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一种成就法
《宗萨钦哲仁波切》
内观,一种成就法
当有人请求做这次开示的时候,原先我是想说要谈内观。
因为除了内观之外,还能谈什么呢?
内观,是一再而再被重复教导的一个课题。
而且内观也可能是最为独特的其中一个技巧。
我的意思是指对fo教来说,是独特的一个,fo教独有的一个技巧。
我想,某方面我想要谈这个的其中一个原因,也是因为现在世界各地,都非常盛行所谓正念的修持。而作为fo教徒,我对此有些关切。
因为内观的实际理念——可能妳在这些所谓的正念修持当中——因为这些正念(修持),通常是为了设计来让人比较能够接受。因此可能加入了其它很多,让它稀释的东西,于是,丧失了它的原汁原味。
然后我又加上了成就法,在这次的课题当中。
可以说是作为一个像是开胃菜的一个东西。
因为成就法,事实上是一个非常密续的辞汇。
成就法这个辞汇,在佛教的密续当中经常会提到;而且在印度教的密续当中,也经常会提到成就法,萨达纳(音),这个辞汇。
我决定要把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原因是因为——
可以说是,成就法最基本的元素,它的最重要的根基,无非就是内观。
因为很多时候,由于成就法的性质——尤其有时候,它看起来是非常zong教性的,涉及了很多的仪式。
会涉及很多像是很世俗方面的东西,像是要献花供香;甚至是坐在一个死尸上面,然后日日夜夜地禅xiu。
所以在那方面来说,成就法有可能,看起来是非常仪式性的东西。
因此,成就法的重点,尤其是在fo教当中,成就法重点的内观,于是上就被大家忘却了。
所以我只是想要逗一下大家,并且提醒大家,成就法和内观真的是必须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希望之后我们会有时间讲一下这个。
不过,首先让我们先来讲讲内观。
内观是非常广大的课题。
要谈它,是无量无边的。
当然,现在它有点像是被归结成,某种fo教要打坐,要坐得很直、要正襟危坐这样的修持;要保持正念,比如说像对周围环境的正念、或者说对呼吸的正念,然后再更进阶一些的技巧,还有其他一些进阶的技巧。
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内观好像就是禅xiu,尤其是指打坐这样的禅xiu。
但是我想:这样想的话,妳就丧失了内观绝大部分的东西。
所以希望这一次,我们能够略为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的心胸更为开阔的能够接受——内观它的种种无量无边的善巧方便。
就Vipashyana(音)内观或毗婆遮那(音)这个字来说,它的词义,是和具有洞见有关,或者说具有胜观。
但我试著用比较世俗的日常生活的方式来讲解。这是fo教徒会思维的方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当我们与我们的生命、生活、交流互动的时候,通常我们总是会用一个或两个非常狭窄的角度来看它。
我们一直都没有,我们通常总是没有一个鸟瞰的视野,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妳的观点,事实上一直都是非常扭曲的、非常片面的、非常具有偏见的、带著很多的偏见。
所以妳就是没有办法看到它的全貌。
我想我们可以把内观翻译成:看待我们世界,看待我们生命的一个技巧。
但是重点是在纵观全貌的方式,看到一切的方式来看待,而不是一个狭窄的角度来看待。
而且,内观这个概念跟直接的体验有关联。
当我们这边在讲到生命的、生活的时候,我们在讲生活的各个层面。比如说我们生活最重要的一个层面是什么?就是“我”。
当我们和所谓的这个我互动的时候,像是我和这个男人互动的,或者是任何一个人互动的时候,我们会用各种理性思维的方式,来做这种互动。非常有逻辑性的,非常理性的,甚至可能是科学性的方式来做互动。当然也带著某些的实证性。
所以当我们经由逻辑、经由理性来跟我们自己互动的时候,并且经由语言、经由文化来做互动的时候,我们事实上,从来都不是直接著在体会我们自己。
举例来说,比如说我是一个男人,我是男的、男性这样一个性别。关于我是男性的决定的结论,这个结论,是来自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说:共识是这么说的,我是男的,别人是这么想的,别人想说我是男的,我的父母亲把我当成男的来抚养,还有生物上来说,我是男性。
所以从来都没有一个直接的体会。
所以,如果妳想要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翻译内观,妳也可以把它翻译成为:一个直接体验生命或生活的一个技巧。
所以内观就是如何观看生活、生命,不止是生命,而是观看一切;如何以全貌的方式、看到全部的方式来观看一切;或者说是如何直接的看待妳的生命,不带著任何参照点的来观看。
这大概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理解,到底内观是指什么?
