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not load image 海量资源下载
注册 登录 联系Buli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 >> 谦虚低调 返回

谦虚低调

MORI STYLE

达克效应

维持心底的纯洁与善良






[编者按】

 

心理学有个效应叫:达克效应。指越是能力差劲的人,越倾向于高估自己的水平,不能正确的、客观的评价事物,更加不能认识到自己本身能力的不足。


而高智商的人,因为懂得更多,认识到还有很多比自己优秀的人,还有更多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和领域。


因而更容易表现出一种谦虚的姿态,甚至还会产生自卑的情绪。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有时甚至显得谦虚过了头。


举个栗子,“学霸”为什么总决的自己没有复习好,是因为他接触了更多自己不能轻松解出来的难题和锻炼思维的题,被打击了一定的自信心,所以面对考试也不敢掉以轻心。


相反,对于普通人来说,觉得自己把作业都搞懂就很不错了,反而在考试时显得自信满满。



以上文字选自网络





永葆谦逊的人


堪钦慈诚罗珠仁波切在《慧灯之光》系列中讲到:


作为大乘修行人,无论从世俗的角度来说你有多么成功——有钱人也好、大城市的人也好、天堂里下来的人也好——都一定要保持谦卑的心态。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无私地奉献,才能修出真正的菩提心。


我们看看以前的那些真正最了不起的修行人,他们吃什么东西,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样的地方,他们与人交流、沟通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只有永葆谦逊的人,才能维持心底的纯洁与善良。









赞叹佛陀的功德


下面宗喀巴大师用非常谦虚的语气说:


噫愚坏我慧,于如此德聚,

虽曾久皈依,未知德少分。


悲痛的是,因为我自己的愚昧毁坏了我的智慧,所以虽然皈依了具有圆满功德的释迦牟尼佛很长时间,却到现在为止,仍然无法圆满了知佛陀功德的一小部分。“噫”,就是悲伤、悲痛的意思。


当然,要想全部讲出释迦牟尼佛的所有功德,是任何人也做不到的,就连佛陀自己也做不到。因为宗喀巴大师了知佛陀的功德,所以用这种方式来称扬赞叹佛陀的功德。


伟大的成就者们都是很谦虚的,佛陀有些时候也会示现谦虚。这一切,都是度化各种根基众生的方法。








我最大的福分

下面,宗喀巴大师又用安慰自己的语气讲道:


然幸将近终,命相续未没,

于尊略生信,想此亦善根。


幸亏在我接近临终,还未寿终正寝之前,能对佛陀生起特殊的信心。仅仅想到这一点,也是我最大的福分。


“想此亦善根”这句的原文意思是说:哪怕对佛陀生起一点点信心,都是我最大的福分。


每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就在以飞快的速度一天比一天向死亡靠近。生命非常短暂,获得生命也很不容易。在这一步步走向死亡的短暂过程中,若能在生命还没有终止时,对释迦牟尼佛生起稍许的信心,的确是极大的福报。


我们要知道,真正的福分,不是拥有宽敞的别墅、豪华的汽车、昂贵的衣服、大量的存款,而是有机会遇到佛法,并对佛法有所了解,且随之而产生信心。事业上的成就,谈不上是成功。


闻思修的种种功德


真正的成功,是对佛产生了那怕极少的信心,这才是人生旅途中最大的收获。当这次人生旅途结束时,房子、车子、票子以及所有的保险,都无法保护我们,都全部要放弃。唯一能带走的,就是对佛的信心,以及闻思修的种种功德。


当我们走到生命尽头时,总结自己的一生,最有意义的,不是拥有房子、车子,不是开公司、成为百万富翁,而是在对佛生起信心的基础上,通过闻思修所做的功德。


出离心、菩提心、证悟空性,把佛法融入内心,才真正是属于我们的。反之,如果佛法没有融入内心,那佛法只属于佛陀,而不是属于我们。


就像宗喀巴大师一样,真正的修行人、成就者,都非常谦虚。除非有把真实情况讲给大家,让听众增长信心的必要,才会偶尔说出一点自己的功德。


在没有必要时,都是尽量宣说别人的功德,掩饰别人的过失;隐藏自己的功德,并在大家面前发露忏悔自己的过失。








文字:来自于《慧灯之光》系列

图片:来自网络


慈诚罗珠堪布慧灯之光系列