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零散收录 >>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2 返回

《入菩萨行论》生西法师笔录*第15课-02

本文:生西法师 菩提如意宝珠 2014-11-26

《入行论》第15课笔录

===============================

原文作者:寂天菩萨

本文作者:生西法师

〖从助伴,比喻的侧面来分。〗从助伴和比喻的侧面来分,〖如《现观庄严论》中云,〗《现观庄严论》分了二十二种,不但《现观庄严论》这样分,《经庄严论》第五品发心品也同样分为二十二种。此处二十二种发心,按照全知无垢光尊者的观点,〖如《现观庄严论》中云:“如地金月火,藏宝源大海,金刚山药友,如意宝日歌。王库及大路,车乘与泉水,雅声何流云。”〗是从大乘的小资粮道到大乘菩萨十地之间的发心,不包括佛地。

如地金月火”这一句当中有四种发心,“地、金、月”分别属于大乘的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和大资粮道三种阶段的发心。第一个“地”是大乘的小资粮道,从发起了无伪的菩提心开始,就进入了大乘的小资粮道,小资粮道是最靠近凡夫的界限。我们要进入真正的大乘五道,就必须发起殊胜的无造作的菩提心,如果生起了无造作的菩提心,就进入了大乘的小资粮道。然后次第修行到中资粮道、大资粮道,再进入加行道的暖、顶、忍、世第一法位。加行道结束后,就进入大乘的见道初地,然后经过大乘十地最后成佛。

第一“如地”。如地就好象是大地一样,是一切有情无情的所依。小资粮道的发心犹如大地一样,能够令其它功德生成、增长和依靠。这是如地的发心。

第二“如金”,如金是中资粮道的发心。黄金是很纯净的,品质不会随便改变。到了中资粮道的时候,发心犹如黄金一样非常稳定。这是如金的发心。

第三“如月”,这个月是新月。新月是什么意思呢?新月代表不断的增长、圆满。到了大资粮道,菩萨的功德——所有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犹如新月一样不断增盛。这就是大乘的小资粮道、中资粮道、大资粮道的发心。

然后是“如火”。加行道的发心用“火”作比喻,火有焚烧的作用,加行道的功德就是烧尽一切障碍。另一方面,《经庄严论》的注释是从火上加薪的角度讲,不断增添柴火,火就会越烧越旺。在加行道中,通过菩萨不断的加功用行,不断的精进修持,种种功德犹如火上加薪一般,会越来越旺盛。

火之后开始宣讲菩萨地的发心。从“藏”开始到“歌”,分别宣讲十地菩萨的发心。

首先,初地菩萨的发心如“藏”。“藏”是宝藏,宝藏是一切快乐的源泉。初地菩萨主要是布施度,和布施相应的发心犹如宝藏一样,能够成为一切众生快乐的源泉。一切众生通过菩萨的布施而得到财布施、无畏布施和法布施。宝藏是一切众生快乐的源泉,大乘菩萨的布施也能成为众生快乐的源泉。

二地菩萨的发心如“宝源”,宝源就是宝库,或是宝矿,是很多珍宝的产地、来源。同样的道理,二地菩萨相续中的功德是持戒增盛,菩萨所守持的清净菩萨戒的本体,也是一切功德的来源。佛法中高度赞叹持戒的功德,这个比喻是讲,有了持戒的功德,其它功德都会源源不断具足,其它功德的来源都是持戒波罗蜜多,所以和持戒相应的发心就称为宝源。

三地菩萨的发心如“海”。大海很深很广,大鲸鱼在海中翻腾,轮船在海面航行,都不会影响大海的本体。虽然有时候狂风大作,巨浪滔天,也只是起一些波浪而已,整个大海仍然不增不减。三地菩萨是安忍增盛,根本不会因为世间人的辱骂或做一些非法的事情而无法忍耐,菩萨的安忍如大海一般,非常平静深广。

四地菩萨的发心如“金刚”。金刚无坚不摧,不被其它金属所坏。菩萨相续中的精进犹如金刚一样,根本不会被各式各样的懒惰所胜伏。四地菩萨非常精进,对善法有很强的意乐,他会不会因为某种原因停止自己的修行呢?根本不会。菩萨对正法的欢喜已经远远超胜了对任何法的兴趣。犹如金刚不被其它金属所摧毁一般,菩萨的精进也不会被任何形式的懒惰所摧毁。上师提到索甲仁波切的《西藏生死书》讲,东方人的懒惰和西方人的懒惰不一样。东方人的懒惰就是晒太阳、闲聊、无所事事;西方人的懒惰是忙碌于琐事,虽然忙碌但对善法没有兴趣。形式虽不一样,总之都是在善法方面不精进,跟善法没关系,都叫懒惰。菩萨对任何形式的懒惰都已经超越了,对善法非常有兴趣、非常有希求心。这是四地菩萨的发心,犹如金刚一般。

