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見地與修道》十二 | 禪修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微信:athenatang1001
公众号: 動物樂傳心
佛教的
見地與修道
✦✦✦
第五節 禪修
✦✦✦
禪修是訓練心靈最直接、最實用、最簡單的方法之一。許多論典中都認為,即使你非常博學,做了廣泛的分析,也聽聞了許多教法,除非能把這些應用到實修上,否則就像種了稻卻不去收成的農夫一樣,你沒有完成最主要的工作。
禪修的方法有無數種,有些禪修只要讓心安住在本來的狀況,而有些禪修則用一些技巧強迫心進入一種更清晰、更鮮明的無礙境界。有些法門用相反的思惟對治煩惱波浪,譬如以慈悲觀對治憤怒;有些法門則用類似的念頭或煩惱來對治那個煩惱。大火可以用水去熄滅,但是另外一種有效的方法則是以火攻火,也就是放一些小火或利用爆炸控制大火,以阻止大火的蔓延。
同樣地,有些禪修技巧本質上和你所具有的問題很相似,例如,假設你的貪欲很強,你可能適合修虔誠心的法門,因為虔誠心與貪欲的性質很相近;因此你可以依據自己的性向來修虔誠心,讓自己的心受虔敬對象的吸引。不管用哪一種技巧,禪修基本上就是讓自己習慣於某種特別思考方式的過程。過去偉大的修行者學者,經由他們的修行,發現了一些思考的方式與心靈行為的類型,從這些發現中,發展出創造或喚起特殊心態的技巧。
如果我們能規律地修禪定,就會逐漸地習慣於這些心態或是思考方式,使這些成為自然。雖然我們不這樣稱呼它,但是我們隨時都在禪修。冬天的時候,你可能幻想和某個朋友共度夏天,心中浮現出你們兩人在海灘上的景象,接下來到喜歡的餐廳晚餐,再去某個地方看電影。如果你重複播放這個幻想,它就幾乎成為你的一部分,只要你要,就可以立刻想到它——這就是禪修。
你的身分也完全是禪修的產品。我們出生時,不知道自己是誰;如果被別人抱去養,由於受到完全不同的影響,現在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人。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父母為我們命名,然後和我們生命中的其他人,透過語言和行動,開始告訴我們:我們是誰、是什麼樣子。他們也告訴我們:我們是好是壞、是聰明還是愚笨、是美麗還是醜陋、是可愛還是不可愛,以及其他種種。
我們吸收了其他人投射出來的“我是誰、我是什麼”,以別人對我們的影響作為基礎來想自己,於是我們的心創造出一個自己的形象。剛開始你看著自己的形象,幾乎不斷地想:“這就是我!這就是我!”甚至在你意識地想著其他事物時,還在無意識地思考它。經過多年的修持來做那個人之後,你對於成為“他”或“她”已經完全習慣了;所以,現在你就自動地是“你”了,你不用再去檢查來確定自己是誰,你只是毫無疑惑地假設你是這個人——禪修也是一樣地運作。
用同樣的技巧,你幾乎可以改變對一切事物的觀感。你可能覺得窗外的景色很難看,但是只要你願意花時間去思考,並且努力地由新觀點去看,就可以改變對景色的觀點,而認為景色很好看;一旦當你習慣視它為美好的,再讓你想像它很難看,就又變得很困難了。你目前感到很平常、很熟悉的一切事物,從你吃的食物到最親密的伴侶,剛開始都需要習慣的過程。使自己習慣於某種事物,一般而言,是一種無意識的心理操作,而禪修則把它轉為意識的操作。
有時候人們會認為,對要工作、要做生意的人而言,禪修並不實際,他們想像禪修會使他們太置身事外或太恍惚,無法實事求是地和其他人交流,而反過來才是真的。
禪修會使你到達前面所提的“沒什麼大不了”的境界,這種不把事情過分誇大的心態,很自然地會投射出來,別人就能感受到你很有彈性、很隨和,而你的人際關係自然就充滿著和諧的氣氛。
