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前行第72课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返回

前行第72课学习笔记和随堂小测

仰望虚空 2023-06-20

བྱང་ཆུབ་སེམས་མཆོག་རིན་པོ་ཆེ།།

菩提心妙宝

མ་སྐྱེས་པ་རྣམས་སྐྱེ་གྱུར་ཅིག།

未生者当生

སྐྱེས་པ་ཉམས་པ་མེད་པར་ཡང་།།

已生勿退失

གོང་ནས་གོང་དུ་འཕེལ་བར་ཤོག།

辗转益增长



科判坐标


甲二、所讲之法;乙一、共同外前行;丙四、因果不虚;丁一、所断之不善业;丁二、应行之善业;丁三、一切为业之自性



一切为业之自性


前世之业若无对治不消亡

(一)纵然今生没有造任何罪业,前世果报依旧现前。

1、总说:今生纵然未造罪,但阿赖耶上所积无量罪业之种子,今生若成熟依旧感受痛苦果报。

2、教证。

(1)龙猛菩萨:《大智度论》:“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先世因缘业,不烧亦不尽。”

🔹即使大海的水干涸了、须弥山倒塌了,可往昔所造的业也不会被摧毁,终将成熟于自己的相续。

(2)《百业经》:果报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

3、遣除不懂因果之邪说:“我即生中从小就喜欢做善事,从来也没造过恶业,为什么还要感受痛苦?不公平!”


依靠强大的现行对治力可使重罪轻报

(一)何为强大的现行对治力。

1、唯一行善;

2、修习菩提心、空性等大乘法要;

3、或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直指本性等密 宗教言。


(二)为何能重罪轻报。

1、教证。

(1)《能断金刚经》:“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

(2)《父子合集经》:“若造众恶行,当堕于恶趣,或外遇良缘,转重令轻受。”

2、重罪轻受的道理:般若的加持非常大,能令自己重罪轻受,本要在地狱、饿鬼、旁生里感受的剧苦,现在仅以疾病或违缘的方式即可化解了。

3、公案说明:那烂陀主持戒贤长老的公案。

(1)在久远劫前,戒贤长老当过许多次国王,做了许多迫害百姓的恶行,本应堕落恶道长久受苦。

A.但因长老这一世弘扬大乘教法,利益了无数众生,所以,地狱大苦报转变成了目前的人间身患怪病的小痛苦;

B.因长老将佛法传授给玄奘终得身体康复。

4、遣除错误的认识:

(1)“没修法时我很健康,可是一修法以后,身体马上就不行了……”

A.这是不懂佛理的见解;

B.真正的原因:自己所感受的痛苦,皆是源于昔日的果报。

(2)有些人出家后经常生病,学佛后心情不好,乃至发疯。

A.这都不一定是坏事;

B.若以三宝的加持力,将自己来世数劫中所受的痛苦,在今生一并偿还了,那再怎么苦也是值得的。


(三)总结:当以正知正见看待修行之违缘,对因果规律生起定解。

1、调伏自相续。

(1)建立正见:修行之违缘乃重罪轻受;

(2)比较而生起欢喜心:比起长久深重的三恶趣苦,人间痛苦微不足道。

2、安抚他相续。

倘若别人学了佛、修了空性后,以前做什么都一帆风顺,现在却是违缘重重、一波三折,那么我们要用这种教言去安慰他,让他在菩提道中不要退失信心。


依靠微小恶业可使重报轻受

(共业的力量:微小恶业共同感受恶果)

(一)公案:尼洪国家共业之公案。

1、简说:七日天降粮食雨,接着降了七天的衣服雨,之后又在七天中降下珍宝雨,最后降下土雨,使所有的人葬身土下,死后转生到恶趣。

2、详说:《杂宝藏经》:

(1)优陀羡王的儿子听信谗言,造下杀父、杀阿罗汉的罪业,又在奸臣的教唆下不相信罪福和圣道,无恶不作,将土撒在嘎达亚那尊者头上并将尊者埋入土中,七天后天降香花、珍宝、衣服,很多人闻此瑞相纷纷云集至此,此时城的四门降下铁门,天降土雨,国王及人民全被埋没。

(2)分析为何这么多人共同感受此果报的因缘:过去无量劫前,某国有一长者女将自己嫁了好丈夫的因缘归于将扫地灰尘倒在比丘头上并大肆宣扬,造成其他女人纷纷效仿,以此因缘,共同感受此国天降土雨被埋之果报。


(二)身边共业的事例。

1、共业感果。

(1)玉树地震;

(2)舟曲县泥石流。

2、造共业之因。

一顿饭造下杀生的共业。


(三)总结。

1、苦乐皆由往昔业力所致。

2、业果成熟的规律:不一定马上成熟,但在来世、来世的来世也必会现前。

(1)《亲友书》:“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

(2)《佛说立世阿毗昙论》说:“初造恶业时,不如火即烧,如灰覆火上,随逐烧罪人。” 又云:“恶业未熟时,痴人谓甜美,其业既熟已,方知是苦难。”


取舍因果见行不相脱离

(一)上上见和证悟不碍下下取舍。

1、当取:对于因果的道理,要时刻生起定解、加以取舍。

2、当断:以“善恶无分别”、“万法唯心造”等禅宗或大圆满的高深法语,来轻视因果。


(二)二谛圆融之见行。

1、自宗二谛之见行。

(1)莲师:

A.“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而要小心谨慎,不违背因果。

B.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恶,而行为也是这样的话,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见解也将成为魔见。