五地菩萨的发心如 “山”。山指须弥山王,不是一般的山。须弥山非常高大、稳固,再大的狂风也没办法动摇须弥山。同样,五地菩萨相续中的禅定犹如须弥山一般稳固,任何散乱没办法动摇菩萨的禅定。

六地菩萨的发心犹如“药”一般。药是灵药、妙药。《经庄严论》的注释中讲,有的药仅仅接触就能治病,如仅闻药香就能治病,有很多特殊的功能。就如闻到妙药就能治病一样,菩萨相续中增盛的智慧波罗蜜多犹如良药一般,能够有效治愈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病。

七地菩萨发心如“友”。七地发心与方便度相应,这时称为如亲友一般的发心。真正的亲友,无论在自己富裕还是贫穷的情况下,都不会舍弃自己。和“友”相似,七地菩萨相续中的菩提心不会伤害众生,也不会舍弃众生。按《经庄严论》的注释,具体表现为四无量心。菩萨相续中的四无量心犹如亲友一般,在众生缺乏快乐的时候,以慈心给予欢乐;众生痛苦的时候,以悲心拔除痛苦;众生欢乐的时候,以喜心愿欢乐再再增上;众生堕于贪嗔的时候,以舍心让他远离。所以不管众生处于哪种状态,菩萨都不会舍弃众生,都能够通过慈悲喜舍度化众生,让众生获得快乐。

如意宝”是相应于第八地菩萨的发心。如意宝可以随心所欲降下一切所欲之物,满足众生的愿望。八地菩萨相续中的功德,犹如如意宝一般,能够满足众生的一切所欲。在《经庄严论》中是以神通进行安立,通过天眼通、天耳通等等五种神通如意帮助众生。

九地菩萨的发心比喻为“日”,就是太阳。太阳能成熟地上的谷物、庄稼等,有成熟万物的力量。同样,如“日”一般,菩萨相续中的十力[1],也能够帮助众生相续中的善根成熟,将众生安置于解脱地,或是殊胜的佛地。

十地菩萨的发心如“歌”。美妙的歌声众生都喜欢听闻,十地菩萨的智慧犹如美妙的歌声一样,令众生十分快乐、欢喜。此处的智慧度,主要表现在菩萨的四无碍解[2]上面。菩萨对一切万法的名称、所表达的意义,乃至不同的方言所表达的意思,对它们的意义展开宣讲的时候,都能够让众生非常快乐、满意。这样就表现了菩萨的智慧度非常超胜。

以上讲述了一地到十地菩萨的十种助伴和比喻。

下面对菩萨相续中其余的功德用不同的比喻进行安立:

王库及大路”:首先讲“王”,犹如国王一样的殊胜发心。如国王非常自在一样,菩萨相续中的菩提心也非常自在;或者菩萨相续中的殊胜神通也能够自由自在帮助众生,这是一种解释方法。还有一种解释方法:就像国王下令之后不能违越一样,同样,众生对四依四不依也不能违越。菩萨和众生相应的心所,主要是表现在四依四不依上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违背了国王的意志会受到惩罚,违越了四依四不依,也会对自己的相续造成很大的伤害。

库”,库就是仓库。仓库的比喻对应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仓库具足很多物资,同样,菩萨相续中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犹如仓库一样,具有很多殊胜的功德。仓库中有很多资具,能够帮助众生过上幸福生活。菩萨相续中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也能够让菩萨得到自利利他的功德。

大路”:士夫都是经由大路进入城市,没有路就无法进城,如同由大路能够到达目的地一样,菩萨相续中的三十七道品(即四念住、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也犹如大路一般,一切众生依靠大乘三十七道品的大路可以顺利到达成佛的大城。

车乘”:乘坐车乘可以帮助我们趋向目标,车乘具足两个轮子不能缺少。同样,菩萨相续中的发心也具足大悲和胜观(有的讲寂止和胜观,大悲和胜观就是悲智,或者寂止和胜观即止观),止观双运、悲智双运,就像车乘的两个轮子一样,缺一不可,如果缺少了就没办法起到车乘的作用。所以具足寂止和胜观也是菩萨殊胜的修行发心之一。(待续)

---------------------------

[1] 《大智度论第二十五卷》问曰:佛有十力四无所畏,菩萨有不?答曰:有。何者是?一者、发一切智心,坚深牢固力;二者、具足大慈故,不舍一切众生力;三者、不须一切供养恭敬利故,具足大悲力;四者、信一切佛法,具足生一切佛法及心不厌故,大精进力;五者、一心惠行威仪不坏故,禅定力;六者、除二边故,随十二因缘行故,断一切邪见故,灭一切忆想分别戏论故,具足智慧力;七者、成就一切众生故,受无量生死故,集诸善根无厌足故,知一切世间如梦故,不厌生死力;八者、观诸法实相故,知无吾我无众生故,信解诸法不出不生故,无生法忍力;九者、入空、无相、无作解脱门观故,知见声闻、辟支佛解脱故,得解脱力;十者深法自在故,知一切众生心行所趣故,具足无碍智力。是为菩萨十力。

