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18
[18]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建议在wifi环境下点击播放)
识别二维码
下载Word、PPT课件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第十八讲
益西彭措堪布 讲授
以上“愿差别”的第一部分“修炼意乐清净”,是总的发愿的练习,包括常随佛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三部分意乐。“修炼”,指我们的心数数地依照愿文串习,在心里不断地发生这种意乐,而且要使它强化坚固。这样就大体具备了修学普贤行愿总的意乐。
常随佛学,是以三世诸佛为榜样,一直按照诸佛因行果德的表现,来修习普贤圆满行。
其次分开来说到庄严国土和利乐有情的意乐,这也是完成佛道的必经之路。只有立志成就尽虚空界的清净国土和圆满地利乐有情,才能满足菩提大愿。
接下来看第二部分:
2. 不忘菩提心之道
这里关键在“不忘”两字。这一处全都围绕着如何在生生世世中不忘菩提心而发愿。它是从如何趣入菩提心之道来讲的。
首先,在一切生中具足宿命通,不忘前世的愿力。其次恒时出家,守持菩萨净戒。这是为了一心趣于法道,不为世间事所牵,落入过患中,而保持菩提心之道。
还有常常为有情说法,立了这一条愿,就会时时不忘利益众生。
然后是“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这是发愿的正行,也就是一切时中,精勤修习到达菩提的波罗蜜多之行,包括布施乃至般若,又要时时不忘失菩提心。
紧接着发愿消除一切菩提心的违品,“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总的来说,要在如何成就发心的顺缘,免除发心的违品上励力地发愿。这就使得菩提心未生能生,已生增长,乃至圆满。菩提心是佛道的根本,我们应当在自身上不断地作愿,每一次完成功德后,必须以这种愿来印持回向。这才使得一切所为、一切力量因缘,都往实现普贤行愿上转化。也就是以自身的立愿,来决定未来一切生修行的方向。
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念诵时心里要随文作意:我为了成就无上菩提而修行时,无论生在哪种生趣,愿我都能成就宿命通,不忘失宿世为菩提所发的誓愿。而且在一切生中都能出家,修持菩萨净戒,使它达到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地步。要有珍爱出家和珍爱菩萨戒的心,一直这样来祈愿。
以下具体分析。“为菩提修行时”,说明我们的一切修行都要为着完成无上菩提而做。三殊胜修法中的加行发心殊胜,就是为菩提而修行的意思。也就是一开始就要发心:为了普度尽虚空界的一切有情,我要成就无上菩提;为了成就大菩提,我要励力地修行。这个愿要总贯到一切修行当中。
为了使修行从此时起直到成就菩提之间连续不断,就需要受生在任何一趣时都成就宿命通,能忆念宿世的立愿。不在现前的因缘里迷失,而忘失菩提大道。
以成就宿命的力量,在一切生中辗转受生时,自然能忆念居家过患和出家利益,一心向往出家。要像不动比丘那样发心:我在修行一切菩萨行时,乃至没有成佛之间,唯一希求获得比丘所依身。
要知道,在家有各种留难,会使自心陷在俗世的尘网中,无法一心投注于修行。这样一来,在菩提的希愿上就会有很多因缘上的牵缠、缺漏、杂染等等。
因此,一开始就要注意到圣道的第一个要点,要发完全的出离心,希求出家,受持菩萨净戒。当然菩萨净戒包括了三聚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其中摄律仪戒里又有别解脱戒的内涵。
我们修普贤行愿,总体要把握四个修行要点: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和求生净土。以这四点作为从外到内贯穿的线,来摄持一切普贤行愿。最后导归极乐,是圆成一切行愿海的殊胜方便。由于此生寿命短暂,所以要直接去西方净土,得弥陀愿海加被来迅速完成。这属于完成它的特殊的愿。从我们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之间,肯定要经过出离心、菩提心和无二慧三种修证关要。这里着重说“不忘菩提心”,而出离心作为它的前方便,已经含摄在一开始的“常得出家愿”中。
