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今日当精进 >> 《二规教言论》第十二课 阅读参考 返回

《二规教言论》第十二课 阅读参考



一、发放施

我今虽多积受用,死时必定留此世,

故当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

1、总说:

颂词的意思是说,现在虽然积累了很多的受用,但在死亡来临的时候,这一切的受用都没办法带走,必定只是留在此世中。“故当生起施财心”,了解了这个本性之后,我们应该产生布施财物的作意,生起施财心。“勤修今来圆满果”,精勤地为今生来世积累圆满的资粮,修持今来圆满的果报。

2、分说:

1) “我今虽多积受用”:

一种情况,有些人非常想要得到财富,拼命地去积累,但是因为前世缺少善根、福报的缘故,没有办法得到财富。

第二种情况,今生对财富非常地欢喜,积累的时候也能够得到很多的财富。

2)“死时必定留此世”:

不管是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得到了财富,或者没有得到财富,或者得到少许的财富,死亡到来的时候都没办法带走。佛陀在经典中也再再地宣讲:“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教证:《大圆满前行》中也说过,如国王般的财富和我们万般珍惜的身体,在死亡的时候,也万般带不走,所有的东西必定留在此世。能够跟随我们心识而去的,就是今生中无始以来积累的善恶业,所以“死时必定留此世。”

3)“故当生起施财心”,我们应该生起想要布施财物的心,应该去观想作意,生起施财心,然后进一步跟进,把布施财物的意愿落实到行动中。用财富来做最大、最有意义的事情。

4)“勤修今来圆满果”,通过布施的方式,为今生后世的快乐、圆满的果位打下殊胜的基础。

3、布施功德:

1)得快乐:我们今生如果贪财的话,是得不到快乐的。布施是一种放舍,使我们的心处在放松的状态中。通过布施,可以利益其他的人,我们也会活在利他的快乐中。

2)积福德:今生通过这个福德的成熟来感受快乐。后世,因为布施的缘故,无勤地就可以获得很多的财富。

教证: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讲布施功德。

▶ 施一得百。

▶ 今生通过殊胜的心摄受布施,后世也能得到财富圆满等殊胜的果报。

▶ 通过出离心、菩提心的摄受,财富还会变成我们获得解脱或者成佛的因。

▶ 布施的修法比较容易做的。

3)注意事项:大恩上师在很多教言中讲到,我们布施的时候最好不要有悭吝心。如果没有悭吝心,这个功德就很清净。如果一方面很悭吝,一方面做布施,虽然做了布施但利益不是特别大。


2

布施虽小果极大,受用虽多获利少,

往昔布施今富足,今若未施来世穷。

1、“布施虽小果极大”,如果我们能够布施的话,虽然布施很小的财物,它的果报是非常大的。

原理:

1)业果增上广大:我们虽然布施很小的财富,或者布施微笑、力气、时间等,它的果报就非常大。就像我们在春天的时候,只是在田地里播了一粒种子,到秋天的时候,就收获非常多。种子成熟的时候,它的果比播种的时候大很多,布施也是一样。

佛陀在经典中也讲过,一颗无忧树的种子比芥子还要小,但是当无忧树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它的树荫能够覆盖五百辆马车排列的范围。所以我们就知道,种子非常小但它的果很大的道理。

2)殊胜对境面前布施,功德不可计数:通过心上面安立的布施,它的成熟远远超胜外在植物界的种子与果实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对佛供养一杯水,或者一盏灯等。

3)如果我们通过菩提心去摄受布施,功德更大。

2、“受用虽多获利少”,虽然我们可以使用自己的财富,让自己的身心享受很大的快乐受用,但是获利却很少,因为它在不断地消耗自己的福报。所以通过受用财富,所获得的利益是非常少的。

原理:反过来讲,如果我们不愿意布施,把所拥有的财富都拿来自己受用,虽然可以受用很多,但不是真正很快乐的。因为真实的快乐幸福不一定完全安立在拥有多少财富,或受用多少财富上面,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内心是不是非常地满足。

后世的时间非常地长远,今生虽然受用,但是所获得的利益是非常少的。布施,虽然很小,但是后世再后世,得到的利益是非常大的,这二者之间有这样一种关系,我们必须要去了解、认证。

3、“往昔布施今富足”,如果往昔曾经做过布施,今生就会很富足。

原理:

1)今生中能不能够得到富足,关键还是看以前有没有做布施。

2)前世在做布施的时候,质量的好坏也很重要。如果质量不太好,在今生中,通过奋斗可以得到财富,但是赚钱的过程比较挫折、劳累,费一些周折。

因果是很微细的。大家都布施、供僧,但是得到财富的过程是不相同的。不管怎么样,如果往昔做了布施,今生中就可以获得富足的果报。

4、“今若未施来世穷”,如果今世没有布施,来世就会很贫穷。

原理:

