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戒”打造完美自由——二谛观戒
文|释能头
戒律,在世人眼里,仅仅是狭义的出家僧人的戒律,是自由的反义词,所以它是束缚的代名词,成为人们的畏惧之处与约束所在。然而,从来没有离开戒律的自由,戒律的梵语是“尸罗”,具有防非止恶之义,多指宗教徒的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戒律引申到一般民众即是规则、准则之义。它无处不在,大到厚重的历史长河、神秘的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商界、政界…… 小到人体的结构乃至极微的运作。因此,生活在“戒律”之网中,如何安放自在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01
窥探“戒律”轨迹
1
轨迹
从人类诞生以来,个体的有情就遵循着夜静昼动等自然规律而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正所谓“顺天者生,逆天者亡”,哪怕到了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违反自然规律而受到大自然反噬的现象屡见不鲜。再从群体来看,人是群居的动物,社会的形成是必然规律,而社会的维持则依赖于人为的制度,群体中的佼佼者应运而生成为社会规则的制定者。长久的制度运用演变成了文化、习俗以及三观。似乎,人们一方面叫喊着“为了民主、自由而奋斗”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于制度而存活。历史上的朝代更替,社会文化的演变,最后的结果都是以一种新的制度、新的文化代替旧的制度、文化。这似乎只是满足了一些煽动者的愿望,所有人满意从来没有可能。
现代的人除了少数人外,大多没有亲历硝烟与饥饿,生活的轨迹则游走在家庭、工作中,再大一点的圈子则从电视、网络中去寻求。而这些所谓的个人的圈子或者通过种种途径旁观并发表言论的圈子,无一不是出于规则中,无一不是按照规律而运转,就像无数星辰的运转一样。
2
不遵循轨迹的现状
对成熟的中老年人来讲,似乎已习惯了规则与规律,不仅自己遵循而行,也努力地教导后代如此而为,如儒家圣人孔子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老子的“无为而治”以及历代大家族里的祖训、家规即是如此(如曾国藩家训)。而青春气盛的年轻人对此却不屑一顾,抛弃“祖衣”,兴致勃勃地换上“现代华服”,叫嚣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青春叛逆的人儿迷失在“自由的网中”。没有外力的因缘,也许,只有在屡屡的伤痛,独自舔伤时才会深深反思觉悟。而此时,年华已去,夕阳渐来。
02
改变现状的曙光
生活在规则之网中的我们充满了对物质的欲望、对亲情的渴望、对同事的竞争、对高位的憧憬等等。因为得不到而怨恨、嫉妒乃至采取恶劣的报复;因为得到而寻找到另一个目标,不知足地继续养大胃口甚至不择手段,最终破坏了“规则”而感受身心的痛苦。而这一切引发的痛苦让人们想要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有人去了心理咨询所,有人通过瑜伽休息身心,有人安住于无所思的禅定……总之,方法五花八门,也起到一定的压制作用,可回到现实好像白骨精现出原形一样让人颓然不已。寻寻觅觅,有人值遇了殊胜的老师,以此了解了几千年来从未被推翻的佛法,曙光出现,但戒律的门槛仍让人望而却步。那么佛教的戒律真的是洪水猛兽吗?
03
从二谛看戒律
1
首先引用了义经典对戒律进行诠释
《维摩诘所说经》中维摩诘大居士对佛陀座下声闻弟子中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说:“妄想是垢,无妄想是净;颠倒是垢,无颠倒是净;取我是垢,不取我是净。优波离,一切法生灭不住,如幻如电。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诸法皆妄见,如梦如炎,如水中月,如镜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
2
鉴别胜义戒律与世俗戒律
佛法里讲二谛,世俗谛是指世俗(凡夫)中的真理,是因缘聚合的一切显现,最明显不过的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而胜义谛是已证悟空性实相的圣者境界,如《入行论·智慧品》云:“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胜义戒律:已经证悟法界实相的圣者相续中的戒律。此时他已完全与法界相应,无取无舍,入于轮回饶益有情如同趋入花园嬉戏一般自在,凡夫境界中的痛苦与安乐的对境丝毫也不会束缚他。这就是最高的戒律,也是最大的自由。我们的目标唯有此。