C.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行为上始终有实执,见解也是如此的话,将会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从而在轮回中无有解脱之日。”

(2)总结自宗之见行:

A.莲花生大士所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有再高的实相见解,不管是大圆满、大中观、大手印,还是禅宗、净土宗的殊胜见,取舍因果的行为也必须要细致入微,就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样,丝毫的恶法也不做,点滴的善法也要行持。

B.法王如意宝:作为一个修行人,见解上,要依止龙猛菩萨的空性无二见;而行为上,则应随学静命菩萨的小乘别解脱行为。

🔹《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希奇萨霍堪布之行为,无比具德龙树之见二,钦定双融传承之教规,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2、不慎善恶之颠倒行为。

(1)藏地一修行人为伪装龙王给他伏藏,在腿上绑一尊佛像,到湖里后淹死了。

(2)一修行人为让信徒生信心,把佛像紧紧缠在腰间,几天后,佛像印记留在腰上,以此来欺骗信众。

3、总结教诫莫轻视因果。

(1)因果之间的关系,只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

(2)《大智度论》:“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

🔹因果虽是空性,但并非断灭;虽然相续不断,却也不是常有;众生所造的罪福,永远都不会失坏。这种法唯有佛陀的智慧才能揭示,其中的甚深奥秘,凡夫人的粗大分别念无法抉择。


(三)二谛圆融不相违:彻悟了空性那就绝对不会造罪。

1、理由。

(1)证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时的;

(2)为了利益众生,某些成就者行为像济公和尚一样吃肉喝酒,这对他的境界不会有任何影响。

《正法念处经》:“若知业果者,常见微细义,彼恶所不染,如空泥不污。”

倘若真正了知因果,取舍方面会极其细微,即使造了罪业也不会染污相续,就像泥土无法玷污虚空一样。

2、修行当从名言因果入手。

假如渴望修持正法,就必须将取舍因果放在主导地位,见解和行为不能脱离或堕于一边而实地修行。

3、以此检视自己的修行。

如果随着见解越来越高,行为也越来越如法,对众生的悲心越来越强烈,这说明你的修行没有误入歧途。


因果不虚之引导,在相续中生起的界限

(一)界限:应当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


(二)以公案来说明因果不虚在相续中生起的界限。

1、简述。

弟子问尊者:“您的行为已完全超出了凡夫人的意境,上师仁波切,您最初是金刚持,还是哪一位佛菩萨的化身?”米拉日巴尊者回答:“认为我是金刚持或某位佛菩萨的化身,这说明你对我有诚挚的信心,但对于正法来说,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邪见了。”

2、分析。

(1)诚信因果是精进之基。

A.由于弟子们对因果生不起诚信,故对正法不能如此精进,也就不能生起同样的功德。

B.若诚信因果就能像尊者一样精进修持,对上师的信心也会增长,遇到违缘也不怕。

🔹希哇俄问上师米拉日巴,看到上师如此精进修持,自身做不到,怎么办?尊者告诉他尊者说:“我没有别的窍诀,唯一就是要诚信因果。"

(2)精进是成就之基。

🔹《冈波巴尊者传》冈波巴离开米拉日巴时,米拉日巴给他传了最深窍诀——尊者身上多年苦行结成的老茧。


修持窍诀

(一)诚信因果。

1、包括细微的善业,也要以三殊胜摄持而尽力奉行;

2、就算是再小的恶业,遇到生命危难也不去做。


(二)日常实修。

1、早上。

(1)起床。

A.身:

  a.应舍:不能像牛羊从圈里爬起来一样,一跃而起,边擦眼屎边上厕所;

  b.应取:当在床上静坐,自心悠然放松,向内反观审察。

(2)观梦:“昨晚做了善梦,还是恶梦?”

A.若梦中作恶:应心生惭愧,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21遍诚心忏悔;

B.若梦到行善——应该心生欢喜,同时将善根回向众生。

(3)发愿摄持一天行持。

默默发愿:“昨晚行持的善法还不错。在今天,我要继续为一切众生获得圆满佛果而竭尽全力奉行善法、断除恶业。”

(4)为何要观察梦境善恶:一个人的梦,实际上与修行有很大关系。

A.善行得善梦:倘若白天对上师三宝有信心、欢喜心,对众生有饶益心,做梦的时候,大多数也会跟上师、正法有关;

B.恶行得恶梦:如果一直以贪嗔痴而奔波,那晚上肯定全是恶梦。

2、晚上。

(1)睡前,当在床上端坐,如前一样观察思维:“我白天都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修持了什么善法?”

A.如果成办善事——则应感到欣慰,并回向一切众生获得佛果;

B.如果造了恶业——就要自我呵责:“我这个人实在恶劣,今天这样做,完全是毁了自己。”对此应生起追悔之情,诚心诚意忏悔,并发誓:“从今以后,我绝不再造那样的恶业!”

3、日常。

都不能离开正知正念:对内外器情的一切显现,不要有根深蒂固的实执,而应在虚无缥缈、无实如幻的游舞中修持自心,恒时住于善法和正道中,令内心调柔。

🔹《入楞伽经》:“三有如阳焰,幻梦及毛轮,若能如是观,究竟得解脱。”


(三)时时刻刻修心很重要。

1、重要之理。

(1)《佛说救疾经》:“罪从心生,罪从心灭。心如天堂,心如地狱。”

(2)前行将心调后,后面正行境界自然现前:若能将前行、尤其是共同四加行,反反复复观修好,那么通过祈祷上师加持,大圆满等境界轻而易举就会现前。

(3)上师自己的行持:我在二十多年来,一方面会修点本来清净、任运自成的窍诀,同时,这些出离心和菩提心的教言也一直在修。不管遇到什么情况,这个习惯都数十年如一日,从来也不会改来改去。

A.法王的传统:气脉明点这些暂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就是先要在共同四加行、不共五加行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更高的境界才会自然现前;

B.藏传佛教中,四大教派尽管传承不同,但加行修法都大同小异;

C.汉传佛教虽没有这么明显的窍诀,但四种厌离心的教义也都可以涵摄其中。

(4)城市里的人当如何行?

