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违缘,也是功德
在了知如何将违缘转为道用之后,我们也要认识违缘病痛所具有的功德。如《入行论》云:“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第一个功德,无苦无出离
BUDDHADHARMA
轮回本来就是痛苦的,我们遇到违缘痛苦,这是非常正常的。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没有痛苦是不可能的。
虽然以前也知道轮回痛苦,但没有这么深刻的印象和体会,以致于把轮回过患都忘记了,一直在不断地往外追求世间八法,浑浑噩噩地过此一生,同样,我们在六道当中投生的次数不是一两次,而是无数次,但是从来没有想过怎么样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一生都是一帆风顺,事事顺意,我根本不会认识到轮回的本质;如果我不认为轮回是苦的,又怎么会对轮回产生厌离心、出离心?又怎么会进入佛门、趣入正法?
比如,六道当中天道享受快乐特别多,但是他生起出离心特别困难,不堪为别解脱的法器。而人道当中有痛苦,我们才想出离它。
通过这次违缘,让我深深地体会到:
原来人生是如此痛苦!如果不能彻底获得解脱,在以后漫长的轮回过程中,像这样的痛苦还会经历无数次!即使这一次我能够战胜违缘,但也并不代表以后再也不会遇到违缘,永远解脱了,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我还会再生病,还可能会生更严重的病。
不但生病,还有其他的违缘痛苦,此时此刻,我们就会开始感觉到,轮回不是那么完美,人生也不是那么完美的。于是,我们才会开始寻求解决生老病死的方法。
第二个功德,去除骄慢
BUDDHADHARMA
如果一个人一直事事顺意,获得财富圆满、权势地位,自然而然会产生傲慢心,认为一切成就都是自己的聪明才智换来的,这样的人往往自以为是,很难相信因果轮回。
其实我们讲,这不是无因无缘的,光凭世间一点点小聪明能换来这些,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作为一个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对挫折苦害毫无经历,就很难认识自己的不足与过失,因此也难以生起恭敬心、信心。
在修行中,如果遇到苦难的试金石,就可以借此认识到自己修行的程度。
平时对自己颇为自负之处,如福报好、智慧高、能忍辱等等,遇到挫时可以得到检验、衡量,并消除骄慢而谦逊下来,此时可以增上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恭敬心。
就像以前华智仁波切遇到一个在山洞中修行无上菩提心大法的人,华智仁波切说他曾经偷过别人的东西,一下子他的烦恼就生起来了。这说明修行还不到家。
第三个功德,触发悲心
BUDDHADHARMA
如果我们没有亲身体验痛苦,就无法体会其他众生痛苦时的感受,很难生起同理心和救护心。
我们生病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有病苦的众生多么需要救助和安慰。有了饥渴寒热的体验,才能体会到被饥渴寒热折磨的众生有多么痛苦……
总之自己有了切身之苦的经历后,就能推己及人,对陷于生死苦海中的父母众生,能从内心生起难忍的悲悯心。
以前法王如意宝也讲,我们应该去帮助、照顾病患者,而且照顾患者的功德很大。本师释迦牟尼佛住世的时候,也是亲自去照顾患者的。一切圆满的佛陀还这样做,而我们需要积累资粮,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些人悲心一直修不起来,关键就在于没有切身的体验,比如,观热地狱众生的灼烧之苦,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般人可能很难去观想清楚。但是如果自己被火烧过,被水烫过,或者试着靠近烛火去感受那种恐惧等等,就一定能对地狱中的灼烧之苦生起难忍的悲悯。
第四个功德,羞于造恶,乐于行善
BUDDHADHARMA
当人们对痛苦有切身体验后,就会明白恶业为自他所带来的可怕后果,因此羞于再造使人痛苦的恶业,进而激发起行持善业的意乐,为获得平安快乐而努力修善。
尤其是修行人,在遭受违缘痛苦时,应了知痛苦是往昔恶业所招致的,以前我不知道因果的取舍,以后一定要发誓再也不造这些恶业,更为谨慎地避免造恶,更加精进地修持善法。
另外,痛苦可以消除罪业。
佛经里说过,释迦牟尼佛所化的娑婆世界,具有五浊,众生烦恼粗重,环境等各方面都非常恶劣,但佛陀发愿,他所调化世界中的众生,不论是感受精神上的痛苦,还是肉体上的疼痛,都可以借此消除罪业。
比如,在娑婆世界中生一场病,即使是小至头痛的疾病,也比在其他清净剎土中修持很长时间的功德还要大。所以我们应该高兴,所有疼痛都是上师三宝的加持啊!
正是因为娑婆世界有如此的优越性,所以,有些非常勇敢的菩萨会专门发心到这个世界来承受痛苦,以此可以积累很多资粮,使他们尚未清净的罪业很快清净,这样一来,他们成佛的时间也就指日可待了。这一切,都跟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发心有关。
我们需要好好地上座思惟违缘痛苦的这些功德,并确立定解。
当我们遇到违缘、生病时,都要这样去思惟。
文|整理自
次第花开网站 > 资料
师 说
Shi Shuo
实际上,没有哪个修行人不曾遭遇过违缘。你看往昔的高僧大德无不是千锤百炼、百转千回,难道他们都是些无德无福之辈?磨难、逆境是修道的助缘,它使我们得以清净业障,更是修出离心、慈悲心乃至引发空性智慧的有效途径。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