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智悲佛网 >>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入行论》第153课 上 返回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入行论》第153课 上

   此等一切支

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1. 《智慧品》中所讲的智慧,是什么样的智慧?你在学习本品之前有何打算?

  2.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对这句话的解释,无著论师和麦彭仁波切有何差别?你认为哪种更合理?请说明理由。

  3. 有些人对修积世俗善根饶有兴趣,但对闻思修空性法门却不提倡,这样会有什么结果?为什么?

  4.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这个公案对你有何启示?你打算怎样将这个道理告诉更多的人?



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观点,《入行论》前三品讲的是菩提心“未生者令生”,中间三品是“已生令不退”,精进、静虑、智慧后三品是“不坏令增上”。现在就是令菩提心增上三品中的第三个——第九品智慧。

《智慧品》的内容应该说比较广,学起来也比较费劲。当然,对中观空性法门有所认识的人,恐怕不是特别困难,但刚皈依佛门或者刚学习佛法的初学者,学起来确实比较难。以前我自己学习的时候,感觉就比较强烈,学习前八品时,虽然修持起来不太容易,但字面上没什么不懂的,基本上都能理解。而到了《智慧品》时,就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我本人不算很有智慧,可也不算特别笨,但是遇到这一品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不懂,当时费了很多时间。

所以这次学习《智慧品》,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反反复复地钻研,否则光是听一遍、看一遍,里面的内容恐怕无法完全领会。尤其是新来的一些居士,我担心你们到了中间因为听不懂,就半途而废了,那有点可惜。大家开始时一定要发愿:“不管这品再难懂、再费解,我也要把它学完、学懂!”要有这样的决心。

《智慧品》的传讲方式,跟前面的可能有点不同。前面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经常会讲一些公案,但《智慧品》引用公案比较困难,我应该会直接按照古大德的传统方式讲下去。在讲的过程中,大家一定要认真听,若能学好这一品,中观空性方面肯定会打下稳固的基础,因此上师如意宝对这一品相当重视,大家无论如何一定要学好。

在本品当中,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等各教派之间的辩论相当多,如果这次传讲时也展开辩论,恐怕初学者很难以理解。所以我这次基本上不讲,讲了有些人可能也接受不了。我曾在《入行论》中提了一下格鲁派的观点,事后好多格鲁派的弟子议论纷纷。其实学过因明、入过辩论场合的人,就会知道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宁玛巴对格鲁派的观点有过驳斥;格鲁派如《菩提道次第广论》的胜观部分,对前译派也有过驳斥;我们前译派内部互相驳斥的也比较多;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的四大弟子之间的观点不尽相同,彼此也有激烈的辩论……但以前没有参加过辩论的人,听到一句话就觉得:“堪布是不是在诋毁我们格鲁派啊?”虽然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格鲁派的,但也许我对格鲁派教法的尊重,你都不一定有那么大的恭敬心和维护心。有些人刚开始学的时候,很多辩论都不太懂,所以我这次暂时不讲。

这些辩论方面,《澄清宝珠论》中讲过一些,尤其是麦彭仁波切与ra沙格西的辩论书、与扎嘎活佛的辩论书,里面讲得非常精彩。我以前学过很多辩论书,年轻时对辩论和各派的不同观点特别有兴趣,把很多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这上面了,所以现在讲《智慧品》的时候,许多地方印象都比较深,应该能讲一点儿。但我想这次主要是抉择空性,辩论只是从大概意义上介绍一下。

下面开始学《智慧品》。

丁五(智慧)分三: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二、生智慧之方法;三、以智慧所得之事。

这个科判是《善说海》的科判。华智仁波切和麦彭仁波切也有不同的科判安立,但这里用无著菩萨的观点来分析。

戊一、连接文教诫生起智慧:

智慧分为世间、出世间两种,这里的智慧指出世间智慧,而不是世人所说的“这个小孩读书时智慧很高”、“那个人搞生意、学电脑的智慧不错”,不是那种智慧。出世间智慧主要是通达一切诸法皆是空性,从这个角度来讲的。

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

故欲息苦者,当启空性慧。

这个偈颂,大乘论典中经常引用,老修行人应该比较熟悉。意思是说,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等前五支,皆是佛陀为了让我们生起智慧而宣说的。它们是生起智慧的助缘,智慧如果没有这些因,是很难生起来的。或者说智慧度是根本,前五度是它的支分。上面所讲的“一切支”,全部是为了生起证悟诸法无实的空性智慧。当然,这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但在这里暂时不阐述。

为什么说智慧如此重要呢?因为智慧是根本,佛陀在《般若经》中云:“无量盲人无引导,不能见道入城郭,阙慧五度无眼导,无力能证菩提果。”(这个教证,在《善解密意疏》中也引用过。我们讲《善解密意疏》时,好像是1990年还是1991年,那时候在桑耶塔里面,只有几个佛教徒一起学过。)无量盲人若没有人引导的话,根本不可能入于城镇,不要说是无量,即使让一百个盲人依靠自力去日本东京的路口,他们也无法找到方向。同样,缺乏智慧的五度,就如同无人引导的盲人一样,根本不能成为菩提之因。有些人经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坐禅,但若没有智慧的摄持,对空性和中观法门一无所知,那所做的善法就像是盲人入道一样,不可能成就菩提妙果。《般若经》中还有个教证说:“所有的河流入于恒河,随同恒河入于大海。同样,五波罗蜜多以智慧波罗蜜多摄持,才可以到达遍知的彼岸。”所以,智慧波罗蜜多非常重要。