A.早上起来用一两个小时,甚至半个小时观修;

B.晚上睡觉前也是这样;

C.白天在工作之余抽空修一修,这对调伏自心也非常重要。


总结四外前行

(一)望弟子们不辜负上师的苦心。

1、倾囊相授:上师这次将自己所懂得的一切道理,对你们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了;

2、旁征博引:查阅大量汉藏公案、教证,并以《大藏经》做了补充,并引用法王如意宝和其他上师的许多教言;

3、殷殷期望:希望每个人在听闻之后,务必要好好修持,若能真正生起这四种厌世心,上师的一番苦心也算没有白费了。


(二)四外前行的功德。

1、自利:若能把这共同四加行修好,那在正知正念的摄持下,做什么善事都不会离开三殊胜。

🔹“善人如药树,依彼胜一切。恶者如毒树,依彼毁一切。”

🔹如此贤善之人以自心的堪忍力,能令与其结缘者心皆转向正法,自他的广大善业蒸蒸日上,生生世世生于人天善趣,不会堕入恶趣和邪道。

2、利他:具法相的高僧大德,无论住在什么地方,当地人都会奉行善法,众天人也会恒常护持。

🔹《大智度论》:“若人灭众恶,乃至无小罪,如是大德人,无愿而不满。”

🔹尽管他只有一个人,但依靠护法神的加持、自己善愿力的加持,能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弘法利生的事业也会自然展开,一切所愿都能如愿以偿。


(三)因果不虚品结文。

虽知因果差别然信弱,虽闻众多正法然未修,

我与如我恶行众有情,自心与法相应祈加持。


往期回顾


名词解释及教证公案


名词解释

原文

我们每一个人,纵然今生没有造任何罪业,或者想不起造了什么罪业,但从无始以来,在漫长的轮回中,阿赖耶上所积累的罪业也是无边无际,以此必然要感受不堪设想的果报。

阿赖耶:

心识名。八识中之第八。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原文

我们哪怕做了一点一滴的善事,其果到时候也一定会成熟;就算造了微不足道的罪业,正如《百业经》所言,果报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

蕴:

乃积集之义,谓许多物事聚集一起,系指有为法而言,如五根、五境等诸色(物质)聚集,即称为色蕴。

——《佛学大词典》


界:

层、根基、要素、基础、种族诸义。(一)界为各种分类范畴之称呼,如: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而产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合称为十八界。

——《佛学大词典》


差别的意思,亦即事物彼此差别而无混杂;性的意思,亦即事物固有的本体。

——《佛学常见辞汇》


处:

为心、心所生长门之义。心王、心所以处为所依,缘处而生长,若离处,则不得生长。一切诸法分为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三科,其中六根、六境合为十二处。亦即指以六根为所依、六境为所缘,根与境为能生长心、心所作用之处所,故称十二处或十二入。

——《佛学大词典》


梵音译作阿耶怛那。内能取根,外所取境,均为心及心所诸识未生者新生,已生者增长之处或其生长之门。《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

——《藏传佛教辞典》


原文

尤其是有些人现在唯一行善,修习菩提心、空性等大乘法要,或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直指本性等密 宗教言,依靠这种强大的对治力,本来自己后世将堕入恶趣的罪业,可以提前在今生成熟,并感受痛苦。

生起次第:

在金刚乘,禅修有两个阶段:生起次第及圆满次第。在生起次第的阶段,本尊的观想逐步建立并持续下去。

—《英汉对照词典》


为求净治四种习气,解脱凡庸的见、闻、觉知束缚,现见本尊、真言、智慧本性而修习的瑜伽。

——《白玛邓登尊者传》


依凭修习时之生、死、中有三身的修定法,从三力门庸俗贪知中皈依到密 宗之路上来。详见无上密乘典籍。

——《红史》


圆满次第:

圆满次第是密续禅修的方法,在这个阶段,行者由于体内气脉及能量的变化而得到大乐、明性及无念的觉受。

—《英汉对照词典》


于金刚身严守要窍,凭借有堪能性风、脉、明点,以四空现证光明,以四喜现证俱生慧的殊胜智。

——《藏汉佛学词典》


本性:

指固有之性德。即常住不变之绝对真实性。圆觉经(大一七·九一九中):“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

——《佛学大词典》


原文

如《能断金刚经》云:“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

波罗蜜:

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佛学大词典》


损恼:

八种损恼。一、饥损恼。二、渴损恼。三、麁食损恼。四、疲倦损恼。五、寒损恼。六、热损恼。七、无覆障损恼。八、有覆障损恼。

——《法相辞典-朱芾煌》


原文

而是因为般若的加持非常大,能令自己重罪轻受,本要在地狱、饿鬼、旁生里感受的剧苦,现在仅以疾病或违缘的方式即可化解了。

般若:

意译为慧、智慧、明、黠慧。即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显现之真实智慧。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菩萨为达彼岸,必修六种行,亦即修六波罗蜜。其中之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即称为“诸佛之母”,成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据,而居于最重要之地位。

