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颗钻石的约定‖298
每 日 背 诵
365颗钻石
为度化一切众生,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1 月 14 日 佛 历 2565 年
མདོ་ལས།བདག་ཉིད་བདག་གི་མགོན་ཡིན་གྱི།།གཞན་ལྟ་སུ་ཞིག་མགོན་དུ་འགྱུར།།བདག་ཉིད་བདག་གི་མགོན་གྱུར་པས།།སྡུག་བསྔལ་ཀུན་ལས་རབ་ཏུ་ཐར།།ཞེས་གསུངས།
自为自怙主,余者岂可怙?
自成自怙主,解脱一切苦。
首》
本论所讲的内容,就是要做一个好人,如果人都没有做好,佛法高深莫测的境界是谈不上的。佛法的殊胜成就必须建立在人格的基础上。
所谓“二规”,就是佛规和世规。将佛教和世间的道理结合起来,以简单的语言教诫世人,就叫做“二规教言论”。
所谓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古代的人文道德、修为教养,叫做小品的行为;出世间的高尚行为,如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行持六度万行,叫做圣者之道。
上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佛法上安立的,小品的高尚行为,是从世间法上来讲的。我们学佛的人,不仅要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世间的高尚行为也不可缺少。
好人和坏人,主要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这部论典一再强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依靠别人是非常困难的,佛陀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原因就在这里。
我们学《二规教言论》,主要是认清做人的方向,到底是做一个有利他心的高尚人,还是自私自利的可怜虫?在自私自利当中,有些人也根本不想自己的解脱,只看重眼前几十年的暂时吃穿。
《二规教言论》文字上浅显易懂,关键要把它当作镜子对照自己,看自己具不具足这些功德、是不是无惭无愧者。
--《二规教言论》讲记
在座的每个人,今生中能衣食无忧,按照佛教的观点,这是源于自己前世的福报。假如你前世造了许多善业,今生不需要勤作,地位、财富等也会纷至沓来;
假如前世没有造任何善业,那就像沙子不能榨出油一样,今生中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心想事成,甚至还会感情不顺、家庭不和,钱财不知不觉就不见了,最后倾家荡产变成穷光蛋。
这一点,无论你信也好、不信也好,都是真实不虚的。
前世的善业和恶业,对今生的苦乐起到直接作用。那么同理可知,我们下一世会怎么样,也取决于今生造了什么样的业。因此,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命运并不是别人来支配的,这是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以无碍的智慧观察一切因果后所发出的狮子吼。
不过,世间上了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人,并不是特别多。既然它是真理,为什么很多人不信呢?前天我在其他学校也讲过:很多人不信,不能代表它不是真理。
像在汉地很多城市里,对科学原理一窍不通的人也不在少数,但他们不知道、不认可,并不能说明那不是真理。以人多、人少来判断真理是否成立,不一定会很正确。所以,对于一些客观规律,大家务必要以公正的态度来对待。
《索达吉堪布:科学怎样成为幸福的阶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