奔驰,你要有宝马……这么比,你总有比不上的,总会痛苦。要经常和那些不如自己的人比。很多同学看过《1942》,看了以后,都觉得现在太幸福了,把自己扔进那样的场景里,可能连活的力气都没有。
2、如果你只在意眼前,我建议你看得远一点,不仅是物质层面,还有精神:要懂因果道理,要为心灵在这一世乃至来世的成长作些思考。
3、如果你只顾自己,我建议你多关爱他人。你可以学学儒家文化,孝顺父母,约束自己,学着与别人相处。你也可以学学基督教思想,以博爱胸怀为人类着想。我觉得,西方好多思想家及诺贝尔奖得主的影响力,就与这种信仰有关。毕竟,站得高才看得远。
当然,更广大的爱在佛教。在这里,你将被引导关爱包括动物在内的一切生命,有了这种慈悲境界,怨敌都可以成为最亲密的朋友,还有什么仇恨或看不惯的呢?
因此我认为,学校教育里最需要的就是爱和慈悲的课程。只有通过这种训练,我们才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人品,让他们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如何在将来工作时与他人合作等等,利益非常大。
——节选自《心灵绿化与幸福人生》,2012年12月26日苏州科技学院演讲
往期回顾
排版 | 一心一意
图片 | 殊霞
求学足迹
分享师的金刚语
愿您得到殊胜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