——《佛学大词典》


原文

当时我家乡有个修行不错的人,病得十分严重,我就问一位善知识。

善知识:

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

——《佛学大词典》


原文

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恶,而行为也是这样的话,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见解也将成为魔见。

黑法:

指杂染邪恶之法。至于清净之善法,则称白法。亦有将佛之正法称为白法,或有漏之善法称为白法;外道等之邪法称为黑法,或有漏之不善法称为黑法。

——《佛学大词典》


原文

这个教言,大家一定要记住!法王如意宝也常引用《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的教证说,作为一个修行人,见解上,要依止龙猛菩萨的空性无二见;而行为上,则应随学静命菩萨的小乘别解脱行为。但如今很多人往往与此相反:见解上连小乘的人无我四法印都不懂,基本的出离心、因果观都没有,行为上却远远超过密 宗的行为,这完全是一种颠倒。

空性:

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乃真如之异名。依唯识家之说,真如为远离我、法二执之实体,故修空观而离我法二执之处,真如实体即跃然而现,亦即依空而显明实性,非谓真如之体为空。

——《佛学大词典》


有无二见:

指有见与无见。据法华文句卷四下载,有见为常见,无见为断见,由此二见可产生六十二种错误之见解。此外,若执着有之边际,或执着无之边际者,皆为不正之边见,称为有无二边。

——[法华经方便品、肇论](参阅‘六十二见’1241)

——《佛学大词典》


别解脱:

持戒人自己从恶趣及生死轮回中解脱出来。

——《藏汉佛学词典》

——《藏传佛教辞典》


人无我:

或人我空。二无我之一,人体由五蕴和合,假名安立为我,其中无真正之我体,谓之人无我。

——《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著

——《藏传佛教辞典》


四法印:

于三法印,再加上一切有为法皆苦之苦法印,称为四法印。又作四法本末、四忧檀那(梵uda^na)。乃显示诸法真理之四标印,可作为佛教特征之四种法门。即:(一)一切行无常印,(二)一切行苦印,(三)一切法无我印,(四)涅盘寂灭印。

——《佛学大词典》


原文

前段时间,不少人都在传:藏地有个修行人,对许多信徒说:“你们在湖边看着,龙王给我个伏藏品,我要从湖里取出来。”

伏藏:

指埋藏于地中之宝物。自古以来,印度、日本之大寺院均设有伏藏,内藏有金银珍宝及经典。在西藏亦曾掘得古代佛教之经籍,传闻此乃八、九世纪时,莲华生等将写好之佛教经典埋藏地下或山洞中,僧人娘尼玛俄色(1124~?)与古如却吉旺秋(1212~1273)先后掘得,称为上下两大伏藏。十五世纪时,热特那林巴汇集刻印,称南部伏藏;十六世纪时,仁增郭吉登曲坚发掘、刻印之典籍,称北部伏藏。其中包括五部遗教、莲华生遗教和医明要籍等。

——《佛学大词典》


 教  证  和  教  言

1、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说:“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先世因缘业,不烧亦不尽。”

2、《父子合集经》也说过:“若造众恶行,当堕于恶趣,或外遇良缘,转重令轻受。”

3、《亲友书》云:“有者所造诸罪业,纵未即时如刀砍,然死降临头上时,罪业之果必现前。”

4、《佛说立世阿毗昙论》也说:“初造恶业时,不如火即烧,如灰覆火上,随逐烧罪人。”又云:“恶业未熟时,痴人谓甜美,其业既熟已,方知是苦难。”

5、《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云:“希奇萨霍堪布之行为,无比具德龙树之见二,钦定双融传承之教规,祈愿莲生大师教法兴。”

6、《大智度论》所言:“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

7、《正法念处经》云:“若知业果者,常见微细义,彼恶所不染,如空泥不污。”

8、《佛说救疾经》中也说:“罪从心生,罪从心灭。心如天堂,心如地狱。”

9、《入楞伽经》所说:“三有如阳焰,幻梦及毛轮,若能如是观,究竟得解脱。”

10、颂云:“善人如药树,依彼胜一切。恶者如毒树,依彼毁一切。”

11、《大智度论》云:“若人灭众恶,乃至无小罪,如是大德人,无愿而不满。”

 公    案 

1、在历史上唐玄奘的上师戒贤长老,长期主持印度那烂陀寺,德高望重,名震四方。玄奘到印度时,他已年过百岁,当他听说玄奘来自东土大唐,竟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原来,这里有一段非常神奇的因缘:

三年前,戒贤长老身患怪病,痛苦万分。虽然他修行了那么长时间,但仍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想要自杀了却残生。当天晚上,他就梦到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告诉他:“你在久远劫前,当过许多次国王,做了许多迫害百姓的恶行,本应堕落恶道长久受苦,但因你这一世弘扬大乘教法,利益了无数众生,所以,地狱大苦报转变成了目前的人间小病苦,你最好还是继续忍受。再过三年,有位大唐僧人会来此拜你为师,求受佛法。你若将佛法传授给他,身体就会康复。”后来,玄奘得受法要之后,他的病痛果然消除了。


2、汉地《杂宝藏经》中也有广述:从前有个国王(优陀羡王),他有个特别宠爱的妃子。叫有相夫人。一天,有相夫人给国王跳舞,国王从她的舞姿中发现了死相,知道她七日后必将死亡。

