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入菩萨行》第七讲问答|来自空行母的考验 返回

《入菩萨行》第七讲问答|来自空行母的考验

宗萨钦哲仁波切 骑着蓝色狮子BL 2024-03-08

“故事发生在加德满都的博达大佛塔。一位萨迦派的上师是非常虔诚的金刚瑜伽母修行者。他是一位出家人,持戒严谨,毫无瑕染,是备受尊敬的僧人。有一次他与大众一同绕塔,这时一位美丽女子大步朝他走来,并说着“拥抱我,亲吻我”之类的话。这位僧人拔腿就跑--大庭广众之下,这实在太令人尴尬、让人名誉扫地了。

我相信在座各位去过博达的人就会知道,佛塔四周环绕着许多店铺。当他逃跑的时候,在这些店铺的后方,这名女子美丽的面庞如天空般广大、像月亮般缓缓升起。这时僧人领悟到她就是空行母--金刚瑜伽母,于是他跪下,基本上是崩溃了--哭泣着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试着与您沟通,而您从未赐予一丁点征象。今天当您终于赐予一点征象时,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意思是说这不是一个得体、恰当的方式。“但无论如何,请带我到金刚瑜伽母的净土。”

空行母说:因为你的疑虑,因为这个障碍,你这辈子都不可能与我相聚。但在你临终吐出最后一口气之时,我会立即与你在一起。”因为金刚瑜伽母的身色是红色,所以她很诗意地,实际上是非常优美地说:“我将垂放一个珊瑚做的阶梯,彼时切莫迟疑,应当攀上那阶梯。”

--宗萨钦哲仁波切

《入菩萨行》
- 主讲 · 宗萨钦哲仁波切 -
中文翻译 / 西游译文

问 答

学生问:就修持层面而言,声闻乘被认为是给那些发心较有限的人去修持的,并且声闻乘认为这个世界较为实有。大乘教法是给那些发心程度较高的人,声闻乘则是比较基础的教授。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大乘传统不从声闻乘的训练开始,然后再做进阶的研习?就像我们在学校的做法,先学基础,再进行更高阶的学习?
仁波切答: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事实上,声闻乘与大乘之间的讨论还在持续进行中。

首先我想说的是:身为人类,这两方的争辩是非常温和的,有时可能稍稍激烈,但这两个学派之间从未出现过枪战、剑斗这样的情况。其实这些争辩往往是件好事,确实相当令人振奋、耳目一新,并且这个持续的争辩在学术方面或理智上能带来相当的满足感。

但我必须说,总是会存在门户之见。一方面,大乘有某种自认高人一等、沙文主义的态度。另一方面,声闻乘也有着或可说是稍微古板教条式的态度。然后还有金刚乘,他们也有非常精英主义、唯我独尊的态度,具有某种特定心态。所以即使到今天,在学术界、知识界依然存在着许多辩论。如果你去牛津大学和像是龚布齐教授这类人谈话,他完全不能接受龙树是个佛教徒,他真的说空性、《般若经》那些全是胡扯,都和佛教毫无关系。他的看法有其道理,我们暂且不能骤下定论。当然在他们看来,金刚乘就更荒诞不羁,他们甚至连谈都不谈。对他们很多人来说,金刚乘完全被诸如不二论、坦特罗、克什米尔湿婆教所污染,和这些混杂在一起。传统上一直存在着这个争辩,即使在《入行论》第九品中也有几句话谈到这些,还有许许多多其他教文可供你系统性地研读各派论点。

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需要先告诉你:假设现在有声闻乘上座部的人和大乘的人在一起,上座部的人不需要对大乘的人证明自己的教法来自佛陀,因为大乘信徒欢喜恭敬地接受上座部教法为佛陀的教法。另一方面,大乘的人却有个包袱,他们必须向上座部的人证明大乘教法来自佛陀。密宗的人则有两个包袱,首先他们要向大乘的人证明密宗是佛的教法,接着还要向上座部证明这一点。

然后,我想要责备你们所有的印度人:印度人似乎有这个习惯,就是从来不书写记录。过去这被认为是非常正确的做法,像是《奥义书》就没有成书的日期。但是印度人实在应该向埃及人或中国人学习,把事情刻在石头上。如果你确实分析,就连佛陀的生日也非常玄乎,因为印度人从未好好记载--这是我的想法,但我能理解这个做法。

顺带一提,这种习惯仍保存在西藏传统中。正如印度人从英国人那边学到官僚体系等等,西藏人从印度人那边学到很多东西,不留文字就是其中一项。我们西藏人被大力鼓励要用心来听闻、复诵、学习。过去反正没有录音机,任何人只要写下点什么,用笔记下、保存在书本里,就会被认为懒惰且十分堕落。写下来并保存在书本里有什么意义呢?这不会对你的心起到任何作用。所以你能明白为何有这种习惯吗?