我想我们可以建立这样的基础,内观不是只是观妳的呼吸而已;内观事实上远远比它多得多。它甚至比科学的内容包含得更多;它是一个直接的体会,直接的经验。
以刚才讲的作为基础。
因为我们部分的交谈会是在讲成就法。
成就法基本上是指:它是一种技巧;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把戏,它是一个手段,它是一种方法。
讲到这些方法时候,总是会有一个目标,所以成就法总是会有一个目标,所以成就法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来让妳成就,不管妳想要成就的是什么目标。
所以就成就法来说,目标,是要能够直接体验这个全貌。
甚至像是我看著这朵花,我面前的这朵花,我到底是真的有没有跟这个花的直接体会?
为什么我甚至会认为:这是一朵花?
这是因为我已经受到制约了,我被教导说这是个叫做花;我甚至不知道这朵花叫什么名字;想说这是一朵粉红色的花等等的。
所以我事实上,并没有对这朵花的一个直接体会。
我已经带著偏见,我对这个花的观点,事实上是来自于,是经过了很多的滤镜,经过了很多的干扰,很多层的干扰。
所以,如果我们以这样的定义来看待内观,我们再讲修持内观是什么意思?修持内观,当成一个成就法来修持的话,是什么意思?
这事实上可以代表很多的东西,甚至可以是——像讨论内观,像我们现在在做的,这也可以是一种修持内观。
因为我们在谈的是一个全貌;我们在质问自己,到底是以片面的方式看待东西,我是不是,以一个已经带有偏见的、受到制约的心来做观看?
这样的分析,这样子的批判性思考,事实上,妳是可以说这已经是一种内观的修持。
事实上很多的fo经,很多的论点,尤其是很多的大学者都有这么解说过。
我只是想,跟大家说这些,是因为现在很多人,在讲到说“我在修持内观”的时候,通常只是指某种打坐有关的内观——
像是观察妳的呼吸,观察妳身体的感受等等。
我并不是说那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它是正确的,的确是如此,但是远远不止于此。
事实上,甚至是想要去看见实相,想要去看见生命的全貌,这已经是一种,几乎可以说是在开始修持内观或成就法了。
只要妳有这种预想的话。难道有人会不想要有全貌吗?
大家都会想要能够看到全貌,这其实是我们人类神经质的一部分。
我们总是心中有一部分的我们,是非常想要看到全貌的。我们内心总是有一部分是想要控制一切的,尤其是想要控制我们周遭的一切,控制别人。
我们有一部分的心念是不想要被忽略;有一部分的我们,是想要有某种直接的体会。
从一个小孩到一个大人,都是一样的。我们都会有这种预想。
事实上我们绝大部分的不安全感,绝大部分的焦虑,都是来自于这种:不知道我自己到底是不是有看到全貌。
我有对我自己的生命看到全貌吗?我有完整的看到我自己吗?我有完整的看到这朵花吗?