1)因果规律:今天或者是现世中,没有做布施,非常悭吝,没有对殊胜的对境作供养,也没有对可怜众生作布施,来世就会非常贫穷。

2)布施得到快乐是一种自然规律: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做了布施,就一定能收获快乐的。就像我们把种子播种在田地中,就一定会有收获一样。无任何人在背后操作。违背了自然法则,虽然自己很想得到财富,但也是没有办法通过无因无缘的方式获得财富的。

3)收获的优劣,要看布施的心态、布施的对境。

4)定义:布施和供养的功德是一个本体。往上面叫上供,往下面叫做布施,上供下施。

5)通过自己的能力给他排扰解难,这些都属于布施。我们想要在后世中富足,是一定要布施的。

布施就是致富的法宝,而不是现在我们所认为的如果要致富,要有什么样的技巧、经验。如果内心中有善根,成功的富人提供的经验里面也许有参考的价值。但是如果内心中没有布施的善根,经验再多其实还是没有办法成功的。


3

积累守护消耗等,财有甚多此过患,

纵彼财宝遍大地,凡夫贪欲尚不足。

1、总说:

此处就讲如果没有善巧,财富就有很多的过患。“积累守护消耗等”,早期的时候有积累财富的过失,然后获得了痛苦,中间有守护的痛苦,最后有消耗的痛苦。本质还包括造罪业、心情不愉悦等过患的痛苦。“财有甚多此过患”,财富有很多过患,如果不懂得使用这些财富,“纵彼财宝遍大地”,这些财宝虽然充满了大地,但是凡夫人相续中贪欲还是不会满足的,这就是财富本身会引发的过患。

2、分说:

以前也讲过,财富本身不是什么过患,财富是中性的、非善非恶的。比如说钱财,可以用钱去造罪业,也可以用钱去供僧、供斋,或者帮助其他的人。既可以成为善妙的因,又可以成为恶业的因,所以财富本身没有什么过患。

如果我们不了解因果法则,财产就会有很多过患。过患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1)寻找财富、积累财富的过程的痛苦。

2)守护财富过程的痛苦。

3)因为不容易满足,为了得到财富可能会不惜手段造罪业,甚至通过打劫、偷盗的方式去得到,这是一种过患,也是一种痛苦。

4)贪欲满足不了,即便拥有再多的财富,也快乐不起来,这都是痛苦的本体,痛苦的自性。

5)树立对财富财产的正确观念,知足少欲,否则不会快乐。


4

日常衣食住处外,余财无益痛苦因,

布施今生与来世,财富增上如涌泉。

1、总说:

这个颂词讲到了我们的财富在日常生活中,除去日常的衣食住行开销之外,其他的财产其实都没有什么真实意义。虽然没有真实意义却会变成痛苦的因,让我们增长痛苦。如果能够将除了我们日常衣食住行之外,其他的财富用于布施,今生也好来世也好,财富自然会增长,犹如涌泉一样源源不断地出现。

2、分说:

1)正确使用自己的财富。

自己的财富中的一部分自己肯定必须要用,日常衣食住行,是生活的必须品。

2)过多的财富也会成为痛苦的因。

教证: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中再再提醒我们,以藏地牧区为例来说,拥有一头牛就有一头牛的烦恼,拥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烦恼,有一条茶叶也会有一条茶叶的烦恼。

3) “布施今生与来世,财富增上如涌泉”,如果对财富没有那么贪,除了自己的日常开销以外,能够把一部份财产用来上供下施。把这个财富用出去之后,自己便不用再操心守护这些财产。不用再担心财产放在银行会不会缩水,会不会贬值,这些痛苦自然而然便消除了。

4)殊胜对境面前供养财富会更加圆满。

不管在今生还是来世,今生布施基本上是后世成熟,但是如果遇到殊胜的对境,做一些殊胜的功德,有一部分财富是可以在今生成熟。比如佛在世的时候,有些人以精进的心供养佛陀,供养的功德在今生就成熟了。现在佛陀入灭了,没有办法供养佛陀、舍利,就是供僧,尤其供养僧众饮食,上师在很多教典、教言中都说,如果能给僧众供斋,这个果报在今生中就可以成熟。所以今生布施也可以让财富像涌泉一样增长,来世也会像涌泉一样增长,没有枯竭的时候。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对殊胜的、痛苦的、一般的对境经常性地布施,财富就用在了最应该用的地方。如果这样布施,我们的财富才会永远保持在增值的状态,不会贬值,也不会消耗怠尽。


5

布施长寿名誉盛,布施增德增安乐,

布施乃为增上门,然诸士夫恐耗财,

恒时积财不布施,若细观察如旁生,

无常无实财富中,为何不取其精华?