有相夫人得知后,请求出家,并答应死后若升天,会再来相见。国王因为对她特别执著,不答应她那么快就出家,只同意她第六日出家。到了第六日,有相夫人出家后守八关斋戒,第七日早晨因饮用过多的石蜜浆,腹中绞结,即便命终。她死后得生天上,想起往日的誓言,于是去见国王。

国王见她只是出家一日,死后就能升天,于是对出家生起了极大信心,自己也舍弃王位,传给儿子王军,前往寂静处出家修行,并很快证得阿罗汉果。

国王的儿子王军继位后,听信谗言,不恤国事。国王愍念儿子愚痴,为了全国百姓,打算去教化儿子修善。

王军王听说父王将至,非常高兴。但他手下的奸臣说:“老王回来,你要将王位还他,你就当不了国王了,所以应把老王杀掉。”王军王遂生恶心,派杀手去杀父王。

杀手见到老王,将来意告诉了他,并说自己以前受他恩惠,不想杀他,但如果不杀,自己无法复命,回去只有死路一条。老王愍念他,就让他动手。但杀手怎么杀,也无法伤害他的身体。

老王告诉他:“你回去替我跟王军王传个话,说他杀父、害阿罗汉,犯下两个无间罪。若能好好忏悔。罪业也许可以减轻。”杀手答应后,再杀老王,才把他的头砍下来,并带了回去。

王军王见父亲的头,在路上耽误那么久,但仍颜色不变,知道父亲已经得道。于是非常后悔,痛哭得昏倒在地,很久才苏醒过来。此时,杀手把老王的遗言告诉国王,国王听后更加悔恨。

奸臣害怕国王怪罪自己,于是欺骗国王:“世界上哪有什么阿罗汉,您不要信那些谎话,徒增烦恼。”

国王说:“我父亲的头,死后多日,颜色不变,怎么不是得道?况且我父在位时,曾有两位大臣出家,并证得了阿罗汉果。他们的种种神变,我等亲眼所见。他们涅槃后的舍利子,也造成了灵塔,至今还完好无损。你怎么说这些不存在?”

奸臣答言:“世间用幻咒术、药力,也能出现神变。那两个大臣,并不是什么阿罗汉,过两天我证明给您看。”

他回去后,在阿罗汉的灵塔上挖了两个洞,里面各放一只猫,在洞里饲养。并命人训练这两只猫,叫两位大臣的名字,它们就出来吃肉;让它们回去,它们就回到洞里。如是训练一段时间后,猫便养成了习惯。

于是,奸臣让国王来到灵塔那里,说让他看看两位大臣到底是不是阿罗汉。然后,他大声地喊两位大臣的名字,结果两只猫从洞里出来,让它们回去,它们就回到洞里。

国王见了,从此不相信罪福,也不相信有圣道,行为更加无恶不作。

有一次,国王出去游玩,见嘎达亚那尊者在静处坐禅入定,他认为阿罗汉根本不存在,于是便生恶心,拿土撒在尊者头上,并吩咐左右随从也用土埋尊者,以至于把尊者全部埋在土里。

当时有一大臣,信奉三宝。见此情景,等他们走了,赶紧为尊者除去土。见尊者神仪鲜泽,没有被土污染丝毫,非常欢喜,以头面顶礼尊者双足。

尊者告诉他:“七日后,天会降下土雨,国王及人民,尽皆覆灭。”

大臣闻后,心怀忧恼,把此事告诉了国王。并且自己私下挖一个地道,通向城外。

七日之后,天上突然降下香花、珍宝、衣服,城内的人无不欢喜。奸臣告诉国王:“有此瑞相,皆由国王福德所感。那些没有智慧的人,还说要降土雨,简直是胡说八道。”很多人听说该国有善妙的瑞相,也纷纷云集到这个国家。

此时,突然城的四门,降下铁门,全部关闭,让人无法逃出。天上也降下土雨,国王及人民全被埋没,此国变成一座土山。只有那个信奉三宝的大臣,从地道中逃了出去。

大臣到了嘎达亚那尊者所在之地,问:“国王及人民以何因缘,共同遭此灾难?”

尊者答言:“过去无量劫前,某国有一长者女,住在楼上。一天早晨,她在楼上扫地,灰尘随手倒了下去,刚好有个化缘的比丘经过,污物全部倒在了他头上。长者女见后,丝毫没有忏悔之意。后来她嫁了一个好丈夫,很多女人问她以何因缘,得此良配。这个女人回答:‘没什么别的。只是我在楼上扫地时,将灰尘扫到比丘头上。以此因缘,嫁了一个好丈夫。’其他女人听后,也纷纷效仿。由是业缘,如今全感受了这个果报。”


3、一次,弟子藏顿巴问米拉日巴尊者:“您的行为已完全超出了凡夫人的意境,上师仁波切,您最初是金刚持,还是哪一位佛菩萨的化身?”

米拉日巴尊者回答:“认为我是金刚持或某位佛菩萨的化身,这说明你对我有诚挚的信心,但对于正法来说,恐怕再没有比这更严重的邪见了。(因为他觉得只有古佛再来才能这么做,却没有认识到正法的力量。现在有些人也常这样讲:“上师是圣者,他能做到的,我怎么做得到?”这种自我轻毁的说法,对法来讲是个大邪见,其实只要像米拉日巴那样能看破世间、相信因果,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做到。)

为什么这么说?我最初依靠咒力降冰雹,杀了很多众生,造了滔天大罪,当时想肯定只有堕地狱而别无出路了,于是集中精力、兢兢业业地修持正法。依靠上师传授的密 宗甚深要诀,经过一系列苦行,才在相续中生起了殊胜功德。而你们,由于对因果生不起诚信,故对正法不能如此精进。倘若你们也能发自内心诚信因果,像我那样刻苦精进,那凡是有毅力的凡夫人,都能生起同样的功德。到那时,你们也可以称为是金刚持或佛菩萨的化身了。”


4、弟子希哇俄也问米拉日巴尊者:“您老人家在求法依师时,有那样虔诚的信心,忍耐受苦;而得法以后,又在山中那样精进修行。无论从哪一方面看,都不是我们能做到的。我们都不敢再修这个法了,可如此又解脱不了轮回,该怎么办才好呢?”

