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悲德育 >> 生而为人,为什么区别这么大?
返回
同是人 类不齐
“同是人,类不齐”:同样在世为人,但品行高低、性格贤劣、贫富贵贱各不相同。如《君规教言论》所言:“泱泱大国之中有,各种各样贤劣士。”在佛教中,佛陀之所以宣讲了八万四千法门,也是因为众生的根基、意乐千差万别,故以善巧方便应机施教。
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大惑不解,就问:“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是同样的,为什么您的答案却不一样?”
孔子答道:“子路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经观察,比较草率冲动,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后行;冉有平时遇事畏缩,没有魄力,他需要勇气与胆量,所以我鼓励他不要犹豫,听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动。”
“流俗众,仁者稀”:在不同类别的人当中,跟着潮流走的凡夫俗子占大多数,而具有仁德、具有智慧的人少之又少。麦彭仁波切在格言中也说:“成百上千人之中,具大功德仅少数。”
这个规律,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我们上学读书时,一个班四十多人,能考上大学本科的,只有寥寥数人,考上专科的稍多一点,落榜的则占大多数。在我们学院也是一样,一个班即使有五六十人,但要从中选出法师或辅导员,也相当困难,去年我们在一个班找两三个辅导员,选半天都选不出来。贡唐丹毕准美在《水木格言》中也说:“百人有一勇士,千人有一智者。”所以,在这个世间上,品行一般的俗人比比皆是,品行高尚的仁者极其鲜少。正因为大多数人品德低劣,行持不善业,故死后多半会堕于恶趣,如《四百论》云:“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
所以,我们的行为越受诽谤、越受讥笑,越说明这不是一般人的行境,故没必要闷闷不乐,而应当以此为荣。现在有些佛教徒说:“我磕大头时,许多人不理解,常常讥笑我。”“我吃饭前念偈颂供养三宝,有人说这跟文革时期的红卫兵一样,太可笑了,愚痴!”其实这是他们不懂“道”的甚深之理,如果懂得了,就不会如此排斥了。但可惜的是,大多数人没有这种水平。
有些法师说:“我给下面讲经说法,大多数人都学得不好,我很失望,不愿带这个班了。”这样想不合理。因为在我们娑婆世界,这种情况是再正常不过了,倘若一个班中大多数都是智者、极少数是愚者,这才是不现实的。
包括国外很多教授,我以前在一些场合中跟他们交流时,他们也抱怨大多数人特别笨,为什么已经考上大学了,竟然还是学不会?其实这也是因为凡夫贪嗔痴烦恼重,即使他们刚开始不错,但在外境的种种诱惑下,用不了多久,智慧也会退失的。同样,出家团体中也有这种现象,有些人几年前学习、德行等令人称道,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好像得了传染病一样,一夜之间就全变了,特别可怕。
所以,在五浊恶世,真正能深入学习、永恒坚持的人极为罕见。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在闻思修的过程中,一直在文字表面上划,没有感受到其中的美妙胜味,这样学习就很难持久。因此,不管学显宗密宗还是传统文化,一定要想方设法让这些道理深入骨髓,若能如此,外面的诱惑或违缘再强,也不会让你的信心改变。
鉴于此,我要求大家闻思时最好能背诵,而且,你学了一个颂词后,应该把它的内涵领会于心,跟你的血液融在一起,这样有生之年中就不容易退转。否则,只是简单地听听法、修修法,每天坐在闻法的行列中,心却一直在打妄想,效果肯定不会好。学习任何一门知识,必须要感悟到它的殊胜道理,这极为重要!
作者:索达吉堪布
来源:《弟子规另解》第十八课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