1、总说布施功德:

布施是能够让我们得到长寿增上、名誉增上的方便。布施能够增上我们的福德、安乐。布施是一种增上之门,但是一般的普通凡夫不了解这样的因果规律,非常害怕布施把自已的财富耗尽了。

“恒时积财不布施”,喜欢积累财富,而不愿意布施财富。“若细观察”,如果详细观察这些人的行为就好像旁生一样非常愚蠢、愚痴。“无常无实财富中,为何不取其精华?”财富本身是无常的,没有实义的,为什么不取无常无实的财富的精华部分,把它用在最该用的地方,而只是守着无常无实的财富徒生烦恼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通过佛、菩萨、大德的指引了解财富的本性,了解如何才能够在财富中得到精华,如何才能抛弃财富带来的过患,这方面通过我们的思维是没办法了解和通达的。但是佛菩萨通过超胜的智慧发现并宣讲了这个规律,所以有善根、有信心的人应该坚信佛菩萨的语言,经常把财富作一些殊胜的布施,这样非常重要。

2、分说:

1)“布施长寿”,布施可以获得长寿。通过布施一些衣服、饮食、日常用品,延长了他的寿命。通过这样的缘起规律,我们也可以获得长寿的果报。

2)“布施增德增安乐”,布施可以增长自己的功德、善根,布施本身就是增长功德最好的方便。

▶ 在修菩萨道过程中六度之首就是布施度。布施可以让菩萨的功德财富越增越多。

▶ 能够让自己的财富辗转增长、无穷增长的殊胜方便就是不间断地布施。

▶“增安乐”,如果自己的善根、福德增长了,自己的安乐也会增长,因缘成熟之后,可以无勤获得很多财富,就不会为了获得财富而感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和苦恼,身体也不会因为得不到财富而去劳累,心也不会担心赚不到钱而忧心操劳。

▶ 布施本身属于一种善行,殊胜善行的果就是快乐,善法和快乐是绝对的因果关系,所以布施可以增长世间和出世间的安乐。

3)“布施乃为增上门”,布施就是增上一切长寿、名誉,善根福德、安乐、出世间果位的殊胜增上门。门就是方便的意思,增上的方便。想要发家致富的有情应该掌握布施的窍门。这才是真正从根本上获得殊胜安乐的方便。

4)“然诸士夫恐耗财”,一般的凡夫的智慧力不够,也不相信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佛言祖语。所以“恐耗财,恒时积财不布施”,不认为布施是增上门,而认为是损耗门。越布施自己损耗越多,把自己的财产布施之后,财产也损耗完了。因为他内心中没有善恶因果、前后世因果的观念。所以有智慧的人能了解福德是一切增上之门,但如果是没有智慧、善根的人不会认为这个是增上门,会认为这个是消耗门,它能消耗掉自己的财富,所以“恒时积财不布施”,经常性地只是拼命地抓紧自己的财产,累积自己的财产,从来没有想到怎么把财富布施给别人,让别人也获得快乐。从来想不到别人获得快乐,自己也会获得快乐。

5) “若细观察如旁生”,如果详细观察“恒时积财不布施”,他们的行为心态就像旁生一样。旁生其实是不知道取舍的,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是一种比较愚笨的状态。

6)“无常无实财富中”,财富本身是无常的,没有一个恒常性。如果财富是恒常的,保留它也可以,但是财富本身也会损耗,时间长了,就会慢慢坏掉,用不了。

7)“为何不取其精华”,为什么不去取财富的精华呢?虽然它本身是无常无实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善巧方便,比如上供下施等,让无常无实的财富变得有用,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业。虽然财富本身是无常无实的,但是可以通过布施的方便,来让它产生有意义的精华。我们应该取精华的部分,把财富转变成功德和成佛的资粮,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实行的。


6

当观未用未布施,国王之财皆无常,

岂非曾以一口食,获得轮王之胜财。

1、总说:

我们应当观察,如果财物没有用,也没有布施的话,即便像国王的财富那样,最后都会变得无常了。如果能够布施,“岂非曾以一口食,获得轮王之胜财”,有些人懂得布施的缘故,通过布施哪怕一点点的食物,也可以获得轮王殊胜的财富。

2、分说:

1)如果发现自己用不上,还是布施或者供养,让财富能够发挥它的作用,这是非常好的。

2)“岂非曾以一口食”,在很多佛典中记载,很多人只是通过布施一口食物,就获得了非常殊胜的圣财。

3)遇到殊胜的对境,经常布施一定可以无勤获得很多福报。

4)布施可以改变后世,今生贫穷的人,从现在开始布施修福,后世也可以无勤获得财富。

5)布施种类: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比如放生等等。 



二、得圆满果

如是具慧稳重者,若以有愧不放逸,

公平正直誓坚定,了知报恩勤利他,

及起正信广布施,则于一切今来世,

寿命长久无疾病,悦意安宁具财富。

前边讲到了十种善行,首先是智慧、稳重,然后分别是有愧、不放逸、正直、誓言坚定、知恩图报和利他八种,“及起正信广布施”,加上信心和布施,就是前边我们学习到的十种内容。如果具足了这些善行,“则于一切今来世”,会在今生和来世,“寿命长久无疾病,悦意安宁具财富”,寿命很长久。如果自己具有前边的十种善行,就会长寿无病。

“悦意”指自己的心情非常愉悦安宁,财富也是非常圆满,如果具有上边的十种善法,自然而然就会获得这样殊胜的果,这方面我们应该了解。


7

众人恭敬获赞颂,福禄增上威德高,

超胜四方兴事业,势力盛旺如火燃,

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

荣誉犹如天鼓声,遍满于此世间中。

通过前面圆满地行持十种善行,可以继续获得下面的功德:

1)得到众人的恭敬和赞颂,自己的福禄钱财也会增长。

2)“超胜四方兴事业”,自己在做事业的过程中,无论在东南西北的哪个方向,自己都能尊胜诸方。

3)“势力盛旺如火燃”,自己方方面面的势力也非常旺盛,犹如烈火一样越燃越旺,没人能够阻挡。

4)一切的安乐和福德就像在自己面前自然安住一样,不用寻找就可以唾手可得,这就是“一切安乐诸福德,如于彼前皆自住”。

5)“荣誉犹如天鼓声,遍满于此世间中”,荣誉犹如天鼓妙音,遍满于此世间中。“天鼓”,第一,是无勤作,不像世间的鼓要敲才能发音,天鼓可以依靠天人的福德力,自然而然地适时响起。第二,是遍满,于整个世间中遍满荣誉、名声。一个非常正直、超胜的人一定会具备这些功德。

我们首先要学习怎样具有这些善行的体相,它的功德和特点是什么,了解了之后就去实行,实行了之后在今世中慢慢就会转运,后世这些善法一旦成熟了,这里描述的所有长寿无病、悦意具财、众生恭敬、势力盛旺,这些功德都可以逐渐获得。这些方面想起来的时候都非常悦意,如果今生想获得这些功德,就要下定决心改变自身的毛病,趋入这样的善行。



三、造论缘由

如是一切天与德,普愿诸众皆获之,

以此等起所触动,造此简言易解规。

上面所讲到的天与德,即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功德,普愿众生都获得的悲心,这么好的善行、善果,普愿一切众生都能获得这样天德的动机推动之下,“等起”就是动机。通过这样的动机所触动,造起简言易解规,这里的颂词没有复杂的诗学修饰,非常简单易懂。麦彭仁波切为了我们能完全成为一个好人、修好佛法,打好善妙的基础和贤善的人品,因此造了这个殊胜的修法。

这里面不单单是理论,还是让我们怎样去改变自己的习惯,处在一个清净的状态中,很多建议、教言、公案、修法、经验这里都讲的很清楚,所以我们无论如何都要了解、实践这里面的内容。


8

我于胜者与佛子,及诸正士之善说,

精通之故善宣说,如同空谷之回音。

麦彭仁波切讲了为什么要造这个论典以及造这个论典的方式。“胜者”就是佛的意思,佛陀是超胜一切的佛子及诸正士,世间中很多高僧大德称为诸正士,诸正士具有证悟的同时,也具有世间贤善的品格,非常正直的善说。龙猛菩萨、寂天菩萨、月称菩萨、萨迦班智达等讲了很多殊胜人品,这样随学善士,精通教言之故,对这一切的善说《二规》都非常的精通。在二规教言里宣讲了这些善妙的道理,如同空谷回音一样,佛陀、佛子、正士怎么讲他就怎么重复,不是臆造,有非常可靠的根据。它还是谦虚语,是说自己没能力,只不过是跟着佛陀或者胜者的语言重复一下而已。