更重要的是,我到底有没有完整的看到,现在当下这一刻正在发生的妄念。
那个是可以说是最高层次的思维了。
那样的想法,应该被认为是一种追求,可以说是一种追求道、追求内观、追求成就法——假如妳会质问说,我到底有没有看到当下心妄念的全貌。
内观有很多的挑战性。挑战就是内观的相反面。
内观的梵文是:vipashyana
就是看到实相、如实的观看事物。
那这种内观的挑战,就是我们的习性:我们会有这种习性,就是会觉得很舒适——在我们没有看到实相的时候,会感觉很舒适的这种习气。这是对内观的一大挑战。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为我们会对这种现状是感到很满足。而内观事实上有点像是一个挖土机,妳不断的去挖掘,直到妳看到全貌为止。
而我们事实上已经发展出了某种习气,就是我们不想要看到全貌。我们非常的惧怕观看到一切。
我们其实很高兴只从某个角度来观看,这就是整个世界在运行的方式。
比如说,妳观看我们看看我们人类社会的教育、政治体系等等,商业、时尚、食物一切都是这样的。全部都是只是看到某个部分的实相而感到满足。
所以某方面来说,我们已经发展出了这一种,觉得舒适的感觉——就是这种片面的、局限性的,处于这样状况的一种满足感。
这个,是对xiu行内观xiu行人的一大挑战。
而当妳在生活当中,只看到部分的实相,事实上永远不会给妳带来满足。它总是会把妳带到某种的失望当中,总是会把妳带进某种的焦虑。
于是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要试著去观看完整的实相。但是这个时候这种老的习惯、这种旧的习气,就是想要回归那种,只有看到片面实相的这种区域的那种老习气,会变成非常的强,就形成妳修持内观最大的挑战。
而妳的感觉舒适的区域,可以说这个舒适区域,会让妳的心变得非常的僵固,这个舒适的区域,会让妳的心变得不是这么柔软、可塑,可以说它让妳的心变得不受控制。
这个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说到内观的时候,很多伟大的上师、各种传统都是这么说的、上座部、大乘、金刚乘都是这么说的:他们首先会先讲说要修止,这个事先让妳的心变得柔软可塑。
然后,为了让自己持续的挑战自己,不要陷入之前讲的那种舒适区当中,所以我们会使用止的这个技巧。
止其实可能是很多现在大家在修的,他们却把那个误以为是内观。这是很有可能的。
但是我不能不鼓励大家去修,但是在某方面、某个程度、在某个时点,大家必须要理解到:止,是修来让妳的心变得柔软可塑,以便让妳能够对心获得控制。
所以妳才不会再落入之前讲的那种舒适区当中。
这样妳想要看到实相的渴望,妳想要纵览全貌的心愿,妳希望能够直接体会的想法,才能够变得不动摇、不退转,这就是为什么止和观总是相辅相成的。
刚刚讲的,可以说是一个内观的一种综述,内观以及成就法的一个概论,一个小结。
不过,因为我假定,今天有很多世界各地的听众,他们可能也是第一次听闻;或者说是对佛教理念相对是新入门的人;尤其是对fo教之道,特别是内观相对是比较新接触的人,所以现在我要再多讲一些内观。
而且我会努力试著,尽量不用传统的一些术语;并且试著,讲的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比较具有相关性的。
不管妳是出家僧尼,还是妳是一个在家居士,或者妳是一个小孩、青少年,为什么止、观,跟妳是有关的?而妳作为一个人类,妳要怎么样使用,止观这个技巧来观待这个世界?
