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 >> 对一切众生平等,是圣贤之相 返回

对一切众生平等,是圣贤之相

慈诚罗珠堪布 慈诚罗珠堪布 2022-02-16







HUIDENG

慈诚罗珠堪布


/




表里如一地护持戒律誓言,是圣贤之相。

不但小乘的别解脱戒,包括密乘的三昧耶,都要认真护持。

犯了戒不能满不在乎,有错就改,并应励力忏悔。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只要有错就要立即忏悔并发誓改正。

当年阿底峡尊者就是这样,身上随时都带着一个木制的曼茶罗。当他稍稍做错一件事,立即拿出曼茶罗开始供修并忏悔,这就是圣贤的标志。



HUIDENG

/





对一切众生无有远近、生熟,是圣贤之相。

对任何众生,都能保持平等的心态,不分远近亲疏。

普通人一般认为,自己的亲戚朋友是很近的人,陌生人就是很远的人。但学佛以后,要尽量做到平等。平等待人不仅是佛教的理念,也是世俗伦理道德的准则。

可很多人会说,虽然我学佛了,但仍然无法控制烦恼,总喜欢护亲伏怨,总喜欢指责别人,这是为什么呢?

达到调伏烦恼、恒具平等心,对众生不分远近的境界,是有一个过程的。刚开始的时候,这只是我们的目标,不可能马上做到。

想达到平等,是有方法的。佛法与传统文化的不同点,就在于传统文化的很多理念虽然讲得非常好,却缺少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佛法不仅提出了顺应世俗民心的理念,更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让我们逐渐做到不分远近。这个方法,就是知母、念恩、报恩等菩提心和四无量心的修法。

在没有修菩提心修法的时候,做不到是很正常的。我们只能尽量做到不分远近,当修行到位以后,平等就是不在话下的事情了。







HUIDENG

慈诚罗珠堪布


/




对他众的造罪不嗔怒、能安忍,是圣贤之相。

我们平时对行善的人,一般不会生气;对普通的人,也不一定会生气;但对造罪的人,却比较容易大发雷霆。

但佛教认为,当发现有人偷盗、杀生的时候,不能对造罪的人生起嗔恨心。他被烦恼所控制,不是故意要造罪。只因内心有了嗔恨心的种子,只要条件成熟,因缘和合,嗔恨心随时随地会爆发。爆发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说出很多话,做出很多事情。如果没有嗔恨心,他绝不会说这样的话,也不会做这样的事情。在他正常的时候,从来不会把嗔恨心当作有意义的好事,也从来不认为骂人、打人、杀生是光荣和伟大的事情。当烦恼产生以后,人就不自由了。对方做出这样的事情,大家应该理解,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地侮辱、诽谤对方。世上有很多人在做着见不得天日的事情,说不定有一天我们也会去做,推己及人,目前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以慈悲心劝导对方悬崖勒马、改邪归正。

比如,如果在放生的时候,看到水产市场里很多人在杀生,就应该对他们发慈悲心。虽然被杀的众生很痛苦,但死了以后,它们就会随着自己过去的因缘而去。此时杀生的人更可怜,因为在不久的将来,杀生者将会承受更大的痛苦。如果发慈悲心,首先应该对他们发慈悲心。但我们却恰恰相反,对被杀者慈悲怜悯的同时,也会对杀生者怒不可遏。对被杀者慈悲,这没有错。但对杀生者,也不能生嗔恨心。如果有可能,就劝导对方不要继续杀生。如果对方是因为生计或其他客观原因才不得不杀生,就最好为对方设想,帮他们找一条新的维生之路。不能因为对方杀生,就侮辱、看低对方,这种所谓的阻碍造罪方式,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慈诚罗珠堪布 慧灯之光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