尊者说:“我没有别的窍诀,唯一就是要诚信因果。凡是有心的人,听了因果能相信的话,也一定能做到像我这样精进修持。如果你相信因果,依止上师的信心自会增长,求法遇到任何违缘也不怕。否则,若对因果半信半疑,就会缺少行持善法的心力,修行肯定不会成功。”


5、《冈波巴尊者传》中记载:当冈波巴离开米拉日巴尊者时,尊者本想给他传个最深的窍诀,但想来想去也没有舍得。于是尊者坐在河的此岸,目送冈波巴离开。冈波巴渡河行了一小段路后,隐约听见尊者呼唤他的名字,就立即回到尊者面前。

米拉日巴尊者对他说:“唉,我这个窍诀虽然至为殊胜,有点舍不得传人,但如果连你都不传,那还传给谁呢?还是传给你吧。”

冈波巴欢喜雀跃万分地说:“那么,我是否要准备一个曼茶作供养呢?”

尊者说:“曼茶倒不需要。只要你莫辜负我这个窍诀就行了。好,现在你看——”说着,尊者就将衣袍撩起,只见他周身上下都是多年苦行而结成的网状老茧!尊者继续说:“我再没有比这更深奥的窍诀了。我是经过这样的苦行,心中才生起功德的,所以,你也要以最大的坚忍来修行才好。”这件事在冈波巴心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一生对上师的教诲也没有忘记,依靠不断的苦行,最后获得了无上成就。




重难点及窍诀

一、前世之业若无对治不消亡

(一)纵然今生没有造任何罪业,前世果报依旧现前。

1、龙猛菩萨:《大智度论》:“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先世因缘业,不烧亦不尽。”

2、《百业经》:“果报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


二、依靠强大的现行对治力可使重罪轻报

(一)何为强大的现行对治力。

1、唯一行善;

2、修习菩提心、空性等大乘法要;

3、或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直指本性等密 宗教言。


(二)为何能重罪轻报。

1、教证。

(1)《能断金刚经》:“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

(2)《父子合集经》:“若造众恶行,当堕于恶趣,或外遇良缘,转重令轻受。”

2、重罪轻受的道理:般若的加持非常大,能令自己重罪轻受,本要在地狱、饿鬼、旁生里感受的剧苦,现在仅以疾病或违缘的方式即可化解了。

3、公案说明:那烂陀主持戒贤长老的公案。

4、遣除错误的认识:

(1)“没修法时我很健康,可是一修法以后,身体马上就不行了……”

A.这是不懂佛理的见解;

B.真正的原因:自己所感受的痛苦,皆是源于昔日的果报。

(2)有些人出家后经常生病,学佛后心情不好,乃至发疯。

A.这都不一定是坏事。

B.若以三宝的加持力,将自己来世数劫中所受的痛苦,在今生一并偿还了,那再怎么苦也是值得的。


(三)总结:当以正知正见看待修行之违缘,对因果规律生起定解。

1、调伏自相续;

2、安抚他相续。


三、依靠微小恶业可使重报轻受(共业的力量:微小恶业共同感受恶果)

(一)公案:尼洪国家共业之公案。


(二)总结:

(1)苦乐皆由往昔业力所致。

(2)业果成熟的规律:不一定马上成熟,但在来世、来世的来世也必会现前。


四、取舍因果见行不相脱离

(一)上上见和证悟不碍下下取舍:

1、当取:对于因果的道理,要时刻生起定解、加以取舍。

2、当断:以“善恶无分别”、“万法唯心造”等禅宗或大圆满的高深法语,来轻视因果。


(二)二谛圆融之见行:

1、自宗二谛之见行:

(1)莲师:

A.“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而要小心谨慎,不违背因果。

B.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恶,而行为也是这样的话,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见解也将成为魔见。

C.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行为上始终有实执,见解也是如此的话,将会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从而在轮回中无有解脱之日。”

(2)总结自宗之见行:

A.莲花生大士所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B.法王如意宝:“作为一个修行人,见解上,要依止龙猛菩萨的空性无二见;而行为上,则应随学静命菩萨的小乘别解脱行为。”

2、总结教诫莫轻视因果:

因果之间的关系,只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大智度论》:“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


(三)二谛圆融不相违:彻悟了空性那就绝对不会造罪

(一)理由:

证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时的。

为了利益众生,某些成就者行为像济公和尚一样吃肉喝酒,这对他的境界不会有任何影响。


(二)修行当从名言因果入手。

假如渴望修持正法,就必须将取舍因果放在主导地位,见解和行为不能脱离或堕于一边而实地修行。


(三)以此检视自己的修行。

如果随着见解越来越高,行为也越来越如法,对众生的悲心越来越强烈,这说明你的修行没有误入歧途。


五、因果不虚之引导,在相续中生起的界限

(一)界限:应当像米拉日巴尊者那样。

1、诚信因果是精进之基;

2、精进是成就之基。


六、修持窍诀:日常实修

(一)早上。

1、起床。

(1)应舍:不能像牛羊从圈里爬起来一样,一跃而起,边擦眼屎边上厕所;

(2)应取:当在床上静坐,自心悠然放松,向内反观审察。

2、观梦:“昨晚做了善梦,还是恶梦?”