那我们在所谓的生命当中,有些什么东西呢?工作、家人、情感关系、安全感、乐趣,这很重要。
长期规划管理、管理自己的生活、管理像是妳的家庭、管理未来的生活。我想这是我们所谓的生命当中有的一些东西。
对我们来说,没有太多的机会可以去思维这些东西——
以一种非常原始本然的状态来思维,不受到别人的影响来思维。这样的思维几乎是不存在的。
如果妳是个小孩,如果妳是一个青少年,可能妳的父母就是时时刻刻就是在关注著妳,关切妳的一举一动。如果妳的双亲不是这么做,那可能妳的朋友也会对妳这么做;妳会想要成为妳的同学圈子的一部分,妳会想要,比如说是收到邀请,成为他们的一份子,参加他们的聚会等等,这是非常复杂的。
我想某方面来说,妳会想要变成非常特殊的一个人,妳想要变得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同时,妳又不想要别人对妳投以太多的关注,这是非常复杂的情况。
因为如果别人给妳太多的关注,妳会觉得就是非常受限,非常窒息的感觉。如果妳太独特的话,人家可能会觉得妳很奇怪,妳特立独行,然后可能就会疏离妳,然后妳就会觉得很孤独。然后还有现在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像是社交媒体, Instagram、Facebook、Tiktok等等的,我甚至对那些知道的非常有限。
不过在我成长的时候,我有很大的挑战性,跟成为真正人类朋友的一个圈子;现在的小孩甚至于有挑战性要融入一些,妳甚至从来没有亲眼见过的朋友。
然后当妳没法融入的时候,妳可能会非常沮丧,非常长的时间,这是妳们现在在经歴的状况。
我不知道这会不会变得比较好,或许现在已经是很好的,我不想要评判说这个状况是不好的。但是,我也没有觉得现在的状况是很好,因为大家有很多的焦虑,有很大的压力。
而这个世界是被设计于竞争的这个理念上,就是有人输有人赢,然后赢得最多的人,就得到最好的奖品,然后就获得别人的认可等等。所以会有这种竞争的体系在这里。
如果妳随顺这一切,真的接受这一切,这个时候妳就不会有毗婆舍那内观了,记得吗?毗婆舍那的梵文意思是:看见全貌,完整的观看,或者说是观看实相;或者说是直接的观看。
当妳是用 Instagram、Tiktok或者时尚经由妳的家人的认可,经由妳的学校成绩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话,妳就不是完整的观看,直接的观看妳的生命。
而是通过很多,受到扭曲的滤镜来观看妳的生命。
很多时候这些滤镜,甚至不是属于妳的。那些滤镜,是别人设计出来的。
所以,是的,就像我之前所说的,我们很多人想要变成非常的独特,非常的独立,这就是另外一个事情,我们会想要独立,渴求独立,有多大成分是真正的内观呢?
是的,我们是想要独立,但是我们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跟它背道而驰的。
我们做的一切,事实上都让我们更加的依赖于其他事物上。
以前相对来说,会需要一些时间,才会做一些让我们依附于其他东西的事情。但是现在在几秒钟当中,妳马上就可以让自己变成依附于某些东西上,依赖于某些东西上面。
所以基本上,很多的科学家似乎在说,我们的心已经被像是劫持了,被黑了,骇客的黑,我们的心是非常容易被侵入的。
基本上有这么多的公司,有这么多的科技大头公司,他们都知道我买了什么,我在阅读什么,我在观看什么。他们甚至已经设计好一整套的东西,然后给我送资讯、给我送新闻,非常精细设计的来呈现给我。
然后,我完全的就是会相信他们,虽然我知道他们是专门设计来引诱我。
这就是我们失去洞见的方式。
然后我们就失去了洞见,我们失去了实相真实性质的理解;我们就对我们自己的生命,只看到了一部分自己的生命,只从某个角度在看。
就像我之前说的:
妳有多大的热忱,多大的渴望想要脱离妳的舒适区?妳有多大的勇气能够想要真的不在乎,或者说至少少在乎一些别人是怎么想的?