世俗戒律:世俗也就是名言中的凡夫人,分别心还未转为智慧,因为有种种妄想颠倒而被贪、嗔、痴等种种烦恼所缠,如同被病魔所缠的病人一般痛苦呻吟。世俗病人的治疗需要医生的诊断后,采取猛药治疗或渐进疗法,医生也会根据情况让病人遵守饮食、睡眠规律等或多或少的医嘱,这也相当于凡夫修行时,为什么需要守持不同的戒律一样。佛法里面戒律大略分为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对应你自己的受戒情况而遵循,某些特殊情况,也是有温情的,开许如戒律的开遮持犯;而且具有上上境界时,上戒可以含摄下戒。所以,戒并不可怕,接触他,走近他,遵循他,会让你感受到智慧的火花。
3
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世俗戒律
戒律的本意其实也是为了让我们对治相续中的烦恼,烦恼被对治了,智慧才会引发,二者相辅相成。从世俗或名言的层面来讲,我们需要对治烦恼,但智慧的力量不够,所以只能压伏。压伏的方法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寻,如外在的法律禁止杀人、盗窃,餐厅提倡的合理点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推崇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理念;内在的从思想上转变,听闻串习因果善恶规律,减少过分贪嗔痴的行为,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与行为等。历史上,老子的“无为”思想,其实也是在让统治者做好无欲无贪的榜样,以此昭告世人顺应法尔之规律行事。如《道德经》第三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此章是老子在对无为之治的具体阐述:不以珍奇异宝为贵重之物,使人民不做偷盗的坏事;不炫耀可贪的事物,使人民不产生邪念、动乱的念头。因此有道德的人治理天下的方法,是要净化人民的心灵,满足人民的温饱,强健人民的体魄,减损人民争名夺利的心志,要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志,没有争名夺利的欲念,使那些智巧之人也不敢肆意妄为。以“无为”的态度去治理政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因此老子的“无为”思想其实是“无为而为”,顺应了人性本善、本净而为的规则,由此自然带来安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就是典型的无为之治的辉煌篇章。因此世间人要么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治烦恼,要么依靠外在的制度或上位者的榜样来行事。总之,都需要“戒”来达到自在、自由、幸福。
4
最究竟的胜义戒律
其实最直接的对治,莫过于证悟空性即胜义的“戒律”,他能断烦恼的种子。佛法里面只有登地以上的菩萨才证悟了空性。而我们只能去听闻并思维、串习空性,就能逐步减少对万事万物,包括有情无情的执著之心,获得自在。
5
世俗戒律是胜义戒律之阶梯
其实一切大乘小乘、居士出家人乃至世间人的规则莫过于“知足少欲”,过分的贪婪只会走上不归之路,从古到今的贪污腐败分子就是给我们的警示。南怀瑾老师讲:人无欲则刚,人无欲则明。意思是:无欲能使人在障眼的迷雾中辨明方向,也能使人在诱惑前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清醒的头脑,不丧失自我。孔子也是赞叹弟子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所以,乐由心生,想要获得长久的自由之乐,则首先调心,而调心除了少数利根者直接认识心的本性即可,大多数人则需从守持规则或戒律开始。因此世俗的戒律是登上“胜义戒律”高楼的阶梯。
04
僧人戒律
1
大众的认识
“光头袈裟,青灯古佛,吃斋念佛”这是从电视等媒体中获取信息的大众对僧人的认知;而对僧人的戒律的认知,人们也仅仅限于“不结婚”、“不杀生”、“不饮酒”这些基本的戒条(“不结婚”是戒条吗?),而且对此制戒的道理一无所知,因为不知而拒绝。
2
僧人戒律的细分
僧人有凡夫僧和圣者僧两种。前面对圣者证悟胜义谛实相已有简单介绍,此处是从凡夫僧而阐述。凡夫僧也分小乘和大乘、密乘;小乘声闻着重身语的戒律;大乘菩萨主要从利益众生的心上安立;密乘则是以大方便饶益众生安立。如《普集续》中所说:“仅为自利欲获得寂乐果位为别解脱戒,为他利而欲成就圆满正等正觉菩提为菩萨戒,为广大饶益他众而欲迅速成就双运果位为密乘戒。”这三种戒是以逐步增上的见解摄持而层层增上。如同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幼儿时期的教育是以身语管制为主;童年、少年则以思想引导为主;青年以后则需特殊的善巧方便与睿智加以调伏。我们也是同样,不管你现在的年龄是多大,在对治烦恼、获得智慧的层面,仅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需要以外在的规则来管制,否则跟随“习气的自由”只会越来越深地陷于烦恼的淤泥中,真正的自由离你越来越远。如同吸毒、纵欲的人沉溺于感官的乐受而自以为是自由的奔放,哪知只是迷乱的放纵,等待他们的却是痛苦的束缚。