(1)若梦中作恶:应心生惭愧,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21遍诚心忏悔;

(2)若梦到行善——应该心生欢喜,同时将善根回向众生。

3、发愿摄持一天行持。

默默发愿:“昨晚行持的善法还不错。在今天,我要继续为一切众生获得圆满佛果而竭尽全力奉行善法、断除恶业。”


(二)晚上。

睡前,当在床上端坐,如前一样观察思维:“我白天都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修持了什么善法?”

1、如果成办善事——则应感到欣慰,并回向一切众生获得佛果;

2、如果造了恶业——就要自我呵责:“我这个人实在恶劣,今天这样做,完全是毁了自己。”对此应生起追悔之情,诚心诚意忏悔,并发誓:“从今以后,我绝不再造那样的恶业!”


(三)日常。

都不能离开正知正念:对内外器情的一切显现,不要有根深蒂固的实执,而应在虚无缥缈、无实如幻的游舞中修持自心,恒时住于善法和正道中,令内心调柔。


七、总结四外前行

(一)望弟子们不辜负上师的苦心。

1、倾囊相授:上师这次将自己所懂得的一切道理,对你们毫无保留地全盘托出了;

2、旁征博引:查阅大量汉藏公案、教证,并以《大藏经》做了补充,并引用法王如意宝和其他上师的许多教言;

3、殷殷期望:希望每个人在听闻之后,务必要好好修持,若能真正生起这四种厌世心,上师的一番苦心也算没有白费了。


一、 为什么有些人今生没有造任何罪业的人却要感受痛苦?

(一) 总说感受痛苦是缘于前世的恶业。

从无始以来,在漫长的轮回中,阿赖耶上所积累的罪业也是无边无际。


(二) 教证:

1、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也说:“大海水干竭,须弥山地尽,先世因缘业,不烧亦不尽。”即使大海的水干涸了、须弥山倒塌了,可往昔所造的业也不会被摧毁,终将成熟于自己的相续。

2、《百业经》所言,果报不会成熟于外境的地、水、火、风上,只会成熟在自己的蕴、界、处上。


(三) 总结:

大家不要认为:“我即生中从小就喜欢做善事,从来也没造过恶业,为什么还要感受痛苦?不公平!”这种说法是不懂因果的表现。


二、 如何理解修行人感受痛苦是重罪轻报

(一) 总说:

有些人现在唯一行善,修习菩提心、空性等大乘法要,或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直指本性等密 宗教言,依靠这种强大的对治力,本来自己后世将堕入恶趣的罪业,可以提前在今生成熟,并感受痛苦。


(二) 详细分析

1、重罪轻受的道理:般若的加持非常大,能令自己重罪轻受,本要在地狱、饿鬼、旁生里感受的剧苦,现在仅以疾病或违缘的方式即可化解了。

2、错的的认识:怪罪于法,然后退失信心。

3、真正的原因:自己所感受的痛苦,皆是源于昔日的果报。


(三) 教证:

1、《能断金刚经》 云:“行持波罗蜜多之菩萨,受到损恼或受极大损恼,此乃未来所受之苦业,于此世成熟。”

2、《父子合集经》:“若造众恶行,当堕于恶趣,或外遇良缘,转重令轻受。”


(四) 公案:唐玄奘的上师戒贤长老的公案。


(五) 总结说明。

1、有些大德,显现上生病,或者出现种种不顺,这并没有违背因果规律。

2、普通修行人,学了甚深的空性法门或密法以后,生活中出现违缘,这也是将来世的大苦轻报于今生。


三、(重点)如何理解莲花生大士所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一)首先教诫我们:

万万不能以“善恶无分别”、“万法唯心造”等禅宗或大圆满的高深法语,来轻视因果。


(二)以传承祖师的教言分析此理十分重要:

1、莲师也曾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但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而要小心谨慎,不违背因果。否则,见解上一切万法都不存在,不思善、不思恶,而行为也是这样的话,就会善空恶空黑法漫布,见解也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行为上始终有实执,见解也是如此的话,将会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从而在轮回中无有解脱之日。”

2、法王如意宝也常引用《前译教法兴盛之愿文》的教证说,作为一个修行人,见解上,要依止龙猛菩萨的空性无二见;而行为上,则应随学静命菩萨的小乘别解脱行为。


(三)例举各种颠倒的行为:

1、如今很多人:见解上连小乘的人无我、四法印都不懂,基本的出离心、因果观都没有,行为上却远远超过密 宗的行为,这完全是一种颠倒。

2、藏地有个修行人,把一尊佛像用布缠在腿上,打算偷偷当成伏藏品。

3、有个修行人为了让信徒生起信心,就把一尊铜佛像用布紧紧缠在腰间。过了几天以后,佛像的印迹留在了他腰上。他就掀给很多人看,说自己身体自然出现了佛像……


(四)分析这些行为颠倒的原因:

这种人,不要说大圆满的见解,就连最基本的因果也不相信。

就算是个在家人,也不敢如此轻贱佛像,他们却敢这么做,这就叫“善空恶空黑法漫布”,如此行为特别可怕!