像是自己得到了多少人跟妳比赞,或者说人家对妳的正面评价。这是妳需要去想想的。
妳有多大的勇气可以去忽略那些?这种勇气就是我们说的修心。
而这个修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那些真的只是想要过一个好好生活的人。
对那些作为家长、做经营者、具有情感关系的人,对那些想要跟别人沟通的人都是很重要的。
在我们生命当中的所有层面,我们都需要内观,
所以,在传统fo教学对内观的分类当中,我们会说三种特性。尤其是在上座部的传统当中会这么说:
就是“无常”、“不满足感”、以及“无我”。就是没有我。
关于无常。这里也一样,在妳经歴妳的生命的时候,是非常可以去应用的。
不管妳是青少年、做人父母、或者是一个企业经营者、只是一个有工作的人、需要照顾家庭的人。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来观看我们的生命,以无常的视角来观看生命。
当然有时候,好像大家想到无常,就会觉得它是一个负面,不让人快乐的事情。但事实上并不一定如此。
比如说,妳在生命当中可能会有经歴非常艰难的时候,甚至可能现在就在经歴非常艰难的时刻。但是,如果妳以很片面的角度来观看妳的生命,那么很短的一段艰辛的时刻就会让妳迷失方向,让妳完全的没有办法就是真正好好立足。
但是如果妳真的修持内观,如果妳能够以更鸟瞰的视野来观看妳的生命,妳就会知道说:我们生命当中,虽然有过这么多次艰难的情况发生,但是我们总是会脱离那样的状况。
我们的生命当中有多少次是情况在变得更好,我们生命中有多少次是有好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会有这种倾向——就是不会很欣赏这些好的事情,而是我们会反复的去思虑那些不好的事情,不好的经歴。
但是,如果妳能够以鸟瞰的视野来观看我们的生命,只是带著无常这样子的理会来观看我们的生命,就能够给妳带来,非常大的自信心来经营妳的生命。
但是看到这一个实相,这一个真理,无常这个真理,就能够为妳带来这么多的自信心,这么多的勇气。而且也会让妳变得非常的具有前瞻性,而且也会让妳不会轻易放弃。
当然,就像我不断重复的,妳需要熟悉这些事情,养成习惯,必须要对这种思维方式养成习惯。
这就是成就法这种技巧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
让妳能够熟悉这样子的纪律,让妳熟悉这样的做法,不管是好的时候、坏的时候都能够保持这样的纪律。修持到——妳变成这个技巧本身,技巧本身就是妳。
所以一旦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妳马上就能够应用这种智慧,这种正念、这种全观的方式来应用出来。
这种...(音),或者说修心的这种修持是必要的。
当然,现在稍微回来讲,比较传统的方式来讲:成就法像是坐直观看呼吸的进出,或者是去寺庙朝拜的这种成就法,或者说是修持;比如说我们带著花、香去供佛去寺庙礼佛,带著想要看见这些实相的动机,想要能够完整观看我们生命这样子的动机,想要不是只是局限在以片面的角度来观看生命。
如果妳带著这样的动机这样的发心的话,那去寺庙朝礼,可以也当成是一种成就法的修持,它就成为一种成就法。
当然在传统的佛教社会当中,有些人会去寺庙,是带著其他的动机。像是农夫是希望能够比如说下雨、能够有很好的庄稼收成;有其他的人可能是为了要希望能够长寿、能够避免疾病等等,会有其他的动机去朝拜寺庙。
当然那些在佛教的经和论典当中,也没有不鼓励这样做,因为那是一种善巧方便。能够逐渐的引导人步向更高的解脱层次。而更高的解脱就是经由具有全貌来获得的。
当我们对实相具有全貌的时候,就是所谓的解脱。
当妳看见了一切,当妳从一切的角度来观看事物的时候,让妳知道那个是开始、那是中间、那是结束的时候。这时妳知道这个事物它的本质、它的作用、它的影响,不管妳要不要持续下去,实在是取决于妳,但是妳不会受限于那个事物。那就是所谓的解脱。
所以就这个层面来说,内观就是当妳,完全的成就了内观的时候,所谓的涅槃,佛教徒的所谓的解脱。
所以佛教徒所谓的解脱,事实上,并不是真的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有时候好像有些教法,会让我们觉得好像是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获得解脱。但并不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