溝通有效與否,決定於:訊息是透入了你心中,還是只碰到表面就彈走了。如果你的心很閉塞,無法接收任何訊息,也就無法和別人溝通;如果你的心很開放,能接收到訊息,並知道如何反應,甚至和你溝通的人本身很閉塞乃至不穩定也沒關係。禪修的人是最好的溝通專家,因為禪修敞開了心胸,使得溝通非常容易。
第六節 止觀
✦✦✦
佛教一切宗派的修行都包括了止觀的技巧,連金剛乘也不例外。止觀是一切其他禪修技巧的基礎,它能產生寧靜、專注與清明,這些都是使其他修行產生效果的重要因素。
根據經典,止觀包含了最初到最高所有禪定的菁華。“止”使你的專注範圍變窄,因此減低了心靈的造作,創造一種寧靜的狀態。這並不表示你的心變得狹窄了;你的心愈寧靜,就愈寬廣、愈柔和,這使得你想怎麼用它、什麼時候用它,都能隨心所欲。
然而,如果只有寧靜,無法讓你體會“空性”的見地:所以,由“觀”產生的銳利洞察力,也是必要的。如果你在一間黑暗的房間裡想要看東西,你同時須要點燃一根蠟燭,並保護它不受干擾,因為搖晃不定的燭光不能讓你看清楚東西。
同樣地,“止”保護你的心不受干擾,而“觀”則提供光亮讓你看得見。一旦“止”平靜了你的心,“觀”加大、加深並使心更清晰、更敏銳地去認識心的本性。如果把你的心比喻成一個小湖,“止”的狀態就好比是風、落下的小石子、漩渦等所有會形成漣漪的干擾因素都中止了,水面一片平靜。由平靜產生清晰,使你能夠看到湖底的景象、魚以及其他棲息的動、植物。
“觀”就是使湖能顯示它美麗本性的清明,因此“觀”就是洞徹現象本質的智慧。不過要產生“觀”之前,心必須先用“止”調柔才行。平常我們的心到處亂跑、東蹦西跳,就像尾巴著了火的貓一樣,完全失去控制;煩惱波濤漫天洶湧,念頭追逐緊密相連,念頭之間的間隔一點都看不出來。
由於濃密的混亂狀態,光線也照不透,所以你無法看清任何事物。把注意力集中在“止”的修行,多少可以幫你遠離心的瘋狂境界,讓你能注視它,而不會完全地捲入紊亂中,受它的控制。當念頭和煩惱生起的時候,如果你不帶成見地注視它,既不攪亂它,也不捏造更多的念頭,那麼它們就能自己沉靜下來——只要你不做什麼,心就會靜下來,這時候,“觀”的光明才可能進入你的心中。
修“止”的目的就是讓你的心得到“輕安”,它表示心受到良好的訓練,使你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放棄粗重的習性。就像你非常喜愛一位朋友,她能讓你覺得“輕安”,以致於當你忙完一天的工作,依約去見她的時候,不論剛才多麼疲憊,只要一見到她,所有的倦意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立刻神清氣爽、充滿活力,可以面對任何挑戰。
通常我們無法讓自己的身體和心依照意願行動,因為它們都是習性的奴隸,而習性就是在時間的過程中,那些我們經常依循的成規。當我們由這些習性中得到自由並能控制身心的時候,那就是“輕安”。例如,你可能想提早一、兩個小時起床來修禪,卻無法克服賴床的習慣;當你習慣修“止”之後,只要你一想到修“止”,身體就不會背叛你而會立刻起床。
一般上,當你坐在蒲團上試著修習慈悲或空性的時候,常會發現心與自己意願相反:不是在期待計畫將來,就是在回憶過去的事情。當你能夠阻止心這樣做的時候,就是“輕安”。通常,心的“輕安”先發生,然後身體逐漸生起“輕安”。“輕安”從非常微細的層次開始,然後慢慢地進入比較粗重的層次,最後從外表也看得出來。
- 未完待续 -
—— 动物乐传心 ——
随喜大家转发
图文|网络
编辑|七筒
以上内容以公益分享为主,文中内容、图片、音乐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
随喜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