(五)总结分析见解行为互不偏堕的重要性:

1、莲花生大士所讲的见解与行为之关系,是特别关键的问题,希望你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2、想成为一个佛教徒,即使造不了什么善业,也没必要以佛教的名义造下滔天大罪。

3、正如莲花生大士所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

4、我们即使有再高的实相见解,取舍因果的行为也要细致入微,就像很多高僧大德一样,丝毫的恶法也不做,点滴的善法也要行持。


(六)补充说明。

因果之间的关系,只有佛陀才能彻底了知。

诚如《大智度论》所言:“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如是法佛说。”因果虽是空性,但并非断灭;虽然相续不断,却也不是常有;众生所造的罪福,永远都不会失坏。这种法唯有佛陀的智慧才能揭示,其中的甚深奥秘,凡夫人的粗大分别念无法抉择。

所以,我们一定要对因果法门有甚深的认识。


四、 如何衡量自己的相续中是否生起了因果不虚的正见

(一)引用米拉日巴尊者的教言:

“……而你们,由于对因果生不起诚信,故对正法不能如此精进。倘若你们也能发自内心诚信因果,像我那样刻苦精进,那凡是有毅力的凡夫人,都能生起同样的功德。到那时,你们也可以称为是金刚持或佛菩萨的化身了。”……“我没有别的窍诀,唯一就是要诚信因果。凡是有心的人,听了因果能相信的话,也一定能做到像我这样精进修持。如果你相信因果,依止上师的信心自会增长,求法遇到任何违缘也不怕。否则,若对因果半信半疑,就会缺少行持善法的心力,修行肯定不会成功。”


(二)米拉日巴尊者给弟子的示现:

(米拉日巴)尊者就将衣袍撩起,只见他周身上下都是多年苦行而结成的网状老茧!尊者继续说:“我再没有比这更深奥的窍诀了。我是经过这样的苦行,心中才生起功德的,所以,你也要以最大的坚忍来修行才好。”


(三)日常修行:

1、平时包括细微的善业,也要以三殊胜摄持而尽力奉行;

2、就算是再小的恶业,遇到生命危难也不去做。”

3、尤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要以正知正念来摄持。


一、业果成熟的过程中不仅有重罪轻报,还有重报轻受。

(一)何为重报轻受?

1、以公案解释:从前尼洪国家,最初七日降下珍宝雨,接着降下衣服雨和粮食雨,最后降下土雨,所有的人被埋在土下丧命,死后堕入地狱中。可见,行善者感受痛苦、造罪者获得快乐也都是往昔业力成熟的果报。

(1)重报轻受:正常的话,他后世成熟之后可能会生天界,会在几千年中不断感受幸福快乐。但因为他造了这么大的罪,重报轻受的缘故,在短短时间当中感受七天珍宝雨、七天衣服雨等等。他只能感受这种短暂的安乐之后就没有了,很大的善业就在这儿一下成熟完了。本来如果没有造恶业的话,降下珍宝雨可以让他以后很长的时间享受很大的安乐,这是重报轻受。


(二)如何看待好人受苦、恶人享福?

1、好人受苦:重罪轻报。

(1)大善者受大痛苦往往是成就的前兆;

(2)“大福者临趋善趣,痛苦犹如燃烈火。”

2、恶人享福:重报轻受。

(1)大恶者忽得大福报往往是堕落的前兆;

(2)“重罪者临堕地狱,福德犹如降大雨。”


(三)行人当如何行持?

1、违缘现前时:

(1)不要产生怯懦之心,这些违缘是即将获得成就的征象;

A.古来的很多大德在圆寂时,显现上也感受了很大的痛苦。

(2)了知这是重罪轻报的表现,不能对上师三宝、法、修道产生邪见;

(3)此时更应勇猛精进。

2、福报现前时:

断除沾沾自喜、傲慢的心态;

更应以策励之心精进而行。

3、于佛法起信心:

凡夫、阿罗汉、菩萨、佛中,只有佛彻知一切业果之理。


二、日常实修窍诀

(一)早上:

1、起床:

(1)身:

A.应舍:不能像牛羊从圈里爬起来一样,一跃而起,边擦眼屎边上厕所;

B.应取:当在床上静坐,自心悠然放松,向内反观审察。

2、观梦:“昨晚做了善梦,还是恶梦?”

(1)分情况应对:

A.若梦中作恶:应心生惭愧,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21遍诚心忏悔;

B.若梦到行善——应该心生欢喜,同时将善根回向众生。

(2)为何要观察梦境善恶:一个人的梦,实际上与修行有很大关系。

A.善行得善梦:倘若白天对上师三宝有信心、欢喜心,对众生有饶益心,做梦的时候,大多数也会跟上师、正法有关;

B.恶行得恶梦:如果一直以贪嗔痴而奔波,那晚上肯定全是恶梦。

3、发愿摄持一天行持:

默默发愿:“昨晚行持的善法还不错。在今天,我要继续为一切众生获得圆满佛果而竭尽全力奉行善法、断除恶业。”


(二)晚上:

1、睡前,当在床上端坐,如前一样观察思维:“我白天都做了什么有意义的事?修持了什么善法?”

(1)如果成办善事——则应感到欣慰,并回向一切众生获得佛果;

(2)如果造了恶业——就要自我呵责:“我这个人实在恶劣,今天这样做,完全是毁了自己。”对此应生起追悔之情,诚心诚意忏悔,并发誓:“从今以后,我绝不再造那样的恶业!”


(三)日常:

都不能离开正知正念:对内外器情的一切显现,不要有根深蒂固的实执,而应在虚无缥缈、无实如幻的游舞中修持自心,恒时住于善法和正道中,令内心调柔。


随堂小测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