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愿文大疏释》04 * 甘露丸
菩提心的简单修法
如果内心没有真正对知母、念恩、报恩三个问题生起定解,菩提心就绝对不可能生起来,可能只是口头上的空谈而已。如果我们真能生起: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未曾做过自己的母亲,他们对我有无比的恩德,可是现在他们正在感受无量无边的难忍痛苦,所以我一定要救度他们,在那个时候相续当中就生起了四无量心。如果有四无量心,那生起菩提心就不再困难。可见,这种道次第非常殊胜。当然,如果你不想修菩提心就另当别论,若想修菩提心那就要遵循这样的次第,否则除了个别利根者外,一般的众生恐怕都很困难。
大家必须了知,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在了知此理后,我们还应忆念他们的恩德,即:一切有情在当自己父母亲时,无一不是以大恩来养育我。这一点,以今生母亲的现身说法也可无误证实。总体上讲,一切母亲无不以大恩来抚育自己的孩子。母亲的孕育、生育和养育之恩,也深似大海、高如须弥。
各位请想一想,从小到大,父母为我们造了多少恶业,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以及成家,可能所杀的生命就无量无边。可以说,父母为孩子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因为他们无始以来都为孩子而造恶业,至今仍沉溺在轮回当中无法解脱。如果我们不帮他们忏悔,或者说没能让他们清净业障,那他们将永远无法获得解脱。所以我们应这样观想:一切父母有情为我们造了许多恶业,如今他们正在感受轮回的剧烈痛苦,多么可怜哪!如果能让他们远离轮回的痛苦,特别是三恶趣的痛苦,那该多好啊!
仅仅有了这样的悲心还不够,一定要报答他们的恩德。有些教言中说,父母对我们有赐予身体、生命以及世间知识等恩德,但光知恩还不够,一定要报恩。
如何报答父母恩德?
有些教言中说,父母对我们有赐予身体、生命以及世间知识等恩德,但光知恩还不够,一定要报恩。那怎样才能报恩呢?要想报恩,就一定要使自己具有智慧和能力,否则毫无办法。有些人说:“我很想报答父母的恩德,但我既没有钱也没有地位,所以我一定要打工赚钱,这样以后才能给父母买房子。”这是世间人的报恩方法。从出世间来看,我们现在对无量无边的众生还没办法报恩,因为我们自己尚是业力深重的凡夫,而真正能回报恩德者唯有圆满的佛陀,因为他才能让一切有情得到安乐,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成佛,这样才有能力报恩。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这样讲过:虽然我曾多次在麦彭仁波切等传承上师面前发愿,要报答一切老母有情的恩德,但以现在的身份的确很难实现,尤其在末法时代更为困难,所以我首先选择往生极乐世界,在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而获得出世间的功德之后,再来娑婆世界利益众生,这样就非常容易。
法王老人家给我们作了最好示现: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学净土法门的人也应发起菩提心。
悲无量心的修法
按照阿底峡尊者的传统,在修悲无量心时,开始应把自己的母亲作为所缘境来观修,要思维母亲对自己如何慈悲,而她正在感受轮回的痛苦,所以一定要使她获得解脱;最后再思维,所有众生都与现在的母亲没有任何差别,所以一定要让他们都摆脱轮回的痛苦。
而华智仁波切的传统则是:先以一只特别可怜的牛羊等众生作为所缘境,然后思维这个众生曾经做过我的母亲,现在它正感受痛苦,所以一定要让它获得解脱;最后再观想一切众生都做过自己的母亲,现在他们都在感受轮回的痛苦,所以一定要让他们都获得解脱。
不管是哪一种修法,最后都要生起愿三界轮回中的一切老母有情摆脱所有痛苦的强烈愿望,这样的心态就是所谓的悲无量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如果四无量心修到量,那菩提心就很容易生起来,所以我们应首先致力于此。
修悲无量心的标准
若修法比较成功,在看见或观想众生的痛苦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这也就是所谓的悲无量。有些道友悲心很强,一看到杀鸡鸭等旁生,眼泪就会哗哗地流下来。如果一观想众生的痛苦就开始流泪,那说明悲心已经修得很好。上师如意宝在《文殊大圆满》中也说:“流泪为止。”如果修得深入,就会有这样的验相;如果修得肤浅,那不要说别的众生,就是看到亲生母亲受苦也不一定会生起悲心。可见在修悲无量心时,达到这个标准非常重要。
大乘修法的精要
如果谁能真正生起将一切众生从轮回中救拔出来的悲无量心,那他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果没能这样,哪怕只是想一想:轮回中的众生太痛苦了,他们好可怜啊!其功德也唯有佛陀才能衡量。之所以很多大乘经典都说,一切大乘修法归纳起来就是修大悲心,其原因也在于此。如果一个人精通三藏十二部,但他对众生一点悲心都没有,那他的智慧可能是外道的智慧,因为佛教的大悲与智慧是并存的,也就是说,谁的相续中有证悟空性的境界,那他决定会有大悲心。
为什么大悲心有广大功德?