印度人具有这种从不记录的习惯。因此,即使是上座部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也深受其害。如果有一个人类学家对不管是哪个佛教徒严加盘查,这个佛教徒的日子都不会太好过。关于佛陀在世多久、去过哪里都存在着争议,因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充满了种种神幻般的事迹。举例来说,如果你去缅甸这个坚定拥护上座部的国家,那里有一尊称作“玛哈牟尼”的雕像,据说佛陀曾亲触过这个雕像。但是,我们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佛陀曾经到过缅甸吗?当然在虔心的层面上,佛陀无处不至。在大乘佛经中,甚至有说佛陀的右脚踏在塔吉克斯坦,然后给了一个授记,诸如此类的。所以,有那种超自然的成分存在,而这对现代人没什么说服力,你不能用那些超自然事迹证明什么,那一切都只存在于你心里。所以,我是半开玩笑、半严肃地责备你们印度人不做记录这件事。

现在回到声闻乘或其中的上座部,以及大乘。事实上,大乘并不否认声闻乘的任何修道或见地,大乘接受那些、也使用那些。举例来说,甚至在今日你造访任何一座藏传佛教寺院,如果你问那里的僧人他们的戒律从哪来?这毗奈耶源自何处?回答会是源自声闻乘,因为并没有大乘自己的毗奈耶。所以大乘的基础训练,例如止的修持,全都和声闻乘一样。但大乘总是会加上大乘自己的见地。

两个宗派之间主要的不同在于见地。举例而言,如果你听上座部或声闻乘的人谈出离心,会说到僧人不应该做的事,大约有250条戒律。像是男性僧人会观修女人的身体是如何肮脏污秽,是脓血,干瘪起皱且臭气难闻等等,以及女人会如何诱惑你,诸如此类。这是声闻乘僧人的态度,他们倾向于认为:“女人是一种诱惑,与女人相处不是件好事,会给我带来更多的麻烦。我不应该沾惹这个麻烦,我应该完全远离这个麻烦,所以我应该让自己看起来其貌不扬,应该剃掉我的眉毛,刮掉我的胡须,剃掉我的头发......”这些全都来自那个态度,但其中也存在着一点空性,总是如此。大乘僧人的看法则稍许不同,虽然上述那些都存在,但重点在于:“我们应该出离,但不是因为要远离某个邪恶的东西,不是要出离某个污秽或确实是邪恶化身的东西。因为并没有所谓邪恶的存在,没有美女,没有丑女,什么都没有。事实上,没有什么需要出离的。”大乘僧人会有这样的态度。从大乘观点看来,这是更加宏伟的出离。

有个非常美丽的故事是关于文殊菩萨和一位僧人的会面。这位僧人应该是对所谓的不净观已经修得很好了,于是文殊菩萨变成一位美女来诱惑这位僧人。当这位僧人开始失去定力时,文殊菩萨教导他:“你需要知道:美、丑等等的一切都不存在。除非你了解这一点,只要还有美丑,两者都会束缚你,两者都是分别念。”在大乘这个传统中,你会听闻很多这一类的故事。像是有两位禅宗的僧人,年长僧人背着一位女子过河,年轻僧人稍后抱怨说:“您不应该这么做。”年长僧人回说:“你还在想那个吗?

也有类似的密宗故事,这是一位萨迦派上师的故事。他们修持金刚瑜伽母。故事发生在加德满都的博达大佛塔。这位上师是非常虔诚的金刚瑜伽母修行者。他是一位出家人,持戒严谨,毫无瑕染,是备受尊敬的僧人。有一次他与大众一同绕塔,这时一位美丽女子大步朝他走来,并说着“拥抱我,亲吻我”之类的话。这位僧人拔腿就跑--大庭广众之下,这实在太令人尴尬、让人名誉扫地了。我相信在座各位去过博达的人就会知道,佛塔四周环绕着许多店铺。当他逃跑的时候,在这些店铺的后方,这名女子美丽的面庞如天空般广大、像月亮般缓缓升起。这时僧人领悟到她就是金刚瑜伽母,于是他跪下--基本上是崩溃了--哭泣着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试着与您沟通,而您从未赐予一丁点征象。今天当您终于赐予一点征象时,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意思是说这不是一个得体、恰当的方式。“但无论如何,请带我到金刚瑜伽母的卡雀净土。”她说:“因为你的这个疑虑,因为这个障碍,你这辈子都不可能与我相聚。但在你临终吐出最后一口气之时,我会立即与你在一起。”因为她的身色是红色,所以她很诗意地,实际上是非常优美地说:“我将垂放一个珊瑚做的阶梯,彼时切莫迟疑,应当攀上那阶梯。”故事就是这样。