3
僧人持戒的必要
人们总是把自由与短暂的乐受划上等号,殊不知所谓的快乐只是痛苦的伪装,而规则之外的自由仅是阳焰般的假象。如《中观宝鬘论》云:“世间一切乐,唯苦伪造已,仅是分别故,彼乐实无有。”
作为已出家的僧人,尤其要认识到世俗中痛苦的本性。仅从人来说:苦苦、变苦、行苦三大根本苦以及生老等八苦,苦的自性在他面前无处躲藏,但因往昔的习气仍然时不时的耽执。因此,出家人应根据自己的境界、时间等去好好受持佛陀留下的瑰宝“戒律”。由戒才能生定,由定才能生慧,所以想要到达“胜义之戒”的自由宫殿,必须打好“世俗戒律”的地基。作为寻求解脱大道的僧人来说,戒律是修行过程中的最好保镖。
05
现代佛法居士的“戒范”
1
居士之义
居士是指学佛的在家人。佛有四大眷属群体: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当然居士中的佼佼者当属“维摩诘”。佛法里面讲观清净心,我们似乎对出家人容易观为佛菩萨,居士就不那么好观。但最近也许是索达吉堪布讲《维摩诘经》的缘故,见着居士都称“维摩诘”的串习或许能够让我们改变。
2
一般居士应持之戒
当然,像维摩诘居士所说的那种“无取无舍”的高规格戒律,连佛陀时代“持戒第一”的优波离尊者都叹而未达,何况我们?所以作为一般的居士,一方面向往,发愿有一天能速达维摩诘式的戒律境界,另一方面应老老实实行持与自己境界相应的戒律,千万不要自视过高。
一般居士应遵守的戒律有哪些?最基本的就是居士五戒: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这五条与出家人的五条有所不同,如戒淫:出家人是完全断除行不净行,而在家人考虑到繁衍后代仅是禁止邪淫(非对境、非处、非时等不合理行为)。而且这五条对于断除我们的烦恼习气、苏醒智慧种姓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这是从比较严格的角度来讲。
3
对居士的温情?开许
当然,如果实在做不到五条同时守持,佛法也开许“一戒居士”等,非常灵活,并非死板的戒律。而且宗萨仁波切于2016年接受“易时间”的采访时也说到:一个坏男孩或坏女孩也可以同时是一位好佛教徒。戒杀、戒淫、戒酒的教导固然重要,但试着成为一名佛教徒更为主要。所以,从一个人的外在,我们没用智慧就没办法去判断谁好谁坏。但我们能做好的就是观察自己的内心是否是一位好佛教徒。所以,戒律是一面镜子,是观察自己,纠正自己,而非审核别人。
4
辩驳
如果有人问:戒律限制自由,所以不合理。
驳:难道你现在不是生活在“规则的戒律中吗”?
申辩:不一样,佛教的戒律或直接或间接地限制我交几个女朋友、限制我享用美味肉食、限制我用妄语获取事业的成功。
驳:道德也会约束你交女朋友的数量,甚至《婚姻法》也会对你的非法同居、重婚等行为制裁;素食主义者会质疑你享受肉食的行为;妄语会导致你的商业信誉下降。而这些都不是佛法的戒律在约束你。
申辩:既然有这些约束,那佛法的戒律多此一举。
驳:这些只是浅层次的见解所摄的戒律,佛法是导归实相之旅,一切“戒律”都可以在其中诠解。
5
作为世间人应如何以“三戒”的方便善巧来打造完美的自由?
对应别解脱戒:让制度充分发挥作用,先从外在身语做起。如订制家庭规则:每天说一句脏话打扫一周家庭卫生等强制性的身语规范,遵循道德、社会、法律准则等公认的准则。
对应菩萨戒:建设自己内在的“菩提心道场”。如初步可学习《弟子规》等传统文化培养仁义思想,佛教居士学习《入行论》等大乘经论;生活中要求自己一天至少生起一次利益他们的善心等。
对应密乘戒:以一些殊胜老师如佛法上师、世间公认的睿智者、领域佼佼者的窍诀语言来摄持自己行住坐卧。
如此以21天为一个周期来数数串习,每一周期深入观察成效。长久坚持下去,维摩诘也会向你挥手。
06
做才能得到
戒律处处皆有,佛陀为了让我们早日导归实相法界,只不过将其规范化而让我们有了遵循的准则,如此趋向解脱大道的修行人能在日常行住坐卧中如法取舍。历史上唐太宗也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同样,我们以戒为镜可以知取舍,以佛为镜可以趋解脱。
永嘉大师云:“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同样,行亦戒坐亦戒,语默动静戒安然。想要达到如此境界,需要我们实际行持,否则只是口头支票。只有在世俗的戒律中不断磨练,才能达到自由的宫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