[2] 《大乘庄严经论卷十》次说菩萨四无碍解。偈曰:“于门相言智,通达无比伦。此即是菩萨,四种无碍解。”释曰。第一者谓知门智。能知义中所有名门差别故。第二者谓知相智。能知此义属此名故。第三者谓知言智。能知异土言音故。第四者谓知智智。能知自能说法故。知此四种是无碍解。

泉水”:泉水有个特征就是源源不断,我们在山里看过泉水,它总是不断地涌出,没有停留的时候。菩萨相续中总持和辩才的智慧也是源源不断,犹如泉水一般不断涌出。总持就是陀罗尼——句不忘、义不忘、句义皆不忘等等,辩才是无有穷尽。这是和总持、辩才相应的殊胜菩提心。

雅声”从字面上讲,好听的声音叫雅声,能够带来好消息的声音也称之为雅声。麦彭仁波切在《大乘庄严经论》注释中讲解雅声时打了一个比喻:一个人到外地做生意,把钱弄丢了,人生地不熟,正在非常痛苦之时,有人告诉他:“你的亲友马上来了!你丢的钱也找到了!”这个消息就是雅声,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欢乐。一方面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居然亲友就要到了;另一方面赖以生存的资金也失而复得,这个消息对他来讲简直太好了。或者一个人病入膏肓已经无可救药,后面突然得知某种药可以完全治好他的病,这个消息就叫雅声。能够让众生得到欢喜的一种声音,就称之为雅声。雅声这个比喻所对应的含义是什么呢?就是四法印。四法印所宣讲的“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法义,能够将众生从痛苦的深渊中解救出来。众生正在痛苦不堪的时候,如果能够听到四法印的声音,就会非常欢喜,所以四法印的声音就称之为雅声。

河流”:比喻源源不断、无勤作的自性。指八地以上菩萨的发心如河流一样。一个八地菩萨修一种法,其它所有的八地菩萨都同样修一种法的境界叫同行道,有了同行道之后,八地菩萨就可以像河流无勤流入大海一样,无勤作地成熟、利益众生。

云”:和法身相应的心所犹如云。云中饱含雨滴,可以降下雨水,普遍利益地面上的众生。同样,菩萨的相续中也充满了种种智慧,从智慧云中降下法雨普润众生。

以上简单地宣讲了《现观庄严论》和《经庄严论》当中22种发心的分类和比喻,大概可以了知发心的部分分类。

〖从获得方式的角度来分,有以名相而得与以法性而得两种,〗名相而得”是指通过仪轨获得菩提心。通过善知识宣讲一种仪轨,受者跟着重复,通过这种名相而获得菩提心,这是一种方式。“以法性而得”指通过法性获得,什么时候证悟了法性,什么时候就获得了菩提心。这里主要是指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通过法性而获得的,世俗菩提心可以通过名相而得。

〖从所缘境的角度,有世俗与胜义两种发心,〗从所缘境的角度讲,缘世俗有世俗菩提心,缘胜义有胜义菩提心,这是从所缘境的角度分的。〖从意乐加行的角度有愿菩提心与行菩提心两类,〗从意乐的角度是愿菩提心,从加行的角度是行菩提心。〖适应此场合的分类是最后一种。〗《入行论》的分类主要是以意乐安立愿菩提心,以加行安立行菩提心。

己二(随发心而行持)分三:一、受戒方法;二、护戒方法;三、还净方法。

第一、我们要受戒,受戒必须知道要具足什么条件;第二、受戒之后怎么护戒;第三、如果犯了戒,怎么样还净,让戒律重新变清净?这些问题对我们来讲都是相当重要、关键的。

庚一(受戒方法)分三:一、受戒之对境;二、受戒之补特伽罗;三、受戒之仪轨。

第一、受戒之对境:就是说受戒在什么样的人面前受。受戒的对境是必须要考虑的,能够传菩萨戒的人,必须要具足一定的法相、条件才可以传戒。不是随便找一个人,或者我觉得他可以给我传戒,就在他面前受戒。受菩萨戒的对境是需要观察的,如果传戒者有功德,我们可以在他面前受,如果不具足功德,受戒能不能得到戒体就需要观察了。受戒的对境对我们来讲是很关键的。

〖《菩萨别解脱经》中云:“得传承、受律仪亦从守护菩萨学处真实具戒者处得受。”〗《菩萨别解脱经》中说:如果要得大乘的传承,受大乘的律仪,必须从守护菩萨学处者获得。传戒者第一要具戒,第二必须要认真守护菩萨戒、没有犯根本戒。如果他根本就没有戒,我们在他面前就得不到戒;即使他受过戒,但是后来犯了菩萨根本戒,并没有真实恢复,也没办法得到戒。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守护菩萨学处者、真实具戒者处得戒,这是总原则。下面就引用不同的论典,分别宣讲具体的法相。(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