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广传 (111-2)| 智光处处显 2
释迦牟尼佛广传
白
莲
花
论
/ 九智慧品/
智光处处显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一劣种悦意仙人,具足五神通。他经观察得知:万法,诸如种姓、姓名等均为假立妄有,根本不实,因法性无有法与非法之分。十方世间智者皆对无生法不生恐怖,唯凡夫愚氓方对之恐怖不已,万法本性实无所缘。他将观察所得为众生广泛宣说,令无量众生皆趋入无生法之道,并于无上菩提中获不退转果位。
白慧如来应世时,寿量长达九千万年。当时有一国王名为智相,其太子乃一菩萨,名为兔句,也即因地时之释迦牟尼佛。于此刹土中,白慧如来显现各种稀有神变。兔句太子则于梦中亲睹如来之出世,并立即生出无以名状之欢喜心。第二日,他即召集起所有人众,劝请众人道:“如来正等觉白慧如来现正住世,他所宣扬者乃断除烦恼及恐怖法门,我们均应前往听闻受持。”言毕即率大众至如来前顶礼、迎请、供养,而如来则率眷属欢喜应供,愉快享受众人所供布匹、饮食等物。大众皆发愿欲获无上菩提,且各个得如来授记。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妙宝仙人,他特意为趋入歧途之众生宣讲佛法。为令其晓悟贪图种种意乐之过失,他为众人宣说灭尽种种意乐之清净法门,又宣说不可刻意贪执意乐本体之法门,从而令无边众生均得以摆脱痛苦。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持地菩萨,具有无量功德,且智慧超凡。他仅发心一次即能积累无量劫之善根;一次发心就能使无数众生趋入三乘道。他有次心想:若如来正等觉正降法云雨如来能亲为自己眷属授记则实为善妙。结果当其正如是思维时,如来果依其意愿而当下为不同众生作不同授记。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持宝菩萨时,一直恭谨承侍胜寂如来,对如来恒时恭顺,令世尊非常欢喜。他勤修五神通,不久即获他心通,并取得与如来大致相同之了知种种意乐界性之智慧,且广行如来所行之无尽事业。
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在家菩萨水天,他于如来美目前请教灭尽种种意乐之法门,并自此之后了知一切外境本性,从此再未产生任何过失。
释迦牟尼佛又曾转生为无垢月菩萨,当时有一如来正等觉普度如来已住世无量劫,并以大乘法而令无量众生皆获不退转果位,且显示涅槃。彼时有一天月菩萨曾令十世界微尘数之众生发起菩提心并趋入涅槃,无垢月之善根即为天月使其成熟。无垢月曾想过:天月菩萨竟能使无量无边众生皆发菩提心,并成熟他们善根,以此广弘如来教法;我亦应紧随其后,善加效法。立定志愿,他即据十方众生不同之意乐、根基,幻化成天龙夜叉等各种身相,使所有众生都趋入三乘道而获解脱。以此善根,他后来获取了知种种意乐界性之智慧。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无等力菩萨时,长久承侍如来正等觉药师王如来。当时他已了知义、法、时、人等四法,并精通一切论典。他后于如来前请教知诸根法门,并终获如来授记及无生法忍。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胜天婆罗门时,通过观察自己如何造作善、恶、无记业而知晓以何业方能广积善根;同时亦通达若贪心生起,则以上、中、下三对治法门制止烦恼之术,并因此而于八十劫中不堕邪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示现为月天国王女儿月天女,极富智慧且心地善良,完全堪行国王之事业,并最终登上王位。月天当时问女儿:“以何因缘方能获得知诸根智与集智?”月天女则回答说:“必以恭敬承侍沙门、婆罗门、具清净戒律之广闻多识者方能获得,并可依之修学。”国王自此后即开始广行上供下施,并获不退转信心。
释迦牟尼佛又曾为普生仙人,具足五神通。他在一园林中苦行时心想:以何种方式才能灭尽诸根,并再不生起?后来他想到只有依圣智方可灭尽诸根,不过通过何种智慧才能了知诸根已灭尽不生?就如头被砍掉后不可能再生,同理,通晓根源方能保证斩草除根、灭尽不生。既如此,又以何种方法直抵究竟?