现在很多寺院和居士团体,对布施、供灯、做慈善等世俗的善根非常有信心,但对中观空性却兴趣索然,有些法师对学习这些也不提倡。如果是这样,那你的修行相当于盲人一样,五度无法直接成为遍知佛果之因。《大智度论》中说过:“五波罗蜜如同盲,现前智度乃为导。”这一点不仅是藏传佛教的观点,汉传佛教的憨山大师也说:“般若乃诸佛之母,菩萨之真因。”这种说法跟麦彭仁波切的说法比较相似,麦彭仁波切也认为般若是诸佛之因,而禅定等五度,是生起般若智慧的根本因。

当然,个别法师对这个颂词的解释有所不同。比如无著论师认为,“一切支”仅是指禅定,他在《善说海》中引用《学集论》的教证说:“入定知真性,此乃能仁说。”认为禅定是产生智慧的因。他在前面也说过:“发起精进已,意当住禅定。”精进完了以后,要安住于禅定;而禅定完了以后,要开始入于智慧,就像《经庄严论》中所说,前前作为因,后后作为果。但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前五度全部是智慧度的助缘,就像国王出征时,四大军队紧紧相随一样,彼此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智慧不能离开其他五度,不能说只要一个禅定就可以了。

学习这个颂词后,大家一定要了解,我们既要有智慧,也要有静虑为主的其他福德。上师如意宝经常教诫,通过闻思修行一定要有空性的见解,同时对世俗的善根,比如磕头、念咒语、转绕佛塔等也不能舍弃,福慧要双修,不能偏堕。倘若只有福德而没有智慧,或者只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不能成佛的。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曾经在迦叶佛时有两兄弟,一个特别爱修福报,一个特别求空性智慧。后来在释迦佛教法下,修福报的人转生为一头大象,由于出征时很有能力,国王对它极其喜爱,用各种金银珠宝装饰其全身,但是大象太笨了,有多少珠宝也没办法享用。而只强调空性智慧的人,在释迦佛座下证得阿罗汉果,但因为前世没有积累过福报,到城市里化缘时无人供养,经常是空钵而回。有一次他想:“我连这个大象的福报都没有,这是什么原因呢?”他用神通一观察,才知道这是他们两兄弟偏重福报和偏重智慧的结果。(但有些法师解释时说:“不管怎么样,修智慧还是好一点。阿罗汉虽然在城市里没有化到缘,但他依靠神变可以到山上吃水果。”说是这样说,可是没有福报的话,不知道他能不能找到水果。)

所以在修行的过程中,福德也不能放弃,智慧也不能放弃。有些居士真的有这个毛病,只要是供灯、布施、磕头,积累世俗的善根,他就非常重视,但是闻思修行、求智慧、观空性,他就躲得远远的。虽然每个人的智慧有限,对空性全部通达无碍的话,不要说是初学者,就连我们学了这么多年的人,都有一定的困难。但是两方面都不能舍弃,这是相当重要的!

假如生起了空性智慧,便能遣除三界中的一切痛苦,菩提心也容易生得起来。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如是瑜伽士,若修习空性,内心喜利他,决定无困难。”如果生起了空性智慧,看见芸芸众生因实执而日夜劳碌,对他们一定会生起悲心的。有些人为什么没有悲心?原因就是对空性修得不够。倘若学习了中观般若法门,完全通达佛陀所讲的空性道理,对众生肯定会生起悲心的。

去年我们讲了《中论》后,许多人都依靠理证生起一些空性见解,觉得世人特别执著的东西没有丝毫实义,可惜他们不懂这一点,于是生起了强烈的悲心。如果你一点空性见解都没有,口头上说“众生好可怜哪,我想帮助他”,但这种悲心只是相似的悲心,因为你没有从根本上了知万法实有的过患。若是有了空性的境界,不需要勤作就会生起悲心,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有些道友为什么对别人生不起悲心?原因就是你对很多事情有一定实执,有了实执的话,自己就开始执著,见别人执著也觉得理所当然。所以,息灭自他的痛苦,一定要靠空性见解,这是极为殊胜的窍诀。

我每天接的电话中,经常听到别人的痛苦。刚才有个人说:“我很长时间以来,心里有诉不完的痛苦,有寂寞的痛苦、等待的痛苦、观望的痛苦……怎么办哪?”我暗暗算了一下,好像七八个痛苦,我告诉他:“你最好是多看一些中观空性法门。”但他会不会看也不知道。其实就算是强烈的欲望、贪心、嗔心,通过空性法门断除也非常容易。龙猛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中说:“若许有实法,则生大贪嗔。”假如认为一切是真实存在,定会产生极大的贪嗔——觉得怨敌是实有的,就非要杀他不可;觉得人或财物是实有的,就千方百计要据为己有。所以,整个世界要获得安宁和平,自己的内心要得到寂静快乐,暂时、究竟最好的妙药就是空性法门。这一点,我们不仅要从道理上明白,实际行动中也要多串习,若能如此,自己的实执是很容易断除的。

对别人的最大帮助,其实也是帮助他证悟空性。所以我平时非常喜欢讲一些空性法门,这些讲起来比较容易,不像《俱舍论》和《因明》那么难懂。而且到了一定的时候,自己就好像不存在一样,所有的烦恼和执著都消失了,看每个人的脸上也是露出笑容。暂时的快乐尚且无法言说,究竟的功德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听闻空性法门,生起空性的见解。


-----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