9

然由无始恶串习,染污自之相续故,

高尚行为极鲜少,仅只仰慕善妙行。

虽然精通了这些善说,也是通过空谷回音的方式宣讲的,由于自己无始以来的恶劣串习污染了相续,今生中自己的高尚行为是极其鲜少的,只不过是非常仰慕高尚、善妙的行为。麦彭仁波切非常谦虚,说这些非常有用、殊胜的教言,因为自己无始以来恶劣串习污染了相续,很多教言是做不到的。其实也是为了安慰我们示现的谦虚,如果没有示现谦虚,我们会觉得自己没有希望。听很多道友反馈回来的消息,讲过失的时候都能对号入座,讲功德的时候好像一样都没有。

所以有些时候胜者需要安慰我们,对凡夫来讲,很多恶习还改不了,善行还不会行持,不要过于沮丧,还是有努力的方向。麦彭仁波切说自己的高尚行为鲜少,非常仰慕善妙的行为,所以我们首先要仰慕善妙的行为,然后根据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善自己的个性。


10

若诸众生能行持,殊胜善妙高尚行,

于此极为随喜故,愿令他众入此道。

如果有众生能行持此殊胜善妙的高尚行为,我是由衷地随喜。“愿令他众入此道”,愿以《二规教言论》令其他人都能够处在这种高尚行为中。

麦彭仁波切造就的这个论典,法王如意宝多次讲过、大上师也翻译过,很多佛弟子的相续已经有了改变,首先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然后在修行、生活中再回想这个意义的时候,也改变了很多不好的方面,这也是初期的效果。我们还是要继续地学,继续地对这种高尚行为产生兴趣,逐渐就会完全改变我们不好的习气,一边学习一边发愿一边改变,善妙的习气种在我们相续中,今生也许还来不及有大的改变,但对二规的发愿和习气在后世成熟的时候,自己也会变成一个喜爱行持高尚行为、对恶行厌恶、对善法自然生起欢喜、行持的诸正士。


11

如是自心生悲悯,具慧尊者亦劝请,

故于人规论典中,稍作摄略而宣说。

“如是自心”,是对没办法趋入清净人规的众生心生怜悯,加上外缘中具智的尊者再再劝请造这样一部论典,所以内因外缘都具足的情况下,“故于人规论典中,稍作摄略而宣说”,龙猛菩萨有《慧述论》、《中观宝鬘论》、《水木格言》、《格言宝藏论》等很多宣讲人规方面的论典。在讲人规论典中,很多的文字摄略在一起宣说而造了这部论典。麦彭仁波切有个很广的教言就是《君规教言论》,这部论典中是通过很多篇幅来宣讲,在世间中怎样做清净取舍的人,所以宣说人规方面比较广的论典是《君规教言论》。二规教言论其实是摄略的,有一百多组颂词,是以摄略的方式宣讲的。

“稍作摄略而宣讲”,麦彭仁波切造这部论典首先是悲心,他看到很多末法时期的众生想要行持善法,想要得到快乐,但是不具有清净的人规,出世间、世间功德都没办法获得,就自然而然对我们这些众生产生悲心,再加上外缘中也有些人多次劝请。作为弟子能够经常性地劝请大德、上师造论典或者传法、翻译等,这些功德都很大。有些时候内在的因缘具足了就需要一个外缘,如果外缘具有,大德就会做很多事情,内心中的内缘形成悲悯,外缘有具慧尊者劝请,内因外缘,善妙的因缘具足情况下就造了这部论典。



四、回向

以此善根愿诸众,无勤趣入此妙道,

圆满十种功德相,获得天德诸庄严。

这组颂词是回向,通过造这部论典、讲解、听闻论典的善根等,愿诸众生”无勤趣入此妙道”。为什么无勤作?因为现在我们要趣入妙道非常困难,想要趣入都趣入不了,有勤做也很难做到的,那么就希望一切众生包括自己能够无勤地趣入《二规教言》的诠义中,智慧、稳重、有愧、信心、利他、布施等十种功德都能圆满。“获得天德诸庄严”,十一品中讲到的安乐或者获得世间出世间的种种功德。

此论后八相是由欢喜行持无垢高尚妙规及具胜缘功德者——嘉靠公确劝请,嘉样杰布让当(麦彭仁波切)造于宗萨扎西拉哲处,就是宗萨扎西拉哲附近,愿增吉祥。善哉!善哉!善哉!



往期回顾

《二规教言论》第十一课 阅读参考

《二规教言论》第十课 阅读参考

《二规教言论》第九课 阅读参考



生生世世不离师  恒时享用胜法乐

圆满地道功德已  唯愿速得金刚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