我们要从心里真实地发愿,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念到“常得出家修净戒”时,要至心地祈愿:愿我生生世世都能出家,把身心全部投入到完成普贤行的法道上,不分心在世间的杂染事业,甚至造罪上面。这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一因缘。
接着谈到,出家以后的关键是修持菩萨净戒。因为它是一切普贤行的依处,就像一切情与无情的依处是大地,只有依靠大地,才能出生繁花硕果以及各种事业。同样,普贤行要依止菩萨净戒。
如果菩萨戒缺漏,没有坚固的基础,也就无法在普贤行的大道上推进。如果菩萨戒守得非常清净,基础打牢了,从这里就能发生无量无边的普贤行海。因此,为着具足依处的缘故,我们心里要再再地祈愿:愿我生生世世守持菩萨净戒,达到无垢、无破、无穿漏的地步。
什么是“无垢无破无穿漏”呢?龙树菩萨以如意珠的比喻解释说:如意珠体性清净,不染尘垢,而且不会破裂失坏,没有过失。有如意珠所在之处,能够满足一切心愿,远离一切热恼,避免一切疾病,息灭一切横事,能出现很多利益。菩萨的三聚戒就像如意珠,它是心地的妙宝。
分别来说,守持菩萨净戒,就远离了小乘发心的过失。意思是,菩萨戒以成佛利他的菩提愿心为根本,有它就能成佛,没有它就不能成佛。是这样清净的自性。
换言之,菩萨戒是非常纯粹的成佛正因,一向以“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愿来摄持,不沾染一点小乘只求一己解脱的下劣作意,这叫做“清净”。
其次,菩萨净戒不染惑业的客尘。也就是守持菩萨戒,住在清净的菩萨行当中,就不会以自我为主,发起各种烦恼和业的杂染,所以是“无垢”。
然后,由于内心恭敬一切菩萨学处,不造作堕罪,所以不会失坏学处,或者说没有破戒过失。这是由于恭敬菩萨戒,所以时时会慎重地守持。
而且没有三种过失。对于过去法不顾恋,对于未来法不希冀,对于现在法不耽著,心里没有缘三世起各种过失的心,所以是无过。
再从积极方面讲,菩萨戒的如意珠,能满足一切众生的希愿,成为一切众生的大受用处。而且远离一切热恼,能超出生死,成就不生不灭的法身。以守持菩萨戒的力量,心会一向趣入利他的修行。
我们如实了解了菩萨净戒极殊胜的功能、力用、清净的体性等后,就要发愿:愿我一切生中,都守持清净的菩萨戒,使它没有垢染,没有破损,没有失坏,没有穿漏,直到成佛之间恒时修持。这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二因缘。
接着是随顺有情语言而说法的大愿。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念这一颂时祈愿:无论是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任何一类众生,我都以他们的同类音来讲说正法,显示增上生和决定胜的真实之道。
这个发愿是不忘菩提心的第三因缘。
这里关键是心里要发起愿力来,也就是不断地祈愿:愿我对任何一类众生,都以各种随类的语言来给他们说法。
说到“一切”,就包括了整个法界的众生;说到“天龙”等,就包括一切种类;说到“诸音”,是指以适合他们意乐根机的语言;“说法”,就是一定要给他们传讲能实现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正道,这才是安乐的因。
有了这个愿力后,从现在起直到成佛之间都要这么做。当然现前还达不到这种能力,但也要尽力去做它同分的修行,而且每一次积累功德后,都要有这方面的作愿,让自心往这个方向走。以这种愿力,能使得我们生生世世不忘失菩提心,这十分重要。
这里再三强调的是,我们现在属于分段式修习,所以每一次就按照所讲的这几颂,要在心里反复地想。如果不这么来熟悉发愿,光是跟着念下去,由于念得很快,心里没有串习纯熟,就很难一见到这些字就猛利地发起行愿。
如果事先在下面反复地进行分步练习,一条一条地在心里发愿,那就很好处理。就像学语言,首先学单词,学熟了以后,再串连成句就不难。同样,我们学普贤大愿王,首先要熟悉每一分愿的理趣,在心里得到胜解,真正愿意这样发。之后随着愿文不断地起这个心,当它起得很坚固,到了恒常、猛利的地步时,再随文念下去,自己的心自然就会起。这样就真正初步进入了普贤行愿的修习轨道。
2018金刚萨埵共修倡议
普贤行愿初机导引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