为什么生起这样的大悲心,就有如是广大的功德呢?因为,它的对境、时间等都无有穷尽。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的那样:“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意思是:如同虚空、世界无边无际那样,众生也无边无际;如众生无边无际那样,每一众生相续中的业和烦恼也无边无际;如是,我们跟随文殊普贤二位大菩萨的发愿也无边无际。所以,发愿时不能仅缘今生父母亲人等少数众生,而一定要发度化天下一切众生的大愿,这样的话,其功德也不可思议。龙猛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也说:“有情界无量,利彼亦复然。”意思是,由于有情界无量无边,那想饶益他们所获得的福德也无量无边。正因为发心的对境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发心的时间是乃至虚空世界尽,再加上让众生所获得的安乐与所发的誓愿都永无穷尽,所以我们所修的乘才叫大乘。如果我们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发愿,那功德就非常渺小,可能修行的乘最多只能叫小乘。
显密佛法都是圆融无违
不管是学净土宗还是学密宗,大家都应和睦相处,没有必要互相排斥,因为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就像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虽然在长相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但实际都是一家人一样;同样的道理,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法虽然有不同宗派之分,但仍是佛陀的教法,因此大家没有任何必要互相斗争。如果一定要排斥,那就应该排斥障碍释迦牟尼佛教法弘扬的外道;但是很多人不但不排斥,反而全盘接纳他们的观点,唯一将大乘佛法视为眼中钉。
现在很多人说:“我是学显宗的”、“我是学密宗的”,其实这样的说法我并不赞叹。因为,显密佛法都是圆融无违的。在藏地无数学佛者中,从来就没听谁说过,“我是学密宗的”、“我是学显宗的”。但汉传佛教的个别法师和居士对藏传佛教并不了解,他们认为藏地就是学密的。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依据,它既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所以,希望大家以后再不要这样说,如果谁这样说,那就说明他对佛教的教理一窍不通。
实在说,任何一个通达佛法的人,都不可能把显密割裂开来。如果有人受习惯的支配,硬要分开显密的话,那我就要说说自己的观点,我觉得:不学密的显是没有的。请问:在《楞严经》、《药师经》等显宗经典中有没有密咒?不说这些,就是《阿弥陀经》后边也有往生咒。既然如此,那这些是不是密法?可能谁也不敢说这不是密法。所以,今后大家没有必要再排斥密宗。如果排斥,那说明你对整个佛教理论非常不了解。
《印光法师文钞》云:“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既然文殊菩萨都是净土宗的所化根机,那为什么文殊菩萨能接受藏传佛教的道理,而现在的个别法师和居士却不能接受?
重视闻思修
光是念一句佛号,理论一点都不懂,这也是一种歧途。虽然对个别有信心的老年人来讲,不学习也完全可以,但大多数的人还是要学习理论。虽然汉地并没有藏地那样的闻思传统,但历代净宗高僧对理论都非常重视,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大家一定要有相应的闻思。因为,在闻思修行不能脱离这一点上,汉藏大德都普遍认为,理论和实修脱离是严重的歧途。
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云:“佛祖之要,教观而已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教”指理论,“观”指实修,其意为:佛陀的要义是理论和实修相结合。如果仅有实修没有理论,修法也不会成功;如果仅有教理没有实修,教理也传不开。有教无观则会迷惑,有观无教则非常危险。他的说法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接近。所以首先必须学习,其后还应深入思维,之后还要实际修持。
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能看得出来:如果只闻思不实修,可能说的时候会很漂亮,但做的时候就不一定行;如果既闻思又修行,那不管是在行为方面,还是在对治烦恼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力量。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遵循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传统,即在闻思的基础上再再实修,这样不管念佛也好、参禅也好,修行都会成功。当然,这与前面蕅益大师的观点也完全吻合。
大家一定要这样观想:我今日听闻佛法或如理修持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这样才有能力将一切老母有情安置于佛地;为了获得这种能力,我至诚祈祷上师三宝垂念。如是祈祷的话,心愿也会得以实现。
以菩提心摄持而发愿成佛
现在不要说度化无量众生,就是度化一个众生也非常困难,尤其末法时代的众生更加难以调化。但是,一旦我们拥有佛陀的功德,度化众生就不再困难。就像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不但在其住世时无数众生依靠他的佛法获得了成就,就是在佛陀圆寂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依靠他的威力获得成就者也不可胜数。
其实,这样的发菩提心非常简单,即使是老年人,这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我希望所有念佛的老年人都要调整好心态,千万不要掺杂自私自利的毒,再不要为了家庭幸福、自己快乐而念佛,一定要为了一切众生成佛而念佛。如果能以这样的发心来摄持,那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将是成佛的资粮。
当然,不管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这样的发心都不可缺少。如果没有菩提心,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说法,这种净土修法就不会成为大乘法,可能会成为小乘法或外道法。
现在学净土宗的人非常多,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无数众生终于有了摆脱轮回的最胜方便与成就佛果的最妙捷径。但是,修学净土法门的道友一定要注意两点:第一,一定要发菩提心;第二,绝对不能排斥其他宗派。当然,在修学任何法门乃至行持任何善法时,都不能忘记发菩提心。如果我们真能在闻法、修法等任何时分,念念不忘这一点,那善根已为方便摄持,这也就是所谓的加行发心殊胜。
对于一切想成就佛果的人来说,发菩提心都至关重要。华智仁波切云:“若有成佛彼足矣,若无成佛无计施,成佛无误之种子,胜菩提心愿生起。”意思是说,如果具足菩提心,那成佛的因已全部具足;如果没有菩提心,那想成佛也无计可施,所以祈愿相续中早日生起成佛唯一的种子——殊胜的菩提心。可见,谁不愿发菩提心,谁就没有成佛的缘分。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文字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