为获此智,他就向琐事微少之沙门、婆罗门多方探问,但一直未得满意答案。此时他下定决心,必以自己智力了知此道,为此可舍弃常人难舍之头目等一切身、物。历经千辛万苦后,他终于知道只有通过圣者之道才可获此智慧。为令他人亦明白此理、生出此等智慧,他舍弃大象、骏马、马车等种种凡夫绝难割舍之物以积累无量善根。若其所造善根可以色相衡量,则此色相以恒河沙数之世界都无法包容。
久远之前,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净慧仙人,每当生起烦恼时即以不净观对治,结果当下即可舍离烦恼。不久后,他即不再生出烦恼,恒时处于清净状态中。众多天人亦趋入其道,他又将自己所了知之理为他众广泛宣说,使很多人死后皆转生梵天。
释迦牟尼佛成为道施仙人时,舍弃故土前往寂静地出家修行。当时他于一大树下如是思维:此树不久即会倒下,同样,所积资财亦会灭尽。高际必堕,处高而不下堕之法不知是否存世?他最终得出定解:高而不堕之法无处可觅。不过若不位于高处,又从何堕起?如傲慢自骄当会高抬自己;一旦灭尽贡高我慢,自以为高亦了不可得,故而我与众生皆应力断狂傲自矜。思虑成熟后,他即为众人宣说佛法,以大悲心令他众皆趋入十善道,并于死后均得以转生梵天。
又释迦牟尼佛曾为善导仙人,以外道法门而离于贪欲,并具五神通。当其观察众生之所以各不相同时发现,烦恼生业,业又成熟果报,一切归根结底全因有我执而环环相生。他于是当下即获取无生法忍,并令无量无边众生亦趋入自己所证之道。
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善住灭仙人时,他常常如是思维:众生皆因不懂诸法无自性而招致痛苦,故而他随后就千方百计令众生趋入无我道。
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持地国王时,眼见众生受苦之根源尽在造作恶业,为令众生能不再贪执自己身体,他就为其广宣不净观法门,使无法计数之众生都因之而趋入不退转之菩提道。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心力强菩萨时,曾特意前往甘露滴王如来前闻法,并获诸法无生无灭法忍,且蒙如来赞许。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勇势仙人,心无丝毫畏惧且精通一切论典。他当时认为一切有漏法若不生即必定灭尽,换言之,灭尽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根实为修证根本,能知此理及要诀者定为智者。正所谓烦恼生业,业生异熟果报,若能摧毁根本,则烦恼不生,亦必能断尽轮回相续。
当其从定中出定后,他连说三遍:“断除轮回根,能获快乐果。”他之音声借助风势传遍四方,无量众生听闻之后,均精进断除烦恼根本,于无上菩提道中得不退转果位。
释迦牟尼佛曾为普眼仙人,他觉知众生依各自途径而持有各自观点,又因各自见解而行种种事业。众生为得快乐而造诸恶业及有漏善业,并因之而堕恶趣或趋善趣;为入涅槃道,只能以造作无漏善业而得解脱。
当其从定中出定后,即开始将此理向众生宣说:“从本性而言,不造作诸法即得安乐,也不会产生异熟果。”他广为宣讲之音声被风吹向四面八方,无量众生听闻后均获无生法忍,并安住于无上菩提道而不退转。
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国王随众时,精于观察众生根性之道。他想多有众生因贪执色法而引生苦恼,并趋入三恶趣,他们实不知色相确乃不净之对境,正因不明此理故而贪执不休。对众生心生悲意后,他便广为宣讲不净观法门,使众生均从内心生起不净观之境界,并了达诸法本体。无量众生都因此而远离贪欲,并于死后转生梵天。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解法仙人,以外道法门而远离贪欲,且深知贪欲过患。他已了知诸法如镜像般无实有之本质,并依此而现前五神通,又令无量无边众生获无生法忍。
释迦牟尼佛还曾转生为恩匝雅达仙人,为一具神变及富有威严气势之人。在其观察于自己所了达之法上是否尚有最殊胜之法时,他想到:自己所证者实为灭法,而任何法若能无灭则最为殊胜,但只要为所生法则尽皆毁灭,看来何法无生方堪称为无灭。如此一来,这无生法又到底是何模样?思前想后,他最终明白过来:万法本体皆为无生!凭此观察思索所得,他终获无生法忍,且令无量众生皆趋入此道。
当释迦牟尼佛又转生为仙人胜观行时,以外道修持而远离贪欲并具神变。他观察欲界众生烦恼之因与本体时,终于了达无我之理,且具足五神通,还令不可胜数之众生皆趋入无生法忍道。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首领之子,名为檀香。他自己认为无论执著道或涅槃,任何实执都无法令众生获得佛果。因此欲获真正解脱,必得远离贪执,此中道理就如过河需用舟,至岸可舍船一样。获证圆满菩提时,绝不可存一丝一毫求解脱、得佛果之心。如已了达万法本体,则如船筏一般之暂时、不究竟之法均应舍弃。檀香不仅如是思维,更将自己了悟之境界为他众多方宣说,以此而利益无量众生。
不唯生为檀香时如是行持,当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喜世仙人、寂世仙人等仙人时,为了达世间种种烦恼、过患本质,亦进行过同样如理之思维,并生起如法道相。此等仙人行迹,诸如自己生起清净智慧,并令他众也获不退转果位之内容,于《广智经》中有广说。
更多精彩请点击“阅读原文”
终生学习
终生修行
终生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