总之,以上是在谈出离心,这是各个宗派有所不同之处。

首先让我告诉你们这一点:悉达多太子成佛之时,他前往鹿野苑教授四圣谛,“轮回是苦,要知道苦”“受苦之因来自烦恼情绪”等等。根据密宗人士的说法--大乘亦然--当时不是只有五位苦行比丘,而是有很多的闻法者。特别是密宗的人会说:有很多持明者也在听法,但他们听到的内容不同。佛说“轮回是苦”的时候,他们听到的是“轮回是大乐”;佛说“烦恼是苦”“烦恼是受苦之因”的时候,他们听到的是“烦恼是智慧”。

我想历史上的这些争论会一直持续下去,但应该说同时也存在很多的和解、对话等等。藏传佛教大德们总是说,金刚乘中是声闻乘、大乘与金刚乘三乘兼修,而且也确实如此。理想的修持方式应该是:外修声闻乘,内修大乘,秘密修持金刚乘。这是你必须修持的方式。

关于大乘和金刚乘的争辩会继续下去。对此有许多著作可读,大乘和金刚乘有很多各自的论点和反驳,主张为何其教法确实是佛的教法。其中的主要理由是:没有金刚乘或大乘的人会说“和合事物是恒常不变的”,他们都接受“凡是和合事物必属无常”;没有金刚乘或大乘的人会反对“烦恼是苦”这一点,他们和声闻乘同样接受无常、苦、无实有等等的一切。

对你的这个问题有很多种回答。还有一点是,如果大乘或金刚乘的人质问一位上座部大师:“身为佛教徒、佛陀的追随者,您难道不同意佛具有不可思议的遍知力与无所不能的力量,并且佛不会仅限于用一种风格、一种方式来传法?”上座部的人必须接受这个论点,因为就连上座部的巴利文佛经中也非常多次提到佛是如何传法,其教法是如何不同,并且有着数量不可思议的各种不同传法方式,这就已为大乘、金刚乘等开启了一扇门。

而且,除了日本创价学会等新兴佛教宗派以外,现存的大乘与金刚乘历史悠久,并不是新近出现、有人编造出来的,而是具有两千年历史,在中国等大国造成了影响。中国的佛教是大乘佛教,要驳斥这点是件难事,你不能那么轻易地置之不理,因为那些中国人可不是傻子,要知道中国人也是非常伟大的思想家。例如,要是没有玄奘,我们又怎么会找到菩提迦耶呢?他们确实为佛法付出了心血与血汗。

我想,在此跟各位说这些是重要的。


学生问:这个问题与修持方法相关:如果我们是在寻求实相,我们努力想知道究竟实相是什么,但我们所使用的方法是虚幻的,那么如何能经由幻相或虚幻的方法而证得胜义或实相呢?


仁波切答:关于幻想出的事物,如同我在授课时所说,这其实是在修心。道是一种幻相,尤其是从大乘的思维方式而言。道是一种幻相,并且一切事物都是幻相。

实际上我们应该善加利用这个一切如幻的自性,正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幻相,所以我们的道不应受到局限。即使是我们此刻能想到的所谓实相,也只存在于我们心中。

上座部会说:诸如过午不食等事是在做非常具体、可见之事;相较之下,观想浴池、珠鬘庄严的澡堂,水从各处涌出,还有香......这些只是编造出来的。然而大乘会说:如果具有正确的发心,那么两者都能积聚福德资粮,因为一者修身,一者修心。

总归来说,修心更重要得多。从反面观点来说,如果缺乏正确的发心,你可能连那些观想都不会有。而且如果没有正确的发心,许多所谓的戒律,像是僧人的戒律、所有的毗奈耶戒律,实际上会造成更多的傲慢与偏见,并让你蔑视那些不道德的人。

所以,真的是这样:心态即见地。这就是为什么你会见到上座部的人更加严守自己的基本戒律,那是更具体可见的。像是在上座部信仰的国家,你可能会见到这样的情况,若有一位僧人在电梯中,缅甸女孩可能不会共乘那一部电梯,因为那是不对的。而若你是前往大乘的地方,这些事情就比较宽松。如果你是去密宗的地方,可以看到近乎情色的图像,那真是惊世骇俗--其实他们不该公开展示那些,金刚乘应该要秘密修持的,记得吗?



- 未完待续 -

 视频合集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